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rèn)識佛教之常識
各機關(guān)首長,諸位先生,諸位居士!斌宗今晚應(yīng)佛教支會及共修會諸同仁等之邀,來此講幾句佛法與大家結(jié)緣,感覺非常高興。今晚我所要講的題目是‘認(rèn)識佛教之常識\’。所謂‘常識\’,‘常\’就是一般的意思,‘識\’也就是認(rèn)識。乃要提高佛教常識,就是使一般人對佛教要有相當(dāng)?shù)恼J(rèn)識。因此,這個題目還可為‘正確的認(rèn)識佛教\’。由于一般人對佛教的認(rèn)識很淺,所以不肯信仰,致使佛教也就不能興盛。今日如要佛教興盛,須極力宣傳教義,俾使一般人由認(rèn)識佛教而信仰佛教,即佛教自然就會興盛起來。今日世界的混亂,人心的險惡,真是到了極點,如不急圖挽救,將更不堪設(shè)想?墒窃鯓油炀?挽救的方法如何?這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佛法是釋尊親自證悟、體驗而說出來的,為世界最高上,最圓滿的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正法。它能軌范人心,維持世道。要知世道的好壞,全在人心善惡的轉(zhuǎn)移。“華嚴(yán)經(jīng)”說:‘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謂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獄、心能造亂世、心能造和平。因為我人一念心善,則發(fā)為善言善行而成善果,由此善業(yè)即可以造成美滿人生,和樂世界!如一念心惡,則發(fā)為惡言惡行而成惡業(yè),由此惡業(yè)即能造成罪惡人生,戰(zhàn)亂世界。換句話說,由人類的惡濁心,便能造成惡濁的戰(zhàn)亂世界,由人類的清凈心,便能造成太平的清凈世界。這樣看來,人心一善,則世界安寧,人類幸福。佛法的根本在改善人心,創(chuàng)造安樂世界。我說佛法能維持世道,就是這個意思。人們能夠信仰佛教,依教奉行,則個己便可成為一個世間完人,同時由此推進,可使家庭圓滿和樂,社會安寧,國家清泰,世界和平。佛法既有這么好,為什么不能普及社會,使人人信仰,反而常受一般人的譏斥和厭惡呢?究其原因有下列三點:
一、佛教經(jīng)書之太深奧,一般人不容易懂得,由不懂故,所以對佛教沒有相當(dāng)?shù)恼J(rèn)識。
二、佛教不事宣傳,一般人沒有聞法的機會,既不聞法,又怎能認(rèn)識佛教。
三、佛門廣大,龍蛇混雜,間有一班濫廁僧倫,沒有佛教常識的不肖分子,在社會出頭露角,做出許多不合佛法的事情來,敗壞佛門,使一般人譏視佛教,藐視僧眾,對佛教發(fā)生種種誤解,這一來,佛教怎能振興起來?由于以上三種原因,所以不能使佛法昌明于世界,普及社會。總之,一般人不能信仰佛教,反而輕視佛教者,根本就是沒有佛教常識——對佛教的內(nèi)容沒有正確的了解,充分的認(rèn)識,加以異教徒的從傍蠱惑,致對佛教發(fā)生種種誤會。如對佛教內(nèi)容有正確的了解,充分認(rèn)識,那就不會發(fā)生誤會。我們想要振興佛教,必須極力宣傳佛法,使一般社會人士對佛教有深切的了解,乃至充分的認(rèn)識佛教真義。因為對佛教的內(nèi)容能夠有所認(rèn)識,則對于以前所有的誤會,便可立刻取消了。既認(rèn)識了佛教真義,誤會也就沒有了,于是自然而然的生起信仰來學(xué)佛修行,如水之就下,誰能阻擋了它呢?今晚我講‘認(rèn)識佛教之常識\’,其意也就在此。這個題目,可約兩方面來講:一、就一班沒有常識的佛教徒言(包括在家出家)。二、就一般不信佛教的人言。現(xiàn)在先就一般來請,玆把他們對于佛教的幾點誤會略說如下,他們說:
一、佛教是迷信。二、佛教是消極厭世。三、佛教徒無愛國心。四、信仰佛教會亡國。五、僧人是社會的分利者,國家之蛀米蟲。六、出家是懶散的閑靜者。
