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的身心效應
作為一種主動調(diào)攝自心而達到特殊心理狀態(tài)之禪定,具有優(yōu)化身心的諸多效應,這些效應是許多禪定修習者的經(jīng)驗所證實,具有普遍性、可重復性,可用心理學、超心理學和人體科學等方法予以觀察研究,解釋其機理,國內(nèi)外科學工作者在這方面已經(jīng)作出了一些成績。若修習不當,禪定也可能發(fā)生有害于身心的效應。
一、禪定的生理效應
通過禪定和與之同類的瑜伽、氣功修習,能夠健身治病乃至延齡卻老,優(yōu)化、變革生理,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早就宣揚的,《白騾奧義書》即以“身輕得康健”為修習瑜伽的初步效益。道教尤以行氣、守一等為祛疾健身、延命長生的要道。佛教顯教重在破除世人對肉體的普遍執(zhí)著貪愛,不大講禪定的生理效應,但說修習禪定中隨心意的寂靜,會相應地發(fā)生身輕安及呼吸、脈搏、整個機體的新陳代謝減慢乃至停息等生理變化,祛疾健身,是隨這些生理變化而來的附帶效應!赌υX止觀》卷八云:
“若善修四三昧,調(diào)和得所,以道力故,必無眾病。設小違返,冥力護持,自當銷愈。若一心修三昧,眾病消矣。”
說如果善于如法修習天臺宗提倡的四種大乘禪定——常行(般舟)三昧、常坐(一行)三昧、半行半坐(方等、法華)三昧、非行非坐(覺意)三昧,因禪定的作用,必然沒有諸病,一心修定必有自然治愈諸病的效用。
禪籍中說,修習禪定者若證入初禪未到地以上的正奢摩他,因內(nèi)氣之充盈流溢,能令“身粗重性皆得除滅,能對治彼身輕安性即得生起”身粗重性,指使身體感到粗重不適的一切障礙,包括疾病、亞健康狀態(tài)等,隨其消除,自然使人感到身體輕快、安泰、舒適,達到健康乃至超健康狀態(tài)。若進入初禪以上正定,能改變欲界離不開飲食、睡眠、性生活的生理需求模式,有減少睡眠、飲食,乃至多日不吃喝、不睡覺也仍然身體強健、精神飽滿。如《憨山大師年譜》載,憨山三十歲時在五臺山參禪修定,食物僅有三斗米和麥麩,和野菜食之,半年尚有余。定中發(fā)悟后,變得精力超常,在募造轉(zhuǎn)經(jīng)輪期間,他主持操辦,“經(jīng)營九十晝夜,目不交睫”,而精力充沛,沒有睡意。起初主持做水陸佛事七晝夜,他于“七日之內(nèi),粒米不餐,但飲水而已,然應事不缺。”大大超越了常人的生理極限。今日的氣功、禪定修習者中,能做到數(shù)日不飲食睡眠而精力不減者,大有人在。
關(guān)于在定心中能減少乃至完全不需要飲食睡眠和性生活的機理,道教內(nèi)丹的解釋是“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乃由收攝心意、惜精聚氣寶神,而令生命之本精氣神不損耗、積聚充滿乃至返回先天的結(jié)果。今日有人認為在深定中,人能直接從宇宙中吸收肉體所需的物理能量,不必經(jīng)過消化吸收飲食精華而將生化能轉(zhuǎn)化為生物能、物理能。佛教禪籍中說,進入初禪以上,超出欲界,可離唯欲界眾生所需的吃物質(zhì)實體飲食的“段食”;進入二禪以上,可離以吃感覺為實質(zhì)的“觸食”;進入四禪以上,可離以吃意愿為實質(zhì)的“意思食”,唯需“識食”(阿陀那識的執(zhí)受,生的意志)。
佛學還認為,禪定功夫深達一定程度或修某些禪定,有卻老延年之效!栋⒑(jīng)》中佛言:比丘、比丘尼若修禪定,于第四禪基礎上修習成就欲、定、精進、觀“四神足”,可以隨意住壽一劫或一劫有余;《華嚴經(jīng)·十地品》說初地菩薩便可住壽百劫,初地以上菩薩壽命地地倍增,長得不可思議。藏密說依無上瑜伽修氣、脈、明點的禪定,當修到氣入中脈后,可以有身健、力大、容顏鮮澤、足捷、年輕乃至不老、長壽之生理效應,《恒河大手印》稱修欲樂定證得樂明無念,可以“長命黑發(fā)相飽如滿月,光彩煥發(fā)力大如獅子。”據(jù)有關(guān)史料,長期修習禪定的僧尼,其平均壽命要比一般人高出好多,其中有些人如馬鳴、龍樹、達摩掬多、慧昭、純陀等活到幾百歲乃至千歲,大大超過了現(xiàn)在科學家所說人類的自然壽命(120-150歲)。
