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八【7】
7、論謗佛
若人宿世果種善根,且無論為學求道,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貪瞋癡等煩惱惑業(yè),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不能自反,且無論碌碌庸人,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陽明,靖節(jié),放翁等,雖學問操持見地,悉皆奇特卓犖。然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了脫生死。其學問操持見地,雖可與無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難,真難于登天矣。(書一三八)
佛視眾生皆是佛,眾生視佛皆是眾生。佛視眾生皆是佛,故隨順機宜,為之說法。俾得消除妄業(yè),親證本有。即一切眾生皆得究竟涅槃,了不見我為能度,眾生為所度,以彼原是佛故眾生視佛皆是眾生,故西天九十五種外道,及此方拘墟儒士,莫不竭盡心力,多方毀謗。必期于佛法斷滅,了無聲跡,而其心始快。然杲日當空,只手焉遮。適足以彰佛法之光明,而形自己之淺陋而已。有宿根者,由謗佛辟佛因緣,遂復歸依佛法,為佛弟子,代佛揚化。無宿根者,當乘此業(yè)力,永墮阿鼻地獄。待其業(yè)報盡時,往劫聞佛名之善根,當即發(fā)現(xiàn)。由茲方入佛法,當即漸種善根,以至業(yè)盡情空,復還本有而后已。甚矣,佛恩之廣大深遠,莫能形容也。一句染神,永為道種。譬如聞涂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能如是生信,是謂正信。(書一八三)
佛法大無不包,細無不舉。譬如一雨普潤,卉木同榮。修身齊家治國親民之道,無不具足。古今來文章蓋一時,功業(yè)喧宇宙者。與夫至孝仁人,千古景仰。人徒知其跡,而未究其本。若詳考其來脈,則其精神志節(jié),皆由學佛以培植之。他則不必提起。且如宋儒發(fā)明圣人心法,尚資佛法,以為模范。況其他哉。但宋儒氣量狹小。欲后世謂己智所為。因故作辟佛之語,為掩耳盜鈴之計。自宋而元而明,莫不皆然。試悉心考察,誰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講靜坐,講參究,是其用工之發(fā)現(xiàn)處。臨終預知時至,談笑坐逝,乃其末后之發(fā)現(xiàn)處。如此諸說話,諸事跡,載于理學傳記中者,不一而足。豈學佛即為社會之憂乎。(書二二)
儒佛之本體,固無二致。儒佛之工夫,淺而論之,亦頗相同,深而論之,則天地懸殊。何以言之,儒以誠為本,佛以覺為宗。誠即明德,由誠起明,因明致誠,則誠明合一,即明明德。覺有本覺,始覺,由本覺而起始覺,由始覺以證本覺,始本合一,則成佛。本覺即誠,始覺即明,如此說去,儒佛了無二致。閣下所謂學孔學佛,理不外大學一章者,乃決定無疑之語,此淺而論之也。至于發(fā)揮其修證工夫淺深次第,則本雖同,而所證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為能如佛之三惑圓斷,二嚴悉備乎。為如證法身菩薩之分破無明,分見佛性乎。為如聲聞緣覺之斷盡見思二惑乎。三者唯聲聞斷見思最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間,而其道力,任運不犯殺戒,故凡所至處。蟲自離開,所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況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學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權示現(xiàn),則本且勿論。若據(jù)跡說,恐未能與見思凈盡者比,況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謂明其明德,堪與破無明者比肩,然破無明者,有四十一位,為與最初之初住比肩耶,為與最后之等覺比肩耶。即與最后之等覺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極,直待再破一分無明,方可謂為誠明合一,始本無二耳。吾故曰,體同而發(fā)揮工夫證到不同也。世人聞同,即謂儒教全攝佛教。聞異,即謂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紛紛諍論,各護門庭,各失佛菩薩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哀哉。(書二五一)
