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七)
現(xiàn)量境是原真的、即時呈顯的未經(jīng)邏輯理性干預(yù)的境界,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間,不取諸法,不起分別,不染著世事,不分別境界,于諸法智,但應(yīng)安住,不應(yīng)稱量” 卷43 。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現(xiàn)量不可言說,屬于比量的文字,在表征體驗境界時必然破綻百出。 元豐年中,蔣穎叔撰《華嚴(yán)經(jīng)解》30篇,頗為自負,到長蘆山造訪法秀,題方丈壁說:“余三日遂成《華嚴(yán)解》,我于佛法有大因緣,異日當(dāng)以此地比覺城東際。”法秀則根據(jù)自己精湛的華嚴(yán)學(xué)修養(yǎng)駁斥這種淺薄的說法:“夫《華嚴(yán)》者,圓頓都上乘,乃現(xiàn)量所證。今言覺城東際,則是比量,非頓圓宗。” 不可用比量來推知揣度,是現(xiàn)量境的根本特點。
1.表達現(xiàn)量境的范型
現(xiàn)量境雖然不可表達,但顯教弘禪,又不得不加以表達,因此,禪宗采取了以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意境來表達的作法。這種意境,如前所述,往往是一幅自然景觀。如法泰上堂,謂:“推真真無有相,窮妄妄無有形。真妄兩無所有,廓然露出眼睛。眼睛既露,見個甚么?曉日爍開巖畔雪,朔風(fēng)吹綻臘梅華。” 《五燈》卷19《法泰》 末二句以一幅不受人為意識干預(yù)的自在自為的圖景,來表達對現(xiàn)量境界的體證。
這種現(xiàn)量境在禪林中也被作為禪悟范式加以標(biāo)舉。盤山垂語:“三界無法,何處求心?”雪竇頌云: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白云為蓋,流泉作琴。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 《碧巖錄》第37則
圓悟謂:“雪竇頌得一似華嚴(yán)境界。……不見九峰虔和尚道:‘還識得命么?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競起,是文殊家風(fēng);一亙晴空,是普賢境界。'流泉作琴,一曲兩曲無人會,這般曲調(diào),也須是知音始得。若非其人,徒勞側(cè)耳。” 《碧巖錄》第37則 深諳圓融三昧之人,在云蓋泉琴中自能體悟到物我不二、無情說法的華嚴(yán)與禪的至妙境。
“缽里飯桶里水”公案也是對一切現(xiàn)成之境的典型表述。僧問云門:“如何是塵塵三昧?”云門云:“缽里飯桶里水。”“塵塵”是六識對象的六塵,指客觀的一事一物,“三昧”是指將心定于一處的狀態(tài)。修行者止心一處,不令散亂,此一狀態(tài)即是三昧,它是一個人的心境完全與某物混然一體的境界!度A嚴(yán)經(jīng)》稱一塵之中現(xiàn)無量剎,入一微塵之三昧,即表示一切諸法事事無礙之理。本則公案拈出《華嚴(yán)經(jīng)·賢首品》“一微塵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塵定。而彼微塵亦不增,于一普現(xiàn)難思剎”的話頭,名為塵塵三昧,意為萬象圓融互攝而又不失其自身的原貌。但如果將塵塵三昧只作概念上的理解,就得不到事事無礙的實證,所以云門直指現(xiàn)境而使人實證。禪之所以為禪,正存在于此 參《禪學(xué)講話》第127~128頁 。雪竇頌云:
缽里飯,桶里水,多口阿師難下嘴。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衤軍?長者子。 《碧巖錄》第50則
