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六(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六(1)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

  巳十五、四種法嗢柁南 (分四科) 午一、標

  復有四種法嗢柁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凈、故說。

  這是〈瑜伽處菩提分品〉最后一科,第十五,四種法嗢柁南。分四科,第一科是標。

  「復有四種法嗢柁南」,前邊從慚愧、堅力持…,到妙陀羅尼、所修正愿、三三摩地,到這里復有四種的法嗢柁南。這個法嗢柁南,嗢柁南我們前面是講過的。就是有兩種翻譯:一種翻譯是印,三法印的印,一種翻譯是集施。集施就是積聚少略的文字,能含藏很多的法義,布施給學習的人,所以叫集施。這里說有四種法的布施,四種法的布施從那里來的呢?「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凈故說」,從這里來的。佛菩薩的大悲心,想要教化眾生,希望他們的身清凈、口清凈、心清凈,所以說出來這四種法嗢柁南。這是標,下邊第二科是征。

  午二、征

  何等為四?

  下邊第三科是列。

  午三、列

  一切諸行皆是無常,是名第一法嗢柁南。一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柁南。一切諸法皆無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柁南。涅槃寂靜,是名第四法嗢柁南。

  「一切諸行皆是無常,是名第一法嗢柁南」!感小惯@個字,是遷流義。一切諸行就是一切有為法,都是有遷流義,都是在變化的!附允菬o!,都是在變化中相續(xù)下去,而不是常住不變的!甘敲谝环▎扈弈稀,這是諸佛慈悲為我們說的第一個法印。我們凡夫是如意的事情希望它能夠長久的存在,佛說:不可能的,非變化不可的。

  「一切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柁南」,這是第二句。這一切諸行都是苦惱的,我們在苦惱中希望得到如意的快樂,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前面兩句都是「一切諸行」,這第三句換了一個字,叫「諸法」!感小,剛才解釋是遷流的變化,都是有為法;現(xiàn)在這里說「一切諸法」這個「法」字,就是有為法、無為法都可以名之為法,就比前面的諸行所含的法義廣泛了很多!附詿o有我」,這有為法你作不得主的,無為法里邊也沒有我,也是不能夠主宰的,所以說是皆無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柁南」。這個我是一個主宰的意思,我要作主,我要說了算,我愿意這樣子、就這樣子,這是不可能的;無常、苦來干擾你,你不能夠作主的。

  「涅槃寂靜,是名第四法嗢柁南」。前面三個法印,這是一切有為法都是這樣子,一切有漏法都是這樣子。只有佛教徒修學圣道以后,得到涅槃了,內(nèi)心里面沒有煩惱的動亂,這時候可以永久的安樂住了,所以叫做「涅槃寂靜,是名第四法嗢柁南」。

  這是標,把這四種法印標出來了,就是立出來。下邊第四科加以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名嗢柁南。分三科,第一科,第一義。

  午四、釋 (分二科)   未一、名嗢柁南 (分三科)   申一、第一義

  諸佛菩薩多為有情宣說如是法相應義,是故說名法嗢柁南。

  這下邊解釋,是約三個道理解釋這個嗢柁南的意義。這第一個,法嗢柁南是個名,解釋這個名的含義!钢T佛菩薩多為有情」,諸佛菩薩出現(xiàn)世間教化眾生,為眾生說法,多數(shù)是「為有情宣說如是法相應義」,就是這四法印。

  「相應」這句話,就是互相隨順叫相應。譬如說一切有為法就是無常是相應義,一切有漏法痛苦是相應義;一切有漏法都是苦惱的,所以叫做相應義;一切法是無我相應義,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與無我義是相隨順的;涅槃寂靜是無為法,無為法里面與寂靜相應,涅槃,寂靜相應義!甘枪拭▎扈弈稀。就是以相應義名嗢柁南,嗢柁南是相應的意思。

  申二、第二義

  又從曩昔其心寂靜諸牟尼尊,于一切時展轉(zhuǎn)宣說;是故說此名嗢柁南。

  這是用第二個義來解釋嗢柁南!戈傥簟咕褪呛芫靡郧,從久遠以來,在佛法里面修學圣道有成就的人,他心里面都寂靜了。心里面寂靜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一切的苦惱了,惑業(yè)苦都息滅了,他心里面是寂靜的!钢T牟尼尊」,很多的修學圣道成就得心寂靜的人,「牟尼」,中國話就是寂靜,這里邊應該說主要是佛陀是這樣子,再是辟支佛和阿羅漢也都達到這個程度了。

  「于一切時展轉(zhuǎn)宣說,是故說此名嗢柁南」,這是說諸牟尼尊,這么多的圣者,在一切時為眾生展轉(zhuǎn)的宣說此義,所以說叫做嗢柁南。那么這就是寂靜義叫做嗢柁南。

  《披尋記》一五二一頁:

  「其心寂靜諸牟尼尊者:諸牟尼尊一切煩惱戲論永滅,證大涅槃」,諸牟尼尊他們內(nèi)心是寂靜的,為什么會寂靜呢?「一切煩惱戲論永滅」,他們內(nèi)心里面所有的煩惱戲論都已經(jīng)消滅了。有煩惱的人,他心里面不靜。煩惱的相貌就是能令你的心動亂,那就是有煩惱;沒有煩惱的人,他心里面不亂、也不動,不動亂。煩惱、戲論,這「戲論」是什么呢?是所說的話都沒有道理,就叫做戲論;而說話的時候,一定是經(jīng)過內(nèi)心的思惟,然后才能夠有戲論的語言發(fā)表出來。所以語言是戲論,你內(nèi)心的思惟分別也是戲論,因為也沒有道理,,F(xiàn)在這位圣者由于修學戒定慧,他把煩惱滅除了,而不是暫時的,永久的滅除了!缸C大涅槃」,他證悟這個不生不滅的真理了,「是名其心寂靜」。這是第二義,下面是第三義。

