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城的由來
王舍城的由來(一)
住無所住無處不住
永恒法身慧命常住
佛在靈山人心中處
我們就能了解,在佛的境界,他是住無所住,無處不住,常常跟大家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真如本性,是無處不住,佛說法的地方,就是最莊嚴的道場,我們不管讀哪一本經,經的開頭就向我們敘述,佛陀說法,道場莊嚴。尤其是在靈山會這個道場,說法的地方,那就是成長慧命的地方。
所以「永恒法身慧命常住」,佛陀的法身是永恒的,無生無滅,所以佛的慧命是常住,也是常常和大家說,人人的慧命要不斷地成長,因為我們人人本具慧命,只是無明遮蓋,所以學佛是要如何去除無明,減輕一分無明就成長一分慧命。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這不就是我們人人都知道的一句偈文,是啊,靈山在那里呢?是在印度嗎?在人間的事相,沒有錯在印度,不過佛陀說法《妙法蓮華經》,只要我們用心聽,真如本性體會,靈山當時的說法和我們現(xiàn)在的心境應該是一樣,心境和事相地方的環(huán)境,只要你用心體會,心境環(huán)境合一,所以人人心中都有真如的本性,真如本性永遠都向我們自己說法。
所以佛在靈山莫遠求,不要想向很遠去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五.處成就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謂能住住所住
佛為能住
所住者即忍土
講經的六成就,現(xiàn)在已經是第五個成就,佛所住處說法的地方,若沒有這個地方,要在哪里說話呢?所以必定要有這個地方,地方在哪里,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這是講《法華經》的場地,佛陀當時,就是在這個地方講《法華經》,現(xiàn)在要跟大家解釋,「王舍城耆阇崛山」這個地名是怎么來的。
飲水思源,我們也要知道講經的來處,它為什么被取這樣的名字,就說「住」先解釋住。佛為了要適應人間,因為是講人間事,人間的事就有能,所,所以現(xiàn)在說的「住」,能住,住所住。
什么叫做「能住」,能住的人,這個地方誰能住,我能住,你能住,還有估么人能住,就是「能」,有我這個人,所以我能住在這里,這是「能」我們能在這里,所以那個時候,佛陀游化來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剛好很適合眾生的根機成熟,佛陀能住在這個地方向大家講經,這叫做「能」,「能住」,這個人能住在這里,住所住靈鷲山,就是佛所講法的地方,這叫做「所」「能」「所」。
我可以用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我所用的,這是世間的法,能與所,所以住王舍城,就是「能住 住所住」,佛為能住的主,佛陀這么大一群人,也是不能缺佛一個人,所以他是主宰,就是佛在這個地方,因為要講這部經,這一大群的人,唯有講經的這個人不能不在這里,所以佛為能住。
所住者即忍土,王舍城,「忍土」就是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這個世間,堪忍的世間。佛教徒人人都知道,娑婆世界,它的名稱叫做堪忍,因為世間苦,苦事偏多就是這個世間,所以叫做「忍土」。我們堪得忍耐的地方,佛為能住,所住者即忍土,
王舍城為什么它的名稱,叫做王舍城,我們可以再解釋,在梵語的名稱叫做羅閱祗伽羅,這是在印度,在這里翻譯過來叫做王舍城,這是一個國家的地方,王舍城又有它的國名,國的名稱叫做摩竭陀,譯成我們這里的意思,叫做「不害」。意思就是說,這個國家很祥和,因為這個國家沒有刑殺。
因為這位國王很仁慈,國家所領導的就是很善良,所以沒有人犯法,國家也沒有施行刑罰,所以這個國家是一個很祥和的國家,所以又再有另一個名稱,叫做摩竭提,摩竭提就是國王的名字,意思就是說這位國王的仁慈,人民的善良,這個國家都沒有殺盜這些種種不法的事。
所以這個國家以國王的名字來稱國號,這位國王后來又有一個兒子,因為他的腳底有斑痕有駁痕,所以人人給他稱名為「駁足」。
王舍城
梵語羅閱祗伽羅
此云王舍城
國名摩竭陀
此云不害
言無刑殺
亦云摩竭提
此云天羅
即國王名也
此王駁足之父
