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如何歡度老年生活》
會長、各位組長、各位先生:
這次承蒙詹會長純鑒先生在本山創(chuàng)設老年夏令會,使各位年高德長的公教人員蒞臨本山,使本山生色不少。本山在外表的建筑上雖然看起來有點規(guī)模,但我們希望不致空有其表,希望在內(nèi)容活動上更加充實。
老年會的各位先生們能在這里過一段佛教生活,讓各位過去服務國家的各種成就,能與本山結(jié)一個緣份,就增加了我們的內(nèi)容,所以對于各位蒞臨本山參加夏令會,本人除表示歡迎之外,還要感謝各位。
各位先生!當初你們服務國家社會的時候,有的也是站在講臺上講話,有的也是從事各項教育工作。你們那時候不知道有沒有這樣想過:‘站在臺上講話與從事各種服務工作,實在很辛苦;如果坐在臺下聽話,該是多么的舒服。’今天你們有福氣,終于能回到當聽眾的地位。在老年退休以后,能有機會像青年學生一樣,欣賞別人講話,如果會享受人生的人,這應該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這兒早上一向很少有風,可是,今天山上卻涼風習習,正當各位報到時,也有幾滴細雨飄飄而下,微風好像迎接著各位,小雨好像為遠道而來的各位洗塵。各位帶著小小風雨而來,希望經(jīng)過這幾天以后,要帶著佛光而歸,帶著法喜而去。今天,承蒙會長給我這個機會與各位上一堂課,共結(jié)法緣,我想就自己在佛教里幾十年的生活體驗,提供給大家參考,題目叫做‘如何歡度老年生活?’如果各位覺得可取就取,不可取也沒有關系,我提供以下五點意見給各位參考:
一、早起十念法
二、晚睡一炷香
三、飯前五觀想
四、生活要放下
五、老死不可怕
一.早起十念法
當我們早上起床時,在還沒有盥洗以前,可以端坐身心,或下床立正合掌,行十念法。十念法就是連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念十口氣。隨各人一口氣的極度稱念,不限制佛號的次數(shù)多少,以及念佛的聲音高低緩急,隨自己的氣息而念。如此連續(xù)稱念十口氣,叫做十念法,目的在藉氣息調(diào)伏內(nèi)心的散亂。
各位或許認為自己的時間已經(jīng)很短了,還要叫我們每天念佛,這樣不是太浪費時間嗎?事實上,依早起十念法,十口氣大約只要五分鐘,每天只抽出這么一點時間,養(yǎng)成習慣以后,你一整天的精神、心情就會不一樣。甚至到晚上要睡覺了,做夢的境界也會記得清清楚楚。有時候你過去所看的書,所做的事已經(jīng)忘記了,因你每天早上念佛集中心神的關系,往事就會回憶起來。只要你用心念佛,阿彌陀佛就會帶你進入另外的境界,使你感到人生悠然自得。假使你有什么心里不安的事,只要稱念阿彌陀佛,煩惱自然可以化解;情緒不穩(wěn)定,稱念阿彌陀佛,情緒自然可以穩(wěn)定。當然,這里面的道理很深奧,有的人費一生的歲月,就是為了把這句佛號念得明白過來;也有的人,如在政治上、在學術(shù)界有成就以后,他知道要返樸歸真,他知道要擴大自己生命的境界,也一樣的以稱念阿彌陀佛為依歸。所以,他生活得自由自在,這可說是阿彌陀佛充實了他的精神內(nèi)涵,使他的生命能任性逍遙,這不是很有意義嗎?
我們?yōu)槭裁匆畎浲臃?要如何念佛呢?