當代科學工作者利用腦電、心電等儀器,通過對照組觀測法,對氣功、瑜伽、禪定作了多種研究,其結(jié)果表明,當通過鍛煉進入“氣功態(tài)”或入定時,人體新陳代謝、呼吸、血液循環(huán)、微循環(huán)、免疫功能、體溫、消化系統(tǒng)等都發(fā)生良性變化:呼吸減緩,耗氧率等新陳代謝率明顯降低,白細胞吞噬功能、紅細胞免疫花環(huán)率等指標提高,微循環(huán)血量增加,腦、心功率譜能級明顯增高,躍進頻道呈太極圖形,腦心耦合系數(shù)逼近黃金值0.618,這些說明入定、氣功態(tài)是一種完整、和諧的意識激發(fā)態(tài),能使人身體的各方面功能得到良好的調(diào)整,從而發(fā)生祛疾去病、強身健體乃至卻老延年的效應。千百萬人練氣功、修禪定的實效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們推測:
“氣功態(tài)中前額區(qū)功能的質(zhì)變,接通了它與身體內(nèi)部世界的聯(lián)系,使原來屬于意識下的潛意識過程進入意識領域,從而接受來自內(nèi)部器官的帶有‘情緒色彩’的信息,并對內(nèi)臟器官進行主動調(diào)節(jié),實現(xiàn)對人體巨系統(tǒng)的某種控制。”
機體新陳代謝的減緩和消耗量的降低,則可發(fā)生“節(jié)能效應”,使人延年益壽。從現(xiàn)代心理學的角度看,在修習禪定過程中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后,隨著意念和情緒活動的放松、停息,可以令人精神上的緊張和壓力得到緩解,使被緊張和壓力導致惡化的生理機能得以自行調(diào)整,從而發(fā)生健身之效,一些以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為主因的疾病可能會逐漸不藥而愈。若修定者持有治病健身的動機,如今日的許多練氣功者那樣,則可能加上自我暗示作用,使禪定祛疾健身的效用更為明顯。
一些特殊的禪定還可能產(chǎn)生更為奇特的生理效應。如硬氣功一類禪定可能使肌體的耐擊壓力大大超常,表現(xiàn)出刀槍不入、棍棒不能傷等奇功異能,藏密說修習拙火定等便有此類效應,佛教史傳中載有多例修定高僧刀劍不入的事跡。藏密大圓滿法還說,修習光明定,在通達心性的基礎上依特殊的“妥噶“法修脈與明點,令內(nèi)外法界融合,可以使肉體發(fā)生質(zhì)變,轉(zhuǎn)凡人的血肉之軀為光明所成身稱“虹身”或“光蘊身”,修習成就的極致,是成就以光明為質(zhì)的“大遷轉(zhuǎn)身”,視之有形,觸之無質(zhì),壽命無量,永葆少壯,可以完全超脫地球人類必要的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隨心任意來往于宇宙間任何層次的世界,可謂人類生命自我變革的理想形態(tài)。然實際成就者甚罕,據(jù)藏傳佛教史籍記載,千余年來,修習大圓滿法臨終時“虹化”(肉體化為光)者雖然很多,但成就大遷轉(zhuǎn)身者只有蓮花生等不多幾位瑜伽行者。
修習禪定進程中,也可能產(chǎn)生有損健康的負面生理變化,引發(fā)生理性的“禪病”。因心意的漸趨寂定,身體自行調(diào)整,可能使身中潛在的疾病外化,或引發(fā)宿疾,如《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所言:“或本四大有病,因今用心,心息鼓擊,發(fā)動成病。”這種情況一般發(fā)生在禪修的初級階段,未必是壞事,多會隨禪定功夫的加深,自然不藥而愈,也可以醫(yī)藥治愈,可以禪定方法對治。修習中不善調(diào)攝身心息,也可導致種種禪病,如坐姿不正確會導致脊柱和背部、腰腿等疼痛,調(diào)息不當可導致筋脈痙攣或枯瘠瘦弱,系緣、觀想、用意不當會導致身中四大不調(diào),表現(xiàn)為上火、身體沉重、頭疼、胸悶、浮腫等疾病,此類病用醫(yī)藥治療往往療效不佳,最好用相應的禪定方法對治,《摩訶止觀》《禪門口訣》《大乘要道密集》等禪籍中列舉有多種自我調(diào)整治療禪病的方法。修定過程中若受到外界的聲響、噪音等驚動,或受人事方面的迫害、毀謗、辱罵等刺激,或生活中心理負擔過重,因而惱怒、驚恐、憂慮,也可能引發(fā)氣滿、腹脹、便血、肺脹、便秘、嘔吐、消化不良等心身性的禪病,此類病也宜于用禪定調(diào)和身心息的方法治療。對各種禪病,應善知病因,及時對治,“如此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經(jīng)久則病成身羸,治之則為難愈。”一心修定,尤其是以正見修觀,是治療各種禪病的靈藥!抖U門口訣》云:“但系心在境(修定所緣境),不令他緣,病自差耳。”《釋禪波羅蜜多次第法門》卷四云:“般若一觀,能治五病”。