(一)一般對佛教內(nèi)容不認(rèn)識的人,所以妄謂佛教是迷信,此為世人誤解佛教之一。當(dāng)知佛教是正覺之教,極力打破迷信,要人人都生起正信為其教化人生要素之一,怎可以迷信稱之?梁啟超先生說:‘佛教之最大綱領(lǐng)曰“悲智”雙修,自初發(fā)心以訖成佛,恒以轉(zhuǎn)迷啟悟為一大事業(yè)’。又云\‘佛教之信仰乃智信也,非迷信’。這確實如此,絕不是隨便贊嘆之言。然而為什么有人說佛教是迷信?這當(dāng)然有他們的誤會之處,因為有一班受過西洋學(xué)而自負文明人,以為佛教有拜佛祈禱之事,遂以迷信二字譏之。而對于天主教之拜馬利亞、耶穌及拜十字架,又各機關(guān)開會時向國父遺像行最敬禮,為什么不說他們是迷信,而偏說佛教拜佛為迷信呢?這種不合情理的批評,是存有成見——以己為是,以人為非,或為妒嫉而故意誹謗,或?qū)Ψ鸾痰慕汤碚J(rèn)識不清而發(fā)生誤解,我真不知彼等之用心哩?孫中山先生提倡三民主義,為國人改除專制不自由等之痛苦,而力謀自由平等之安樂,國人因被其澤,尊為國父,崇而拜之。佛陀開示佛法真理,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德被十方,恩及萬世,經(jīng)中稱為三界導(dǎo)師,四生慈父,還不值得我人尊崇禮拜嗎?禮拜紙上的遺像不算迷信,禮拜全世界所信仰的金身佛像為迷信,這種話實在太不合理。當(dāng)知我們禮拜佛像,是對于倡導(dǎo)真理化導(dǎo)眾生的偉大恩德者表示尊崇與敬仰,與國人向國父鞠躬同一道理。至于佛的威德感應(yīng),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豈是常人所能體會得到的。佛為世間大圣人,堪使我人恭之敬之。況在禮拜之時,正好借佛之偉大功德,來勉勵自己,發(fā)菩提心,勇猛精進,以期達到同佛一樣的成就,這也是一種好的助緣,怎能說它是迷信?至于祈禱行事,也是一種向佛悔過、發(fā)愿,藉佛的威德來修造各種功德的一種善因緣,又何迷信之有?或以佛教談因果報應(yīng)為迷信者,此亦不能成立其理論,蓋因果二字是天經(jīng)地緯的一種定律。世間無論那一種事情,都逃不出因果的定律。所謂有其因必有其果,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例如‘因\’為殺害人命,偷人財物為因(惡因),結(jié)‘果\’要受法律的制裁受罪為果(惡果)。又如一班政治家,‘因\’為他能夠效忠于上,施澤于民,為國家謀興盛,為人民謀安樂,此為善因,結(jié)‘果\’獲到上面褒揚,下而感戴。又如一班慈善家,‘因\’為他能夠好施樂善,犧牲自己,福利他人(善因),結(jié)‘果\’能受一般社會人士的尊敬贊嘆(善果),此為因果報應(yīng)的一種公理。玆再就最淺近的日常生活來說,也都不出因果律的。例如,肚子餓是‘因\’為沒有吃飯的緣故,結(jié)‘果\’肚子就餓了。反過來說,‘因\’為吃過了飯,結(jié)‘果\’肚子就不餓了。至于口渴等也是一樣的,都逃不出因果二字。如果說以深信因果報應(yīng)為迷信,則非僅違背天理正義,同時亦有能令一班輕浮無智之輩恣意妄作胡為。那么,倡此言者大有貽害人生之可能,可不慎哉!世間一班造惡之人多由不信因果,不信報應(yīng),故敢恣意妄為,正如不知法律之人,因而造出犯法之事,以致依法受罪,刨嘗苦頭。所以佛教宣說因果一事,非但不迷信而其實大有裨益于社會人心,乃為當(dāng)世之急務(wù),何可以迷信目之?本來迷信二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對于事理認(rèn)不清楚謂之‘迷\’,如附事不知真?zhèn)?此謂迷事;對理不識是非,此謂迷理;至對四大皆空,五蘊無我,不知道他是假的,此為迷身;三界火宅,眾苦充滿,不知道很危苦的,此謂迷世;乃至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我們?yōu)槭裁匆獊碜鋈?不做人可以嗎?這都為人們所不知的,此謂世人的迷生死,迷人生......這才算是真正的迷。而大圣佛陀所開示吾人的教法,對于世出世間一切事理因果,生死問題等都說得很詳細且明白,皆沒有些許迷的氣分。二、‘信\’的解釋:對于一切事理認(rèn)為真實如是者為之信。如信四大假合為實我,萬有緣生為實法,三界火宅為安樂......此為真迷信,因為所信不正確故——認(rèn)假為真,認(rèn)苦為樂。如信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信四大皆空,信三界火宅,信萬有緣生,此乃信世間萬法皆是苦空無常無我之理。信佛修行,可以了脫生死,超凡入圣;信菩提、涅槃為成佛之究竟法,真實如是;此為深信佛法之真實義;這些都是正確的信。理智的信,謂之正信、智信。我人對于一切事理,能真實了知然后才信者,就是正信、智信。由此觀之,佛教是正信、智信,并非迷信。
