述說唯識二十頌 第七頌
第七頌
依彼所化生
世尊密意趣
說有色等處
如化生有情
這就是我們前邊說的,佛陀說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聲、香、味、觸等境,是“依”照那些(“彼”)能夠接受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聲、香、味、觸等境教法“所”教“化”的眾生的根機,而秘意宣說的,可不是為了成立實有外境而宣說的。
這個頌語的第四句是世親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化生有情。什么叫化生有情呢?就是無所依憑,忽然而有。若說人,人的出生就得有所依憑,得有精、卵的結(jié)合,經(jīng)過十個月的懷胎孕育。若說天人,則就不這樣了,只要有生天的業(yè)因,你就可以剎那間忽然生到天上。地獄也是。生西方極樂也是。但在這一句中的化生有情,是指的“中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陰身。
再插幾句閑話。有一位默如老法師,他把化生分成這么幾種:
1、天。就是生天。
2、地獄。就是墮地獄。
這兩個是憑自己的業(yè)力而化生。
3、蓮花化生。就是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化生。這是憑自己的修行與佛力的加被而往生。
4、佛菩薩的各種化身。這是佛菩薩的愿力。但我認為默如老法師把佛菩薩的化身做為化生有情的一種,是不太合適的,可老法師確實這么說了,我就作為傳聲筒,把它列出來,讓大家知道。直到現(xiàn)在,我僅見到默如老法師一個人有這種說法,還沒見過第二個人這么說。
5、一般的化生。比如魚化為龍,蝙蝠化為老鼠。大家別笑,默如老法師確實是這么說的。
最后一種化生是唱戲。
我知道大家為什么笑,也不怪大家笑,這第五與第六兩種確實不象話。雖然我們常說鯉魚躍龍門,但這畢竟只是傳說,別說科學界不承認,宗教經(jīng)典上也無這樣的記載、說法。第六種的唱戲,比如馬金鳳,這一陣兒她是馬金鳳,一上臺她成穆桂英了,默如老法師說這也是化生。我這兒只是讓大家知道有這說法而已,并不是說這就對。
按默如老法師的分法,大家看孫悟空的七十二般變化是不是也算化生?
眾生四有輪轉(zhuǎn)的四有是什么呢?一個是本有,就是現(xiàn)在存在的生命體。比如我剛曉現(xiàn)在已活了二十多年,現(xiàn)在仍然存在,在這一段就可稱本有。一個是死有,就是生命體雖然現(xiàn)在存在,但不可能永遠存在,“神龜雖壽,猶有竟時”,何況我們?nèi)四?在我死的時候,那就叫死有了。一個是生有,人雖死了,但業(yè)力因果仍然要相續(xù),我還要投胎受生,這就是生有。一個就是中有,在死了以后但還沒有投生這么中間,此時我們稱中有。四有的“有”,是存在的意思。
世親現(xiàn)在舉出了中有(中陰身)這個例子,對于我們一般信士來說,對世親舉這中有的例子也會迷糊。世親要證明萬法唯識,無有外境,可舉這中有做例子能說明什么呢?
世親在《二十論》中有長行說明。
比如釋迦牟尼說過中陰身,說人在死了以后,然而還未曾投胎受生,在這中間,有一個中陰身存在。雖然釋迦牟尼說有一個中陰身,但并不是真有一個實在的中陰身。既然并不是真有一個實在的中陰身,佛為什么說中陰身呢?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兒:
佛教宣說無我,有人就對這教義產(chǎn)生恐怖:假如真的無我,那么我死了豈不完蛋了,一了百了,因果不斷滅了嗎?業(yè)力循環(huán)也就不復(fù)存在了,六道輪回還怎么建立?或者說,我死了后,以后再投胎,但在死了后而還沒有投胎這中間怎么辦?沒什么銜接不就踩在空(念去聲)地了嗎?這時候佛陀就沒辦法回答,若一有人問這個問題,佛陀馬上開講阿賴耶,人們不能夠接受,因為這時候你還是個小學生,還接受不了微積分理論,還接受不了大乘甚深教法。我們看過《藥師經(jīng)》,佛說藥師佛東方凈琉璃世界比西方極樂世界要晚,因為《藥師經(jīng)》上在說到無憂世界時,說這無憂世界的莊嚴“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用白話說就是,這無憂世界的莊嚴就不用我多介紹了,就給我過去給你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這都是大乘經(jīng)典,但就在這《藥師經(jīng)》中,釋迦牟尼仍沒說阿賴耶,佛說到“俱生神”,其實就是阿賴耶。我還記得在什么地方,說善惡是被“善惡童子”記錄,這還是阿賴耶。在《解深密經(jīng)》中有這么一個偈子: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這阿賴耶在大乘的極樂凈土經(jīng)典,在東方藥師經(jīng)典中還不開演,何況在更早的聲聞經(jīng)典中了,佛根本沒辦法開說。但佛若不解答,這又確實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弟子們的心中,若心中老放著一個問題,還怎么解脫證果?于是佛陀就方便說法,權(quán)巧引誘,告訴他們:人死了也沒關(guān)系,還有一個中陰身,只要有這個中陰身,六道輪回就不會斷滅。其實這只是佛陀在騙他們而已。
這兒我插幾句題外話。