  申三、第三義

  又此行跡能趣大生,亦復能趣出第一有,是故說此名嗢柁南。

  「跡」是足跡,在道路上走路的時候,你走過去了以后,那道路上就有你走過的足跡,所以叫做行跡。這指什么說的呢?就是前面的無常、苦、無我、寂靜這四法印。這四法印是諸佛菩薩的經(jīng)驗之談,他們這樣修學成功了,而說出來的這種法語。就像人走路走過去的痕跡,所以叫做「行跡」,也就是四法印。

  「能趣大生」,如果你能夠隨順這四法印去修學圣道的話,你就會有很廣大的成就,能得無生法忍,能夠得無上菩提,所以叫能趣大生。

  「亦復能趣出第一有」,若是你沒有大悲心的話,你也能按照這四法印去修習,你能超出三界。非非想天在三界里邊是最高的了,所以叫「第一有」。就是能超出三界,得阿羅漢。這樣說,「亦復能趣出第一有」是指小乘佛法的圣者說的;「能趣大生」是大乘佛法的圣者。

  「是故說此名嗢柁南」,所以說這個行跡就是嗢柁南。這是用三義解釋嗢柁南。

  未二、辨四種法 (分四科)  申一、諸行無常 (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菩薩等隨觀察一切諸行皆是無常?

  前邊是解釋嗢柁南的名。這下邊是第二科,解釋這四種法印,什么叫做無常、苦、無我、寂靜,解釋這個道理。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釋諸行無常。分三科,第一科征。

  「云何菩薩等隨觀察一切諸行」都是無常呢?怎么觀察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正觀察。分兩科,第一科是總觀無常。分兩科,第一科:無性無常。

  酉二、釋 (分二科)  戌一、以正觀察 (分二科) 亥一、總觀無常 (分二科)

  天一、無性無常

  謂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于一切時常無所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故名無常。

  「謂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諸菩薩在禪定里邊,觀察這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假立了各式各樣的名言,然后我們根據(jù)名言,就會去種種的議論。議論名言所詮的義,有能詮的名言,有所詮的義。這個所詮的義,就是言說自性。

  「于一切時常無所有」,這位菩薩觀察一切名言所詮的自性,不論在什么時候,都是畢竟空寂的,是沒有的。言說所詮的義是沒有的。你常能這樣觀察,「如是諸行常不可得」。所詮的義不可得,能詮的名言也是不能安立了。這樣能詮、所詮就是諸行,一切時都是無所有的,這就叫做無常。那這就是觀一切法空的意思,就是法無我觀。

  天二、生滅無常

  又即觀彼離言說事,由不了知彼真實故;無知為因,生滅可得。如是諸行,離言自性,有生有滅:故名無常。

  前面是第一科:無性無常,就是沒有體性的,常是沒有體性的,這就叫做無性無常。下面是第二科:生滅無常。

  「又即觀彼離言說事」,菩薩他修空觀,修法空觀,「又即觀彼離言說事」,又在奢摩他里邊觀察彼依他起性是離言說事。

  「由不了知彼真實故」,離言說事就是依他起,依他起也是本性空的、是因緣有。但是這個道理,我們沒有學習佛法的人,不管你怎么樣有學問、有智慧,你還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赣刹涣酥苏鎸嵐省梗捎谶@個人,他不能通達這些因緣生法是如幻如化的,如夢中境,是畢竟空的真實義,他不知道這個意思。在前邊的很多的文句里邊,說到「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那都可以說是真實義。在〈真實義品〉又說到世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這都叫做真實!赣刹涣酥苏鎸嵐省,那個真實義你不明白,不明白有什么問題呢?

  「無知為因,生滅可得」,因為你不知道,你就是糊涂、就是無明!無明的時候,他還不能夠守住,自己知道自己糊涂,不要動還好一點;那他偏要動,那么就是造了很多生死的業(yè)力;、業(yè),有惑、有業(yè),就有果報,就有很多的苦惱,惑業(yè)苦的現(xiàn)前。就是「無知為因」,由于你的無明煩惱為因,造作出來很多的業(yè)力和苦惱的果報,這些事情一出現(xiàn)了的時候,就有生有滅可得了。這生滅可得,當然就是從言說法性來觀察,一切法都是內(nèi)心的分別,心有剎那滅故,一切法也都有剎那滅,就有生滅可得。

  「如是諸行離言自性,有生有滅,故名無!,如是諸行,就是惑業(yè)苦。這些惑業(yè)苦本身是沒有言說的自性,是畢竟空寂的。但是那個心變現(xiàn)的一切法,是剎那生、剎那滅的,「故名無!梗越凶鰺o常。那么這個和前邊說那個無性無常,有一點不同。前邊是約遍計執(zhí)說無性無常;這上面說依他起是無常的。

  《披尋記》一五二一頁:

  「又即觀彼離言說事等者:諸有為法離言自性,是名離言說事」,這個諸有為法離言自性,就叫做離言說事。

  「由不了知此唯事故」,由于我們沒有學習佛法,我們不知道這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實的,本性也是畢竟空的。「起邪分別」我們不了知,其實我們還偏要知道不可,我們就作種種的虛妄分別。種種虛妄分別,就是由于你最初的無明,而又起了貪瞋癡的各式各樣的煩惱,那就叫做邪分別。

  「由是因緣,墮諸世間生死相續(xù)」,由于我們的虛妄分別的關(guān)系,我們就落于諸世間的生死相續(xù)中去了。根本沒有生死的,由于虛妄分別,就變現(xiàn)了虛妄的境界,那么就是有生、有死了。「是名無知為因,生滅可得」。這是第一科:總觀無!,F(xiàn)在下面第二科:別觀四相。分兩科,第一科:依三世觀。分三科,第一科是過去。