(二)一般自負熱心世事者,因不認(rèn)識佛教的內(nèi)容,于是妄謂佛教為消極厭世,此為世人誤解佛教之二。當(dāng)知佛教是以積極救世為主義,絕非消極厭世之教。國父說:‘佛教是救世之仁\’。又云‘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梁啟超先生也說:‘佛教之修持乃兼善非獨善,佛教之精神乃救世非厭世’。玆就佛教本身而言,教主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因感人生有老病死等之苦惱,以及目睹當(dāng)時印度人民受了四種不平等階級壓迫的痛苦,因而舍棄皇宮尊貴之樂,發(fā)心出家修行,想找個可以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來救度人們離苦得樂。經(jīng)過六年苦行,終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獲到解決人生一切苦痛的方法,于是馬上出來弘法利生,宣說宇宙人生的真理。以自由平等的主義,東奔西走,席不暇暖,開無量法門,度了無量眾生。由此看來,則佛陀最初發(fā)心修行之動機,和成道后到處利生之實情,都是為眾生而犧牲,這種精神不是積極救世是什么?當(dāng)知佛教是純以慈悲(慈能與一切眾生之樂,悲能拔一切眾生之苦),救濟眾生為一大宗旨,更在一代圣典中,處處都可以發(fā)見到這種慈悲救濟眾生的明文。尤其是佛教之救世非僅救現(xiàn)在之世,能令一切眾生盡未來際永遠離苦,永遠得到究竟安樂。又非僅救度人類,同時要使一切眾生——凡有知覺者皆成佛道。如“金剛經(jīng)”說:‘若卵生、若胎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種救世精神是何等積極!何等偉大!你看佛教中的地藏菩薩所發(fā)的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又如阿難尊者所發(fā)大愿:‘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涅槃)。以及佛子所發(fā)的四宏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再觀過去諸佛菩薩,為了救護眾生,會舍頭面腦髓而不顧,這種積極偉大的救世精神,是任何宗教所沒有。至于救眾生之身命,則以‘財施\’,使其不受饑寒;救眾生之心,則以‘法施\’,使其得到解脫;救眾生之苦,則以‘無畏施\’,使其遠離怖畏。這種救世的方法,又為他教所未見,怎樣可以說佛教是消極厭世的呢?然而世人斥佛教為厭世消極,其理由何在?究其原因,因為看到出家僧眾,舍棄一切俗緣,不問世事,一味修行自利,遂以消極厭世譏之,說佛教不能裨益社會人群,這也是對于佛教內(nèi)容沒有認(rèn)識而發(fā)生的誤解。
須知佛法中有大小二乘,小乘重自度,當(dāng)其修行的過程中,在表面看來似乎有些消極態(tài)度,若加以根本的考察,實則以小乘之修行為階梯,而漸次達到大乘之積極救世。如沒有經(jīng)過一番修養(yǎng)來成就其智慧道德,養(yǎng)成戒行莊嚴(yán),德學(xué)兼優(yōu)之才——內(nèi)而博學(xué)多聞,外而威儀具足,怎能出之為人師范而得負弘揚圣教,化導(dǎo)民眾的責(zé)任呢?能如是者,方能圓滿其弘法利生,救世救人的大事業(yè),同時能使佛法久住于世,不致受魔外之破壞。否則非但不能為世師范而度化人者,反之隨俗轉(zhuǎn)變而被受度于人(墮落俗塵)。這不是一種值得考慮的事嗎?現(xiàn)在來舉一個例子:比如世之學(xué)者,立志造詣一種學(xué)術(shù),當(dāng)其致力研究期間內(nèi),自然放棄諸事不顧;若對其放棄方面觀,似乎近于消極行為;可是對其研究心志觀之,正是積極精神;以其研究目的,在乎預(yù)備將來學(xué)成之日,以所得學(xué)術(shù),來貢獻世界,利益人群。