二、“禪悅”
令修習者享受到常人無法享受到的“禪悅”或“三昧樂”,是佛教所說定心的一大功用!对鲆话⒑(jīng)》以“禪悅食”(禪食)為五種出世間食之一,《維摩經(jīng)》卷一云:“禪悅以為食”,意謂由禪定所得的喜樂能提供滋養(yǎng)人的食糧,使人身心健康幸福,是一種高級精神營養(yǎng)品!栋⒑(jīng)》中佛將初獲禪悅名為“現(xiàn)法樂住”、“現(xiàn)法喜樂”——現(xiàn)前享受到幸福安樂。禪籍中所說初得奢摩他時得身心輕安,即有心情安樂輕快之意。隨著禪定功夫的深入,禪悅會愈益深細。
初禪、二禪皆以“喜”、“樂”為主要的兩種功德!峨s阿含》第484經(jīng)佛言:有眾生進入初禪,“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從禪定起,遍告大眾:“極寂靜者,離生喜樂,極樂者,離生喜樂。”《清凈道論》說進入初禪時的喜以“身心喜樂為味,或充滿喜樂為味,雀躍為現(xiàn)起”,其喜分小喜、剎那喜、繼起喜、踴躍喜、遍滿喜五種。小喜,謂喜樂令人身上的毫毛豎立。剎那喜,喜樂倏然而生,有如電光突閃。繼起喜,喜樂如海岸的波浪一度到來,又一度消退。踴躍喜,喜樂之大令人喜不自禁,手舞足蹈,甚而躍上空中。遍滿喜,喜樂充滿全身,有如吹漲了的氣泡,如山窟充滿了流水。該論列舉出佛典中記載的兩則事例來證明初禪踴躍喜:一是住在波奈跋利迦的大帝須長老,他在一個月圓日之夜望見不遠處的大塔寺,想到這正是佛弟子禮拜佛塔之時,引起對佛陀的歡喜,因而進入初禪,躍上空中,從空而降,落在大塔寺的庭院中央,站在那里。另一例是跋多迦羅村的一位良家女子,其父母要去寺院聽經(jīng),她因懷孕而不能一同前往,獨自在月光下遙望寺院,想象佛弟子們禮佛聽經(jīng)的幸福,生起歡喜,不覺進入初禪,躍上空中,從空中降落在寺院塔園中,先于她的父母而到達。同論說,五種喜成熟之時,身心輕安皆悉成就,身心輕安成熟時,會成就身、心二種樂。所謂樂,謂“善能吞沒或掘除內(nèi)心的苦惱”,“以愉悅為相”。喜與樂的區(qū)別,是樂屬受蘊,是內(nèi)心的一種享受或情緒,喜則屬行蘊,是因為獲得未曾有過的愉悅而生的激動,喻如在沙漠跋涉中渴乏不堪之人,聽說、看見前面有樹林泉水時所起的激動為喜,走進樹林中盡情飲用泉水時為樂。二禪之樂,更勝初禪,三禪之樂,更勝二禪,為世間喜樂之極致,《雜阿含》第484經(jīng)佛稱三禪離喜之樂“是名樂第一”。
《雜阿含》第483經(jīng)佛言:世間由五欲的滿足而生的諸喜樂,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條件,為某種匱乏的滿足,如人饑餓時得到飲食,飽餐痛飲而樂,故名“有食樂”。修定者進入第二禪時,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此樂不憑借任何條件,唯從內(nèi)心自然生起,故名“無食樂”。當進入第四禪時,離喜樂的擾動而住于安樂的舍心正念中,這種平靜的安樂名“無食無食樂”,即連“樂”也不需要憑借的樂。《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說,眾生常被欲火所燒,熱惱不安,當由修習禪定而進入初禪時,如同跳進清涼的泉水中,驚悟到從來沒有嘗受過的、遠遠超過五欲之樂的清涼喜樂,“深心慶悅,踴躍無量,故名喜支。”嘗受到禪樂后,其心恬然,安隱快樂,即名為樂。喜為粗,樂為細。喜時心中踴躍(激動),樂時心中恬靜。二禪的喜樂更超過初禪。進入二禪時,“其心豁然明凈皎潔,定心與喜俱發(fā),亦如人從暗室中出,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行者受于喜中之樂,恬淡悅怡,綿綿美快。”初禪之喜樂由超離欲界五欲等而生,稱“離生喜樂”;二禪喜樂由定心而生,名“定生喜樂”。初禪喜樂依禪觸、覺觀而生,心分別身體上的觸覺,難免有擾動,較粗;二禪喜樂則不從外來,只從自心生起,唯屬意識,較細。第三禪離二禪喜的擾動,唯有獨特的樂,其樂與定心同時生起:
“從內(nèi)心而發(fā),心樂美妙,不可為喻。”
“樂遍身時,身諸毛孔,悉皆欣悅。爾時五情雖無外塵發(fā)識,而樂法內(nèi)出,充滿諸根,五根之中,皆悉悅樂。”
