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九、怎樣轉(zhuǎn)凡成圣

  一九、怎樣轉(zhuǎn)凡成圣

  無盡法界中,高高低低各級不同的有情類,以兩個字可以包括無余。那兩個字呢?曰“凡”,曰“圣”。凡,就是凡夫;圣,就是圣人。

  凡夫是個總名,分開來就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種。

  圣人也有兩種:(1)世間圣人,(2)出世間圣人。

  世間圣人如孔子、老子、堯、舜等。

  出世間圣人可分作兩種來說明:(1)“聲聞”、“獨覺”的二乘圣者。(2)“佛”、“菩薩”的大乘圣者!奥暵劇薄劮鸬穆暯,厭世間生死,舍家(P330)修行,而得道者。有初果(預(yù)圣人流)、二果(一來)、三果(不還)、四果(不生不滅)的四種位置!蔼氂X”——出無佛世的時候,獨自覺悟,出離生死,不能度人。

  大乘圣人應(yīng)分因地、果地兩種。

  果地就是染患凈盡,萬德圓滿的“佛”。因地就是廣度眾生,出死入死的“菩薩”。菩薩有“別”根與“圓”根兩種;別根經(jīng)過的位置,有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圓根的菩薩,雖也有位置可說,但卻可以頓超的。

  那末,凡夫與圣人,有甚么分別呢?以甚么比較呢?我們要比知凡夫與圣人究有一些甚么不同,先當(dāng)知道從凡夫至圣人所需斷除的是甚么。

  從凡至圣,途中的障礙物,不外下列四種:

  分別我執(zhí)——身見、斷常的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俱生我執(zhí)——貪、瞋、癡、慢、疑五種煩惱

  分別法執(zhí)—— 塵沙煩惱惑;唯菩薩乃能知,能斷。(P331)

  俱生法執(zhí)——最微細(xì)無明;唯金剛道乃能斷,斷即成佛

  現(xiàn)在先從世間圣人的地位比較起:

  世間圣人但能教人去惡,行人天福善,煩惱完全未斷。若與“初果”比較,則初果已斷“分別我執(zhí)”,故世間圣人又為凡夫。

  “初果”若與“四果”比較,“四果”已斷俱生我執(zhí),則“初果”可謂僅是圣人之初步。

  “四果”若與“八地菩薩”比較,八地菩薩已斷分別法執(zhí),則“小乘之極果”不過為小乘之究竟圣者而已,與大乘菩薩的圣者比較,似又略差一籌。

  “八地菩薩”若與“佛”來比較,則“佛”已斷俱生法執(zhí);“八地菩薩”的圣者,還不能算是登峰造極,夠資格稱為圣中之圣的,唯佛與佛才可以。

  如此看來,我們知道,由凡夫轉(zhuǎn)成圣人,以及圣人的階位差別,其中主要的關(guān)鍵所在,就看我法二執(zhí)的有無,以及斷執(zhí)程度的淺深。因此,如要轉(zhuǎn)凡成圣,無論是用念佛、誦經(jīng)、參禪、講經(jīng)、修密法……等等的不同法門去(P332)行,而都是以鏟除我法二執(zhí)的種子為總目標(biāo)的。試觀下表可知:

  (圖缺)

  盲目的行動是危險的信號,我們既知“我執(zhí)”、“法執(zhí)”需要斷除,但用什么工具去斷呢?當(dāng)然離不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墒,眼耳等取境應(yīng)緣,從凡至圣,種種業(yè)用關(guān)系,究竟有一些怎樣不同呢?關(guān)于這點,我勸各位將唯識中說的“三境”、“三量”、“三性”、“三界九地”、“心王心所”等,一一研究明白,使胸中和明鏡一樣;等到“胸有成竹”修起行來,自然就沒有危險了。