這位駁足太子很聰明,只是有一分喜愛,就是愛吃肉,一天當中要吃很多肉,性情比較暴躁,但是國王只有這個兒子而已,所以到他即將往生時,把他的王位傳給太子,太子開始掌政,他最愛的就是三餐飯,一定要有很豐富的肉類,所以廚房的廚師,每一天每一天都要準備很多很多豐盛的肉食,來供給國王。
有一段時間忽然間缺肉,找不到肉可以供應,廚師看到一個孩子往生了,孩子既然死了,就把孩子的肉拿來廚房料理過后,就是一道菜,駁足王吃到這個肉,他覺得很好吃,這很好吃,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肉類,所以就開始交代,交代廚房,以后你們每天都要用這種肉類來供應我,當時的廚師不知如何處理,這種的肉類是人體,所以只好廚房就開始,每一天到外面去抓孩子來處理。
作為料理來供奉國王的三餐,能吃得很高興,但是這個消息已經使得全國人民開始很惶恐,人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今天能否保命到明天。所以每一位為人父母的人,都是很擔心。所以觸怒了他的國家的民眾。
這個消息又傳到其他的鄰國,以前的印度是以城稱國,所以鄰近的國家都是很憤怒,所以除了他自己本身的民眾很惶恐很憤怒,也觸怒了周圍的國家,所以過了這一段時間,千王大家共同聚會,就開始認為這個國家不值得繼續(xù)存在。
所以就共謀要討伐這個國家,所以這個國王就被很多國家大家共同包圍起來,他就逃,逃到靈鷲山,那時候鷲山中有很多鬼神,因為這座山,平時印度有這種風俗,人若往生不能在家里,往生之后就要抬出去外面,放在露天的地方,所以鷲山就有一種名稱-天喪。人死之后就放在那里,因為人死后都放在那里,所以會養(yǎng)成一些鳥,那些鷲鳥會集中到那里吃人的尸體。
人人認為那個地方有很多鬼神,在那個地方,這位駁足王他就被大家包圍,包圍逃到那里,他再也無法出去了。但是那座山里有很多山神就是要抓這個國王,也是要抓來吃。后來這個國王就和這些出神有一個約定,約定你們假如能留我一命在,我會和大家合作,去抓一千位國王來供山神。
因為這樣,這些山神共同以這位駁足王為王,果然他就開始找,若是國王,他就利用這些山神去抓過來,抓來這個山中,就要累積集到一千位為止,才同時千王祭祀山神,不多久的時間,就已經抓到共九百九十九位國王,已經集中在那個地方,就差一位,果然讓他找到一位國王,這位國王就很特殊。
抓來時一直哭,所以那時這位駁足就問他:有這么多人,你為什么一來就開始哭了,你很沒有勇氣。他就說:不是為我自己,果然有這么多人,等我來湊足一千人,所以他們當然在短期內,就會被殺。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辦,你若能給我三天內的時間,讓我辦好這件事情,我絕對會親自再來報到。會來!
這個駁足認為,還有比你的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嗎?他就想,就算你這三天不回來,我也有方法能把你再抓回來,他們互相約定了。所以這第一千位國王果然被釋放了,當然再接下去的故事。真的是很感動人,「王舍城」的名稱,如何成立起來,關鍵就是在這第一千位的國王。
各立時間就是這么快地過,雖然因緣是這樣,不過我們應該要知道,凡事都是因緣合成,我們若沒有因緣合成,這個地方就無法成就。沒有成就這個地方,佛陀就不是在這里說法了。
所以「住無所住無處不住」應該要看因緣,因緣聚會的時候,所以佛到底在那里,永遠都是在我們心里,所以請大家,不管故事是如何,說法處是怎么來的,最重要的,我們的本心里面永住著佛說法的道場,所以人人要在心中這朵不受染的妙蓮華,就是最清凈莊嚴道場。請大家法要往我們心的深處找,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王舍城的由來(二)
說法處應有大因緣
集大福德靈應具會
圣法流傳廣被歷代
今人應時心存感恩
也就是要跟大家說,世間沒有無因緣而成就,何況說大法,一定有大因緣,所以說法的地方,一定有它的因緣所成就。
因緣,就是因為有大福德,靈應具會,才能讓圣法流傳,要知道圣法能夠流傳,才能在很廣闊的范圍,去蔭庇后代的人。
我們現(xiàn)在若不是有靈山會,這個盛會,我們今天,也沒有《法華經》可聽,所以說圣法要流傳,就是廣庇于歷代;兩千多年了,現(xiàn)在我們還能聽到佛所說法,所以我們現(xiàn)在應該要很感恩,用感恩心,必定要將法聽入心,用于生活中。
前面我們說過了,王舍城的起因,就是來自于駁足,被一千個小國的國王包圍,來到了靈鷲山,有惡鬼羅剎要傷害他的時候,他就說:「來,你若抓我一個人來祭祀,這樣的量太少了,你們若能讓我當鬼王,在這里來統(tǒng)領大家,我發(fā)愿能抓一千個國王來祭祀!