阿彌陀佛是梵語,翻譯中國話叫做‘無量光’、‘無量壽’,各位聽這意思就知道,這位‘佛’的壽命是不受時間限制的,他的行蹤也不受空間的阻礙。我們稱念他的名號以后,生命就可以和他一樣獲得永恒。
一般人誤以為念阿彌陀佛,是老太婆的事情,是迷信的,與年輕人毫無關系,他卻不知道年輕人更需要阿彌陀佛。因為佛號可以幫忙一個人驅(qū)逐虛假分別的妄心;因為阿彌陀佛的愿力有如明珠投于濁水之中,使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之中,亂心便不得不停息。尤其當你心煩意躁時,你一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念到心無染著時,自然就能放下身心掛礙的世界。念到妄緣不起時,自然就不復造作貪嗔癡慢等惡業(yè);念到‘能’‘所’俱忘時,就不再計較人我是非;念到心心相續(xù),毫不間斷時,諸佛自然就歡喜現(xiàn)前;念到‘動靜’、‘有無’俱寂,天魔自然不敢驚怖;念到事理圓融,不為憎愛所感時,自然諸法現(xiàn)前,具足六度萬行。凡此種種都是借阿彌陀佛的愿力,才能使我們獲得無比深廣的境界。
在阿彌陀佛的教法中,不分男女、不論老幼、不拘僧俗、不揀賢愚、不管貧富,都可以稱念他的名號。甚至在危急關頭時,一句‘阿彌陀佛’,往往可以使你轉(zhuǎn)危為安。譬如你看到一個人跌倒了,隨口說聲‘阿彌陀佛’,表示你有憐愛之心;你看到那一個人很壞,把原來對他的厭惡口氣,轉(zhuǎn)而稱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可以使你逐漸有修養(yǎng);你見到一個人來,不知道該講什么話好,一句‘阿彌陀佛’,表示很有禮貌。總之‘阿彌陀佛’,他含有無限的意義,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把我們一切貢高、我慢、諂曲、邪見、嫉妒、欺誑、慳貪、不善之行消除殆盡,學習‘阿彌陀佛’的慈悲、平等、喜舍、謙虛,以及回向眾生的甚深悲愿,才能莊嚴娑婆世界,轉(zhuǎn)為佛國凈土。
我們平常稱念‘阿彌陀佛’,音調(diào)有很多種,譬如團體念的時候,一句佛號六個字,有七個音、五個音、四個音等,團體念講求整齊雄壯;如個人念就不一樣了,個人可以自由稱興而念,想要高聲稱念,或者低聲默念,或者綿綿密密在唇齒之間念,或者禮佛一拜,念佛一聲也可以,或坐禪觀想念,或拿著念珠計算念?傊,不論行住坐臥,都可以稱念佛號,一句‘阿彌陀佛’,可以使你的人生充滿無限的光明。
二.晚睡一炷香
晚上睡覺之前,譬如:洗個澡再去睡覺會很舒服;洗洗腳,也會覺得容易入夢;或者,要睡時,觀想光明,或回想今天愉快的事情,會睡得很甜蜜。不過,現(xiàn)在社會人事復雜,哪里能天天有愉快的事?因此,我們就要養(yǎng)成一種好的習慣:晚睡一炷香。
這是說,睡覺之前在床上坐一炷香的時間。當然,時間的長短可以因人而異,長者一小時,短時五分鐘都無所謂,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既然這樣,那么怎樣打坐呢?我簡單地向各位介紹,打坐是后邊坐墊可以用枕頭墊高,腿雙盤。一個初學者,可能很苦,覺得不習慣,單盤也可以,右腿放在左腿上,或者左腿放在右腿上,但是不可以兩腿都放在下面,因為這種坐法不合標準,也不生效果。
為什么腿子一定要盤起來?如此對于集中心神,統(tǒng)一意志有很大功用。坐下之后,背部不要倚著墻壁,因倚著墻壁,會阻礙血液的循環(huán),久之,可能發(fā)生毛病。身體也不必太挺直,但也不能太彎曲,總之,很自然的坐下來,把小腹收起來,閉著嘴巴,舌頭頂住牙上方,眼觀鼻,鼻觀心,兩手或放在雙腿膝蓋上,或結(jié)印交叉,以上稱做‘調(diào)身’。
其次,再講到‘調(diào)心’。靜坐,并不是茫然地呆坐在那里,主要的是內(nèi)心要有活動。譬如:用心觀想前面有一尊佛像,或是頭頂上方有一尊菩薩像,那圣像并不是木頭偶像不動,而是眼睛、眉毛栩栩如生,好像在對你說話一般;或者觀想光明。有人說我不會觀想。也無所謂,就靜坐那里稱念佛號也可以;或提出話頭來參問,譬如追問自己:‘吃飯的人是誰?’‘睡覺的人是誰?’‘是我呢?’‘我是什么東西?’‘我在哪里?’‘眼睛是我?還是身體是我?’‘身體是我,我要他不病、不死、不老,他又怎么不聽我的話呢?我為什么不能主宰自己呢?’追問這許多問題,追到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到最后豁然而悟,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悟’是怎樣的境界呢?平常我們所謂的恍然大悟,這種‘悟’是從分別知識上去了解的;現(xiàn)在所講的禪的‘悟’,它不需要分別,不注重了解,就像電視臺電波與機關相觸就能有畫面產(chǎn)生一般。‘開悟’的情況又是怎么樣呢?仿佛宇宙世界轟然粉碎了,粉碎那虛妄的世界,分別、是非、人我都蕩然無存,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另外一個光明、無限、平等、安詳、和樂的世界,這種境界就是開悟的境界,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是一種體驗的境界,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的。