  亥二、別觀四相 (分二科)  天一、依三世觀 (分三科)  地一、過去

  又諸菩薩,觀過去行,已生已滅,由彼諸行無因可得,亦無自性,是故觀彼因性自性,皆無所有。

  「又諸菩薩,觀過去行,已生已滅」,又諸菩薩他在奢摩他里邊,也這樣觀察,「觀過去行」,在時間上他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未來,已經(jīng)過去了,過去的時候,也是惑業(yè)苦的境界;那些境界,在時間上說,是已經(jīng)現(xiàn)起了,已經(jīng)消滅了,過去了,不存在了,叫「已生已滅」!赣杀酥T行無因可得,亦無自性,是故觀彼因性自性,皆無所有」。怎么說過去行已生已滅呢?「由彼諸行無因可得」,由于過去的,你內(nèi)心的虛妄分別;虛妄分別里邊,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因是什么呢?就是你在創(chuàng)造的時候,是因,如果是你受果報的時候,叫果。創(chuàng)造的時候是因,你受果報的時候就是果?墒窃跁r間上來說呢,那個因已經(jīng)過去了,所以無因可得。「亦無自性」,在時間上說,你受的果報也過去了,在現(xiàn)在沒有了。我以前作過皇帝,但是現(xiàn)在來說你是老百姓,作皇帝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所以是無自性,沒有那件事了!甘枪视^彼因性自性,皆無所有」,所以菩薩他在禪定里邊,觀察過去的因性不可得,自性也不可得,都沒有了。但是過去的時候是有。

  《披尋記》一五二二頁:

  「觀過去行已生已滅等者:由已生故,因已受盡,是故說言無因可得」,《披尋記》來解釋這個「無因可得」怎么講呢?「由已生故,因已受盡」,因為那件事已經(jīng)現(xiàn)前了,「因已受盡」,現(xiàn)前的時候,是經(jīng)過你內(nèi)心的,無論什么事情,只要它現(xiàn)前,是經(jīng)過你內(nèi)心的受,就是你內(nèi)心接受那件事,作種種分別,在創(chuàng)造的時候,那就成為因,但是這個因現(xiàn)在來說已經(jīng)盡了,已經(jīng)沒有了,「是故說言無因可得」!赣梢褱绻首孕允苡靡驯M」,由于過去,你在創(chuàng)造的時候,也沒有白辛苦,會得果報的,那果報現(xiàn)在也是滅了,怎么知道是滅了呢?「自性受用已盡」,就是那件事出現(xiàn)在你心里面,你心里面有覺受。這個「果報」,什么叫做果報?你內(nèi)心的感覺,就是果報。你感覺快樂是果報,感覺苦惱也是果報。你以前造的善業(yè),后來得了善報,這個善報也要通過你心的分別。感覺到滿意那也叫做受,如果說你做惡事,得了惡報,就是內(nèi)心里面感覺到苦惱。什么叫做果報?就是內(nèi)心的感覺,叫做果報。而那個感覺,它不常住的,有時間性,在時間上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所以「自性受用已盡,是故說言亦無自性」,就是沒有果報的那件事了。這是觀察過去的生滅。

  地二、現(xiàn)在

  觀現(xiàn)在行,已生未滅,由彼諸行因不可得,已與果故;自性可得,猶未滅故;是故觀彼自性是有,而無有因。

  「觀現(xiàn)在行,已生未滅,由彼諸行因不可得,已與果故」這是第二科,觀現(xiàn)在。觀察現(xiàn)在行已生未滅,就是這個有為法的事情,現(xiàn)在還存在,還存在當前,有這件事。它就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是還沒有息滅,「由彼諸行因不可得,已與果故」,觀察現(xiàn)在的事情,怎么樣觀察呢?「由彼諸行因不可得」,我們現(xiàn)在這個諸行,「諸行」實在來說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都是遷流變化的果報。這個果報不是自然出現(xiàn)的,是因為你造因,以前做了因,由那個因的力量,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諸行、果報?墒沁@個因,就是那個力量,「已與果」,已經(jīng)給你一個果報了;你以前很辛苦的,或者做善,或者是做惡,它現(xiàn)在酬勞你一個果報,酬勞了呢,它那力量就結(jié)束了,所以那個因是沒有了,「已與果故」,所以這個因沒有了,「因不可得,已與果故」。

  「自性可得」,但是那個因的力量給你果報,那個果報現(xiàn)有還在,所以叫「自性可得」,「自性可得」這個果報,「猶未滅故」還沒有完全消失,還存在。當然這個果報,一個正報一個依報,正報就是你這個身體,你這個眼、耳、鼻、舌、身、意,你這個色、受、想、行、識的果報,這個再加上你的眼、耳、鼻、舌、意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也是你的果報。這些事情現(xiàn)在還在,你還正在享受,「自性可得,猶未滅故」!甘枪视^彼自性是有,而無有因」,這句話是結(jié)束這一段,所以菩薩在禪定里面,觀察現(xiàn)在的一切法,觀察那個果報還存在,就叫做有,給你果報的那個因,已經(jīng)沒有了,「而無有因」。

  《披尋記》一五二二頁:

  「觀現(xiàn)在行已生未滅等者:由已生故,因已受用,是故說言因不可得。自性受用未盡,是故說言自性可得」。由于這個果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個果報是由因來的,因在出現(xiàn)的時候,就是創(chuàng)造因的時候,是經(jīng)過你內(nèi)心的覺受、分別去造作,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了,已經(jīng)受用了,「是故說言因不可得」了!缸孕允苡梦幢M,是故說言自性可得」,那個因給你的果報的體性,你現(xiàn)在正在享受,正在使用它,它還沒有消失,所以「未盡」,「是故說言自性可得」。這樣觀察呢,過去世的,因也不可得,果也不可得了。現(xiàn)在世的因不可得,果報還是在的。這是前兩科,下面第三科。

