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捌 大地無寸塵 “覺的能力”需修行
與祖師同行 捌 大地無寸塵 “覺的能力”需修行
我們的“覺的能力”常常是處于迷惑狀態(tài),所以需要修行,以期我們的“覺的能力”由迷惑狀態(tài)修正為覺悟狀態(tài)。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因為我們凡夫還不能夠做到念念覺悟,要修行就是要把我們的覺悟顯現(xiàn)出來。修行的過程中,就是要我們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迷惑,馬上能夠覺悟。
我們本具的“覺的能力”被迷惑后,主要表現(xiàn)為散亂與昏沉。散亂就是胡思亂想,精神不能集中;昏沉就是想睡覺,不知道自己墮落到哪個黑山鬼窟里面去了。所以,佛佛祖祖教我們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要我們遠離散亂與昏沉。具體每一個人用什么方式最好,這與各自的情況有關。
在宋代,有個叫師彥的禪師,他在隱居丹丘瑞巖修行的時候,用功的方法非常奇特。他平時于磐石間,終日宴坐如愚,常常自喚主人公,然后自應諾,并囑咐道:“惺惺著,他后莫受人謾。”(惺惺就是高度覺醒的意思)。他就是這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處于覺悟狀態(tài)。
“惺惺寂寂”是我們在禪堂用功的方式,在永嘉大師的文集(《永嘉禪宗集》)—編者)中提到。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人根性差,不能時時刻刻處于“惺惺”狀態(tài)(惺惺一過度便散亂了),所以就要輔助以“寂寂”。這實際上也是天臺宗的“止觀”,止就是“寂寂”,觀就是“惺惺”。“惺惺”多了容易散亂,就要輔以“寂寂”;“寂寂”多了,容易昏沉,就要輔以“惺惺”。
我們不管是以什么樣的方式用功,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覺的能力”不被迷惑。我們在專業(yè)的場所(寺院、禪修中心等)修行,就很容易知道應該使用什么方式。因為這些地方一般會有專業(yè)的指導老師,由這些專業(yè)的指導老師幫助我們達到目的。
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如何才能保持我們的“覺的能力”呢?祖師們也教給我們很多的方法,自己的師父提出來的“生活禪”就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方式。因為“生活禪”平時與大家介紹得很多了,這里就不再重復,等自己以后有新的體會再與大家交流。
今天與大家介紹西天二十二祖摩喀羅教我們的一個非常實用的方式:“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這就是要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不管面對什么樣的事物,要保持高度警醒的頭腦,以平等之心面對一切。當然這句話還有很多更深刻的含義,大家可以自己留心。
“覺的能力”可修行
我們的“覺的能力”是眾生平等,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誰也不想自己是處于迷惑的狀態(tài);誰也不想自己是處于愚癡的狀態(tài);誰也不想糊里糊涂地死亡;誰也不想與別人結下怨仇;誰也不想……
所以,我們就知道不能隨便殺生。因為,世俗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說,何況我們“守五戒,行十善”的佛弟子。因為,我們知道眾生都有這個“覺的能力”,我們即使是對其他的眾生不公平,他們都會產(chǎn)生怨恨之心,何況我們將他們的命根斷掉。所以,我們會珍惜一切的生命;尊重一切的生命;保護一切的生命;平等對待一切的生命……
所以,我們就不會隨便盜竊別人的財物。因為,我們知道大家的“覺的能力”永遠存在,今天我們的行為,將來必將還報。一切的因果,必然會在輪回中落實。今天拿了人家什么東西,將來必將連利息一起還的。所以,我們就會明白,今天“貪他一粒米,將來還他半年糧”的古訓。
所以,我們就不會隨便邪淫。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覺的能力”從來沒有離開過這些眾生。我們曾經(jīng)互為兄弟姐妹、父母師長,我們怎么會對自己的親人起貪欲之心?從而,我們會檢點自己的行為。因為,我們不會希望將來有更多的糾纏與怨恨。
所以,我們不會隨便“惡口、兩舌、妄語、綺語”。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覺的能力”也不喜歡別人對我們這樣。我們今天如果被別人“惡口、兩舌、妄語、綺語”了,我們會怎么樣?同樣,我們今天“惡口、兩舌、妄語、綺語”別人,將來我們也必將得到同樣的回報。
所以,我們不會隨便去貪、去嗔、去癡。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覺的能力”會對自己的貪、嗔、癡的結果負責,我們將為自己現(xiàn)在的行為付出代價。這樣,我們就會謹小慎微地面對我們眼前的一切,我們必然會自覺地去“守五戒,行十善”。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步入智慧的生活,為自己的將來鋪平道路。
…………
反過來,我們不做這些十惡的事情,就是在行十善。我們就會“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我們就會“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我們就會“以分享的心回報社會”;我們就會“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yè)”(凈慧師父法語——編者)。這就是在行菩薩道;這就是在修行;這就是在奔向解脫之路。