“缽里飯桶里水,多口阿師難下嘴。”云門答語,意指在日常每一件差別事物之中,都有平等三昧的機用發(fā)動,此即是“塵塵三昧”,正如飯盛在缽里,水盛在桶里,這就是萬法圓融互攝之境,對此,縱是擅長口才的雄辯家,想推求玄妙道理,也不容有開口處。“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北斗星位于北,南極星位于南,各各安住其位。為什么會平地掀起滔天巨浪似地生出各種議論?這是由于人的相對意識在作怪。“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衤軍?長者子。” 對此塵塵三昧,不能有分別計量的念頭。 《頌古》卷33湛堂準(zhǔn)頌:“直下是,休擬議。缽里飯,桶里水。”《從容錄》第99則天童覺頌:“缽里飯,桶里水,開口見膽求知己。擬思便落二三機,對面忽成千萬里。” 如果歇不下計量之心,就像《法華經(jīng)》中所說的那個背離故鄉(xiāng),流浪遠方,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長者子, “個個”句:化用寒山子《六極常嬰苦》詩意,見《全唐詩》卷806。 棄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雪竇此詩先以“缽里飯,桶里水”的現(xiàn)量境斷絕意識思量,繼而創(chuàng)造出與 “缽里飯,桶里水”相侔的北斗南星現(xiàn)量境,再以寒山子詩所描述的《法華經(jīng)》無褲長者子意象,形容擬議尋思,猶如窮子悖離精神家園在外流浪乞食,形象生動而富有諧趣。
2.超越思量的現(xiàn)量境
善財五十三參,最后謁見普賢,咨聞法要,智悲圓滿,行愿功成,得到了一切佛果微塵數(shù)三昧法門。禪林頌云:
打鼓弄琵琶,還他一會家。木童能撫掌,石女解煎茶。云散天邊月,春來樹上花。善財參遍處,黑豆未生芽。 《頌古》卷4延慶忠頌
善財參見普賢時,已證得了根本智,兩人一唱一和,金聲玉振。彼此體證到的境界,似木童撫掌,如石女煎茶,善財?shù)男木?如同浮云散盡,騰輝耀彩,月映千家;好似陽春到來,姹紫嫣紅,花開處處。善財遍參所證悟的,是文字沒有產(chǎn)生之前的現(xiàn)量境,正如云門所頌:“黑豆未生前,商量已成顛。更尋言語會,特地隔西天。” 《古尊宿》卷18《文偃》
對不可思量的現(xiàn)量境,禪宗常以“晝?nèi)腱晔贤又?皓月當(dāng)天。夜登靈鵒之山,太陽溢目。烏鴉似雪,孤雁成群。鐵狗吠而凌霄,泥牛斗而入海” 《五燈》卷14《道楷》 之類的詩學(xué)象征加以表達,在禪宗機語中,經(jīng)常有“盞子撲落地,碟子成七八片”、“觀世音將錢買胡餅,放下手卻是饅頭”等常識看來匪夷所思的感悟。云門示眾:“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自答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雪竇頌云:
南山云,北山雨,四七、二三面相睹。新羅國里曾上堂,大唐國里未打鼓。苦中樂,樂中苦,誰道黃金如糞土。 《碧巖錄》第83則
云門用“南山起云,北山下雨”這句話,使西土二十八位 四七 祖師,東土六位 二三 祖師,一一相睹,這就是“古佛與露柱相交”之機。南山北山一體,起云下雨圓融。西土與東土的祖師,雖然生存的時空各不相干,南山與北山的云雨也沒有交匯互涉的可能,但如從東西互存、南北一體的完整性來看,就可以了達其親切相交、一體無別的境界。這是個物 微塵 和個物 微塵 相即相入的“事事無礙法界”,亦即個體和個體圓融交攝而不互礙的自他不二之境。雪竇的頌,簡潔明快地表達了古佛與露柱相交的意趣。為避免使人生起執(zhí)著于圓融的觀念,雪竇又隨說隨掃說,雖然南山起云北山下雨,但這并不是新羅上堂大唐打鼓的惡平等,而是差別性中有平等性,平等性中有差別性,這就自然而然地逗引起了下文:“苦中樂,樂中苦,誰道黃金如糞土。”苦是苦,樂是樂,苦是樂,樂是苦。黃金是糞土,黃金非糞土。這正是華嚴(yán)相即自在的帝網(wǎng)珠光,是重重?zé)o盡的圓融之境。這種圓融精神在禪詩中表現(xiàn)為超出思量分別的境界:
夜半烏雞抱鵠卵,天明起來生老鸛。鶴毛鷹嘴鷺鷥身,卻共烏鴉為侶伴。高入煙霄,低飛柳岸。向晚歸來子細看,依稀恰似云中雁。 《五燈》卷14《警玄》
