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門宗禪詩研究(二)
一、“函蓋乾坤”的詩禪感悟
對“函蓋乾坤”,云門宗人有如下闡說:“天上有星皆拱北。”〔4〕“乾坤并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見,頭頭用不傷”!5〕“日出東方夜落西”!6〕“匝地普天”。〔7〕“合”!8 〕在云門宗看來,現(xiàn)象界的乾坤萬象,上至“天堂”,下至“地獄”,都是真如的顯現(xiàn),由本體變現(xiàn)而來。因此,事事物物,無一不是真如“妙體”,猶如所有的星辰都朝向北斗,道無所不在,匝地普天,山河大地即是真如。這是汲取了華嚴(yán)宗理事互徹、事事無礙的精髓。理在事中,事體現(xiàn)著理,而又各具個性,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由此發(fā)出云門宗一系列詩意的感悟。
1、山水真如
云門宗以“山河大地”為“西來意”,〔9〕以“青青翠竹, 郁郁黃花”為“隨色摩尼珠”,〔10〕以“芭蕉葉上三更雨”為“云門一曲”,〔11〕山河大地、翠竹黃花、蕉葉雨珠都是絕對本體的顯現(xiàn),山山水水悉真如,“月白風(fēng)恬,山青水綠。法法現(xiàn)前,頭頭具足”!12〕只要以一顆純明無染的素心去對應(yīng),便會沐浴在自然物象靜謐而明潔的光輝里,在風(fēng)月山水之中感受到永恒絕對的本體,并獲得“秋云秋水,看山滿目。這里明得,千足萬足”〔13〕的圓滿自足。云門宗指出,對山水真如的感悟,不僅有一雙慧眼,還要有一雙慧耳:
蜀魄連宵叫, 終夜啼。圓通門大啟,何事隔云泥?〔14〕
由般若智所體證的真如,圓滿周遍,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是為圓通。既然日夜啼叫的杜鵑、莎雞,都在開啟著遍滿一切的悟入門徑,為什么還觸目不會道,與了悟有云泥之隔?云門宗對見桃花悟道的靈云禪師甚為推崇:“春山青,春水綠,一覺南柯夢初足。攜筇縱步出松門,是處桃英香馥郁。因思昔日靈云老,三十年來無處討。如今競愛摘楊花,紅香滿地?zé)o人掃。”〔15〕雖然山青水綠,桃紅似錦,但像靈云那樣穎慧超悟的人實在太少,因為眾人都沉溺于“摘楊花”的玄想沼澤中去了。為了糾正這一偏頗,云門宗禪詩注重對自然物象作即物即真的感悟:“夜聽水流庵后竹,晝看云起面前山。”〔16〕“秋風(fēng)聲颯颯,澗水響潺潺”!17〕物象飄逸空靈,心境淡泊悠閑。在云門宗看來,純凈明潔之物顯現(xiàn)著真如,穢濁不潔之物也同樣顯現(xiàn)著真如:“清凈法身”就是“花藥欄”,〔18〕它“滿眼是埃塵”,〔19〕“本來人”也是“風(fēng)吹滿面塵”!20〕不論潔物穢物,同樣是大道的顯現(xiàn)。大道觸目現(xiàn)前,參禪者卻舍此他求,殊不知真如佛性如同滿月,乾坤六合都沐浴著它的光芒,條條大路都通達了悟之境。“八萬四千深法門,門門有路超乾坤。如何個個踏不著?只為蜈蚣太多腳”!21〕只要悟入任何一則法門,都可立地成佛?扇藗兤荒_踏實地,心神散逸,利舌巧口,沉醉于禪機問答,站在門外,不得其門而入。不知佛祖得到的禪悟極境,是“門掩落花春鳥啼”〔22〕的寧謐內(nèi)斂、生機遠出的內(nèi)證境界。因此,云門感嘆:“世界與么廣闊,為甚么鐘聲披七條?”〔23〕世界久遠廣袤,參禪者要沐浴自然的靈光,挹取天地的清芬,洗滌塵襟。如果只是在晨鐘暮鼓里披衣枯坐,求佛求法,就會昧卻了眼前的大好景色,與大道當(dāng)面蹉過。
2.日用是道
從客觀外境來說,山河大地皆是真如;從主體的生命體驗方式來說,無所不在的道也存在于禪者的日用之中。學(xué)人問節(jié)誠禪師“卷簾當(dāng)白晝,移榻對青山”兩句杜詩的涵義,禪師讓他把凈瓶拿過來,說這就是“卷簾當(dāng)白晝”,之后又讓他把凈瓶放到原來的地方,說這就是“移榻對青山”!24〕杜詩原意是用卷簾移榻表示對山水自然的愛好,禪師對它作公案式的詮釋,“白晝”、“青山”被置換成了起居動作。云門曾征引《法華經(jīng)》“一切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之語來開示學(xué)人。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并不一定要脫離人世,超塵絕俗,到深山冷廟里枯坐苦修,才是佛法。日常生活的各種形態(tài),同形而上的大道,并不抵牾,這是《法華經(jīng)》的菁華。云門宗汲取佛教經(jīng)典的精髓,強調(diào)在生活中體驗大道,在“缽里飯,桶里水”中體證“塵塵三昧”!25〕三昧是一個人的心境完全與某物混然而成為一體時的境界。透過缽飯桶水這些生活細節(jié),可以體證到一切簡單化到極點、純一化到極點的禪心。雪竇頌“缽里飯,桶里水”說:
