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戒比丘開示

\

  恭喜大家。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不但得到了難得的人身,聞到了難聞的佛法,而且能夠依法出家,現(xiàn)出家相,代表佛住持佛法,傳承佛法,成為三寶之一的眾中尊、人天師范,這是難得中的難得。源信大師說:“離三惡道,生于人間,應(yīng)大慶喜。”得到人身,又遇到彌陀本愿,更是歡喜中的最歡喜,難得中的最難得。

  就彌陀本愿救度來講,不論出家在家,乃至善惡賢愚,都平等救度;但這個法門必須有彌陀的使者來傳授。法門的傳授,固然也不論出家在家,可是以出家身份來傳授,更能夠讓人信受;以居士身份弘法,講一百句都不如以出家身份講一句。所以,我們得到人身,又能夠成為三寶之一,一方面應(yīng)該很慶幸而加以珍惜,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責任、一種承擔。

  出了家,受了戒,最重要的就是要守戒。以圣道門來講,戒、定、慧是修行的次第:首先以戒為師,戒清凈,才能夠談得上定、慧,從而“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但是,以凈土法門為鏡子,來看末法時代的眾生,就能照出:不管出家在家,都不可能以戒定慧斷盡貪瞋癡。

  那么,我們出了家、受了戒,要怎么行持呢?印光大師講,最起碼最起碼,要粗持重戒——戒殺盜淫妄。

一、謹慎防范男女問題

  第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男女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必須審慎思考,謹慎防范。

  凈土法門講的是彌陀的救度,是庶民的佛教,我們要把法帶入民間,普及到各個家庭,所以,有很多機會深入民間面對大眾。在五光十色的紅塵中,我們要如何把握、把持自己,而不犯男女這一條戒呢?

  首先,要了解男女感情的事是不凈的、污染的、罪惡的,是會給彼此帶來無窮痛苦的,所以我們不要沾染。面對女眾,如果起一個念頭:“這個女眾不錯”,想接近她,跟她互動、談話,或者email、電話來往,當起這個心念的時候,立刻就要發(fā)覺,而且要立刻降服它;不要借故互動、談話,電話、email等等,千萬不可。事情的發(fā)生,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由微細的念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等到真正發(fā)現(xiàn)的時候,恐怕已經(jīng)來不及了。所以,要防微杜漸,當我們起了想接近她、和她互動的念頭時,就應(yīng)該立刻降服。

  所謂:

  世人求愛,刀口舐蜜,

  初嘗滋味,已近割舌,

  所得甚少,所失甚大。

  一個人如果追求愛情、男女相處的滋味,一開始嘗到滋味覺得甜蜜,但是馬上就要割到舌頭了。得到的很少,失去的卻很多。因為那個時候想要脫離,已經(jīng)不可能了。

  所以進一步說:

  世人得愛,如入火宅,

  煩惱自生,清涼不再,

  其步亦艱,其退亦難。

  如果得到了男女之愛,就像進入燃燒的房屋里,這樣能夠得到清涼嗎?猶如被火燃燒的痛苦,煩惱自自然然就來臨了,顯現(xiàn)了,想要清涼、自在,已經(jīng)不可能了;想要前進,很艱難,想要退后也不可能了,因為被愛情的枷鎖鎖住了,擺脫不掉了。

  當然,年紀較大、結(jié)過婚的,就曉得男女愛情的痛苦、不可樂。沒結(jié)過婚,甚至還沒談過戀愛的,可能會幻想:“男女相處,不曉得多么有滋味。”所以必須去思維男女感情的污穢不凈、痛苦無邊,千萬不要落入男女感情的陷阱。

  以戒律來講,是從事上要求我們不可這樣、不可那樣;但是事上要求,往往比不過我們的業(yè)力。那就要進一步從理上去理解,為什么不可這樣、不可那樣,道理明白了,就會逐漸沒有那個心。就像《了凡四訓(xùn)》里講的,要改變不好的習(xí)氣,有三個方面:第一,從事上改變;第二,從理上改變;第三,從心上改變。戒是從事上改。了解佛陀為什么要制定這個戒條,我們必須持守的原因在哪里,這是從理上去理解。事上防范,理上也理解,就能從心上去除。