  我們平常日用接物,有兩樣?xùn)|西最要注意它,就是五偏行心所中的“思”(P333)心所,和五別境心所中的“勝解”心所。我們每一件事,經(jīng)過了“觸”、“作意”、“受”、“想”四個心所,到了“思”心所的時候,造善造惡,它能發(fā)生一種強有力決定性的作用,令人趣境。所以我們?nèi)粢松?對于“慈”、“悲”、“喜”、“舍”、“不凈”、“苦空”、“無我”……等出生死的圣法,應(yīng)當(dāng)使思心所,思之又思,熏成未來的無漏種子,勇猛趣道;對于貪瞋癡慢疑……等生死流轉(zhuǎn)的惡法,應(yīng)當(dāng)使思心所,毫不客氣的拒絕它。勝解心所的作用,是使人相信此理此事,決定不移不動。假定我們相信殺豬好,它可以使我們?nèi)プ鐾婪?若是我們相信了生死的苦,它可以使我們?nèi)バ扌小N覀冎肋@個道理,就應(yīng)當(dāng)多讀經(jīng)典,多問善知識,使貪瞋等的邪勝解,永遠(yuǎn)鏟盡根苗,而使了生死的圣人勝解,日益增長!

  還有“執(zhí)”、“空”、“幻”的三個東西,也是我們所必須明白的。

  眾生、煩惱、生死,不都是諸君所厭離的嗎?涅槃、真如、佛性、菩提、般若波羅密,不都是諸君所愿證的嗎?學(xué)佛誠然是要達(dá)到這些目的的;但若一味的執(zhí)著,以為學(xué)佛就必須如此如此,以為有實在的生死可了,涅槃可(P334)證,那我最老實的告訴你,這都是“法執(zhí)”,是犯了“執(zhí)”的病,不是藥。

  諸君不將駭異嗎?豈不是一切皆“空”嗎?莫急!且沉思一下,你們試跑到街上去,問一問人:“什么叫做眾生?什么叫做煩惱?什么叫做佛?什么叫做菩提?”那么,人家一定會說你發(fā)了神經(jīng)病。唉!可憐,無福的眾生連名字都聞不到啊!

  諸君應(yīng)深自慶幸,“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由于宿植善根,現(xiàn)在得聞圣法?墒侨f萬不能執(zhí)定要了生死,要證菩提,一執(zhí)那就錯了!這個執(zhí)病,要用一種藥來醫(yī),這藥就是“空”——一切法本來是空,不容執(zhí)取。這不是慈航杜撰的,教有明文,可舉經(jīng)為證,《金剛經(jīng)》云:“如來說眾生,即非眾生……”又云:“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

  這樣說來,我知諸位必定以為“空”是很對的了。不對,這個“空”病更來得厲害!前頭的“執(zhí)”病好比是水;這個“空”病,好比是火,古人云:“寧可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P335)

  “空”病,到底又用什么藥來醫(yī)呢?有,有藥可醫(yī)——所謂如“幻”的方便。過去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從如幻門中,通達(dá)一切法不空不有、圓融無礙,成就度眾生的大用的。這也不是慈航的杜撰,教有明文,《金剛經(jīng)》這段文下面還有一句:

  《金剛經(jīng)》云:“如來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庇衷:“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奔(xì)讀第三句,豈不是如來說得明明白白嗎?

  我現(xiàn)在的結(jié)論,就是勸諸君向《金剛經(jīng)》中第三句這條如“幻”方便的大路走去。雖然知道眾生本來空寂,不妨終日度如幻的眾生;雖知煩惱本來空寂,不妨終日斷如幻的煩惱;雖知生死本來空寂,不妨終日了如幻的生死;雖知涅槃本來空寂,不妨終日入如幻的涅槃;雖知真如本來空寂,不妨終日趣向如幻的真如;雖知佛性本來空寂,不妨終日證如幻的佛性;雖知菩提本來空寂,不妨終日證如幻的菩提;雖知波羅密本來空寂,不妨終日熾然行如幻的六波羅密。那么,根本既正,則枝末何愁?所謂轉(zhuǎn)凡成圣,不期(P336)然而然了。又豈待舉心動念,干那避影逃形、畏響留聲的工作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