僧人的放棄一切而專心修持,預(yù)備將來養(yǎng)成學(xué)德之日,出來弘法利生之心情,亦復(fù)如是,何消極厭世之有呢?我來引一個故事作參考:臺灣光復(fù)那年,我在中壢元化院講經(jīng),那時有一位當(dāng)?shù)赜忻澥?他平素對佛教不甚信仰,且有誤解和不滿意的地方,于講經(jīng)中受張云呋居士之邀,特來參加聽講。當(dāng)我講畢下臺之時,他來請問佛法,他說:‘法師辯才無礙,講得很好,可惜佛教太趨于消極厭世哩’。我說:‘先生您怎么見得佛教太消極厭世呢?’他說:‘常見一般僧尼一出了家,便舍俗辭親,不問世事人情,隱跡山林,一向以清磬紅魚,參禪念佛看經(jīng)誦經(jīng)為生涯,對于國家社會沒有些許貢獻與效勞,這不是消極厭世嗎?’我聽了這些話,隨口反問他:‘先生您有幾位公子?’他說:‘三個\’。我再追問他,‘大公子做什么\’?他說:‘長男在大學(xué)讀書\’。二公子呢?‘在中學(xué)讀書\’。三公子呢?‘在小學(xué)第五年\’。我?guī)е林氐穆曊{(diào)問他說:‘先生,您是一位對國家社會很熱心的人,為什么還致力去干這些消極厭世的事情呢’?他莫明其妙的帶著驚訝而不自然的聲調(diào)說:‘法師您說什么?我最討厭的是這些行動——消極厭世,我那里肯去干它呢’?我追緊地說:‘先生您剛才不是說過了嗎?放棄一切對國家社會不貢獻,不效勞就是消極厭世,那末,我來請問您先生一句,您的三位公子,大的在大學(xué),次的在中學(xué),小的在小學(xué),每年要給他花了多少錢,他們現(xiàn)在對國家貢獻些什么?對社會效勞些什么’?他一聽了我這樣責(zé)問后,瞠目良久,繼而帶著難為情的態(tài)度說:‘他們現(xiàn)時對國家社會雖然不能貢獻效勞,可是將來畢業(yè)后是一定要出來為國家為社會效勞的’。我說:‘為甚么不在此時叫他們出來為社會服務(wù)呢?’他說:‘沒養(yǎng)成才學(xué),恐怕不能為社會為國家效勞’?哦!他的舌頭被我拉出來了,我緊緊地說:僧人之修養(yǎng)期間,正為將來之出來弘法利生的準(zhǔn)備,沒有學(xué)德,不懂佛法,要怎樣去教化眾生,為人導(dǎo)師呢?總不能一出了家就叫他出來說法度生!老實說這時候叫他能說什么法?能度什么眾生?如上所說,非但不能獲到弘法利生的好結(jié)果,反而要受到很大的損失——被境轉(zhuǎn)變——受度于人。照這樣看來僧人放棄世事,專志修道,并不一定是消極厭世的呀!況且僧人為修學(xué)佛法而舍身實踐的學(xué)習(xí),能拋棄一切名利眷屬恩愛,犧牲一切物質(zhì)享樂等,甘心緇衣粗食,過著淡泊生活,如是艱苦修行,為著什么?不求名聞利養(yǎng),不求功名富貴,更不與人爭權(quán)奪利,所求者皆為弘揚佛法,救度眾生同成佛道為目的,這樣工作,能說他是消極厭世的嗎?故對佛教無論從那方面去觀察,根本不是消極厭世,乃是積極救世的。
要之,佛教之厭世,是厭惡世間一切的惡法,所謂厭殺盜淫妄,為招苦報之惡行為而不作,厭貪嗔妒嫉等,為惡思想能令妄造一切惡業(yè)而不起,厭五欲六塵能增長貪欲心而不求,厭惡五濁世界,混亂社會的苦惱而不喜......此為佛教之厭世。絕不可以與一般為失名喪志而發(fā)生厭世,或發(fā)狂,或懸梁,或投淵,或飲鴆......而自殺之厭世者可同日而語的。
統(tǒng)觀上來所說,佛教既是積極救世的,那么,對于社會國家均有密切之關(guān)系,故凡熱心愛國者,應(yīng)該極力擁護佛教,協(xié)助佛教才對,絕不可以厭世消極之言,妄為批評佛教。
玆因時間關(guān)系,對于今晚所標(biāo)的題目不能全部講完,余者留待日后有機會再講。今晚蒙諸位的熱烈歡迎深為感謝。最后祝諸位身體健康!再會。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xué)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rèn)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xué)”、“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xué)而又偉大的
- 圣嚴(yán)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