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原理 七、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種
(一)不殺生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于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于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jié)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這段經(jīng)文講的是不殺生。在講到不殺生的利益之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殺生。有很多人對殺生的含義往往不能正確地理解。在社會上,對殺生的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說,這些動物如牛馬豬羊,它們天生該就是給人吃的,人就應(yīng)該吃這些東西;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你們學佛的人既然吃素,不殺生,蔬菜也是有生命的啊?你們吃蔬菜,這不也是殺生嗎?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對的。牛馬豬羊和人一樣,都是六道眾生,只是生命的層次比人低級一些。一個人如果在現(xiàn)世不好好修行,來生也會墮落到畜生道的,怎能說牛馬豬羊天生就是給人吃的呢?!
那么,佛教對殺生的標準又是什么呢?在佛教里,把動物叫作有情。有情意謂有感覺、有思惟、有感覺的動物。如人有思維、有感情、有記憶力,屬于高級動物。那些有記憶、有神經(jīng)、有感覺的動物,它能感覺到冷熱、疼痛,如螞蟻之類的,屬于低級動物。無論是高級動物還是低級動物,都是我們不能殺生的范圍。再像蔬菜之類的植物,既沒有感覺,也不知疼痛。屬于無情生命的范圍!盾髯印し窍嗥分姓f:“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而且有義,最為天下貴也。”所以,吃素屬于不殺生范圍。
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就是學佛的人是否一定要吃素呢?有的人覺得學佛吃素難以做到?這是在家居士會經(jīng)常碰到的一個問題。當然,吃素是不殺生的最好表現(xiàn),吃素也體現(xiàn)了學佛者平等慈悲的胸懷。因為一個人吃素了,自然也就不會涉及到殺生。但是作為在家居士來說,有的人如果沒有條件吃素,吃葷也沒有關(guān)系,你可以吃三凈肉。佛教所說的三凈肉,是不見為你殺,不聞為你殺,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是為你殺,在這種情況下,吃這種肉也不算是殺生。
在日常生活中,學佛的人還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如果不殺生,那么家里要不要搞衛(wèi)生?譬如,廚房里有很多蟑螂、螞蟻,如果搞衛(wèi)生傷害了小蟲怎么辦呢?因為搞衛(wèi)生,肯定會傷害到微小的生命。佛陀在世的時候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情況,比丘們就請示佛陀,佛陀回答說:“衛(wèi)生當然要搞,但在搞衛(wèi)生的時候,要盡量地小心,不要傷害到這些生命!蹦銈兏憔邮仪鍧嵭l(wèi)生的時候,不要用“必撲”之類的滅蟲劑往蟲的身上噴,如果往蟲的身上噴,那就是殺生了。假若不是故意的,無意中害死一兩只蟲也不算犯殺生戒。當你發(fā)現(xiàn)在搞衛(wèi)生時誤殺了蟲,就要馬上生起一種懺悔的心,生起一種自責的心,并要為它念佛,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給它,祝它早日解脫惡道之苦。只要你本著這樣一種心情,這樣的誤殺也是沒有關(guān)系的。
也許有人還會問:如果不殺生,那街道上讓我們除四害怎么辦呢?象蟑螂、蚊子、蒼蠅、老鼠這些生命能不能殺呢?因為它們是害蟲,有的人認為就應(yīng)該殺。其實,這種觀點也不對,所謂的害蟲與不害蟲是相對而言的。相對于我們?nèi)祟悂碚f,它們確實是害蟲;反過來,相對它們而言,人豈非具有更大的危害?假如從它們的角度來看,一定也會覺得人類是害蟲。所以,我們要有慈悲心,避免殺生。也就是說,應(yīng)該以預(yù)防為主,少造殺生之業(yè)。對一切眾生要有愛護之心,要有慈悲心,我們持不殺生戒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慈悲心。我們愛護一切生命,是在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心態(tài),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現(xiàn)在再來看看殺生的定義。殺生,是用惡心斷除有情的生命。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就構(gòu)成殺業(yè):1、故意殺生。故意地去殺害眾生,而不是誤殺。2、殺他有情。你在殺其它的有情,而不是殺你自己。3、明知故犯。你也知道這是螞蟻、蟑螂、老鼠等,他們也像人一樣,有自我保護意識,貪生怕死。我們不顧及憐憫它們,反而有意地去傷害它們。4、制造殺生用具。有意識地做殺生工具,如殺生用的籠子、獵槍、捕魚網(wǎng)、釣魚鉤之類的工具。又如事先挖好陷井,暗算殺害動物;或有預(yù)謀起心殺害一個人而準備謀殺的工具,F(xiàn)在這里講的是永離上述殺生的種種行為。假若能夠不殺生的話,我們就能夠成就十種離開煩惱而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結(jié)果。
“何等為十?”到底有哪十種呢?
