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出自《楞嚴經(jīng)》第五卷,由于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提倡,成為中國凈土宗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品經(jīng)。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詢問諸大菩薩進入禪定、獲得開悟的方法,大勢至菩薩說他以念佛方法修學成功,其關鍵在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集中心思,憶佛念佛,維持凈念,相續(xù)不斷。...[詳情]
《念佛圓通章》念佛心、念佛人
念佛心、念佛人
從這里我們要了解到它是一個過程,如果到了“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的時候,這時候是有資格來談清凈心的問題了。當“以眾生心憶佛念佛”的時候,這眾生心絕對是不清凈的。不清凈沒有關系,我們透過佛號的持名,慢慢地就能夠澄濁還返清——它是清水珠嘛。但這確實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很多同修會提問:“好像我不念佛覺得自己還清凈,怎么一念佛反而覺得妄念紛飛?”這個情況是正常的。實際上不念佛你還是妄念紛飛,只不過是在妄念紛飛里面你不察覺;現(xiàn)在透過這句名號,你一念,感知到了妄念紛飛。當你感知到妄念紛飛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啊!是不是啊?你看這個屋子里面,猛地一看有什么?沒有什么,但是屋子里面充滿著灰塵,你看不到啊。這時候從窗口透過一束陽光進來,你透過這個陽光一看,是不是能看到很多灰塵了?你能看到灰塵,還幸好是(因)這束陽光感知到的。我們的妄念紛飛,就像看沒有陽光之前的灰塵,但是陽光一過來,知道有灰塵。所以為什么我們念佛,你透過六字洪名——這個六字洪名就是光明——照射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黑暗里面。這個時候我們透過六字洪名的光明,才知道自己有妄念,而且知道是打什么妄念,這本身是一個進步嘛。
不能說由于念佛才有妄念,于是這個佛號就不能念了,所以很多人他有一個誤解——甚至有些修行多年的。原來我就碰到一個修行多年的,他來問:“我現(xiàn)在念佛很精進了,念了三萬、五萬,結(jié)果最近這段時間不僅妄念紛飛,(還)都是惡的念頭哇。你看,我不念佛還沒有惡的念頭;怎么一念佛,這么邪惡的念頭都出來了?”他很害怕,以為這歸咎于念佛不好,就不念了。這就不了解心性的情況,因為無量劫以來,我們阿賴耶識所儲存的這種業(yè)力種子,其中大部分都是惡業(yè)的種子,它就在那個地方,是透過念佛給它激活了,一激活它就顯現(xiàn)念頭,顯現(xiàn)境界。這本身是件好事,當你激活它了,說明你的病灶起來了,你的藥一下去就能管事。如果你的病灶潛伏在那里不現(xiàn)形行,甚至病入膏肓藥進不去,你就是沒有辦法了。能夠激發(fā)起來,激動起來,這絕對是好事。
我們在十天百萬佛號閉關的所有同修,都有一個感知,就是透過念佛,記憶出了很多事情。原來都被遺忘的事情,很小時候發(fā)生的事情,或者做得很惡劣的事情,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情——所謂的隱私——想隱私下來的事情,透過佛號全都起來了,而且很多事情的責任實際上是在自己身上的。然而每個人都有推辭、擺脫責任的這種劣根性,但是殊不知這顆心是不可欺騙的——這個事情就在自己的心里面。上次就是談一個醫(yī)生,他在手術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一個醫(yī)療事故:八歲的小男孩死在手術臺上。由于這個手術整個從麻醉師,從做手術的,是像一個流水線作業(yè)這樣的,出現(xiàn)這個事情,到底是誰的責任,一般都很難追究,那就是作為醫(yī)療事故算了。這個醫(yī)生是一個麻醉師,他在念佛的時候,忽然這個八歲男孩的形象出現(xiàn)了,這都是他不需要記憶的。一出現(xiàn)的時候,他猛然反省一下感覺到,哦,原來這個八歲男孩死亡的責任是在自己身上。因為當時那個小男孩說疼痛,他當時也為了省事,加大了一倍的麻醉劑量,于是這個小男孩沒有下來。你看看,雖然他自己想逃避,想忘記,別人也不知道,但是這顆心是不能欺騙的,它就記錄在檔案了。他就欠了一個命債,這個命債遲早是會碰頭的。所以為什么所做的惡業(yè)種子,你就無量劫以后他都會碰面啊。以后他再碰到這個小男孩或者轉(zhuǎn)世碰到小男孩,小男孩會也不問什么理由就干掉他的,因為你欠了這小男孩一命啊。到時候被人干掉一命的時候,覺得很冤枉。沒有冤枉!
