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講演集二 緣苦眾生

  緣苦眾生

  ──第二屆「議事委員會」會議前談話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是第二屆「議事委員會」第一次開會,首先仍然要為大家的辛勞、奉獻(xiàn),表示敬意、謝意。

  感恩過去一年來第一屆議事委員集思廣益、貢獻(xiàn)智慧,以及同修們盡心盡力、同心協(xié)力,使得上師辛苦所創(chuàng)立的教團(tuán)得以穩(wěn)固并且逐漸擴(kuò)展。此次第二屆議事委員第一次開會之際,提出三段法語與大家互相勉勵。

  第一、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我們雖是佛教團(tuán)體,但不以擁有教團(tuán)、研究佛學(xué)為目的。學(xué)佛人不論所學(xué)是圣道門或是凈土門,其目的都在于「上求菩提,下化眾生;而上求菩提的目的,是為了容易度化眾生」。因?yàn)橐磺斜娚?都沈溺在苦惱的大海中,可謂眾苦充滿、苦海無邊;有的人茫然無知,有的人恐懼不安,因此都需要法音的喚醒,都需要彌陀的安慰。經(jīng)典上顯示彌陀的悲愿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又說:「荷負(fù)群生,為之重?fù)?dān)」、「一切恐懼,為作大安」。而我們的教團(tuán)正是以彌陀為中心的凈土教團(tuán),因此,教團(tuán)的職事干部都要深刻領(lǐng)悟彌陀的大悲,秉持彌陀的大悲精神,設(shè)身處地存念眾生的苦惱,以眾生為念。經(jīng)典上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諸佛菩薩,心心念念,都在于苦惱眾生,時時處處都要拔除眾生的苦惱。

  人生很短,在幾十年短暫的人生中,能夠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普救的法門,進(jìn)而為這法門「自信教人信」,作彌陀的使者,弘彌陀的大愿,是何等稀有難得可貴,正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因此,大家應(yīng)慶幸、珍惜這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緣,好好使用短暫的人生,為彌陀普救的法門而奉獻(xiàn),心心念念、時時處處都以眾生為念,猶如「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如此,假藉短暫的生命,作無盡的奉獻(xiàn),便能獲得人生最高的價值,因?yàn)槲覀優(yōu)楸娚龅?點(diǎn)點(diǎn)滴滴都如同彌陀所做的。

  當(dāng)然,我們都是凡夫,往往也會在某種境緣之下,善心冷卻,愿心倒退,這時若想到「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則愿心便會堅固,善心更能增長。

  第二、和顏愛語,下心含笑

  「和顏愛語」出自《無量壽經(jīng)》,原文是「和顏愛語,先意承問」,這兩句經(jīng)文是在說明阿彌陀佛因地修行,對眾生親切體貼、柔善謙遜的大悲言行。「下心含笑」出自《地藏經(jīng)》,原文是「下心含笑,親手布施」,這兩句經(jīng)文是佛陀開示一位國王布施時所應(yīng)抱持的心態(tài)與作法。這幾句經(jīng)文對我們學(xué)佛人,尤其身為職事干部,是很好的開示,可作為我們?yōu)槿颂幨、服?wù)大眾的方針。

  「和顏」:溫和的、和藹的,甚至微笑的容貌,給人感覺親切、感覺安心,不會令人見而生畏,甚而覺得拒人千里之外。有句話說:「主婦的笑容,是家庭的光明。」的確,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主掌中饋,如果親切和藹,笑容滿面,會給家庭帶來和氣,帶來溫馨,帶來光明。

  「愛語」:體貼、關(guān)愛、充滿為對方設(shè)想而又柔順的語言,能令對方歡喜、窩心,使得對方感動、感激,容易接受我們的服務(wù),樂意聽從我們的領(lǐng)導(dǎo)。

  「先意承問」:設(shè)身處地為對方設(shè)想,不等對方開口,預(yù)先通達(dá)其心,了解其意,而主動積極地垂詢對方的需要,解其苦惱,滿其所愿。

  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學(xué)習(xí)彌陀「和顏愛語,先意承問」的柔順謙下之德。