溯自法流中國,歷代帝王,無不崇奉。,唯三武滅佛,而隨即更興。譬冬之凍閉堅固,正成就其春夏之發(fā)生暢茂耳。杲日當空,只手焉遮。仰面唾天,反污己身。三武者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宗也。先皆深信佛法,極意修習。魏武信崔浩之蠱惑。周武聽衛(wèi)元嵩之讒譖。唐武信李德裕,及道士趙歸真之誣謗。毀滅未久,而主者助者,皆罹極殃。魏武廢教后,不五六年,崔浩赤族,己亦被弒。嗣帝即位,復大興之。周武教后,元嵩貶死,不五年而身感惡疾,遍體糜爛。死未三年,隋文受禪,復大興之。唐武廢教后,不及一年,歸真被誅,德裕竄死,武宗服道士金丹,疽發(fā)背死,宣宗復大興之。宋之徽宗,初亦甚信佛法。后聽道士林靈素之妖妄,遂改佛像為道相,稱佛為大覺金仙,稱僧為德士,著道士衣,凡作法事,居道士后。下詔不久,京城大水,直同湖海。君臣惶懼,敕靈素止水,愈止愈漲。忽僧伽大圣現(xiàn)靈禁中,帝焚香乞哀。僧伽振錫登城,水即頓涸。隨敕復佛舊制。不六七年,父子被金虜去。金封徽宗為昏德侯,欽宗為重昏侯。二宗皆死于五國城。夫佛乃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圣中之圣,天中之天。教人以返妄歸真,背塵合覺。了幻妄之惑業(yè),復本有之心性。尚感恩報德護持流通之不暇,豈可任一時之勢力,滅眾生之慧眼,斷人天之坦路,掘地獄之深坑。宜其即目交報,永劫沈淪。貽誚將來,以為殷鑒。(雜著二)
世間最博厚高明者,莫過天地日月。而日中則昃,月盈則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滄海變桑田,桑田成淪海。古今最道高德備者,莫過孔子。而且絕糧于陳,被圍于匡。周游列國,卒無所遇。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使死亡。幸有一孫,得綿世系。降此而下,顏淵短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喪明,左邱明亦喪明。屈原沈江。(屈原盡忠被讒,后以懷王被秦所留,不勝憂憤,而力無能為, 五月五日,沉于汨羅江中,)子路作醢。(醢音海,肉醬也,子路仕衛(wèi),衛(wèi)蒯瞆與其子輒爭國,子路死于其難,遂被敵兵斬作肉醬,)天地日月,猶不能令其常然不變。大圣大賢,亦不能令其有順無逆。唯其樂天知命,故所遇無不安樂也。而且千百世后,自天子以至庶人,無不景仰。以當時現(xiàn)境論之,似乎非福。以道傳后世論之。則福孰有過于此者。人生世間,千思萬算,種種作為。究到極處,不過為養(yǎng)身口,遺子孫而已。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何必綾羅綢緞?趧t菜羹盡可過飯,何必魚肉海味。子孫則或讀書,或耕田,或為商賈,自可養(yǎng)身,何必富有百萬。且古今為子孫謀萬世之富貴者,莫過秦始皇。吞并六國,焚書坑儒,收天下兵器以鑄大鐘,無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誰知陳涉一起,群雄并作。一統(tǒng)之后,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國滅,子孫盡遭屠戮。直同斬草除根,靡有孑遺。是欲令子孫安樂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漢獻帝時,曹操為丞相,專其威權。凡所作為,無非弱君勢,重己權,欲令自身一死,子便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篡。而且尸猶未殮,丕即移其嬪妾,納于己宮。死后永墮惡道,歷千四百馀年,至清乾隆間,蘇州有人殺豬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鄰有一人見之,生大恐怖,隨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載凈土圣賢錄。夫曹操費盡心機,為子孫謀。雖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國便滅亡。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爭伐,何曾有一日安樂也。下此若兩晉宋齊梁陳隋,及五代之梁唐晉漢周,皆不久長。就中唯東晉最久,僅一百三年。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滅亡。此乃正統(tǒng)。其馀竊據(jù)偽國,其數(shù)更多,其年更促。推其初心,無非欲遺子孫以安富尊榮。究其實效,反令子孫遭劫受戮,滅門絕戶也。且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孫世受其福。況區(qū)區(qū)凡夫,從無量劫來,所作惡業(yè),厚逾大地,深逾大海?杀<业莱Ed,有福無殃也耶。須知世間萬法,悉皆虛假,了無真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熱時焰,如乾闥婆城。(梵語乾闥婆,此云尋香,乃天帝樂神,其城乃幻現(xiàn)非實, 世俗所謂蜃樓海市即此也,)唯自己一念心性,亙古亙今,不變不壞。雖不變壞而常隨緣。隨悟凈緣,則為聲聞,為緣覺,為菩薩,為佛。由功德有淺深,故果位有高下。隨迷染緣。則生天上,生人間,墮修羅,墮畜生,墮餓鬼,墮地獄。由罪福有輕重,故苦樂有短長。若不知佛法之人,則無可如何。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舍迷染緣,隨悟凈緣。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從茲永出六道之輪回,高證四圣之果位。豈不是因此小禍,常享大福耶。(書一二七)