第一,“于諸眾生普施無畏”。喜歡殺生的人,無論是人或動物都害怕他。試想如果碰上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你們害怕不害怕?肯定會害怕的。同樣,因為人對動物有傷害心,動物見了人才害怕。因此,當你在路上碰到一只鳥,它會趕緊飛走,看到其他的動物也是如此。為什么呢?因為人太壞了,總是殺害它們的同胞,因而給他們留下了極為不好的印象,人,都是他們的敵人。當然,有些地方,像我去過的澳洲、歐洲等地,這些國家的公民普遍有保護動物的意識。在街道上、廣場上,鴿子、海鷗成群結(jié)隊,自由的飛翔,悠閑的散步,與游人嬉戲。有時會飛落在我們游客的頭上、肩膀上,人與動物相處,親密無間,其樂融融。
不殺生是無畏施,能給人或動物安全、不害怕的感覺。佛教認為持五戒是五大施。因為持不殺生戒,人家就不必擔心你傷害他;持不偷盜戒,人家就不必擔心他的東西被你偷走;持不邪淫戒,人家就不必擔心他的妻子被你強暴,或丈夫愛上你了;持不妄語戒,人家就不必擔心會被你欺騙;持不飲酒戒,人家就不必擔心他交了一位不講信譽的酒肉朋友。所以,持戒不僅是消極的止惡,同時也是積極地布施,是一種無畏的布施。
第二,“常于眾生起大慈心”。殺生的人缺乏慈悲心,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他人或動物,竟然忍心殺死他(它),可以想見他的殘酷。尤其人或動物死前的那種慘狀,令人目不忍睹。稍微具有同情心或憐憫心的人,一定無法下手。奇怪的是,這世界有些人以殺人或殺動物為快樂,像書中記載的酷吃、日本鬼子在南京的大屠殺等,這些人都充滿著嗔恨心、惱害心。反之,不殺生的人,天性中一定很善良,他們即使看到人或動物自然死亡,都會傷心落淚,更何況親手去殺傷眾生呢?這種人看到人或動物身上發(fā)生任何不幸的事,都會生起慈悲同情之心。
第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人性中具有的各種習慣性格,并非天生就有,其實都是后天養(yǎng)成的。就如愛殺生的人,嗔恨心特別重,對眾生缺乏同情心、包容心、忍耐心,一旦有人惹到他,就想報復(fù),終日生活在憤恨惱害當中,對什么都不滿。這樣就會使得他嗔恨心越來越大。這種嗔恨心一旦發(fā)展到極至,這個人來生就會轉(zhuǎn)生為蛇蝎,不僅心上有毒,身上也會產(chǎn)生毒液。所以動物的毒性,便是嗔恨心的結(jié)晶。一個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也會變得很兇惡難看。我看那些捕蛇打獵的人,他們的相貌十有九個,都長得很兇。反之,不殺生的人,慈悲心不斷增強,嗔恨心自然越來越少,乃至徹底地斷除嗔恨心。
第四,“身常無病”。殺生的人,將來招感的果報是多病。原因是殺生的行為,使動物痛苦不堪。相應(yīng)地種下這種因的人,在未來生命中,除了招感短命果報,還有體弱多病的余報。相反,不殺生的人,將來的果報自然是健康,因為他讓別人或動物健康地活著。
第五,“壽命長遠”。殺生的人斷眾生的命根,使他人或動物不能活到天年,就命喪黃泉,短命而死。與此相應(yīng),殺生的人將來也要招感短命的果報。反之,不殺生的人,慈悲一切眾生,愛護生命,自然獲得長壽。中國有一句話說:仁者壽,就是這個道理。
在譬喻經(jīng)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五人在離城不遠的森林里修行,有位證得宿命通的老和尚,以神通觀察他的小沙彌,壽命只剩下七天了。他心里想,如果小沙彌死在寺院里,其父母怪罪下來,以為是我照顧不周,還是讓他死在家里吧。于是老和尚就對小沙彌說:你的雙親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看望他們,過一個星期后再來。小沙彌高興地辭別師父,蹦蹦跳跳的回家去。小沙彌走在路上,看到小溪澗中有一大堆螞蟻被困在大水中,善良的小沙彌就撿了一根小木棒架在上面,把螞蟻從水中引渡出來,使千萬只螞蟻得以安全脫險。小沙彌回家過了一個星期,第八天回到寺院,師父見到小沙彌能夠活著回來,感到很奇怪,就入定觀察,才知道小沙彌因為救螞蟻而延長了壽命。這是護生長壽的一個典型例子。
第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非人,指天龍八部。在宇宙中,除了人類肉眼所見到的動物之外,冥冥之中還生活著許多高級的生靈。如天龍八部,他們就如世間的俠客一樣,時常喜歡干一些賞善罰惡的事,對世間上道德高尚、心地善良、廣行善事的人,他們會在暗中保護著!堕L阿含經(jīng)》卷二十說:“修行善法,具十善業(yè),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