  「下心含笑,親手布施」:以謙下柔和的心腸,慈悲關(guān)愛的笑容,親手普遍的布施貧窮而又下賤的眾生。凡夫都有貢高我慢心,尤其尊為一國之王;然而國王布施貧困百姓,不但放下國王的身段,而且謙卑柔軟的態(tài)度,和藹可親的笑容,直接親近百姓,作親手的布施,并且敬重對方,毫無高慢心,這種真心、愛心、謙敬心,不但令人容易接受,更令人動容,感念、懷念,永志不忘。謙敬能夠聚德,招來福報,古人云:「人能謙下如溪谷,則德常在不離己」。

  又,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也是人與人最好的溝通橋梁;時常笑臉迎人,必是最有人緣的人。

  希望我們職事干部們?yōu)橥、蓮友乃至教團(tuán)之外的人服務(wù)時,都能主動積極,都能「和顏愛語,下心含笑」。

  第三、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任勞不任怨,有功無德;任怨不任勞,有德無功;

  任勞任怨,有功有德;不任勞不任怨,無功無德。

  學(xué)佛人不管是為自己消災(zāi)解難、增福延壽,或發(fā)心佛門做事、饒益眾生,都要有犧牲奉獻(xiàn)的精神,吃虧不較的心量,因此必須培養(yǎng)「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胸襟。本來忍苦耐勞、不計誹譽(yù),是行者本色,因?yàn)槌钥嗉词橇丝?忍辱能夠增福;而身為佛門職事干部,更應(yīng)如此。

  佛陀開示說:「未成佛道,先結(jié)人緣」,又說:「欲求無上佛道,先做眾生馬!埂N覀冸m是凈土法門,以念佛往生凈土,在凈土證無上佛果為宗旨;然而學(xué)佛既為成佛,成佛本為眾生,則今生現(xiàn)世也應(yīng)隨緣盡力,為眾生做事,甚至為眾生做馬做牛,只要我們能力所及,便應(yīng)當(dāng)仁不讓。尤其我們一方面要穩(wěn)定教團(tuán),服務(wù)同修;一方面要弘揚(yáng)本愿,廣利群萌;若不耐勞,而心生怨悔,將見功虧一簣,而功敗垂成。

  為大眾做事,即使做得好,做得圓滿,都會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都會受贊美,也會遭批評;身處五濁惡世,彼此都是凡夫,難免如此。但只要經(jīng)過決議,自己也深思熟慮、盡心盡力之后,若受贊美,固可欣慰,即遭批評,也不必氣餒;因?yàn)橐驯M心力,而因緣如此。所以主事者,既盡心力,便應(yīng)隨緣,保持平常心,以恭順無諍的態(tài)度,理性冷靜的面對;若因此而負(fù)氣,甚至有情緒反應(yīng),則甚為不智。任勞容易任怨難,若能任勞也任怨,則功德圓滿。因此,事無大小,都要理性抬頭,切莫情緒用事。

  服務(wù)大眾要能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必須體悟「大悲心」與「空性慧」。

  《觀經(jīng)》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華嚴(yán)經(jīng)》說:

  諸佛皆以大悲為體,因于眾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又說: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華果。

  眾生一體,人我無別,為他即是為自,為自必須為他;能如此體悟,則能任勞,也能任怨,無怨無悔,猶如慈母赴兒,亦如不請之友。何況我們受彌陀無條件的惠施,蒙彌陀不計較的包容,同渥彌陀大悲之愛,深感彌陀同體之恩;即使遭無根之謗,或求全之毀,也有力量勇于面對,敢于承當(dāng)。

  為眾生服務(wù),若能以無我心、平等心,則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剛經(jīng)》說:「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何以故?若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希望職事干部們都能深體彌陀大悲佛心,無我不執(zhí)著,理性不情緒的為人服務(wù),而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以上三段法語:

  第一、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第二、和顏愛語,下心含笑,

  第三、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希望與大家共同勉勵。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五.三.十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