前面說念佛,可以念到你心生歡喜,可以念到你心生悲哀,也可以念到你無心、無我,甚至于念到手在那里,腳在那里,世間在那里都不知道。參禪也是一樣,若開悟了,則什么是你?什么是我?全都不是了。但是,這并非糊涂與癡呆,它是一種真實與清新的世界,那時候,走路都會覺得輕飄飄的,吃飯也會感到菜根都是香的,甚至于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好像是無限的真善美,無限的新奇,人間的一切邪惡、殺盜、淫妄等事都不起作用了,那時候內(nèi)心已沒有這許多掛礙。所以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不但可以使我們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也可以把我們的人生帶到另外一個崇高的境界。
三.飯前五觀想
有人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善吃的民族,可以說吃已經(jīng)征服了全世界。’為什么呢?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生日、朋友相會相別,都是以‘吃’來表示;此外,如婚喪喜慶等,依照中國人的習俗,也都要大開筵席請客一番。不但人要吃,鬼要吃,連山川天地都要吃,祭鬼神、拜天地等情事比比皆是。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有燒、有蒸、有燉、有煮、有炸、有燴、有熏、有炙、有溜、有炒、有拌,難怪世界各國人士公認‘吃在中國’,而中國人到世界各地去,也以開餐館、經(jīng)營食堂占絕大多數(shù)。
平常一個家庭里,‘吃’可說占很重要的地位,譬如:小孩子從學校放學回來,一到門口,會大聲嚷著問:“媽媽!有什么吃的?肚子很餓。”當太太的,只要把三餐準備得周全,色香味具足,供每一個人飽腹,那她無疑的就會被贊美為‘賢妻良母’,可見‘吃’的重要性。不過,現(xiàn)在我要告訴各位的,并不是一般人的吃,而是要告訴各位一些有關吃的修養(yǎng),這就是吃飯之前的‘五種觀想’。
第一種觀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觀想我們吃的每一粒米來處不易。
第二種觀想: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一想我以何功何德而受這么好的飯食?
第三種觀想: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吃的時候,不使心起分別,不論好壞,不生厭惡或歡喜之心。
第四種觀想: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把吃飯當成吃藥一樣,人有饑渴的毛病,所以就用飲食來治療。
第五種觀想:為成道故,今受此食。我們?yōu)榱巳松h大的目標,所以要借假修真,完成我們的道業(yè)。
我把這五點介紹給各位,是希望大家在飲食的時候,把過去貪嗔受食的心,完全拋棄,而用這五種觀想來約束自己,并時時想到社會國家給我們的恩澤,大眾給予我們的方便。我受人的太多,我給人的不夠,有了這種想法,就容易滿足,而生起感恩的心,這樣,你的生活就能輕安快樂。
在佛教里,每次吃飯,都要作這五種觀想,并且還要唱:
‘佛制弟子,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
在吃飯之前,由維那師父領導唱這幾句話后,大眾回答‘阿彌陀佛’,然后才開始用飯。
提起觀想,使我想起過去大陸叢林出身的和尚,都是長得高頭大馬,身材魁梧,其實他們都是吃素,營養(yǎng)也不好?墒菫槭裁匆粋個長得那么高大呢?這里面有一個原因,因為,人的身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并不全是從食物中攝取的,有時候也可以從思想,或心里的正念攝取營養(yǎng)。
以我個人的經(jīng)驗來說:我四歲開始持素,十二歲出家,住在棲霞山叢林,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那種生活真可以說連豬狗都不如。山上住眾有四百多人,每天煮菜,由常住配給半斤油(約半個茶杯),這一點油還要給菜頭師私藏一些去點燈。因此,我們所吃的菜湯,拿去洗衣服都不會有所沾染,不會把衣服洗臟;每天吃的紅蘿卜,吃在嘴里,都必須趕快把蟲吐出來;難得吃一次豆腐,不要說有油,連起火到鍋中炒一下都沒有,只擺在太陽下曬干,就給大家吃,里面摻和了多少灰塵、鳥糞,其味難聞。所以我們吃的時候,必須摒著氣,皺著眉毛,不可咀嚼,一口氣就把它吞下去,因為它早已生霉發(fā)臭了。我們也常常懷疑,為什么不拿新鮮的給我們吃呢?原來好的都要留著款待客人,放久了,壞了的才拿出來給我們吃。