當我們明白了自己的“覺的能力”以后,一切的修行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就能克服修行中的一切困難;就能面對修行中一切的不如意;就能明白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就能明白自己這樣做以后的結果是什么;就能明白如何去做,才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覺的能力”工具顯
“覺的能力”是通過工具顯現(xiàn)的。比如,我們?nèi)祟惖?ldquo;覺的能力”是通過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來顯現(xiàn)的。如果我們沒有眼睛,那么我們“覺的能力”中的“視覺能力”就不能通過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現(xiàn)出來,其他的五根也是一樣。
但是,我們?nèi)绻麤]有眼睛,我們的“覺的能力”中的“視覺能力”(或者說能觀察的能力)是不是就沒有了?顯然不是,我們?nèi)绻麤]有眼睛,我們的“覺的能力”中的“視覺能力”(或者說能觀察的能力)依然存在。我們通過其他的“工具”依然能夠體現(xiàn)我們的“覺的能力”中的“視覺能力”(或者說能觀察的能力)。這是“覺的能力”的不生不滅……的特性。
打個比方,我們的眼睛看不見微生物,我們通過顯微鏡就能看見微生物,顯微鏡就成了我們“覺的能力”在微生物世界中“視覺能力”(或者說能觀察的能力)的顯現(xiàn)工具。如果說我們的“覺的能力”是變壞的話,我們即使有顯微鏡也無法看到微生物世界了。
從這個例子來看,這個顯微鏡如果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或者說我們通過修行具有了這個顯微鏡的能力(天眼通),我們就能在微生物世界里面自由自在地觀察一切。而我們現(xiàn)在沒有這個能力,就無法自由自在地在微生物世界進行觀察。這就是我們的“覺的能力”要靠工具來顯現(xiàn)的原因。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我們的眼睛,也完全可以說成是“覺的能力”的體現(xiàn)工具。正是因為具有這些不同的工具,而使得我們“覺的能力”對外界產(chǎn)生觀察結果。我們的迷惑程度不同,所得到的這個工具的性能就完全不同,甚至可以通過修行,來改善我們的這些工具性能。
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出成千上萬個!進一步來說,應該是所有有關“覺的能力”的問題全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的“覺的能力”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我們的色身就是我們這個“覺的能力”的體現(xiàn)工具,我們通過這個色身,把自己的“覺的能力”顯現(xiàn)出來了。體現(xiàn)我們的“覺的能力”的工具好與壞,是我們的福報所感,所謂“報身”。
從這點來看,我們就很容易了解我們這個“色殼子”不是真正屬于自己,它只是體現(xiàn)我們“覺的能力”的工具。我們福報越大,所感的這個“覺的工具”就會越好。同樣,我們的福報差,所感的這個“覺的工具”就會差。我們的“覺的能力”,在人道是這樣,在其他道也是這樣。
“覺的能力”具體現(xiàn)
對很多人說“覺的能力”的時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絕大部分人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他們往往把“覺的能力”與“覺的能力”感受到的結果混為一談。
比如,有人說自己的“覺的能力”老了就變?nèi)趿?這話表面上好像是正確,我們老了能感覺的能力差了,實際上我們要看看是什么差了?是因為我們的器官老化了,使得我們用這些器官去感覺外界的結果不靈敏了。我們能感覺的能力沒有變化,如果給我們一個新的器官,我們又能恢復以前的感覺能力。
比如眼近視的人,他的視覺能力下降了,他的能看東西的能力并沒有下降。只要給他一副眼鏡,就能把他原來的能看見東西的能力恢復正常。即使眼睛瞎了,他的能看見東西的能力還是存在,并沒有失去。如果給他一雙好的眼睛,他又能恢復看見東西的狀況。
說遠一點,比如蝙蝠,沒有眼睛,它看見東西的能力還是存在。它用超聲波來定位外界的情況,和我們?nèi)祟愐粯?它也能利用自己“能夠看見的能力”,利用其他“看”的方式,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其他的生命也是一樣,它們用自己的“覺的能力”,以千奇百怪的方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中。
再比如我們的眼睛在水中就看不見了,或者所見很有限。那么我們的“覺的能力”是否就沒了或者衰退了呢?沒有啊!潛水艇的眼睛是“聲納”或者叫雷達系統(tǒng),我們通過這些系統(tǒng)來解決我們無法在水中看見東西的問題。不變的“覺的能力”使得我們能夠通過這些儀器,來了解水中的情況,如同裝上一雙眼睛。
換句話來說,我們?nèi)祟惖难劬?實際上就是一部儀器,這部儀器應用我們的“覺的能力”不變性,來實現(xiàn)我們(或者滿足我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識。而我們所得到的眼睛這部儀器,是隨著我們的福報的不同而不同的。不管這雙眼睛如何不同,我們“能看見的能力”從來沒有變化過。