一切都是因果,所以這個因果是不可否定的!華嚴經(jīng)》告訴我們,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就有兩個俱生神伴隨著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一個同姓名男,在右左邊記善行;一個同生名女,在左右邊記惡行。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記錄的——阿賴耶識里面記錄,你是跑不掉的。所以死后到閻羅王那里,就有一面鏡子叫“業(yè)鏡”,這個業(yè)鏡呢,就會把你一生的情景都能再現(xiàn)出來。怎么能再現(xiàn)出來?因為你阿賴耶識的那個拷貝已經(jīng)在那里,在那鏡子里面,是你自心的拷貝出來了,你想保密,什么都保不了密。這就是自因自果嘛,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所以為什么古人他明白這個因果道理,舉心動念、行為造作都要約束自己,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欺天——舉頭三尺必有神明。這是真實不虛的,不像現(xiàn)代很多人不信這些東西。不信這些東西仍然會有因果,不由于你的不信而不存在。
這個“念佛心”通過開始的“眾生心”念,念念念,我們的這個塵垢、我們不好的種子慢慢就會少,我們善業(yè)的種子——白業(yè)的種子,我們這個真如熏無明所熏習的一顆凈業(yè)的種子慢慢增大。就是我們內(nèi)心當中有兩種力量在對峙(音zhì),一種是佛的力量,一種是魔的力量。開始可能魔性的力量占上風,都是五欲六塵的,都是人我是非的,都是貪、瞋、癡、慢、疑的,慢慢隨著我們懺悔呀,慚愧呀,好好念佛呀,持戒呀,誒,我們健康的力量、佛性的力量,從劣勢、弱勢轉(zhuǎn)為慢慢可以跟不好的力量對峙,慢慢地它占主導地位,以及以后全然的都是白業(yè),都是純善,都是念佛的念頭。這時候能、所打破,就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這樣的念佛心契入這個無生法忍。那么契入無生法忍,他就開顯自性的圓通常。我們自性具足一切世間、出世間功德,我們的四種智慧——大圓鏡智啊,成所作智啊,妙觀察智啊,平等性智啊,我們的五眼六通,這些都能現(xiàn)前。這些現(xiàn)前之后我們就有利益眾生的資本。
一個菩薩要度眾生,首先一定要得到無生法忍。沒有無生法忍的這種證入,想到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生死苦海救眾生,是不可以的,是度不了的。為什么?你自己煩惱很大,你去度眾生反而被眾生度跑了,F(xiàn)在這個時代確實很困難,我們自身里面的煩惱就像干柴,外面的誘惑就像烈火,干柴、烈火碰在一起就熊熊燃燒,那真的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了。所以我們做什么事去利益眾生,就好像這個五欲里面你是披著干草去救火一樣——很困難。所以在大乘佛法,尤其是凈土法門,你沒有得無生法忍,是不許可在這個世間去生生世世度眾生的,一定要得到一個底線的保證——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他就有般若智慧,在生死苦海當中就像鵝、鴨入水,不會像落湯雞一樣。
那大勢至菩薩證到無生法忍之后,就可以分身無量,到十方世界去廣度一切眾生。這里講“今于此界”,此界就是娑婆世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攝”就是攝受、保持的意思——緊緊地攝受。大勢至菩薩他的因地是由超日月光如來的加持,專門念佛得無生法忍。那么現(xiàn)在呢,他在果地上知道了這個念佛法門的利益,在利益眾生當中,也是以念佛一法來利益眾生,所以臨命終時大勢至菩薩,會來接引令眾生往生。那么念佛人在他修行的過程當中,大勢至菩薩也在幫助,所以《觀經(jīng)》講,一個真心念佛的人,觀音、勢至隱形護念。你真正發(fā)心念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在我們旁邊,雖然我們看不到,但是他在保護我們,護念我們最終“歸于凈土”。