  地三、未來

  觀未來行,未生未滅,由彼諸行有因可得,未與果故;無有自性,猶未生故;是故觀彼唯有因性,而無自性。

  「觀未來行,未生未滅」,這個觀察未來,將來的事情,你將來的眼、耳、鼻、舌、身、意,將來的色、受、想、行、識,「未生未滅」,那個果報還沒出現(xiàn),那當然也沒有滅可得!赣杀酥T行有因可得,未與果故」,這上面觀察未來,是有因而無果,就是你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那個因,就是那個業(yè)力你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所以是「由彼諸行有因可得」,將來的色、受、想、行、識,已經(jīng)有了因,就是你創(chuàng)造的業(yè)力,你現(xiàn)在發(fā)無上菩提心,天天修止觀,你將來就會要得法性身的,這個法性身還沒出現(xiàn),但是你修止觀的功德的業(yè)力有了,這樣意思。當然我們修學圣道,或者你修人天道,這上面就是普通的說,「由彼諸行,有因可得,未與果故」,那個因還沒有給你果報,果報還沒出現(xiàn),就是「無有自性,猶未生故」,果報的自性還沒出現(xiàn),「是故觀彼唯有因性,而無自性」,還沒有果報的事情,這樣子呢,觀察過去,觀察現(xiàn)在,觀察未來,各有各的別意,不是完全一樣的。

  《披尋記》一五二二頁:

  「觀未來行生未滅等者:由未生故,因未受用,是故說言有因可得」,「由未生故」,由于你那果報還沒有出現(xiàn),那個因給你的果報,你還沒能受用。或者是說,你在創(chuàng)造的時候,你是受用了,但是那個果報沒出現(xiàn)呢,這一部份還沒受用,「是故說言有因可得」!讣任从猩。亦未有滅」,既然沒有果報的出現(xiàn),也就不能說果報息滅了!赣纱宋礈缱孕晕词埽枪收f言無有自性」。

  天二、依剎那觀 (分二科) 地一、別辨相 (分三科) 玄一、標

  菩薩如是見三世中分段諸行相續(xù)轉(zhuǎn)已;等隨觀見一一剎那有為諸行,皆有三種有為之相。于剎那后,復有第四有為之相。

  「菩薩如是見三世中分段諸行相續(xù)轉(zhuǎn)已;等隨觀見一一剎那有為諸行,皆有三種有為之相」。前邊這個菩薩在奢摩他里修觀,是觀察三世。這一科講完了。下面第二科,依剎那作觀,就是最短的時間內(nèi),觀察它的道理。分兩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菩薩如是見三世中分段諸行相續(xù)轉(zhuǎn)已」,這位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這樣子,就像前面說的,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有三世的不同。其中是一段落,一段落的,「諸行相續(xù)轉(zhuǎn)已」,有過去的諸行,相續(xù)到現(xiàn)在的諸行相續(xù),未來的諸行,這三世一段落一段落的諸有為法,相續(xù)不斷的現(xiàn)前,「轉(zhuǎn)」這個字當現(xiàn)前講,或者當變異講也可以。「等隨觀見一一剎那有為諸行」,前面說分三世,這是一個粗略的觀察,現(xiàn)在又詳細的去觀察,就是微細的觀察,「等隨觀見」,不管是過去,是未來,是現(xiàn)在,一樣的觀察它的一一剎那,有為的諸行的差別,「皆有三種有為之相」,一一剎那,都有三種有為相可得,一剎那有三種有為相的差別,「于剎那后,復有第四有為之相」,這個有為相一共有四種,在一剎那間就有三種,三種以后又有一個第四種,一共有四種有為相。這一段文是標,下邊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正觀四相。

  玄二、釋 (分二科)  黃一、正觀四相

  即于此中,前剎那行,自性滅壞。無間非先諸行剎那自性生起,正觀為生;諸行生已,即時未壞,正觀為;此已生行,望前已滅諸行剎那自性別異,正觀為老;從此諸行生剎那后,即此已生諸行剎那自性滅壞,正觀為滅。

  「即于此中,前剎那行,自性滅壞。無間非先諸行剎那自性生起」,就是在這個微細的觀察之中,前一剎那的有為行,前一剎那的色、受、行、識,前一剎那的眼、耳、鼻、舌、身、意,「自性滅壞」,它那個體性,一剎那間就沒有了,但是一剎那間又現(xiàn)起,這個生滅是這樣微細的,剎那間自性就滅壞了!笩o間非先諸行剎那自性生起」,前一剎那和后一剎那中間是沒有間隔的,沒有間隔是什么情形呢?「非先諸行剎那」,不是前邊一剎那的諸行,是又有一個諸行,剎那間,那個諸行現(xiàn)起來了,就出現(xiàn)了。前一剎那諸行,和后一剎那諸行是不一樣的,所以后一剎那諸行,非先一剎那諸行,可是呢,其中也有相同的意思,都是剎那間自性生起。

  我們說,當然這里面也有問題,假設(shè)的話,這個人身體有五百磅重,他有八呎高,這一剎那間就這一大塊出現(xiàn)了,他已經(jīng)到五十歲了,應該說,從最初一剎那、一剎那,經(jīng)過五十年了,他才有這么高,體重是這么重。那么我們的習慣性的想法,應該是他的高度也是漸漸高起來的,這五百磅的重,也是漸漸的增長的,不是一下子就五百磅,這不可能是這樣嘛。但是這上面說剎那相,不是,是一下子就五百磅,應該是這么說的,但這地方就是有問題了,我們這一下子就是有八呎高,一下子就有五百磅重,這是頓,我們的思想的習慣認為是漸,逐漸逐漸才這么大,才那么重,那么我們的思想,和這上面說的剎那生起,有一點不合。這個地方不合,應該怎么解釋?我先保密,不解釋這個道理。你們各位同學先思惟一下。「即于此中,前剎那行,自性滅壞」,這個自性滅壞在這里說滅壞,不是我壞了一部份,一少部份,逐漸的全部壞了,也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完全沒有了,但是「無間非先諸行剎那自性生起」,就是一下子完全現(xiàn)起,這個文應該這么解釋。