第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殺生的人,時常都會擔驚受怕,你看那些殺人的兇手,白天心驚膽戰(zhàn),坐立不安,夜晚惡夢纏繞,一天到晚內(nèi)心處在不安寧中。與此相反,不殺生的人心里沒有負擔,問心無愧,活得坦然,晚上睡得好,白天吃得香。開開心心地過日子。
第八,“滅除怨結(jié)眾怨自解”。殺生是在結(jié)怨,無論被你殺的人或動物,必然都會和你結(jié)下不共戴天之仇。在人類社會中,有些國家或民族,世世代代不斷地發(fā)生戰(zhàn)爭,原因是因為怨怨相報,沒完沒了。殺動物也是一樣,被殺的那些牛、羊、豬、雞等,它們不會溫順地伸長脖子等死,總是強烈反抗,拼命掙扎,在極度的嗔恨心中死去,那么這些眾生與殺生者必然結(jié)下仇恨。所以,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有“一見鐘情”之外,還有“仇敵相見,格外眼紅”。如果不殺生就不會結(jié)下怨仇,不但現(xiàn)世不能結(jié)怨,而且還能化解宿世結(jié)下的怨仇。
第九,“無惡道怖”。殺生的人將來要墮三惡道,遭受地獄、餓鬼、畜生之苦。反之,不殺生的人,就不會有墮落三惡道的恐怖。
第十,“命終生天”。死了之后,能生到欲界天的天堂去享福。不殺生的人,不論是對自身的修養(yǎng),還是從現(xiàn)身的處境,以及未來生命的發(fā)展來說,都是有好處的!笆菫槭,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比绻覀儼研奘频墓Φ禄叵虻佛果上,那成佛時所招感的果報是“得佛隨心自在壽命”,就是想活多長時間,就能夠活多長時間。
(二)不偷盜
【復(fù)次,龍王!若離偷盜,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
這段經(jīng)文講不偷盜的十種利益。偷盜,又叫不與取,指凡是人家沒有給的東西,我們把它占為己有了,都是屬于偷盜的行為。凡以騙取、竊取、強奪、霸占、吞沒、坑、蒙、拐、騙等各種手段占有他人的財物,都是偷盜的行為。
造成偷盜的業(yè)力要具備以下五個條件:1、故意起盜心,有心要盜,而不是無心。2、屬于別人的東西,而不是自己的東西,假如是自己的東西,就談不上偷盜了。3、知道是別人的東西。有時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時間一長,結(jié)果忘了,誤以為是自己的,這樣即使拿了別人的東西也不算偷。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偷盜,必須知道這個東西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也不是把別人的東西當作自己的來想,然后再去拿,這是自欺欺人的伎倆。4、預(yù)先有盜竊的動機和準備,比如作案計劃,行動綱領(lǐng)。5、不是誤取。具備了以上五條,偷盜的罪名就成立了,偷盜的業(yè)力也就形成了。一個人如果不偷盜,就能夠得到“十種可保信法”,什么叫可保信法呢?就是可靠的人生結(jié)果。
“何等為十?”到底有哪十種呢?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世界上擁有財富的人很多,然而擁有財富要能夠保有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看有許多窮人,他們曾經(jīng)富甲天下,后來才窮困潦倒,甚至淪為乞丐。原因是什么呢?當你占有財富時,財富并非就是屬于你所有的,佛經(jīng)上說財富屬五家所有:一是國王。像古代的國王,依仗政府勢力能把一個人的財富沒收掉。二是盜賊。賊,那些大盜小偷,黑社會性質(zhì)的團伙,都屬于賊的范疇。這些家伙一旦看上你的財富,那可就麻煩了,輕則給你放放血,讓你損失一定的財富,重則你的身家性命,都要賠上。三是水災(zāi)。四是火災(zāi)。水災(zāi)和火災(zāi)會把一個人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財富,在眨眼之間化為烏有。五是不肖子孫。有的人費盡心機,用不正當?shù)氖侄?積累了很多財富,結(jié)果子孫后代,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吃喝嫖賭,很快得把祖輩們留下的財產(chǎn)花得精光。所以,現(xiàn)在美國許多富豪,都不愿意給子孫留下太多的財富,認為那樣會害了他們。反之不偷盜的人,未來生命中會擁有很多的財富,在你一生中都能安全享有它,不會出現(xiàn)任何意外的變故。