甚矣佛恩之廣大周遍而無有窮盡也。何以言之,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于六塵境中,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由惑造業(yè),由業(yè)受報,久經(jīng)長劫,輪回六道,了無出期。佛于往劫,知此事已,即發(fā)大愿,欲令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輪回,同成無上覺道,同入無馀涅槃。從茲普為法界眾生,久經(jīng)長劫,行菩薩道,但有利益,無不興崇,六度齊修,一法不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行施也,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悉無吝惜。故法華經(jīng)云,我見釋迦如來,于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只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壽能宣,況其馀之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及四攝,萬行乎哉。及至惑業(yè)凈盡,;圓滿,徹證自心,成無上道,普為眾生,說所證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復隨機施教,令其隨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畢,即入涅槃,猶復不舍大悲,于他方世界,示成正覺,以行濟度。如是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數(shù)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為照世故,出沒無住。亦如船師,為渡人故,往來不停。(序六四)
佛之愍念眾生,前自無始,后盡未來,上自等覺菩薩,下及六道凡夫,無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彌綸之中。譬如虛空,普含一切,森羅萬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容。亦如日光,普照萬方,縱令生盲,畢世不見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為人。使無日光照燭,便無生活之緣,豈必親見光相者,方為蒙恩乎。彼世智辯聰者,以己拘墟之見,辟駁佛法,謂其害圣道而惑世誣民,與生盲罵日,謂無光明者,了無有異。一切外道,咸皆竊取佛經(jīng)之義,以為己有。更有竊取佛法之名,以行邪法。是知佛法,乃世出世間之道本也。猶如大海,潛行地中,其滋潤流露,則為萬川,而萬川無一不歸大海。彼謗佛者,非謗佛也,乃自謗耳。以彼一念心性,全體是佛,佛始如是種種說法教化,冀彼舍迷歸悟,親證自己本具佛性而已。以佛性最為尊重,最可愛惜,故佛不惜如是之勤勞,即不信受,亦不忍棄舍耳。使眾生不具佛性,不堪作佛,佛徒為如是施設,則佛便是世間第一癡人,亦是世間第一大妄語人,彼天龍八部,三乘賢圣,尚肯護衛(wèi)依止乎哉。(序六五)
佛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愛無偏黨,常欲度脫。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雖絕無信心之一闡提輩,亦無一念棄舍之心。機緣若到,自可生信歸依,依教修持,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也。故楞嚴經(jīng)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法華經(jīng)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云,是觀世音菩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良由眾生之心,與佛菩薩之心,覿體無異,但以眾生迷昧,背覺合塵,致使彼此間隔,莫蒙覆被。倘背塵合覺,一心稱名,自然感應道交,垂慈加被,雖遇險難,亦得無虞也。(記三五)
學道之要,在于對治習氣。每有學問愈深,習氣愈盛者,此乃以學道作學藝耳。故其所學愈多,畔道愈盛,此吾國儒釋俱衰之本源也。(覆王尊蓮書)
- 上一篇: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八【8】
- 下一篇: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八【6】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