我們就這樣過了十年的叢林生活,說也奇怪,沒有聽說過那一個同學得了胃病需要看醫(yī)生。說實在的,我連‘醫(yī)生’的字眼,都不曾聽人提起過,更不要說看病了。至于現(xiàn)代人說吃過飯要吃水果,那對我們來說,簡直是做夢了。但是,大家身體卻仍然很健康,這真是不可思議。
49年到了臺灣,臺灣的寺院,普遍吃得比較好,可是一些寺院里的出家人卻常常生病,我覺得奇怪,就努力追究它的原因。后來,終于明白了,我給它下一結(jié)論:‘病’不是吃得好不好的關系,主要是吃飯時的觀念要緊。吃飯的時候,你心情愉快,吃飯時生起正念,生起感恩感謝的心,離開貪念嗔念,那就是最好的營養(yǎng)。當然,各位不是出家人,對于飯食五觀想,并不一定要嚴格做到,只要做一或二想隨喜,有什么吃什么,帶著歡喜、感謝的心進食,那就相當不錯了。
四.生活要放下
有時候,我常看到一些老太太,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把子女都撫養(yǎng)成人,男婚女嫁,并且生兒育女?墒菂s因為兒女都要上班,或者有事要外出時,老太太們只有在家?guī)兔φ疹櫺『。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家,還得替兒女們照顧他們的小孩,對于他們這種處境,我覺得很同情。嚴格地說,所謂歡度老年生活,頤養(yǎng)天年,應該無掛無礙,任性逍遙,為自己的生死打算,不應再為兒孫做牛馬。
各位都是公教人員,一生為國家辛勞,再艱鉅的工作,再崎嶇的道路,都親身經(jīng)歷了,現(xiàn)在既已退休,就應該要‘放下’。要放下什么呢?就是放下功名,放下富貴,還要放下感情。也許有人會說,老夫老妻,大家在一起,馬馬虎虎過日子,也談不上什么放不下?墒,有些人,對于自己的兒女、眷屬,以及一些昔日養(yǎng)成的觀念,卻不能輕易放下,因此一般年輕人喜歡批評老年人為‘老頑固’,所謂‘頑固’,就是執(zhí)著放不下。所以我要告訴各位,大家在生活上要能放得下。
佛經(jīng)中有一段‘四位夫人’的記載:有一位大富人,生平慳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有四位夫人,最寵愛的就是第四夫人,終日恩恩愛愛,從不離開;其次是三夫人,也有很大魅力,使這富翁相會歡喜,別離憂愁;再其次是二夫人,當初在窮困的時候,很是相愛,但到了富貴時就漸漸忘記;最不使富翁關心的還是原配夫人,這位富翁對大夫人,給使作務,從未護視?墒,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病,臨終前,他就向最心愛的四夫人說道:
“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時刻不能和你離開,現(xiàn)在醫(yī)生說我的生命已經(jīng)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寂寞,財產(chǎn)妻兒雖多,一個也不能帶去,我請求你陪我一道兒死好嗎?”
四夫人一聽,花容失色,大驚道:
“你怎么會這么想?你年紀大了,死是當然的,我年紀這么輕,怎么能陪你死?你對三夫人也不錯,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唉!’富翁只得把三夫人請來,仍然照剛才對四夫人講過的要求,再向三夫人提出。
三夫人一聽,嚇得只是發(fā)抖,連忙道:
“這是不行的,我的年紀這么輕,你去世了,我還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唉!’富翁嘆了一口氣,擺擺手,叫三夫人退去。
三夫人走后,富翁把二夫人叫來,說明他一個人死去,太不甘心,希望二夫人能夠陪他同死。
二夫人一聽,連忙搖手道:“不能!不能!我怎么能陪你死呢?四夫人和三夫人什么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顧家就跟你去死呀!為了夫妻的感情,你死的時候,我會送你到郊外的墳墓!”
‘唉!’富翁無可奈何的又是一聲感嘆。
富翁沒有辦法,只得把他平時不關心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對大夫人說道:
“大夫人!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但我現(xiàn)在一個人死去在陰曹地府,一個伴也沒有,你肯隨我一道兒死嗎?”