“譬如石中之泉,從內(nèi)涌出,盈流于外,遍滿溝渠,三禪之樂,亦復如是。”
三禪之樂,被稱為“世間第一,樂中之上”。然而,有樂,終究是一種擾動。四禪以上,超越了喜樂的擾動,不苦不樂,心如明鏡止水,實際上心靈處于一種極深的寂靜、放松狀態(tài),是一種超越喜樂的快樂。
因為進入正定者能享受到遠遠超過世間依賴物質(zhì)條件等刺激而得的粗劣的五欲之樂,才能使他們自然不追求世間的五欲,不被聲色貨利所惑,暫時制伏欲界的貪嗔等煩惱而不起現(xiàn)行。但享受禪悅,又可能產(chǎn)生對禪定喜樂的貪著,謂之“味禪”、“醉三昧酒”,屬色界、無色界煩惱。這種對禪悅的貪著、沉醉,可能使人只管自己打坐享樂,對家事、世事和眾生、社會冷漠,失去責任心,不想利益、濟度眾生,不想追求真正堪以超出生死的智慧,成為生死之因。佛陀教導佛弟子:雖然修習禪定,但其目的是進一步獲得出世間的智慧,不可“味禪”,須在禪定的基礎上以正見修觀而證得正智。大乘更強調(diào)要以“無所得”的般若智為導修禪那度,雖入正定而不住著于定,須利濟眾生,服務社會,在菩薩六度萬行的實踐中享受更為殊勝的無住涅槃之樂。
定心予人的喜樂,盡管只是修定者個人的主觀體驗,也不無其實際的價值,任何幸?鞓,有哪一種終歸不是個人的體驗?何況禪定喜樂之體驗,有可驗證性、可重復性,任何人只要如法修習,都可在自己身心上驗證,都可獲益。當今千百萬習練氣功者中,得到“氣功快感”者極其普遍,氣功刊物上常見描述自己氣功快感的文章,都認為這種快感有益于身心。今日一般氣功練習者所進入的氣功態(tài),從佛教禪學看來,多屬初修禪定階段很淺的、片斷的三摩地,多在初禪以下,達不到四禪八定之正定,其所得到的喜樂相當粗淺微小,而已不乏健身治病和獲得氣功快感之效。若深入正定,其喜樂當更有益于身心。這僅就世間禪定而言,至于出世間的定,其所得的“法喜”和利益,更非世間禪定所能及。
三、禪定的提高智商情商的效應
禪定的價值,更在于其益智開慧、伏斷煩惱、提高智商情商、優(yōu)化心理結(jié)構(gòu)等心理效應。
禪定有提高智能、開發(fā)智慧之效。“因定生慧”,被佛教作為修習禪定的主要目的和禪定的首要功德!斗ň浣(jīng)》:“無禪非智”!洞笾嵌日摗肪硎:“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該論比喻說,定心出生智慧,有如密室中不被風所吹動的燈焰,能放射出穩(wěn)定的光明,經(jīng)過禪定鍛煉,排除內(nèi)外干擾,精神高度集中,提供了成就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yè)的根本,提供了出生智慧的基礎,使人能集中精力反觀內(nèi)照,直窺身心世界的秘奧。以高度集中的心力用于學習、工作、處理問題等世俗的事業(yè),其效率必高。出世間的禪定,更能開發(fā)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等無所不知的超常智慧!缎≈褂^》卷下說,在初修禪定尤其是修因緣觀時,便有可能發(fā)生“內(nèi)善根發(fā)相”,使宿世智慧的種子成熟,對佛法生死因果、諸法無我之理獲得了悟,悟性、理解力大大提高。在四禪深定基礎上修觀,更能實證真如,獲得出世間的乃至通達世間法的超越性智慧。大量文獻記載說明:禪定功深的佛門高僧大德,多有智商超人、對人類文化作出重大貢獻者,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陳那、鳩摩羅什、道安、玄奘、空海、薩班、帕思巴、宗喀巴等,皆被目為國寶人瑞。由修禪定而開發(fā)了文才、辯才者,更是不可勝數(shù)!逗┥酱髱熌曜V》記載,憨山在五臺山入定發(fā)悟后,智慧大增,文思敏捷,于33歲發(fā)愿抄寫佛經(jīng),每落一筆,念佛一聲,一面寫經(jīng),一面還常接待來訪者,應答時手不停寫,與來人對談,也不妨礙手抄,且抄寫毫無錯誤。每日如此,“略無一毫動靜之相。”