  「正觀為生」,就是這個一剎那間,它這個體性現(xiàn)起了,這就叫做生!刚^為生」,而是在禪定里邊,非常正確的觀察它剎那間現(xiàn)起了。這樣意思,這叫做生。「諸行生已,即時未壞,正觀為住」,你的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諸行,一剎那間現(xiàn)起以后,沒有立刻就破壞,那么就叫做住,觀之為住,觀察它叫做住,這個住就是這樣意思,「即時未壞」名之為住,這樣說這個住和那個生是同時的,同一剎那!复艘焉,望前已滅諸行剎那自性別異,正觀為老」,就是「此已生行」,此一剎那已經(jīng)現(xiàn)起的色、受、想、行、識,已經(jīng)現(xiàn)起的眼、耳、鼻、舌、身、意,望前,對望前邊,一剎那間已滅的諸行,那個已滅的諸行的剎那自性,不一樣的,是不一樣,后一剎那現(xiàn)起的諸行,和前邊已滅的剎那諸行,對觀起來是有別異,是不一樣,就這一點別異就叫做「老」,那這樣說呢,這個生、住、老就是一剎那,都在一剎那上說的,這一剎那,就有三有為相,就具足三有為相的。我們讀這個《維摩經(jīng).菩薩品》,在〈彌勒菩薩章〉那一章:「如佛所說:諸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那句話怎么講,你就得根據(jù)《瑜伽師地論》這一段才可以講,不然的話怎么講?不然的話你講不來,講不來這一段!刚^為老」,當然這個老,只是一剎那間的不同,前一剎那后一剎那間的不同,若是我們說是,你今天二十歲,過了四十年以后六十歲了,六十歲和二十歲,哎呀!你老了一點,F(xiàn)在不是,就是一剎那間的老。

  「從此諸行生剎那后,即此已生諸行剎那自性滅壞,正觀為滅」!笍拇恕咕褪乔懊嬲f這個生、住、老,諸行生起的剎那后,「即此已生諸行剎那自性滅壞」,就是現(xiàn)前的諸行一剎那間又壞了,又沒有了,那么就「正觀為滅」,也是在禪定里面,觀察這叫做滅。前面是三相,加這個滅就是四相。前面說一剎那后,會有第四有為之相,和這個是相合的。這一科是正觀四相,解釋完了,下邊是第二科,觀唯諸行。

  「菩薩觀此已生剎那諸行自性,即是生住老之自性」。菩薩在禪定里面,觀察這個已現(xiàn)前的剎那諸行,一剎那間的色受想行識的自性,即是生的自性,即是住的自性,即是老的自性,一剎那就具足這三個自性、這三件事。「不見生等別有自性」,這句話有點意思,菩薩作如是觀的時候,「不見生等別有自性」,他不見生住老;離開了色受想行識,另外有它的體性,不見這樣子。它離開了諸行,另外沒有生住老的體性的,它是沒有的!溉鐚嵱^見生剎那后,即此生等諸行剎那自性滅壞;無別有性」!溉鐚嵱^見」,就是真實的沒有錯誤,我們?nèi)舨蝗攵ò,散亂的分別心有的時候會搞錯了,若在禪定里面啊,心的力量強,它就不會有錯誤,如實的、真實的看見生剎那后,這一剎那現(xiàn)前了以后,「即此生等諸行」,就是生住老諸行,一剎那間呢,它又完全滅壞了,沒有了!笩o別有性」,這個滅壞,也不是離開諸行的滅壞,另外有一個滅可得的。這是第二科觀唯諸行。

  玄三、結(jié)

  如是四種有為之相,總攝諸行。

  下面第三科結(jié)束。第一科是標,第二科是解釋,現(xiàn)在第三科結(jié)束!溉缡撬姆N有為之相,總攝諸行」。前面說這個生住老滅的四種有為之相,能總攝一切的有為法,都是剎那剎那的,都有這四種相的差別。

  《披尋記》一五二三頁:

  「前剎那行自性滅壞等者」,這是迭這個論文,下面就解釋!钢T行生滅唯一剎那」,這一切有為法的生和滅是兩個相貌,但是只是指這一剎那說的,唯是一剎那。「以彼纔生無間滅故」,因為彼有為行啊,纔生起它沒有間隔就滅壞了,一剎那生一剎那間就滅了!溉挥谥虚g前后相續(xù)新新生起,愚夫不了妄執(zhí)實有生住異滅」!溉挥谥虚g」前一剎那、后一剎那,就在這剎那之間,有前一剎那后一剎那的不同,但是前后是相續(xù)的!感滦律稹,一切法的現(xiàn)前都是新的,沒有舊的。一剎那生就滅了,又一剎那又生起就是新的了。第二剎那不是前一剎那,假設(shè)又是前一剎那諸行再現(xiàn)起,就是舊的了。如果前一剎那生起它沒有滅,經(jīng)過一剎那一剎那,那就是有舊,現(xiàn)在不是的,F(xiàn)在一剎那生起就滅了、沒有了,第二剎那又現(xiàn)起是新的,就是「新新生起」,都是新的現(xiàn)起。

  「愚夫不了妄執(zhí)實有生住異滅」,我們不學習佛法的人,應該說不修止觀的人,或者說是沒得圣道的人,都算是「愚夫」!赣薹虿涣恕梗幻靼滓磺蟹ǖ纳鷾缡切滦碌纳,不知道這件事。「妄執(zhí)實有生住異滅」,我們錯誤的執(zhí)著有真實法之生起,有真實的住,有真實的異、滅,認為都是真實的。我們認為這是真實的,一剎那間就沒有了。我認為是真實的,一剎那間就沒有了。剎那剎那都是這樣子。但是我們的肉眼啊看不見剎那,我們?nèi)庋劬外g、遲鈍,天眼就比我們銳利得多了。我們凡夫啊我看都是這樣子--根據(jù)自己的見聞來決定一件事。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智慧不同,就還是有差別;這是說凡夫。若是說凡夫和圣人,那圣人和我們不一樣,和我們的看法不一樣。阿羅漢和菩薩看法也不同。這里面有很多差別。這樣子我們才知道「凡夫不了妄執(zhí)實有生住異滅」,就是這樣的,認為什么都是真實的。等到你自己學習佛法,你的智慧進步了,才知道我以前的思想是錯誤的,才知道這回事,不然是不知道的。

