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哭笑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哭笑
當人無法用語言表達心情時,會哭或笑,這說明哭或者笑,是人內(nèi)心深處的坦白。我們一出生就會哭或笑,不用任何人教我們就會,所以哭笑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哭笑雖然是人的本能,但這也說明平常人的內(nèi)心還有跡可尋,還有這個心在。然而,很多禪師的哭笑是無跡可尋的,禪宗公案里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悟道的禪師有的大哭,有的大笑,他們的哭笑甚是奇特,真是讓人琢磨不透。下面舉幾個例子與大家分享。
百丈懷海禪師是個了不得的祖師,他的弟子后來發(fā)展出了溈仰和臨濟兩宗,是現(xiàn)代禪宗的主要支脈,F(xiàn)在寺院里沿用的清規(guī)戒律和農(nóng)禪并重的生活方式就是百丈懷海禪師當年制定的?纯此陂_悟時的哭和笑: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么?”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zhuǎn)過身,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
事后,懷海禪師回到侍者寮,悲傷地大哭起來。
同寮見他這個樣子,便問:“汝憶父母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又問:“被人罵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道:“哭作甚么?”
懷海禪師道:“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
同寮問:“有甚因緣不契?”
懷海禪師道:“汝問取和尚去。”
于是,同寮來到方丈室問馬祖:“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
馬大師道:“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說:“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
懷海禪師于是呵呵大笑起來。同寮感到莫名其妙,問道:“適來哭,如今為甚卻笑?”
懷海禪師道:“適來哭,如今笑。”
同寮聽了罔然不知所以。(《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近代的來果老和尚*是被公認開了悟的人之一,我們的用功方式很多是沿用老和尚教給我們的。比如,“一人與萬人敵”*的用功方式就是我們參禪的主要手段。
我們看看他的哭。
光緒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第六枝香將畢。來果禪師聽到開靜的木魚聲響起,終于豁然大悟。猶如千斤重擔,驀地放下。身心頓時慶快無比,悲欣交集,大哭不止。第二天,來果禪師來到班首法師的跟前,請求開示。班首法師道:“汝是悟了語句。”說完便詰問道:“念佛是誰?”來果禪師應(yīng)對如流。班首法師接著又問“生從何來,死向何處”等等問題,來果禪師皆隨問隨答,了無滯礙。過了幾天,班首法師臨堂時,遂當眾贊嘆來果禪師。
為了勘驗來果禪師,一日,慈本老人拿著毛巾,一邊作洗臉的姿勢,一邊問來果禪師:“是甚么?”來果禪師道:“多了一條毛巾,請將毛巾放下。”慈本老人一聽,便默然而退。從此以后,來果禪師用功更加精勤、細密和肯切,決不敢輕易自許。
再看幾例:
陸亙大夫,作宣州觀察使,參南泉。泉遷化,亙聞喪入寺下祭,卻呵呵大笑。院主云:“先師與大夫,有師資之義,何不哭?”大夫云:“道得即哭。”院主無語。亙大哭云:“蒼天蒼天,先師去世遠矣。”(《碧巖錄》)
金牛和尚,每日齋時,自將飯于僧堂前作舞,呵呵大笑道:“菩薩子吃飯來。”(《大燈國師語錄》)
水潦和尚參馬祖。水潦和尚問道:“如何是西來的意?”
馬祖道:“禮拜著!”
水潦和尚剛跪下禮拜,馬祖突然當胸一腳,將他踢倒在地。
就在這突如其來的一踹中,水潦和尚豁然大悟。
他從地上爬起來,拊掌呵呵大笑道:“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毫頭上,識得根源去。”
說完,禮謝而退。(《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一天晚上,惟儼禪師在月光下經(jīng)行,不知不覺登上寺院附近的一座高峰。夜色清涼如水,遠近的村落盡收眼底,隱約間還能聽到一兩聲犬吠。惟儼禪師突然看到云開月現(xiàn),便情不自禁地對著長空大笑一聲。這一聲大笑,聲應(yīng)澧東九十多里。那天晚上,澧陽的人都聽到了這一聲大笑,都覺得奇怪,都猜疑是從自己東面的鄰居家里傳出來的。第二天,大家輾轉(zhuǎn)相問,迭互推尋,最后才發(fā)現(xiàn)是從藥山上傳來的。惟儼禪師的徒眾都驚愕地相互傳道:“昨夜和尚山頂大笑!”當時李翱為朗州刺史,聽說此事后,便作詩一首,贈給惟儼禪師,云:“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云笑一聲。”(《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延伸閱讀 【來果禪師】
- 世間第五個不易!
- 張秀才的開悟偈
- 明一法師:得失是非障禪眼
- 話頭疑情有區(qū)別
- 與祖師同行
- 與祖師同行 壹 信者皆相應(yīng) 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 與祖師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佑邊尋思去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凡圣的秘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識得聲外音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花并非無百日好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桂花禪香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踏雪尋梅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樹見行人幾回老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笑問客從何處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山深因少客來游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吃飯睡覺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參禪不如吃粥飯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