當代科學工作者對瑜伽、禪定、氣功的研究表明:在超覺靜坐、禪定或氣功態(tài)中,具有組織新功能態(tài)能力的額葉腦電波隨功夫的深入而趨向高度有序化,通常狀態(tài)下主要在大腦皮層枕區(qū)的阿爾法波轉(zhuǎn)向額區(qū),通常狀態(tài)下的左腦優(yōu)勢轉(zhuǎn)向右腦優(yōu)勢,非對稱結(jié)構(gòu)轉(zhuǎn)向鑲嵌交叉的“大腦太極圖”對稱圖象,從丘腦下部到聽覺皮層的廣大腦區(qū)域均處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狀態(tài),大腦功能從總體上看來與睡眠、清醒時皆不同,處于一種全腦共振狀態(tài)、特殊興奮狀態(tài),給提高智能提供了生理基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勝研究員通過對大學生中練氣功組智力的定量研究,證明氣功群體在練功四個月后,思維能力、注意力、記憶力、知覺動作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提高。氣功益智,成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群眾性氣功鍛煉熱潮的主流,出現(xiàn)了多家智能氣功,其原理方法皆不出佛教禪定的路數(shù)。
當代西方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就人的心理素質(zhì)而言,情緒商數(shù)(情商,EQ)比智商更為重要,可能是一個人成功生活的最佳預言者,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婚姻、工作和整個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甚至影響著其事業(yè)的成功與否,“情商在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和一個企業(yè)的命運。”所謂情商,指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及控制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與他人建立良好關(guān)系的能力(社會智力)。從兒童期便注意培養(yǎng)情商,通過各種心理鍛煉方法提高情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情商的培育和提高,早就為佛教所重視,佛陀“自治其心”、“自凈其意”之道,其實便可看作一種情商培養(yǎng)學、情緒管理學,禪定便是其培養(yǎng)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佛學說經(jīng)過禪定鍛煉的心有很強的“堪能性”(自我控制、承擔事業(yè)的能力),《大智度論》比喻說,未經(jīng)禪定鍛煉的散心如未加鞣制的生牛皮,堪能性很低,不堪制作衣物,定心則如經(jīng)過鞣制的熟牛皮,可用來任意制作衣物。佛教諸乘經(jīng)論中一致說,世間三昧(四禪八定)能伏(制服)欲界煩惱,止息貪嗔嫉慢的躁動,使低沉、憂傷、焦慮、緊張等有損健康的不良情緒自然不起,即便生起也容易制伏,從而令人心理安恬平靜,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具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自我平衡心理的能力,用心理學的術(shù)語講,即具有很高的情商!缎≈褂^》卷下說,初修禪定,可能發(fā)生內(nèi)外善根發(fā)相,使宿世的善根種子成為現(xiàn)行,優(yōu)化或改變心理素質(zhì),使私心淡薄,慈悲心、孝順心、恭敬三寶心、謙卑心、精進心、慚愧心等善心自然增長,樂于持戒布施、改過遷善,熱心助人,人格、氣質(zhì)、行為模式都會發(fā)生良性變化。《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修習禪定,至得奢摩他發(fā)身心輕安,“此起無間,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皆得滅除,能對治彼心調(diào)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謂奢摩他定心若保持不失,能克服對治煩惱的心理障礙,使心易于調(diào)制,輕快柔和,大大增強制伏煩惱和排除不良情緒的能力。若進一步修習觀(毗婆舍那),得出世間三昧,自宰其心、凈化自心的力量更為強大,可以從根源上完全斷滅或轉(zhuǎn)化煩惱,將凡夫有漏的、不自在的心理結(jié)構(gòu)改造為圣者清凈的、自在的超常心理結(jié)構(gòu),將情商提高到最大指數(shù)。