虛空問萬象,萬象答虛空。誰人親得聞,木叉?zhèn)鹘峭?同上卷4《景岑》
井底生紅塵,高峰起白浪。石女夜生兒,龜毛寸寸長。 同上卷15《曉聰》
“烏雞”孵“鵠卵”,生的是“老鸛”。“老鸛”又長出了“白鶴”的毛, “鷹”的嘴,“鷺鷥”的身形,與“烏鴉”成為伴侶。等傍晚歸巢時細看,卻又像“云中雁”似的!只有在華嚴(yán)珠網(wǎng)中,這種景象才能出現(xiàn)。而虛空與萬象對答,木童側(cè)耳聆聽,井底紅塵滾滾,高峰白浪滔滔,石女生下了兒子,龜殼上長起了絨毛,都是心路滅絕時才能體證到的華嚴(yán)與禪的妙境。矛盾、對峙的世俗意象,在這里被諧和地組合到一起。對此,“見即便見,不在思量。不歷文字,不涉階梯。若以世智辨聰解會,無有是處!” 《慧林宗本禪師別錄》 這是超越了一切對立、消解了一切焦慮、脫落了一切粘著的澄明之境。
3.“彌勒樓閣”:華嚴(yán)與禪的至境
《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通過詩學(xué)象征,根據(jù)華嚴(yán)自性緣起、十玄六相、事事無礙的宗旨,描繪了善財進入彌勒樓閣的莊嚴(yán)景象。善財經(jīng)由五十三參,得到了文殊、普賢的印證后,來到精神世界至極圓滿之象征彌勒樓閣前,對它的不可思議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
是于一切法無分別者之所住處,是了法界無差別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剎入一切剎、以一切剎入一剎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就在善財激情洋溢地贊嘆彌勒樓閣的時候,只見彌勒領(lǐng)著眷屬,彈指出聲,樓閣的大門頓時洞然開啟,善財進入之后,樓閣大門又重新閉上。善財一進入彌勒樓閣,就被它的莊嚴(yán)宏麗所征服。原來,善財在樓閣中看到了百千萬億座樓閣,每一座樓閣中都有一位彌勒,領(lǐng)著眾多眷屬,同時還有一個善財,都在自己的面前站立……在這則恢弘博大的詩意象征中,“彈指出聲,其門即開”象征著豁然見性,故名為“開”;“入已還閉”象征著“所悟如本,非從新得”,故名“還閉”。善財在彌勒樓閣中所見所證,乃是“光光涉入,影影相含,如十玄門,重重?zé)o盡”。 《宗鏡錄》卷38。按《黃龍四家錄·晦堂心》:“樓閣門前才斂念,不須彈指早開扃。”亦顯示樓閣之開在于一念心開。
表達彌勒樓閣式超越語言文字、超越思量情識的現(xiàn)量境禪詩,可以舉出善慧大士與杜順大師的作品為代表: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善慧錄》卷3
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yī)人,炙豬左膊上。 《林間錄》卷下引杜順《法身頌》
對此現(xiàn)量禪境,任何語言文字都是多余。它空明澄澈,晶瑩玲瓏,瞻之在前,即之在后,迥超思量,不可湊泊。然而,如果華嚴(yán)與禪的至境只是一味的剿除掃蕩,則容易流于高處不勝寒的頑空,而禪實際上是充滿生機圓趣的活生生的禪。因此,必須透過這孤峭萬仞的鐵壁銀山,百尺竿頭更進步,垂手入廛,灰頭土面,華嚴(yán)與禪才有堅穩(wěn)的基石。禪林頌善財結(jié)束五十三參進入彌勒樓閣云:
知識曾參五十三,精金百煉罷錘鉗;仡^萬壑煙云散,午夜蟾光浸碧潭。 《頌古》卷4坦堂圓頌
南方經(jīng)歷幾云煙,收得珍奇貨滿船。彈指便風(fēng)帆到岸,一時翻作大光錢。 同上無準(zhǔn)范頌