缽里飯,桶里水,多口阿師難下嘴。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裩長者子。
詩意謂縱是再善談辯的人,也對缽飯桶水“下嘴”不得。因為它是如此的不容擬議,猶如北斗依舊在北,南星依舊在南,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如果尋思擬議,即是平地起波瀾,宛如《法華經(jīng)》中那個不知自家本有無價珍寶,卻外出流浪,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長者子一樣,昧失了寶貴的自性。由此出發(fā),云門宗指出,“吃粥吃飯”就是悟入的途徑,參禪者的修行并沒有什么特別注重的細目,平常生活,像吃飯穿衣、屙屎送尿等行住坐臥,乃至任何語默動靜、造次顛沛之間,無不是修行的時節(jié)、沙門的德目。在日常的生活中,顯露著大道:“白云斷處見明月,黃葉落時聞?chuàng)v衣。”〔26〕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含蘊著純真的意趣,是參禪悟道的真正切入之處,“著衣吃飯”、“齋余更請一甌茶”是一天十二時中體悟佛法的最佳時機。〔27〕“十字路頭”的人就是“佛”,“三家村里”的人的行為就是“法”,〔28〕“除卻著衣吃飯,屙屎送尿”,并沒有別的奇特之事。如果舍此他求,就是妄想,應(yīng)堅決予以拂卻!29〕云門宗還特別重視平凡恬淡的平常心,主張返奇特于自然,凡圣一如,凈穢不二。云門宗的俗家弟子趙抃年老致仕,親舊里民,遇之如故,遂作高齋以自適,題詩見意:
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世人欲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30〕
高齋老,不復(fù)是往日的顯宦,而只是普普通通的“趙四郎”。云門問僧:“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又自代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31〕“古佛”指釋迦牟尼佛,乃至諸佛、歷代祖師等,“露柱”指現(xiàn)前種種事物,“機”為機關(guān)、機用、機法,禪語中多指心的作用。諸佛諸祖的奧妙世界,與現(xiàn)前淺易可識之事相,看似截然無關(guān),一旦親切相契,就渾然一體而無所分別,此時應(yīng)當(dāng)以“南山起風(fēng),北山下雨”式的禪悟心靈來感應(yīng)。從空的立場看,自他不二,平等即差別,差別即平等,是個物和個物相即相入的“事事無礙法界”,因此,南山的云和北山的雨是不二的,猶如古佛世界和常人生活的不二不一。雪竇頌為:“南山云,北山雨,四七二三面相睹。”西天二十八祖與東土六祖,各有各的生存時空,互不相干,猶如南山與北山的云雨本無交會互涉的可能,但從東西相即、南北一體的完整世界來看,就自然能夠證悟親切相交、一體無別的世界。既然平凡的世界與了悟的世界無二,深入平凡世界的煩惱之中,亦可證得菩提。因此,云門宗主張縱身煩惱之流,“十字街頭鬧浩浩地,聲色里坐臥去,三家村里,盈衢塞路,荊棘里游戲去”!32〕“美玉藏頑石,蓮華出淤泥。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33〕在污濁、痛苦之中,獲得生命的靈性升華。
3.水月相忘
道無所不在,通過種種聲色表現(xiàn)出來,而世人由于眼耳等感覺器官的粘著性,妨礙了悟道:“風(fēng)雨蕭騷,塞汝耳根。落葉交加,塞汝眼根。香臭叢雜,塞汝鼻根。冷熱甘甜,塞汝舌根。衣綿溫冷,塞汝身根。顛倒妄想,塞汝意根”。〔34〕六根膠著外物,對詩禪感悟形成了障蔽,“參玄之士,觸境遇緣,不能直下透脫者,蓋為業(yè)識深重,情妄膠固,六門未息,一處不通”!35〕因此,云門宗主張?zhí)蕹泄俚恼持?主張由聲色悟道,強調(diào)徹悟的無差別一如境界:“聞聲悟道,見色明心。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胡餅,放下手卻是饅頭”!36〕香嚴(yán)禪師聆聞?chuàng)糁裰暥虻?靈云禪師見桃花盛開而悟道,超聲越色,飲譽禪林;觀世音菩薩買胡餅,一放手卻是饅頭,也是對聲色的超越。胡餅與饅頭原本互不相干,代表人們以思量作用所認識的現(xiàn)象界的差別相。然而在全然了悟如觀世音菩薩的眼里,早已斷除所有對立的差別見解,而臻于一如之境界,可謂聲色并悟、根塵透脫。剔除了六根的粘著性,就能產(chǎn)生“六塵不惡,還同正覺”的翻轉(zhuǎn),〔37〕就能對境無心,應(yīng)物而不累于物,無心于任何事相,從而成為無心合道的解脫人。體現(xiàn)云門宗無住生心的美學(xué)范式是水月相忘,表現(xiàn)了云門宗滌蕩六根粘著性所獲得的澄明感悟:
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38〕
志璇禪師也開示學(xué)人:“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39〕般若是無我無心的無分別智,以無心明月映照無心潭水,即可產(chǎn)生水月相忘式的審美感悟。這種水月相忘式的審美感悟,來自于云門宗對《楞嚴(yán)經(jīng)》的修養(yǎng)!独銍(yán)經(jīng)》卷10謂:“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yīng),了罔陳習(xí),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參禪者臻此境界,看世間萬事萬物,如同大圓鏡中映現(xiàn)萬物,如燈光照徹萬象,物來斯應(yīng),影去不留。只有對境無心,方可擺脫六根的粘滯性,從而使性水澄明,得到自性的明珠。一旦起心動念,澄明心湖掀起滔天巨浪,就不能進行審美觀照。心如嫻淵靜水,即可產(chǎn)生水月相忘式的觀照。在此觀照中,主體與客體全然泯除了對立,達到了渾然一體的圓融。云門宗對生死的感悟,鮮明地體現(xiàn)了水月相忘的特質(zhì)。法明禪師詩云:
平生醉里顛蹶,醉里卻有分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40〕
法明悟后返鄉(xiāng),經(jīng)常喝得大醉,歌柳詠詞數(shù)闕,臨終前誦柳詞作訣。所謂“醉”,即是將世俗的觀念摒除,使禪悟主體得以全神貫注地、不帶功利眼光地靜觀物象,但此時并非噩然無知,而是“卻有分別”,一切都明歷歷露堂堂,這是無分別的“分別”。酒醒之時,即是生命的圓成解脫之時,觀照主體與觀照對象渾然相融,打成一片,“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既是清純自為的自然法性,也是圓成蟬蛻的本來面目。
- 上一篇:云門宗禪詩研究(三)
- 下一篇:云門宗禪詩研究(一)
- 吳言生說禪:茶道與禪道的文化意蘊
- 禪宗詩歌境界
- 禪宗哲學(xué)象征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
- 云門宗禪詩研究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一)
- 《法華經(jīng)》與生活禪
- 《圓覺經(jīng)》與生活禪
- 《法華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五)
- 《華嚴(yán)經(jīng)》與生活禪
- 《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維模式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四)
- 《心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三)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七)
- 禪宗思想淵源 后記
- 禪宗思想淵源 結(jié)語
- 禪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涅槃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禪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圓覺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