因為那時,駁足對千王討伐,心存著埋怨,所以他發(fā)愿要統(tǒng)治羅剎,利用羅剎的力量來抓千王,這些羅剎惡鬼聽了也是踴躍,所以稱駁足為鬼王。
從此開始就真的去抓了,九百九十九位小國的國王,一個一個抓起來,就這樣監(jiān)禁起來,最后一位叫做普明王。
這位普明王很信仰佛法,他是一位仁王,疼惜他的人民,尤其是信仰正法,所以他很有信,話說出去,一定是信受奉行。
所以普明王既然被他抓來了,他也知道千王,差他一個,很快就是千王共祭山神,但是他已經定下要為他的國家,做一個無遮法會,這無遮法會是開國庫普施,就是布施大會。
日期已經開始將近了,還沒做之前,他就已經被抓來了,所以因為這樣,他的心里很難過,所以他哭了。
駁足鬼王他就說:「你怎么這么沒氣魄,一到這里,你就哭了。」
他說:「我心悲,因為還有很多國王在你手中,生命在旦夕,等我一個人來完成,生命就將在你的手中損掉了,這是我第一個悲;第二悲是我的信,將喪失!
「你是什么信?」
他就說:「我一生守信于實語,我要做的事,只要說出去,我一定要做到,我已經向我的國家的民眾宣告,我要舉行無遮大會,要建立無遮大會,這個大會還沒有舉行,所以我對人民失信,所以因為這樣,我悲。」
鬼王駁足心里想:「會有這樣的人嗎?」想要試探他,就說:「好,我可以放你走,你真的有辦法自己回來?」
國王就說:「我絕對會,給我三天的時間,我一定會準時回來!
就這樣把他放了,這三天內,普明王回到他的國家,趕快宣告,大家快聚會過來,來接受國王的無遮法會大布施。
同時把他的太子叫過來,國家的大臣都集合起來,跟他們說:「我今天要將國政交給太子,希望所有的大臣,要像過去擁護我一樣,來擁護太子,施于仁政,疼惜國民,照顧國民的生活!
大家真的很不舍,這么好的國王,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不過國王話說出去,絕對不會再收回;所以在三天內,真的是回到靈鷲山,他的神色輕安自在,可以看到喜悅在他的臉上。
這駁足鬼王看到普明王,那種歡喜像發(fā)光發(fā)亮一樣,他就問他:「你已經回來了,你可知道,你這次回來,你的生命就等于來赴死,要赴死的人,為什么這么高興呢?」
普明王回答:「因為我現(xiàn)在的心,就是感恩,第一所感恩的,就是我能得遇圣法,圣法能入我的心,讓我日常生活做得很歡喜,能為民眾所依靠,這是我一大感恩。再來感恩的就是鬼王你,愿意給我三天的時間,完成我的信,話所說出去的信用,所以我也很感恩,內心充滿了感恩,充滿了信受奉行那分法的喜悅!
鬼王聽了之后,覺得很奇怪,到底這個法有多好?能使一個人面對死亡時,那么歡喜,那么喜悅,到底內心想的是什么?
鬼王說:「你說出來,讓我聽聽,聽聽你內心所受的法是什么?」
所以普明王他就要求,我既然要說,我也希望,所有的九百九十九位小國王,都一起來聽,大家來分享,分享我心中所感恩的圣法,既然已經千王聚集,不怕他們跑掉,就這樣一千位已經集合起來,生命在旦夕,每個人都憂愁、恐慌。
但是這千王看到普明王,這么安然自在,那種法喜,那種臉上的光輝,大家的心就安下來了,要專心聽,聽聽到底他的心中,所擁有的是什么樣的法?