大夫人聽后,非但不驚慌,而且很莊重的回答道:
“嫁夫隨夫,現(xiàn)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們,怎么好還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較好。”
“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兒死?”富翁像是很意外的問大夫人,并感嘆說道:“唉!過去我都不知道你對我這么忠心,一直把你遺忘了。我對四夫人、三夫人愛護得比命還重要,二夫人我待他也不薄,到今天,她們忘恩負義,當我要死的時候,那么狠心的要離開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沒有重視你,你倒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為什么我不早些對你好呢?”
富翁說后,和大夫人就擁抱著一起死去了。
這故事中從未離開的四夫人是我們的身體,每個人都為自己裝飾得很美麗,打扮得很年輕,但美麗年輕,對我們的未來并沒有幫助;要再改嫁的三夫人,就是我們的財富,人死去的時候,再多的財富也要讓給別人;要照顧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的那些窮困時才思念的親戚朋友,當人去世時,親戚朋友頂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從未獲重視的大夫人就是我們的心。在生時不知道修心,只知道貪求五欲,到死時,才知道五欲不能帶走,能帶走的只有我們的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就是此意。所以,一個人盡管榮華一世,顯赫一時,但到了老年退休時,最要緊的是要能放得下,五欲塵勞的歡樂如過眼煙云,妻子兒女如同陌路客,因此,大家在生活上要能放得下。
五.老死不可怕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般人都以為人會死,是的,‘會死’,但是死的是人的肉體,不是人的精神。有的人對‘死’感到恐怖、懼怕,因此,對于死亡的到來感到憂慮。譬如說他想到人死之后尸體的冰冷、僵硬、骯臟、厭惡,便產(chǎn)生畏懼的心理,因此,想求得長生不死的秘方。其實,在這個世界上,生命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一切都不能長久不滅,即使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在成住壞空的循環(huán)中,不會永存。何況是我們?nèi)怂拇蠹俸系能|殼呢?但是,盡管肉體會死亡,人的精神卻是永遠不會死的。我個人在佛法里得到最大的歡喜與慰藉,就是我懂得了肉體雖死,而精神是不滅的。
人死就像搬家一樣,這個房子要倒塌了,我們就想辦法搬到另一個家去;好像機器壞了,當然要換一部新的,這實在不值得我們那么悲傷。搬房子時,要慶賀‘喬遷之喜’;人死了,說不定能上生天界,或者成圣成賢,又何悲之有?一般社會人士,誤以為人死都要變成鬼,因此,很多人長輩死了,馬上替他念經(jīng)超度,以為不這樣父母就會下地獄,這是非常不恭敬的。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往生極樂國土呢?有些黑社會人士不是也會說: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嗎?生又何嘗生,死又何曾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其實,這一個死,不正是另一個生的開始嗎?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沒有停止。
基督教有一句話說:‘信我者得永生。’其實不信我者也能得永生。因為人本來就不會死。佛教講生命是環(huán)型的,與其他宗教所講的直線型不一樣。譬如基督教講:‘人從哪里來?’‘人從上帝來。’‘上帝從哪里來?’‘上帝本來就有,不需從哪里來。’而佛教卻主張:‘人從哪里來?’‘人從死來。’‘死從何來?’‘死從生來!’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則有生住異滅,生死永遠不停止,像那時鐘,從一點走到十二點,再由十二點走到一點,循環(huán)不已,哪里是開始?到哪里才能結(jié)束?事實上,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唯有你跳出人生,超脫這個人生,到另外不生不死的世界,去認識‘無生死’,體會‘無生死’,運用‘無生死’,契證‘無生死’,才能求得涅槃寂靜的世界。佛教中有一部論叫做《大乘起信論》,即要我們信自己的真心。世界可以毀滅,而我們的真心不會毀滅。真心就譬如一塊黃金,你把它做成戒子、耳環(huán)、金人、碗筷,甚至于把它丟進陰溝,或棄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態(tài)雖然千變?nèi)f化,但是黃金的本質(zhì)卻永遠不變。正如一個人的生命,雖然在中陰身中,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變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雖然生老病死流轉(zhuǎn)不息,但是我們的‘真心’卻是圓成周遍,恒常不變的。只因為眾生妄執(zhí)有我,認假我為真,才會沉淪于生死苦海之中。因此,每一個人必須勤行正法,發(fā)廣大心,立堅固愿,以跳出萬劫輪回的生死苦海。
各位先生!今天很難得有這么一個因緣在這里和大家見面,我簡單地敘述了以上五點,做為各位歡度老年生活的參考,我無意在這里向大家說教,謹提出一些個人宗教生活的體驗而已。最后敬祝大家身心健康,法喜充滿!
- 上一篇:星云大師《如何進入佛法》
- 下一篇:星云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