“歸”就是回歸的意思。為什么要回歸?這個娑婆世界是苦難的地方,是我們流浪的客棧,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本有的家鄉(xiāng)。要建立這個觀念,所以是“歸”——回家的意思。這個世間不是我們的家,這個世間很苦難。善導大師有個概念叫魔鄉(xiāng):歸去來兮,魔鄉(xiāng)不可停,曠劫來流轉(zhuǎn),六道盡皆經(jīng),到處無余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涅槃城才是我們回歸的故園;這里是魔鄉(xiāng),充滿著五欲六塵,充滿著貪、瞋、癡、慢、疑,充滿著斗爭、分別、執(zhí)著,充滿著三惡道這種苦難的音聲。所以這個世間是不容一刻地停留,要產(chǎn)生這種極強的出離心。那么大勢至菩薩就會對這樣的念佛人,加以攝受,加以幫助。
這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對“念佛人”加以攝受。那么這三個字不要草草讀過了——這個“念佛人”。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夠得上念佛人?不能以為我口里念念幾句佛號就是念佛人,沒有那么簡單,沒有那么草率啊,佛法不是這么樣一個輕浮的東西。這個念佛人一定是具備信、愿、行三資糧的人——真實地具備,才夠得上“念佛人”,除此之外都不夠格。那么有哪些人不夠格呢?比如說他執(zhí)著念(自性)佛,一念佛他就談玄說妙:“唯心凈土啊,自性彌陀啊,既然唯心就是凈土,還有何土可求哇?唯心自性就是彌陀,更有何佛可念哪?”他就談玄說妙。他執(zhí)著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他一定就不具足信愿,他就不愿意往生。雖然他也念念佛,但把念佛作為他開悟或者得神通、得什么功夫的一個手段去做。所以他念這個佛不具備信、愿,就不叫念佛人,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雖然有一點信、愿,但是不懇切,于是在行為當中悠悠泛泛,敷衍塞責。你叫他念佛,“今天生病了,身體不好了,不能念”;明天身體好了,“身體好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也不能念”。反正他能找出很多的借口,為自己不念佛作辯護。好像他也手上拿著念珠,實際上都是給別人看的,做表面文章——“外現(xiàn)賢善精進之相,內(nèi)懷虛假”。這種信愿不真切,碰到一些世間的這種功名利祿的事情,就非常地神往,就去執(zhí)著。把這個世間的成功、世間的等等事情,看得比念佛高很多,念佛成了他生活當中的一種點綴、一種高雅的行為、一種消遣。這種人也夠不上念佛人。
第三,他可能信愿比較好,行持也比較精進,但是他會時斷時續(xù):有一段時間很精進,有一段時間又放逸。總的來看,這個心念對世間的五欲六塵,還是有更大的貪戀,雖然也想念佛,等到順利的時候,把念佛放下了。如果等到生了病啦,碰到苦難啦,他又想起念佛;等到好了以后,又放下了。這總之就是心還貪戀這個世間,夠不上念佛人。
還有的人念佛,就是只求來生得人天福報。今生很貧賤,聽說念佛能得福報,希望念佛下輩子做大官,發(fā)大財,享受五欲的快樂。他指向的是人天福報,這種人也不叫真實的念佛人。還有種人,雖然他有道心,今生出家了,求來生也出家,童真入道,一聞千悟,弘揚佛法,普利眾生。甚至現(xiàn)在還有一種不是發(fā)愿(求生):我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要求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行菩薩道,在這個世間成佛。發(fā)這種愿的人也不叫真實的念佛人。
那么除此之外,你真的是信:信阿彌陀佛絕對的慈悲,信自己罪業(yè)深重,信通途的自力我沒辦法斷煩惱,信阿彌陀佛能夠解決我一切問題。然后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聞到這個法門能夠信,這就叫聞慧;聞到以后能夠生起愿,生起一種欣慕、好樂之心,這就是愿,這就是思慧;信愿建立之后,就馬上落實在執(zhí)持名號的行持當中,每天若一萬、若二萬、若三萬、若五萬,每一念都有著求生凈土的力量在里面,這就叫修慧,就叫行。那么具足這樣的信、愿、行了,就能跟大勢至菩薩在這個世間“攝念佛人歸于凈土”的悲愿溝通,大勢至菩薩無邊熾盛光才能加持得上;如果不具足信愿持名,你跟這個大勢至菩薩的光明是不能對接的,是接觸不上的,就是感應不上。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于廣州大佛寺
- 上一篇:《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 下一篇:《念佛圓通章》不假方便 香光莊嚴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