當代中國心理學家王極盛等通過對練氣功群體與不練氣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定量研究,證明練功群體比不練功群體的情緒穩(wěn)定性、情緒愉快、意志堅強性、心胸開朗、控制情緒能力、行動自覺性、辦事果斷性、自制力、精力、生活及工作學習節(jié)奏感、工作和生活滿意程度等項目,統(tǒng)計數(shù)值都明顯要高,說明氣功態(tài)有使心理全面健康、提高情商的作用。被氣功界作為重要功法之一的佛家禪定,當然也具有強健心理、提高情商的功用。
四、禪定中的病態(tài)心理
修習禪定進程中,既可能發(fā)生提高智商情商、優(yōu)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良好心理效應,也可能發(fā)生心理失衡、煩惱增盛、精神錯亂等有害的副作用,導致心理、精神上的種種禪病!段氖鈫菩提經(jīng)》云:“禪定有三十六垢。”垢,指障礙、弊病,包括有害的副作用。禪定的負面效應,大多是因不善如法調(diào)攝自心、不理解禪定中的身心變化并對正確處理方法無知而造成的。對禪定中心理的種種不良變化、變化的機理和處理法則,佛學有詳悉的論述,列舉了多種治療精神性禪病的方法。
佛典中所說禪定中可能導致的病態(tài)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1、煩惱妄念增盛。禪定尤其是以佛法智慧為導的出世間止觀,具有伏斷煩惱的作用,伏斷煩惱,也是佛教教人修習禪定的主要目的所在。但在修習過程中,特別是初修者中,煩惱、妄念、邪見反而比不修禪定時增盛,乃至不堪制伏的情況,也非罕見,甚至有因此造作惡業(yè)、違法亂紀者。這種情況,在禪籍中不乏說明解釋!缎≈褂^》卷下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煩惱發(fā)相”,有性欲亢進、脾氣變大、嗔怒異常、吝嗇小氣、嫉妒心強、堅執(zhí)邪見、個人野心膨脹等表現(xiàn),與所修的禪觀往往相關(guān)。此乃阿賴耶識中所藏宿世的煩惱種子在止念澄心的過程中,浮現(xiàn)于意識層面,或被修行逼現(xiàn)于意識層面,不自覺地、往往是無緣由地滋生種種煩惱,或稍起聯(lián)想即生煩惱,或妄念、雜念泉涌,難以遏止,嚴重干擾修定,甚至導致心理失衡,精神失常,釀成殺害、淫亂、詐騙、偷盜等惡業(yè),稱“惡業(yè)發(fā)相”。《大乘要道密集·道果延暉集》從氣脈的角度解釋密乘禪定修習中煩惱妄念增盛的現(xiàn)象,認為由于觀想心間咒字等,身中之氣集中于心臟部位,令人“無由自生種種煩惱”,修習至此,稱“自生煩惱定”。繼而,因氣進入并充滿左右二脈,精血增盛,提供了滋生妄念煩惱的生理基礎,從而不假于境,也會自然生起種種妄念,稱“自生妄念定”。這可謂修習禪定進程中最艱險的一段路程,正確處理,過此階段,則煩惱妄念自會被降伏。從現(xiàn)代心理學看,佛教禪修者大多出家禁欲,在尚未證得堪以轉(zhuǎn)化性能量的初禪以上正定時,只能以持戒壓抑凡人與生俱來的性欲等人欲,再加上隨修定聚氣而來的生命能量(精氣血)的增長,人欲自然會比不修定時或比不修定者更大,甚而會導致性心理變態(tài)及整體的心理失衡,心理承受力太弱者則可能導致精神病。在弗洛伊德看來,壓抑本能的性欲,害處極大,是許多精神病和犯罪的根源,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佛教禪定處理此類問題,主要用修不凈觀、慈悲觀等相應的禪觀和般若空觀予以對治,再加上守護根門、初夜后夜精勤坐禪經(jīng)行、修氣脈明點等方法,若修習者具備正見、善知識、有閑等條件,自不難度過這一難關(guān)。若修習者不具足獲得正定所需的諸條件,則往往難過此關(guān),可能長期被增盛的煩惱妄念所惱而不得安寧,甚至導致精神病。大概出于這種考慮,佛陀不教在家弟子持不淫戒禁欲而僅戒邪淫,也很少教在家弟子修不凈觀及四禪八定,《優(yōu)婆塞戒經(jīng)·禪波羅品》教導居家大乘佛教徒修習的,主要是在生活中隨時觀察、把握自心的禪定。