不少科學家研究蝙蝠的視覺系統(tǒng),試圖讓盲人以一種新的視覺方式恢復正常的生活。這就是以我們“覺的能力”恒在為前提的。如果我們能看見東西的能力沒有了,眼鏡等其他恢復我們視覺能力的東西也派不上用場。所以我們的“覺的能力”是不生不滅……
這樣的例子舉不完。正是這樣,如果給其他的生命以人類的感覺器官,其他的生命,將會具有人類一樣的感覺能力所得到的結果。所以,這個能感覺的能力,是一切眾生都具足的。只是這些眾生因各自的福報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能感覺的能力”的器官(這些器官與我們買的收音機等有得比),它們利用這些器官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生命需要。
如果能夠從這里明白我們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覺的能力”,我們的修行就好辦了,我們就不會隨便去殺死一個生命,因為我們知道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我們就不會去輕視別人,因為他們的“覺的能力”與我們是一樣的,是平等的;我們就知道應該去找回我們失去的“眼鏡、收音機”等三明六通了。
“覺的能力”說輪回
這幾天,參加四祖寺“禪文化夏令營”的營員總是在討論有沒有輪回,以及輪回中的各種問題,到底是什么東西在輪回?大家總在討論這個東西。有人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在輪回,有人說是“覺”在輪回,更多的人說是靈魂在輪回。其實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老生常談,因為自己當年也是因為這個問題而對佛教產(chǎn)生懷疑。
記得自己當年問凈慧老和尚:“如果有六道輪回*,那么我的前生在哪里?”老和尚說:“就在你的腳下!”當時自己聽到這句話后,想翻跟斗,想跳起來。但是不管怎么想,自己的一切總在自己的腳下。然后又聽到老和尚說:“你不要用分段生死來看問題,用剎那剎那生死來看。”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人生、事業(yè)等等無不是在這樣地輪回,一下子讓自己明白了確實有輪回這么一回事。
這個回答把自己多年的理念完全推翻,所以當時自己就像瘋了一樣。因為多年來“人死如燈滅”的理念一直是自己的生活指南,這下認識到了有輪回,那么就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真的是連死的權利也被剝奪。本來自己是想,這輩子玩?zhèn)痛快,然后一死了之的,這下死不了了。所以毅然決定出家,去了脫自己的生死大事。
現(xiàn)在通過對佛教的學習,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對輪回的認識有更深刻的體會。可以這樣說,我們時時刻刻是在輪回之中,小的從呼吸的輪回,大點的到婚姻的輪回(這個現(xiàn)象很好玩,很多再婚的人,選擇的新伴侶往往與前任的妻子或者是丈夫的特點完全一樣),甚至是對體育的愛好(自己就是玩滑翔傘摔斷腿后,又接著玩滑雪),一切總是在一定的區(qū)域里面輪回。
因為我們的“覺的能力”存在迷惑,這個迷惑往往會延續(xù)下去,所以對于同樣事物的認識就會“輪回”在迷惑的“覺”中,從而感受到天堂與地獄、美與丑、香與臭……等差別,這也就是因果輪回的狀態(tài)。
只有把我們的“覺的能力”開顯出來了(也就是覺悟了),我們就能感覺到真實的事物,從而脫離輪回。這樣就會知道無始以來畢竟未曾生,將來也不會有人死,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等等道理。佛陀就是時時刻刻覺悟的人,所謂大覺;而我們卻是絕大部分時候處于迷惑之中的人,所謂大迷。所以我們要修行,要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要去幫助別人覺悟。
- 上一篇:與祖師同行 捌 大地無寸塵 糾纏
- 下一篇:與祖師同行 捌 大地無寸塵
- 世間第五個不易!
- 張秀才的開悟偈
- 明一法師:得失是非障禪眼
- 話頭疑情有區(qū)別
- 與祖師同行
- 與祖師同行 壹 信者皆相應 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 與祖師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佑邊尋思去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凡圣的秘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識得聲外音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花并非無百日好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桂花禪香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踏雪尋梅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樹見行人幾回老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笑問客從何處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山深因少客來游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吃飯睡覺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哭笑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