  「或復妄執(zhí)離諸行外別有自性」。前面說「愚夫不了妄執(zhí)實有生住異滅」,一切法現(xiàn)前是真實的,認為是這樣子,F(xiàn)在說「或復妄執(zhí)離諸行外」,錯誤的執(zhí)著離開色受想行識的這些諸行以外,另外有一個生住異滅的自性。我們又有這種執(zhí)著,有的人有這種執(zhí)著。「菩薩正觀則不如是」,發(fā)無上菩提心修學圣道的菩薩,他在禪定里面的觀察,「則不如是」,沒有這種執(zhí)著,和愚夫也不同,和愚夫的思想不一樣!赣诖藙x那行續(xù)前剎那生正觀為生」,菩薩「于此剎那行」這剎那間現(xiàn)起的諸行,「續(xù)前剎那生」前一剎那生的一切法滅了,后一剎那又生起,和前一剎那的諸行相續(xù),「正觀為生」,觀察一切法是一剎那間現(xiàn)前了,「正觀為生」。「由是了知生無常義」,從這里看出來這個「生」并不是真實的,它不是常住的,一剎那間就滅了!讣创藙x那生有諸行自性可得正觀為住」,即此剎那生有諸行的自性可得,正觀為住,它沒有壞,就叫做「住」!赣墒橇酥∥僬f非實有義」。從這里可以知道這個「住」是方便說的,不是真實有一個住,就是一剎那生的諸行它現(xiàn)時沒有壞,假名為住。離開了這個義,另外沒有一個真實的住的義。

  「若此剎那生望前剎那諸行自性變異正觀為老」,這位菩薩在禪定里面觀察,此剎那生對望前剎那生的諸行自性就有了變異、有點不同。這可見這也是非常微細的境界。譬如說我昨天看見某甲這樣子,我今天看他還是那樣子,不感覺他老。那可見我們這眼睛鈍了。剎那間,前一剎那后一剎那,菩薩都感覺到不一樣。我們已經(jīng)看了多少年了,他還是那樣子,沒老?梢娢覀兒茆g。 溉舸藙x那生望前剎那諸行自性變異正觀為老,由是了知老觀待有假施設(shè)義」,從這里可以知道這個「老」是觀待的意思,后一剎那和前一剎那相對待,有點不同了,就名之為「老」,假施設(shè)的名義!讣创藙x那生無間諸行自性滅正觀為滅」,由這剎那生、沒有間隔的諸行的自性滅了,一剎那間就滅了,「正觀為滅」!赣墒橇酥獪鐭o常義」,由是了知滅也不是常的,這一剎那間又現(xiàn)起了。

  「又復正觀生住老滅,唯是諸行分位差別」,這又有一個意思。觀察生住老滅這四種相貌,只是色受想行識的分位的差別,不同的階段立不同的名字而已!阜请x諸行別有自性」,不是離開了色受想行識,另外有生住老滅的體性的!赣墒菓T佛菩薩唯于諸行說無常義」,就是在諸行上的變化說無常義,不是離開了諸行,另外有生住老滅的事情。

  地二、出要義 (分二科) 玄一、標列

  以要言之,二分所顯。一者、有分所顯。二者、無分所顯。

  這是第二科出要義。前邊是別觀相,別觀生住老滅的相貌。這下面再標出來它的要義。分二科,第一科是標列。

  「以要言之」,前面說的生住老滅,在文句上說了很多了,但是現(xiàn)在從道理上,提出它的綱要來表示它的道理!付炙@」,那么分兩部份的道理就把它說明白了。「一者、有分所顯」,「有分所顯」是什么?就是生,它是屬于有,在生之前沒有生,就是無,現(xiàn)在有分顯示出來的就是生的相。「二者、無分所顯」就是滅,滅了,這一剎那間諸行沒有了,就是滅、就是無,來顯示它的相貌。這是標列。下面隨釋。

  玄二、隨釋

  此中世尊依于有分,建立一種有為之相;依于無分,建立第二有為之相。住異二種,俱是諸行有分所顯,建立第三有為之相。

  「此中世尊依于有分,建立一種有為之相」。再解釋前面的有分所顯和無分所顯。在這個意義上,世尊依有分「建立一種有為之相」,就是生,生相!敢烙跓o分,建立第二有為之相」,就是滅!缸‘惗N,俱是諸行有分所顯」,有為一共是四相,現(xiàn)在說是兩相,剩下來的有為之相就是「住異」這兩相。住異這二種屬于那一個呢?「俱是諸行有分所顯」,也完全是前面第一個,屬于有分所顯,也是有。雖然有點變化,但是還是在有的范圍!附⒌谌袨橹唷,這個住和異合而為一,就是三,和前邊一個有分、一個無分,一個生、一個滅,加起來了就是三個!缸‘悺咕褪恰附⒌谌袨橹唷埂;蛘哒f就是說是「異」,生、異、滅。

  《披尋記》一五二三頁:

  「建立第三有為之相者:住異二種總合為一,建立第三有為之相,依俱有分所顯故」,因為這個住異都是屬于有分所顯!赣墒菓嗵幷f三有為相義」,余處不說有四相,只是說三,就是「生異滅」了。那就是把這個「住」合在「異」里邊了。

  戌二、決擇所觀 (分二科) 亥一、依自他教 (分二科)  天一、顯自 (分三科)

  地一、標

  此中菩薩觀一切時,唯有諸行;除此更無生住老滅恒有實物,自性成就。

  這是第二科決擇所觀!钢T行無!惯@一大科里面,在第二科解釋中,第一個是正觀察,就是一個觀無常、一個觀四相。觀四相里面依三世觀,依剎那觀,已經(jīng)講完了。現(xiàn)在第二科決擇所觀,再微細的解釋生住異滅。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依自他教。分二科,第一科是顯自,分三科。第一科是標。這個自他教是什么意思?