2、厭世及難以入世。觀察世間苦空無常,人身不凈,以期超出世間,是佛教禪定尤其是小乘禪的突出特質(zhì)。就其超出生死輪回的宗教趨求而言,佛教禪可謂效果昭著。但修習佛教禪尤其小乘禪,若把握不當,也可能使人消極厭世,一味遁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與世俗社會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對現(xiàn)實看不慣,失去社會責任心,難以與社會合拍,難以與普通人和諧相處,喪失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導致家庭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緊張,可能因此使自己心理失衡,性格乖僻,甚而以自殺了結(jié)!峨s阿含經(jīng)》卷十三富樓那稟告佛:有佛弟子因厭患身體,“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系,或投深坑。”同經(jīng)卷二九載: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cè)薩羅梨林中,諸比丘修不凈觀后,極厭患身體,以各種方法自殺,或請求別人殺死自己,有一外道鹿林梵志子受魔所惑,持刀殺死自愿一死而得解脫的比丘六十人。佛從定出,知道此事,乃教眾比丘修沒有厭世自殺副作用的數(shù)息觀和十六特勝觀。又如南傳佛教禪法中的食厭想,修習不當可能傷胃厭食,損傷身體。當代美國人杰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于1967年赴泰國巴蓬寺隨阿姜查(Ajahn Chah)學習南傳佛教傳統(tǒng)的內(nèi)觀禪五年,對自己的定境和內(nèi)觀能力感到某種程度的滿意,自己覺得能止息煩惱,但當他離開共修環(huán)境而回到美國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人際關(guān)系懷有莫大的恐懼心理,用學得的定慧雙修方法也未能得到改善。這種情況,在今日的不少佛教徒中大概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感。佛教對此并不乏對治之道,如修十六特勝觀、佛身觀等,觀想悅意境物,就有對治修不凈觀引起之弊端的特效。修四無量心觀和大乘的菩提心、禪宗之禪、密乘的本尊法等,為對治厭世病的良藥。大乘世間、出世間不二,“佛法在世間”的思想,及在社會生活中力修六度四攝的積極精神,尤其是當今佛教界弘揚的以發(fā)達人生為本的人間佛教,提供了針治禪修者難以入世的良方。
3、情緒過激與心理變態(tài)。以凈化世俗的煩惱妄心為主旨的佛教禪定,在修習過程中會引起情緒、心境的種種變化,若把握不當,或有強因障礙,可能導致某種情緒過激乃至心理變態(tài)。如修習不凈觀,由厭惡異性,可能導致同性戀癖、戀物癖等性心理變態(tài),佛教律藏中便載有多起僧尼性心理變態(tài)的事例;觀想死(死想)、觀無?赡軐е聦λ劳龅臉O度畏懼,憂慮不安;修習慈悲觀可能導致變態(tài)的慈悲,修習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可能導致過度激動歡喜和不理智的施舍心;修習無我觀可能陷入自我喪失的迷霧而惶惶不安;耽著于禪定的喜樂可能因喜樂失控而導致精神病。《楞嚴經(jīng)》卷九說,修三摩地破了色陰而未破受陰者,心理可能發(fā)生十種不良的變態(tài),或悲心過度,“見人則悲,常泣無限”,見到蚊蟲亦憐憫流淚;或狂妄自大,我慢增盛,自以為得定、開悟、證果成佛,見人自夸,成自大狂;或憂愁悲觀,極端厭世,只求早日解脫,欲遁跡深山或自殺了事;或喜不自禁,見人便笑,自歌自舞;或貪心膨脹,性欲亢奮,愛極發(fā)狂;或卒起精進,勇猛異常,自以為可一念成佛,而旋即退悔;或沉空守寂,唯樂寂靜,不求上進;或發(fā)邪見邪解,否認因果,宣揚殺盜淫騙無罪,教唆破戒,恣意飲酒食肉,縱欲無度。如此種種,在今日的修行者中并不難發(fā)現(xiàn),嚴重者成為瘋癲,只有進精神病院,因此自殺者、犯罪者也非無其人。《小止觀》卷下說,即便是禪定中的善根發(fā)相,也都有邪正之分,忽然無端歡喜躁動、憂愁悲傷、快樂興奮等,皆邪,若不能正確對待,也可能導致心理變態(tài)。佛書中講述了對治此類弊病的方法,要點在及時識破,以相應的方法自我調(diào)節(jié),尤其是以人法二空的正見觀照,使心情歸于平靜。