善財參謁五十三位善知識,踏遍百城煙水,或順或逆,或小或大,或淺或深,或權(quán)或?qū)?或性或相,或空或有,皆各有所證。根據(jù)他們的生命體驗,獲得生命境界的指點,如同精金百煉。此時進入彌勒樓閣,驀然回首處,生命中的種種疑團、困惑,如同千巖萬壑的煙云悉皆消散,頓時彰顯出生命的本真,那是光風(fēng)霽月纖翳不染的午夜,月光晶瑩剔透,映浸在碧潭之中。玉宇澄碧,水天一色,光鏡相含,重重?zé)o盡,是豎窮三際橫亙十方的清明澄澈。在這圓融現(xiàn)量之境里,任何言語意念都沒有存在的余地。第二首詩則表達了超越圓融的體悟。善財南參,經(jīng)歷緲緲云煙,得到諸方指點,如同將奇珍異寶,滿載而歸。就在彌勒彈指樓閣門開的剎那,善財好似乘著便風(fēng),回到了精神的故里,此時一切知識、觀念都不再有用,如同一文不值的大光錢。奇特還原于平常,至味回歸于淡泊。此時,即使是圓融的觀念,也似紅爐片雪,無影無蹤,這就形成了禪宗極為“獨特”而又極為“平常”的感悟:“師姑元是女人作” 《古尊宿》卷31《清遠》 、 “八兩元來是半斤” 《頌古》卷7龍門遠頌 、“春來草自青” 《五燈》卷15《文偃》 、“五九盡日又逢春,冬到寒食一百五” 同上卷11《省念》 、“六六元來三十六” 《黃龍四家錄·晦堂心》 、“菊花開日重陽至,一葉落時天下秋”。 《通玄百問》:“ 圓通禪師 問:‘我有一句子,明盡十玄門、六相義,還有人道得么?' 萬松和尚 答:‘收。' 林泉老人 頌:‘收,截斷眾流。三玄三要,無比無儔。菊花開日重陽至,一葉落時天下秋。'”
本章探討了《華嚴(yán)經(jīng)》的禪悟內(nèi)涵、華嚴(yán)宗的禪悟思維對禪宗思想的影響。《華嚴(yán)經(jīng)》是取之不盡用之無竭的寶藏,其影響于禪宗思想是多方面的!度A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的禪悟內(nèi)涵、禪悟思維,經(jīng)由禪宗的創(chuàng)造性汲取、轉(zhuǎn)換,形成了禪宗的時空圓融境、理事圓融境、事事圓融境、現(xiàn)量直觀境,使禪思禪詩呈顯出帝網(wǎng)交光、珠珠迭映、圓美諧和、重重?zé)o盡的美感特質(zhì),在中國禪林詩苑綻放出凈域奇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枝枝互依倚,花光交相映,呈顯著圓融諧和、莊嚴(yán)絢麗、爛漫無垠的春色。華嚴(yán)與禪的圓融境,矚目于世間一切對立、差別和矛盾的消解、統(tǒng)一與和諧,既是禪宗思想的特征之本,也是人類一切審美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所孜孜以求的至美境界。
- 上一篇:修禪前懺悔業(yè)障的原因、方法
- 下一篇:怎樣轉(zhuǎn)好運
- 吳言生說禪:茶道與禪道的文化意蘊
- 禪宗詩歌境界
- 禪宗哲學(xué)象征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
- 云門宗禪詩研究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一)
- 《法華經(jīng)》與生活禪
- 《圓覺經(jīng)》與生活禪
- 《法華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五)
- 《華嚴(yán)經(jīng)》與生活禪
- 《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維模式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四)
- 《心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三)
- 禪宗思想淵源 后記
- 禪宗思想淵源 結(jié)語
- 禪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涅槃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禪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圓覺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禪宗思想淵源 第八章《法華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