開始普明王就說話了,他說:「已經覺悟的圣者,所說的教法,就是慈、悲、喜、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任何一個人的幸福,(即使)跟我們沒有關系的人,但是讓我的心很快樂,這叫做大慈。
大悲,不忍心眾生受苦難,眾生的生命,和我好像是一個共同體,眾生的苦難就是我的苦難,我會想辦法去幫助他,眾生解開了困難,得到了幫助,那分歡喜,那就是我的歡喜,我心安,這就是大悲。
為眾生所付出的沒有后悔,沒有后悔的心,我會很安,所以日日都是很輕安自在,眾生的福,我歡喜,眾生脫離苦難,我心安,所以每一天的心情都是很輕安。
「慈悲」這二字,要用在行動中,要懂得舍出,光是用慈悲用愛,如果沒有舍出,這樣無法去施行,所以這個「舍」字,就是要身體力行,凡事我都能親自做到,身體力行,做了之后,那分的輕安,那分的喜悅,舍掉了煩惱,能身體力行,這就是舍。
所以我的心中沒有煩惱,我的心中沒有掛礙,舍了一切的煩惱,我的內心不管什么時候,都是法喜,法喜、禪悅,禪悅就是定,不受外面什么樣的環(huán)境,來影響我的心。
哪怕現(xiàn)在這個生死,我也可以了解,生老病死苦,時間如果到了,皆歸盡,不管是富有,或者是貧窮,不管是位高,或者是貧賤,到了最后,總是歸盡了,就是都沒有了。
所以生死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我對這個死,沒有什么掛礙,再說,空啊,世間沒有一個法是永住,世間所有的物質,每一樣都是會空掉,所以成、住、壞、空,所生活的地方,天地萬物沒有一樣是永住,這就是真實的法性,所以何必去計較生命的長短。
世間一切萬法總歸都是無,還有你嗎?還有我嗎?還有天地萬物嗎?所以把這些道理看盡了,只要應該我們要做的,對的事我們都去做,這樣我們應該每天都很歡喜,每天都很輕安,何必這么的惶恐憂愁,不需要。
大家聽了,對啊,所以不管我的生命有長短,我不必掛礙,既然來到這里,既來之,則安之,生死自然,所以大家的心,心開意解了,大家的心定下來了。
駁足這位鬼王,他聽了以后,他也很感動,其實他也是大根機的人,也是大權示現(xiàn)的人,所以他聽了以后,不只是歡喜,甚至證初地,菩薩地,他證了初地,內心完全開解,歡喜地,滿心的歡喜,所以從此開始解開了他的心結,那種暴惡的心,抱怨埋怨的心都沒有了,心都開解了。
所以他就提議,不殺你們這些人,我們大家共同來生活,甚至共成為一家,我們就等于是兄弟一樣,但是我已經向這些羅剎夜叉,已經說過,千王來祭祀,我也應該要對他們有個交代。
普明王就說,可以,他們所愛的就是血,千王,大家用一個盆、桶子,裝一些水來,每一個人就刺一滴血,滴入盆中的水中,千王滴血入水中,融為一盆的血來供羅剎夜叉,這樣就完成這個愿了。
甚至除了血以外,每一個人拔三根頭發(fā),這就等于是全身都獻祭了,千王,大家覺得在這里可以聽法,普明王能夠每天跟他們分享,他所得到內心的真理,所以一些國王都不想要回去了,要把他們的家屬,全都帶來這個地方。
所以千王入宅,在這個五山(都五山)中,稱為一個大國,當然后面還有它的故事未了。
各位我們大家要認清,「法」,其實如果可以入心,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我們都可以真正自在,自在的心因緣會合,那就能夠影響一個場所。
所以「說法處應有大因緣」,這也是因緣成就,所以我們聽法的人,也應該時時心存感恩,我們若常常有感恩心,我們就可以輕安自在,這就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關鍵,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
王舍城的由來(三)
以如是無私大愛
真誠信守化暴虐
正行殷實啟悲智
山神惡王成菩提
各位,如是,「如是」就是真實,人人要用大慈悲,如是大慈大悲,如是誠正信實,無私的心付出大愛,人人若能真誠信守,自然我們就能化解暴虐。
前面已經說過,普明王,他就是用如是真誠的心,展現(xiàn)那分大愛,能夠將暴虐的心,和羅剎夜叉的那種心,能夠把它化解過來,這就是要靠我們平時,不只是有信仰,虔誠禮拜,這樣就好,不只是這樣。
虔誠在內心,正行在外,所以我們要正行殷實,所做的事情,我們要言行合一,這樣才有辦法,說服那種暴虐的心,調伏那種惡念無明,如果能夠這樣,不就是成菩提了?