南北朝時的范縝寫過一篇《神滅論》。他寫這篇文章時還是南齊時代。南齊是公元四七九年到五0二年。當時的貴族蕭子良召集僧人來與范縝辯論,蕭子良許諾,你只要放棄自己的觀點,富貴高官任你選,范縝不吃蕭子良這一套兒。后來梁武帝于天監(jiān)六年(公元五0七年)召集了王公朝貴及僧人六十多個,親自主持與范縝辯論,但范縝仍不屈服。
范縝《神滅論》主要是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理論。當時大德們解釋因果報應(yīng)時都說“神不滅”,把這“神不滅”作為了因果報應(yīng)的理論基礎(chǔ)。其實是大德們解釋錯了,被范縝抓住了小辮子,而范縝也把大德們的錯誤解釋當做了那就是佛教本意。
在《名僧傳抄》上,“神”并沒有永恒的屬性,但因為《名僧傳抄》的作者寶唱的名氣在當時來說不大,所以他這篇文章的影響力有限。
《名僧傳抄》上講“神”這一節(jié)兒請大家參看宋立道《弘明集所反映的佛教觀念》(宋立道文見《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不過中間把《名僧傳抄》寫作了《名是傳抄》!睹畟鞒吩脑凇秴e續(xù)藏經(jīng)》84冊上)。
我插這話的意思還是讓大家不要被大人物們的名聲給鎮(zhèn)住了,大人物們不見得都對。中國畢竟來說的一貫傳統(tǒng)是官本位,一個和尚的作品當然不比尚書左丞的作品了,范縝還做過宜都太守。
現(xiàn)在看來,范縝與蕭子良、梁武帝及僧人的辯論,純是外行在爭論,都把佛教理解錯了!雖然在當時影響很大,但說穿了,可笑得很。
另外,關(guān)于先前的資料,我們現(xiàn)在人在運用時,也得加以揀擇,不能夠前人怎么說,我們就全盤接受。既扯起來了,我就再舉個例子:
在藏傳佛教前弘期,有一件事兒很著名。一個漢僧叫摩訶衍那,有人干脆叫他“大乘和尚”。他與一個印度和尚叫蓮花戒,在當時的藏王赤松德贊主持下做了一次公開大辯論。就這么一件事兒,在漢地典籍中記載是大乘和尚勝了,而對方的記錄,卻是蓮花戒勝了。這場辯論發(fā)生在公元七八一年,大乘和尚回漢地是公元八0五年(他是七八0年入藏)。藏傳記錄說是禪宗的大乘和尚輸了后教法傳不下去回了漢地,而大乘和尚說后來回漢地是另有因緣,不是辯論輸了。這件事兒在圣嚴法師的《西藏的佛教》中有較詳?shù)氖稣f。同一件事兒,記載截然不同。所以,先前的資料也得經(jīng)過我們梳理揀擇后再運用。
李宗吾說的更絕:我要說明一個觀點,就到歷史上找符合我這個觀點的事(史)實,若實在找不到,我干脆編一個事實。
說到中陰身,就扯了一下,也扯跑題了,回過頭來說《二十頌》。
那么,佛說的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也是這樣,本來應(yīng)該是無我的,但眾生執(zhí)著有我,佛為了破除我執(zhí),把人的假體分析為各種物質(zhì)性及精神性的活動,分析為眼、耳、鼻、舌、身諸根,分析為色、聲、香、味、觸諸境等。你經(jīng)部論師引用這個來推翻我的萬法唯識觀點,是不可以的。
下邊兒大家記幾句話,我說大家寫。
因為這一部分眾生的根機、水平,只能夠接受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聲、香、味、觸等境這些教法,而難擔阿賴耶甚深教法,所以佛陀就依這些眾生的根機來宣講這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聲、香、味、觸等境,可不是為了要成立實有外境而宣講這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聲、香、味、觸等境的,就像佛說的中有有情,中陰身一樣,只是為了破除眾生的斷滅見而已,并不是真的有中陰身存在。
注意:佛教說的沒有,都是指的自性。沒有的是自性,而不是現(xiàn)象、作用。不然的話,密宗的中陰救度就沒法理解。剛接觸佛教,就講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就是破自性的。這個一定得記牢。
世親說,你不知道佛陀說法的秘意,一聽說眼、耳、鼻、舌、身等根,色、聲、香、味、觸等境,就真的拿棒槌做針?!這還是執(zhí)著呀,若有這執(zhí)著還得了?一有這執(zhí)著則學佛就會象身入八卦陣一樣,時時犯禁,處處犯忌,會發(fā)現(xiàn)處處是矛盾。比如,即使不說大小乘的問題了,即使大乘中間,也處處是對頭,般若講無人、無我、無眾生,三輪體空,《地藏經(jīng)》中說佛在講法時來了江神、河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等等數(shù)不清的亂七八糟,這你就沒辦法了,陷入死胡同去。
我們看這時的經(jīng)部論師:
你世親說佛說法是秘意說法,那到底是何秘意呢?
兩個客家人在大街上見了面,我聽見他兩個的說話,他們說的什么?不知道。雖然說他們談的具體什么事兒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們說的是客家話;我發(fā)現(xiàn)桌子上擺了一本書,我拿起一瞧,一個字兒也不認識,雖然說我不知道這本書的具體內(nèi)容,但我知道這本書是法文書……
接下來是世親的回答,就是第八頌:
- 上一篇:述說唯識二十頌 第六頌
- 下一篇:述說唯識二十頌 第八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