  看這個文:「此中菩薩觀一切時,唯有諸行」,這里邊這個生住異滅的事情,「菩薩觀一切時,唯有諸行」,觀察在一切時,不管是什么時候,都只是有一個色受想行識而已,只是有一個眼耳鼻舌身意而已!赋烁鼰o生住老滅」,除了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諸行之外,沒有生住老滅的真實自性可得。這就叫「自」、就是自教,就是菩薩本身的所學習的佛法的道理是這樣子,這叫自教。

  地二、征

  何以故?

  什么原因這樣說呢?

  地三、釋

  諸行生時,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無別有余生住老滅。如是諸行住老滅時,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無別有余生住老滅。

  「諸行生時,唯即如是諸行可得」,這是第三科解釋,說是這一切的色受想行識現(xiàn)起的時候,「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現(xiàn)起的時候,還就是這么多的色受想行識可得!笩o別有余生住老滅」,除此諸行,另外沒有其他的生住老滅可得。「如是諸行住老滅」的時候,「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無別有余生住老滅」,這個話表示什么呢?佛法本身是這么講,但是另外我們佛法里面〈說一切有部〉,它就另外有一個解釋,那就叫做「他」。前面這是「自他教」,第一科顯自,第二科簡他。那就是在諸行之外,承認有生住異滅的事情。

  《披尋記》一五二三頁:

  「諸行生時等者:雖諸行生生相可得,住老滅相亦復可得」,雖然諸行的現(xiàn)起,那就是生相嘛,就叫「生相可得」。諸行也有住、也有老、也有滅的相可得!溉晃ㄖT行自性所顯」,雖然有生住老滅相的現(xiàn)前,可是唯是諸行的體性顯現(xiàn)的。「是故說言唯即如是諸行可得。除此更無生住老滅恒有實物自性成就,是故說言無別有余生住老滅。如說諸行生時理既如是,諸行住老滅時當知亦爾」。都是無自性的,生住老滅是無自性的。

  天二、簡他 (分二科)   地一、標義

  又諸菩薩以理推求生等實物,亦不可得。

  前面是顯自,就是顯示佛法的正義叫做自。下面簡他。分二科,第一科標義!赣种T菩薩以理推求生等實物,亦不可得」。「又諸菩薩以理推求」,他在禪定里邊修觀的時候,推求這個道理,「生等實物亦不可得」,佛告訴我們生住異滅沒有自性可得,菩薩修止觀的時候也觀察到這生住異滅是沒有真實性的。它的真實性是不可得的。這是標義。

  地二、舉難 (分二科)  玄一、略辨四相 (分二科)  黃一、舉生相(分二科)

  宇一、二生難

  如是推求不可得者,謂若離彼色等諸行,別有生法;是即應如色等諸行,自體有生。如是此生,亦應有生。如是即應有二種生:一者、行生。二者、生生。

  第二科舉難,那就是他義了,分二科。第一科略辨四相,分二科。第一科舉生相,分二科。第一科是二生難。二生難也有個意思的。

  「如是推求不可得者」,菩薩這樣子觀察生住異滅是沒有自性可得的。這里邊就表示不同意見的人,有不同思想的人,他還是執(zhí)著諸行之外有生住異滅的自性可得的。這是〈說一切有部〉的思想,認為一切有為法的生住異滅,有為法是有為法,生住異滅另外有它自己的體性的。這件事本論的作者不同意,所以這里面加以破斥!钢^若離彼色等諸行」,就是這一切有為法,遠離了有為法,別有生住異滅的法,「是即應如色等諸行,自體有生」。色受想行識等有為法,每一法有它的體性。生住異滅若有體性的話,也應該如有為法的,也有體性;它本身是有體性的!溉缡谴松鄳猩,這個生住異滅的這個生,它也應該有體性現(xiàn)起來。

  「如是即應有二種生:一者、行生,二者、生生」,這個「行生」呢?行就是有為法。有為法現(xiàn)起,有一個力量能令有為法現(xiàn)起,這個生叫做「行生」,就是所謂的「大生」!付摺⑸,第二個呢?是能生起行生的這個,叫做「生生」,行生是大生,能生一切有為法,但是大生也有它的體性的。它的現(xiàn)起是誰的力量呢?是生生,就是「小生」。它自己有了體性,它又能使令大生的體性現(xiàn)前。所以是兩個生。下面是一異難。

  宇二、一異難

  如是行生與彼生生,為一?為異?若言一者,計生實有,即為唐捐。言別有生,是實物有,不應道理。若言異者,如是即應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應道理。

  「如是行生與彼生生,為一?為異?」這是一異難。這兩個生,它們兩個的關(guān)系是怎么個情形呢?它是一?是異呢?「一」就是兩個生是一體的,「異」就是各有各的體性,是別異的。

  「若言一者」,這底下破它這個「一」:若這樣說,這個行生和生生是一,離開了生生沒有行生,離開行生也沒有生生的,它們是一體的。如果你要執(zhí)著這樣,「計生實有,即為唐捐」,那你執(zhí)著這個生是有真實體性的,這樣的執(zhí)著就沒有用了。「言別有生,是實物有,不應道理」,怎么知道「計生實有,即為唐捐」呢?生生是小生,行生是大生。大生它不能自己現(xiàn)前,它要由小生的力量使令它現(xiàn)前的。這樣說呢?大生是所生,生生是能生。有能生,有所生。而你這樣子講法,你認為它們是一體的,能生、所生是一體的,那么這個大生,能生一切有為法的時候,大生是能生,有為法是所生,也有能所,它也應該是一體的。小生生大生是一體的,沒有別體。那大生生一切行、生一切有為法也應該是一體。若也是一體的話,那你就不應該說離開有為法另外有大生,就不對了。它們是一體的嘛。它是一體就是離開大生沒有有為法,離開有為法另外也沒有大生。它是一體的嘛。那你執(zhí)著大生有實體性、實有,就是白說了。說「言別有生是實物有」,你執(zhí)著離開了有為法另外有一個大生,它是有真實體性,這就不合道理了。