二、背熟法義,訓(xùn)練講習(xí)

  要住持佛法,傳承佛法,首先要深入法義,才能夠“自信教人信”。因此,不論是經(jīng)典上的,還是祖師著作上的,相關(guān)的法語都要盡量去背,F(xiàn)在大家還年輕,記憶力好,所以能背盡量背。

  不過,背了之后如果沒使用,慢慢就不想背了;不背就忘記了——背了忘,忘了再背,背了又忘。那怎么辦呢?就要有讓自己講的機會。講的機會,可以從小的場合訓(xùn)練,逐漸到大的場合。小的場合,比如在寮房里,師兄弟之間,定個時間,互相研討;或者擬定一個題目,去找資料,組織綱目,去研討。慢慢地,面對少數(shù)信眾,之后再面對大眾,一步一步訓(xùn)練。

三、為人處世依照《宗風·俗諦》

  為人處世,基本上依照《宗風·俗諦》,要把它背得滾瓜爛熟!蹲陲L》的核心就是第一條:“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那要怎么做呢?“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于人”“讓美歸功”“分怨共過”,這幾個重點,如果時常提醒,不知不覺氣質(zhì)就會轉(zhuǎn)化,在和大眾互動時,就會讓大眾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好。

  (一)兩個“和”,兩個“謙”

  此外,有兩個“和”,兩個“謙”。

  兩個“和”,就是說話和氣,態(tài)度和藹。人與人互動,無非就是說話和態(tài)度。說話過于急躁,或者過于剛強,或者過于高傲,人家會不喜歡。如果說話和氣、態(tài)度和藹,對方一定感受得到,也會歡喜。所以,說話要掌握兩個“和”——說話和氣,態(tài)度和藹。

  兩個“謙”,就是謙虛、謙讓。謙虛,才能得到人家的恭敬,也才能學(xué)到東西。縱然自己有再高的位置、再大的成就,都要謙讓,這是一種德行的涵養(yǎng)。

 。ǘ⿴讉“不”

  還有幾個“不”:不情緒,不脾氣,不抱怨,不牢騷,不責備。

  平常沒事,就不多話,不多事,不攀緣。沒事不要找事,沒話不要找話。對信眾,也不要攀緣。尤其是常住眾,不可以特別地和某個蓮友來往,這等于自己脫離常住,去建立自己的名、利、權(quán)位。

  同時,要坦然面對各種人事和環(huán)境。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面臨的人事,都不是外來的,都是和我們相應(yīng)的:若是好因好緣,那是我們的福報;若是惡因孽緣,那也是我們過去世累積的業(yè)障。所以,我們都要坦然面對,而不是盼望另外的境界。如果沒有那個福報,所希望的境界不可能出現(xiàn);若業(yè)障來的話,更不可能有好的境界。所以要坦然面對當下的境界,時刻保持一份純凈、平靜、沉靜的心,就是凈宗師父常講的,沉靜、平靜,心平氣和。在心平氣和、寧靜的心境當中,就會體悟到宇宙的真理,體悟到本來的佛性。當然,凈土法門不是以這個為主——再怎樣體會,甚至明心見性,還是罪惡生死凡夫。

感恩上人慈悲開示,我說三點:

  第一,恭喜大家受戒圓滿

  第二,把上人對我們的慈悲教示銘記心中,依教奉行;

  第三,希望大家感受到雙肩上深重的責任。

  我們在弘愿寺——專修念佛的道場出家,又在香積寺——善導(dǎo)大師的紀念堂、凈土宗的祖庭受戒,今天又在悟真寺——凈土宗根本道場、善導(dǎo)大師開宗立教的地方接受上人的慈悲開示,各位的福報、因緣很好,責任也非常重大。希望大家有所感悟,行動起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