“二、多人愛念”,一個人之所以被人喜歡,那是因為親情或愛情的關(guān)系,而要讓社會大眾都喜歡你,這就需要你擁有比較好的人品。尤其對于一個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更是如此,試問有誰愿意和小偷做朋友呢?有誰喜歡當小偷的人呢?除非是菩薩出于慈悲心,要攝受他。但對于一般人來說,是沒有什么人愿意這樣做的。相反,不偷盜的人,為人誠實,大家自然都會喜歡他。
“三、人不欺負”。偷盜的人,名聲不好,大家都輕視他,舍棄他,不會被社會所容納。一個有偷盜歷史的人,想找一份工作顯得非常困難,因為沒有人會信任他,自然也就沒有人愿意接納他。不偷盜的人,則受人尊敬,不會被人輕視。
“四、十方贊美”,F(xiàn)在的社會雖然不正之風盛行,但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和人類的良知,并沒有徹底喪失,人類心中還存有一種無形的道德準則,以此去評判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偷盜的人,人們都瞧不起他,臭名昭著,誰也不會說他的好話。不偷盜的人誠實可靠,人人都會贊美他。
“五、不憂損害”。一個人通過正當合法的渠道賺錢,他就不必擔憂害怕,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財富,正所謂:“不干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狈粗,靠坑蒙拐騙發(fā)家的人,他會受到良心的遣責,他要擔心他的不正當行為被人發(fā)現(xiàn),而被追回財物;他害怕別人報復(fù)他,他還有坐牢的恐懼。
“六、善名流布”。名,雖然是不真實的東西,但一個人名聲的好壞卻直接關(guān)系到他的人生幸福。一個人有良好的名聲,無論他走到哪里,都會受人恭敬愛戴;名,同時也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利益。偷盜的人惡名流布,不偷盜的人則美名遠播。
“七、處眾無畏”。偷盜的人做賊心虛,無論走到哪里,總是內(nèi)心有愧,害怕被別人發(fā)現(xiàn),心情常常處于忐忑不安的狀態(tài)之中。反之,不偷盜的人,因為沒有做過虧心事,任何情況下都能活得坦然,心安理得。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財,直接關(guān)系到生命的延續(xù)、身體的健康、生活環(huán)境的優(yōu)越以及辯才諸方面的問題。財,是財富,人在世間上的生存,應(yīng)有一定的財富。命,生命。人有了財富,才能保證生命的延續(xù)。色力,身體健康狀況,由財富的資養(yǎng),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安樂,也是建立在財富上,有了一定的財富,才有安樂的生活可言。辯才,雄辯滔滔,這也離不開財富所提供的營養(yǎng)。當我們損壞他人財富時,我們也就損壞他人這一切了。所以,偷盜的人,將來的果報是財富、生命、健康、安樂、辯才都要受到影響。反之,不偷盜的人,他的財富、生命、健康、安樂、辯才能得到保障。
“九、常懷施意”。人格中的每一種特征都是長期修養(yǎng)成的。人的行為自有他的一貫性。偷盜的人,不偷別人的財物就算不錯了,怎么還會去布施人家財物呢!反之,不偷盜的人,多數(shù)還會有布施的行為,久而久之,就培養(yǎng)出慈悲心,形成布施的習慣,只要有機會,隨時都會把錢財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
“十、命終生天”。修布施、持戒的功德,死后會往生到欲界天上,享受天人的福報。
不偷盜的人,會得到以上十種現(xiàn)生和來世的利益!叭裟芑叵虬Ⅰ穸嗔_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如果把不偷盜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也就是說,發(fā)菩提心,持不偷盜行,將來成佛的時候,就能證得清凈大菩提智。
- 上一篇:幸福人生的原理 八、成佛的途徑
- 下一篇:幸福人生的原理六、學佛的基本德行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 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yīng)該逃避痛苦嗎?
- 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福報的判別和積累,打開福報的通道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