4、“魔事”與境界光影的錯認。提起禪定修行,一般人大概都會聯(lián)想到“走火入魔”一事。這是修行人最害怕的、但也是修定者中習見不鮮的事。入魔之說,出于佛教所謂“魔事”,為修定的大障礙。經(jīng)論中所講魔事的表現(xiàn),主要是在修定時所見的種種境界:或看見佛菩薩現(xiàn)身說法,令人歡喜難禁,自以為證果,從而增長我慢,墮于邪見,乃至精神失常,嚴重者導致死亡;或看見可怕的魔鬼妖怪而被驚嚇致病;或看見可愛的男女而起貪著,乃至陷于相思病、精神病;或聽見某種聲音告以來事或他人隱私,教以某種修行方法,依之修習,往往出問題。這些現(xiàn)象,經(jīng)論中一般認為是天魔鬼神的干擾、附體,而被外魔所嬈所附,關(guān)鍵還在內(nèi)魔,在于自己缺乏正見,貪著境界,或貪便宜,心懷快速得通成佛的非分希翼,及對名利財色的貪愛,因禪定打開了外魔侵入的渠道(密教謂打開了天魔脈),與所入定心同一層次的外魔得以乘內(nèi)魔之隙干擾和附體。佛學所舉外魔擾害的表現(xiàn),還有令人喜怒無常、多睡多病、得神通、發(fā)解悟、得少分禪定、執(zhí)邪見、自然辟谷等,其結(jié)果終歸是使人貪著名利財色,背離佛法正道。
其實,在修習禪定中看見可愛及可怕的境界、聽見種種聲音,未必都是外魔的作用,多分可能是自己心識的幻現(xiàn)。意識本來有獨自制造境相、聲音等的作用,如夢境,即完全是夢中獨頭意識的作品。在修定進程中,由于有意停息意識的活動,當心稍趨寂靜、放松對所緣境的注意時,儲藏于阿賴耶識或腦中的各種信息,便得到了脫離意識監(jiān)督而自動組合的機會,在半醒半睡似的心中現(xiàn)出種種形相、聲音、境界,其原理與做夢十分相似。如果在斯際由所念生起聯(lián)想,或在意識深處有想看見某種境界、聽見某種聲音的主觀意欲,便會起自我誘導和自我暗示的作用,使人見所欲見,聞所欲聞,有如催眠術(shù)者的誘導和暗示,會使被催眠者有所見聞,甚至連人格都會發(fā)生變化。形象思維能力強的婦女、體弱多病者、沒有知識者,一修禪定往往容易出現(xiàn)意識制造的虛幻境界。若對意識的這種作用缺乏理解,執(zhí)所見聞者為實,便會貪著或受驚,可能入魔,或演出笑劇,或?qū)е滦睦碜儜B(tài)、精神失常。
修定進程中,還可能出現(xiàn)相似神通和禪宗稱為“光影”的相似悟境,相似,謂似是而非,若誤認為真,容易入魔,對修行者來說是頗為危險的事。據(jù)《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等說,在進入初級的欲界定、初禪未到地定時,尤其是刻意追求神通時,可能有相似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神通出現(xiàn),使修定者自覺能預知來事、言人前世、透視人體、發(fā)功治病,或自覺上天入地、游佛凈土等,至多偶爾靈驗,多數(shù)虛假不實,是意識制造的幻相,并非真正的神通。若執(zhí)以為實,不僅障礙修定,還可能鬧出笑話,貽誤大事,被譏為騙子、神經(jīng)病。真正的神通,須在第四禪極寂靜心的基礎上開發(fā),即便是真的發(fā)通,也未必自在如意,事事皆靈,若有貪著,極易障道,故佛教戒律嚴禁僧尼顯現(xiàn)神通。修定和參禪過程中,未入正定而誤認為已入,未實開悟而誤認為開悟,認如紅日升空、月光明徹、大地平沉、地陷墻倒、金光閃爍等“光影”為開悟,會陷于邪見的深坑,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無異認賊為子,會貽誤了生死的大事,自誤誤人,若自以為是而大言“我入正定”、“我已開悟”,便犯了大妄語罪,佛教說為必墮地獄。
修定中出現(xiàn)的種種魔事和相似境界,對具正見者而言,并不可怕。只要對其有如實的了解和理解,以佛法萬法唯心、心識本空的般若正見冷眼觀察,不怕、不執(zhí)、不求、不拒,觀其如夢如幻,魔佛一如,只是心識的幻現(xiàn),皆空無自性,則一切魔事魔境,皆不足為礙,而且會轉(zhuǎn)化為菩提資糧,增進道力。佛陀于降魔后成佛,便說明必須以智慧降伏內(nèi)外諸魔,方能成就大覺。
- 上一篇:略談禪定的理論與實踐
- 下一篇:我們需要的土地有多大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