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何去何從 第一篇 堪忍閻浮 10 八苦 7 怨憎會苦

7.怨憎會苦

恩愛者別離,怨憎者相聚,人生就是這樣諷刺!

何謂「怨憎會苦」?世人共居愛欲之中,爭不急之事,為利益而互相殺害,結成大怨時,各自相避,不想相見,但到隱藏無地,狹道相逢時,便成怨憎會苦;ハ嗄ト琳,準備廝殺,未知勝負是誰時,大家內心恐布,苦惱無量時所受之苦,是謂怨憎會苦。怨憎會苦又分外苦與內苦,國與國因利益而發(fā)起之戰(zhàn)爭,及人與人之間因怨懟而產(chǎn)生之沖突是外苦;同事之間,爭權奪位,勾心斗角,互相仇恨,又無法躲避,亦為外苦。眷屬斗爭是怨憎會內苦,例如很多夫妻談戀愛時非常要好,經(jīng)日久相處,情生變化,佳偶變成怨偶,但又要朝夕相對,是為內苦。因做惡事,死墮三惡道,亦名怨憎會內苦。

頻婆娑羅王死后,韋提希夫人痛恨逆子,但仍要與之相聚,是怨憎會苦。而世間逆子豈止阿阇世一人,怨憎會家庭又豈獨頻婆娑羅王一家,世尊不過略作示范,教示以《十六觀》往生極樂而已。

春秋時代,鄭國國君莊公,因出生時腳先出,讓母親姜氏受嚇而討厭于他,但因他是長子,被封為太子,姜氏卻偏愛次子叔段,屢欲廢長立幼,但為當時國君鄭公所拒。莊公即位后,姜氏與叔段請求封地,莊公允諾。所封地之大,超越先王所制度,儼然國有二君,引起臣民不滿。大臣祭仲諫曰:「一國不能忍受兩君,如要讓位給大叔,臣就請求去事奉他,如困不讓,就請除掉他,別使人民有二心!骨f公說:「用不著,他會自取其禍的!乖谇f公縱容底下,叔段進一步想偷襲鄭國奪位,姜氏亦準備開城作內應。莊公得知叔段進兵日期,認為時機成熟,于是大舉出兵討伐,叔段被迫逃到共國,姜氏被發(fā)落到城穎,莊公并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巩敃r莊公因痛恨母親,不想受怨憎會苦,把母親驅逐異地,但到底情關母子,思念母親時又嘗受愛別離苦。幸好孝子穎考叔獻計,掘地建泉,令母子在地道中相見,恢復母子之情誼!洞呵锝(jīng)》記說:「鄭伯克段于鄢!苟尾痪葱珠L,所以不稱弟。如同兩國之君,所以稱克。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教誨。君子說:「穎考叔眞是大孝子啊!他愛自己母親,又影響子莊公!

兄弟爭位,歷代王朝屢見不鮮,彷佛兄弟是天生的競爭對手,己成正覺之釋迦牟尼都避不開堂弟提婆達多之逼害。曹植說何必煮豆燃豆萁,他似乎不知道兄弟命中就有爭奪祖產(chǎn)之基因?衫钍烂裣敕ú幌癫苤,為了統(tǒng)一大業(yè),伏兵玄武門,襲殺兄弟建成太子和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三天之后,世民成為太子,并于同年八月登基稱帝,是為唐太宗。太宗以佛法治國,任人唯賢,虛心納諫,崇尚節(jié)儉,刑寬稅薄,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快速發(fā)展,后人稱為「貞觀之治」。但與兄弟互相斗爭時所忍受之怨憎會,未知太宗皇帝可認為是苦?

因宿業(yè)故,令生死流轉不息,雖修行證悟,宿業(yè)仍要償還,驗證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法。我國佛教初期有譯經(jīng)僧人安世高,是古印度西北(今伊朗)安息國的王子,舍王位出家,在我國譯經(jīng)約三十五部四十卷,奠定我國早期佛學之基礎及流布,更是將禪觀帶入我國的第一人。據(jù)《法苑珠林》卷五十七記載,安世高累世修行,得宿命通,自稱前世欠人命債,債主在中國廣州,于是航海而來,遇一同學精進修行,明經(jīng)施教,但常瞋恚于施主布施不均,安師常規(guī)諫而二十年都不改。一天,安師對同學說:「你的修為在我之上,但因瞋恚不滅,命終恐墮三惡道,如我得道,必來度你,今因要到廣州償前生命債,特向你辭行!拱矌煹诌_廣州時,適因寇賊大亂,途中遇一少年,見安師來,即怒氣沖沖走近,手拔鋼刀,對師說:「真得你了!拱矌熧駸o懼色,笑說:「我宿世欠你命,今特遠來還你,息你憤怒!拐f罷引頸受刀。少年便刀殺了安師。安師死后,靈魂仍然投胎到安息國,再為太子,長大后又發(fā)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仍有命債未還,債主亦在廣州,于是重來。在路過廬山時,前往化度昔日瞋恚同學,同學因前生功德,此時得為廟主,因靈驗故,香火鼎盛,常獲豐厚供養(yǎng),復因前生瞋恚故,墮蠎蛇身。同學請安師入廟祝咒,并以廟物布施東寺求脫蠎身,第二天安師離去后蠎蛇即命終,投生人道去了。后人在山西澤中,見到一條數(shù)里長之死蠎,即是今時之潯陽郡蛇村。再說安師到達廣州后,往前生殺他旳仇家中借宿。飯后安師問主人說:「你認得我嗎?」答曰:「不識!拱矌熣f:「我就是你在某年某日在某地方所殺的僧人也!

主人大驚,心想此事無第三者知道,這僧人一定是鬼魂來索命的。于是想逃遁。安師說:「不要怕,我不是鬼,也不是來索命,我明日會被人打死,償還夙生的命債,故此特來求你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不必治誤殺者之罪!拐f罷,各自安睡。次日,兩人一同出去,主人行在后面,安師行在前面,在師之有前有一鄉(xiāng)人挑著柴,正行之間,前頭之柴忽然墮地,后頭之柴亦即墜下,扁擔向后打來,適打中師之腦袋,立即斃命。鄉(xiāng)人被送到官府,經(jīng)審訊后,縣官欲定鄉(xiāng)人罪,主人于是將安師的遺言對官說,官聽后,相信因果不昧,于是赦免鄉(xiāng)人誤殺之罪。安師死后,神識又生到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今世的安世高法師了。

安世高尊者志求無上菩提,務把宿業(yè)消除,非但沒有懷恨前生殺他的人,不冤怨相報,故沒有以後的怨憎會苦,欠人的以歡喜心償還,不瞋恚故,不受死苦,五蘊皆空,自易入道。若我們能以歡喜心、不驕慢心對待冤親債主,怨憎會苦亦難存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