所以普明王能夠將駁足說服,和千王同時結為很好的朋友,如兄如弟,成立了一個真正的,就是人人為一家;用什么方法,能再向山神信守承諾?那就是千人每人一滴血,三根頭發(fā),合起來叫做發(fā)膚血肉,這樣來祭祀山神,這就是智慧。
就這樣開始,駁足就將千王釋放回去了,人人得到自由,共同一念心,大家約好,人生即使江山再大,妾,再美的妾,豪華的宮殿也不是長久的,所以認為法才是永恒。
所以大家約好,共同要來靈鷲山修行,來聽法,所以回去,開始將小國就委政于太子,給第二代的孩子,帶著愿意跟隨他的人,就全都集合回到這個山上來,這山脈總共有五座山,五個山群合起來,就是一個靈鷲山。
所以在這當中,也有很多百姓,覺得國王已經在這個地方,建舍了,所以他的國家,千國的人民,有的人也愿意,跟著國王來這個地方建舍,也來這里蓋房子。
所以一時之間,這個地方的人口都增加起來了,很多人都來這里蓋房子,除了一般的百姓以外,當然千王也立舍在這個地方,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有七次火災,火災的地方,都是一般的民眾的房子,唯獨國王的房子沒有被燒。
所以因為這樣,有很多百姓覺得很奇怪,一般民眾的房子一而再,已經是七次被火燒,唯獨王所蓋的房子,都沒有被燒到,所以大家就想,來向王請求,請求不如我們的房,都把它稱為王舍,所以在這當中,大家認為亦可行,凡是來到這里建房子,每一間房子,每一個家庭,都可以讓它叫做王舍。
所以從這樣開始,一般的百姓也能稱舍為王,我們就可以知道,當初這千王,共聚一處,在深入佛法,那分心的平靜,階級都已經平等了,尤其這個「舍」字,也能改為「赦」。
就是一王赦千王,這也是赦,尤其是千王允許所有的百姓,在這里建立家園,都能夠稱為「王舍」,這就是一個真正和平的世界,所以稱為王舍城。
這里已經成立了很多人口,很多人的家都住在這里,尤其是這座山,房子這樣建起來,看過去等于是一個城一樣,所以叫做王舍城。
王舍城總號的國又是在哪里呢?當然這不過是一個國,舍衛(wèi)國里面的一個城,當然,王舍城這個城在群山里面,有五座山合起來,這座山還有一個號,通稱,叫做耆阇崛,我們譯為靈鷲,就是那個形狀好像鷲鳥的頭。
看,有的時候我如果要去臺東,如果到了接近鹿野那個地方,不由自己就會向東邊看,那個地方有一座山,有一個角度看起來,好像是佛的頭,這很不可思議,角度不同,你去看,每一次從那里經過,每一次都是內心覺得很歡喜,那個地方叫做都蘭山。
都蘭山是我走過的路,當時真的是懵懵懂懂,聽人家說那個地方有仙人,自然就會好奇心,五、六個人涉過都蘭溪,爬上都蘭山,去到像一個佛頭,那個鼻尖上面,就是最高峰的地方,其實到那里去找,什么都沒有,只是八、九個鐘頭的路走過來,那種危險的路程,實在是過程很危險,好像在探險一樣。
當然大地山河,一山高過一山,尤其是山水的變化真的是莫測,曾經跟大家說過,一股水出來,熱的和冷的同源,明明看它是同一個地方出來的,但是冷熱同源,這說起來,可能大家也是感覺到,很不可思議,但是要跟你們說如是真實,是真實的,是這樣的,這實在是奇妙莫測。
天地之間,這是我曾經去走過的,但是現(xiàn)在常常從那里過,總是有一種感受,感受到那分很親切的感覺,那座山很大,一山越過一山,真的是,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經歷)。
但是我們現(xiàn)在路這樣走,所走過,由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形態(tài),我想印度這個靈鷲山,應該也就是,從某一個角度看過去,確實有鷲鳥的頭,那個形。
在幾年前,我們的《經典》雜志,有去探勘過了,去看過了過去兩千五百多年前,當時佛陀(說法)的遺址,遺留下來說法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樣子?