  「若言異者,如是即應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應道理」。如果你改變主意了,又說行生和生生是各有各的體性的,「若言異者」,若這兩個生是別異的,這樣說呢?就是小生生大生,各有各的體性的,不是統(tǒng)一的,那么大生生一切有為法的時候,也應該各有體性。我重說一遍:小生生大生是各有體性,大生有大生的體性,小生有小生的體性,這叫做「異」。那這樣說,大生生一切有為法的時候,也應該各有體性,即一切有為法、色受想行識也有它的體性,大生也有它的體性,應該是這樣。這樣這個道理才平等嘛。這樣說呢,那就有為法它有體性了嘛!那就不需要大生來生一切法了。「如是即應非行生生」,行生是大生,有為法就不是大生所生了。它自己有體性嘛!甘切猩,不應道理」。你執(zhí)著有為法自己不能生,要大生來生,這就不合道理了,和你自己的思想有矛盾。這么解釋這個道理。

  《披尋記》一五二四頁:

  「如是即應非行生生等者:謂若生相與行異者」,這句話也可以。就說這個生相啊,小生、大生啊,它有自己的體性,一切有為法也是有它的體性,各有各的體!甘莿t生相應非從諸行生」,這句話應該倒過來。那這樣子,這個諸行啊應該不是從生相生出來的。這個句子倒過來。是則諸行應非從生相生,應該這么倒過來。「然是行生」,你言是生相所生,這是不合道理!杜麑び洝愤@個句子應該倒過來才符合。

  黃二、例住等

  如說生相,如是廣說住老滅相當知亦爾。

  就是前面說到生是這樣,生相、住相、滅相。生相這樣子。下面住相、老相、滅相也是這樣子。這個生相是有二生相,有是一、是異,這樣子來辯論,如是「住老滅相當知亦爾」,也這樣辯論,這是例住等。

  玄二、別廣滅相(分三科)  黃一、標義

  謂若滅法別有自性,是實成就,即應此滅有生有滅。

  下面第二科,別廣滅相。特別的廣說滅相的道理。分三科,第一科標義。

  「謂若滅法別有自性,是實成就」,若是說生住異滅這個滅,它也是有真實體性的,是真實成就的體性的,「即應此滅有生有滅」,它有體性的法,它也應該有生相有滅相的不同。這是標義。

  黃二、設(shè)難(分二科)  宇一、有生難

  若滅生時,一切諸行皆應同滅。如是即應少用功力,如入滅定,諸心心所一切皆滅。

  第二科是設(shè)難,分二科,第一科有生難。「若滅生時,一切諸行皆應同滅」。滅這個作用它有體性,它若現(xiàn)前的時候,「一切諸行皆應同滅」,一切諸行都沒有了!溉缡羌磻儆霉αΑ,這樣說滅有這么的大的作用,那我們修行人不必特別用功修行了。就「如入滅定,諸心心所一切皆滅」,就是前六識通通滅了。若按滅盡定,這第七識執(zhí)著我這件事也沒有了。這是有生難;這個「滅」有生難。

  宇二、有滅難

  若滅滅時,一切諸行雖皆已滅,復應還生,以滅無故。

  第二科有滅難!溉魷鐪鐣r,一切諸行雖皆已滅」,復應該還生,還應該現(xiàn)起。因為什么呢?因為滅沒有了,所以一切諸行還會現(xiàn)起來,F(xiàn)起來,你得圣道的人,現(xiàn)在圣道也沒有了。

  黃三、結(jié)非

  是故言滅有生有滅,不應道理。

  結(jié)束這一段文!甘枪恃詼缬猩袦纾粦览怼。你說這個滅啊,它是有體性的,這個體性有時現(xiàn)前,有時不現(xiàn)前,這樣子執(zhí)著是不合道理的。

  亥二、依修厭等

  又善男子或善女人于一切時恒有實物自性成就,觀為假有,而能修厭離欲解脫,不應道理。與此相違,是應道理。

  「又善男子或善女人于一切時恒有實物自性成就,觀為假有,而能修厭離欲解脫,不應道理」。這是第二科,依修厭等。前面第一科,依自他教,這一科說完了,現(xiàn)在依修厭等。

  又善男子、善女人,就是相信佛法的男人、女人,來到佛法里面學習圣道的時候,「于一切時恒有實物自性成就,觀為假有,而能修厭離欲解脫,不應道理」。在一切時,就是一切有為法,它的生住異滅,在一切的時間,不管是生住老滅,這就包括了一切的時間了。你若認為生住老滅它是真實的東西,它是自性成就的東西,有這么一個東西嘛,我們這些修行人就勉強的觀察它是假有的,觀察生住老滅是假有的,「而能修厭離欲解脫」,而能夠修這個厭離法,厭離生死是苦,遠離這個欲,希望從欲里面得解脫,這件事就不可能了,「不應道理」; 和諸法真實相相沖突了,而能夠得解脫是不可能的。你的思想和諸法的真實相是沖突的,這樣是不能得解脫的!概c此相違,是應道理」,就是一切法沒有真實性,離開了有為法,另外沒有真實的生住老滅,生住老滅沒有真實性。一切有為法也沒有真實性。這樣子我們修止觀的時候,按照法的真實性,它是無常的、是為我的、是畢竟空的。它本身是這樣子,你就作如是觀,那就合道理!概c此相違,是應道理」,就是不執(zhí)著生老滅是真實有,這樣子你要修厭離欲是有可能的,這才合道理的。

  《披尋記》一五二四頁:

  「于一切時恒有實物自性成就等者:此說生住老滅應知」,此是說生住滅相有真實性的意思。

  酉三、結(jié)

  由此行相,是諸菩薩如實了知一切諸行皆是無常。

  這是第三科結(jié)束了這一段。由于這樣的行相,就是一切有為法的相貌是這樣,都是不真實的,所有生住異滅都是不真實的!甘侵T菩薩如實了知一切諸行皆是無常」。這是表示這個意思。這個地方表示我們修行人作如是觀,是法的真實相,你就能成功,能得解脫。如果你不符合法的真實相,是不能得解脫的。這是觀諸行無常這一段說完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