人走到那里已經照了相,但是是不是過去那個靈鷲山呢?那個平臺看起來沒有很大,一點點而已,再看到的,除了這個平臺以外,就是山,一直斜下去,后面還有山,前面是一直斜下去,感覺起來地方不大,不過現(xiàn)在它的名稱,就是叫做「靈鷲山」。
走到那個地方,真的有一個很舊的平臺,就是佛說法的地方,看起來有一點點鷲鳥的頭形,在《經典》里面也有相片出來,這都可以證實,以鷲鳥為名叫做靈鷲,也叫做鷲頭。
又有人這么說,傳說中,印度有這樣的風俗,人若往生,不是用棺木裝起來,一般人就是用天葬,所以在靈鷲山的南邊有一座山,叫做尸陀林,這個尸陀林,這個地方就是人往生了,就抬到那個地方天葬,不管是日曬或者是雨淋,讓它很自然的腐化。
腐爛之后,鳥都會集過來那個地方,吃這些尸體的肉,所以在那個地方,有很多鷲鳥在那里棲止,因為那個地方,有很多它們的食物,就是天葬的尸體在那里,所以叫做尸陀林。
就是在鷲山南邊的山,有這樣的地方,也是很多鷲鳥集中的地方,因為這樣叫做靈鷲山。
又有傳說中,這個山有很多山神,羅剎鬼神在這個地方,這是古代傳說,因此當時的人就稱呼這個地方,為鷲山,這個山的周圍,靠近城,在摩竭陀國的城附近,不很遠,這座山有五個穴,五個穴就是五個洞,山洞。
根據(jù)古代的傳說,這五個山洞,佛居于中間,不只現(xiàn)在的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其他過去的諸佛,都是在這個地方說法,都是在這里說《法華經》,佛,過去的諸佛,也是居住在這五個穴的中間,其他周圍的穴是弟子所居住,這是過去這樣的傳說。
這個地方,也是佛講經最多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稱為靈山,佛滅度之后,也是羅漢所居住的地方,所以說這個靈鷲山,好像很有靈氣,但是外面的人來看這座山城,所看的不太一樣。
有的人看起來,這個地方沒有什么,無不都是土、樹、草、石,只是這樣而已;有的人看,不對,像是七寶莊嚴;有的人看的形態(tài)不同,卻是有的人看到的,感覺這個地方好像諸佛游行,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圣境。
各人的心靈境界不同,就像我剛才在說的都蘭山,各人在不同的角度來看那座山,就是不同的形態(tài),偏偏有一個地方看起來,就是很像一個佛頭,有的人說,哪有,我看不像;我看的很像,等等;不同的看法,經過解釋之后,有有有,從這個角度看到的,很像一個佛頭。
就像我們在關渡,看過去觀音山,為什么它的名字叫做觀音山?像一尊觀音菩薩的形態(tài)在那里,像觀世音菩薩的頭形在那里;看看,真的喔,遠遠的地看過去,有像,剛好要去我們關渡的那條路,你眼睛向前看,很像。
所以一座山,我們用什么境界去看這座山,就像什么形,何況剛才我說過,天地很多不可思議,奇妙的形態(tài),人如果到了那個境界,你所看到的,就算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也會覺得很奇妙,不可思議。
但是有的人聽到,哪有可能?這就是境界,真的踏上那個境界,就是真實,在外面用猜的,都是不如是。
所以「以如是無私大愛」,「真誠信守化暴虐」,這種這么暴惡的境界,就是需要真誠,要信守,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如果說話讓人相信,自然就能轉心境,轉暴惡為慈祥,這不是不可能。
但是光是用說的沒有用,必定要正行殷實,就可以啟開悲智雙運,就像這樣的山神惡王,也可以成菩提。
所以集中在這個,很有靈氣的山里面,過去的諸佛,現(xiàn)在的佛,都是在這里說法,這是一個靈山。
「靈山只在汝心頭」,所以人人都有一個靈山塔,只好向我們的內心,好好去找出我們心中的靈山,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
- 上一篇:眾生皆有佛性
- 下一篇:受大教 修大法 行大道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