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四)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四)
次就二公決擇者。象山意謂,不尊德性,則問學與不問學皆無用,但能尊其德性,即真問學。猶吾佛所謂勝凈明心,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亦猶六祖本來無物,又即孔子吾道一以貫之也。是將尊德性攝問學,非恃德性而廢問學,故得為名賢也。紫陽意謂若不道問學,雖高談德性,如所謂理佛,非關修證,必道問學,以成至德,方可凝其率性之道。猶吾佛所謂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要須歷劫辛勤修證,亦猶神秀時時拂拭,又即孔子庸德之行,庸言之謹,下學而上達也。是將問學尊德性,非徒問學而置德性,亦得為名賢也。然則悟象山之所謂德性,問學已道,悟紫陽之所謂問學,德性自尊,可謂是則俱是。而象山頓悟,較紫陽之漸修,當勝一籌。然執(zhí)象山之言而失旨,則思而不學,與今世狂禪同陷險坑,孔子謂之曰殆。執(zhí)紫陽之言而失旨,則學而不思,與今世教律同無實證,孔子謂之曰罔,可謂非則俱非。而無實證者,尚通六趣,陷險坑者,必墮三涂,象山之流弊,亦較紫陽倍甚。若就二公之學,以救二公之徒,亦有兩番,一逆救,以象山之藥,治紫陽之病,以紫陽之藥,救象山之病。二順救,執(zhí)象山之言者,為申象山真旨,執(zhí)紫陽之言者,為申紫陽真旨。終不若向初義打透,則二病不生,二藥無用矣。
後對佛教細辨者,先須知此五句,有名同義異者,有名義俱同而歸宗異者,又須知對待絕待二種妙義,然後約跡 約權以揀收之,約實約本以融會之。庶得戲論永滅,諍論亦消也。
言名同義異者,德性二字,及德性中所具廣大精微等八義,同則同名德性,及廣大等。異則儒以天命為性,修之上合於天者為德,老以自然而然,強名曰道者為性,復歸無名無物者為德。一往判之是天乘,亦未盡天中差別,恐不過四王忉利法門,遠自人間視之,稱為自然,及無名無物耳。推而上之,夜摩等空居四天,亦以自然為性,以欲界未到諸定及上品十善為德。魔天以命根互通為性,廣化七珍多增寶媛為德。初禪天以出欲為性。離生喜樂為德。二禪天以超出覺觀為性,定生喜樂為德。三禪天以永無喜水為性,離喜妙樂為德。四禪天以不動為性,舍念清凈為德。無想天以一念不生為性,滅心心所為德。四空天以超出色籠為性,微細定心為德。我佛法中藏教以真諦為性,擇滅無為為德。通教以諸法無生為性,體空智果為德。別教以離過絕非中道為性,所證法身般若解脫為德。圓教以不生不滅常住真心,不縱不橫三德秘藏為性,一心三智妙合如來藏理為德。既德性一名,厥義各別,故所具八義,隨此皆異。儒但以洋洋發(fā)育為廣大,乃至仰事俯育為禮,如前說耳。老則以生天生地為廣大,杳冥昏默為精微,神鬼神帝為高明,專氣致柔為中庸,長於萬古為故,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為新,還淳返樸為厚,守雌守黑為禮。夜摩等天各以境界倍增者為廣大,受用倍妙者為精微,不假日月為高明,十善攝散為中庸,劫初先成為故,果報變化為新,隨順善性為厚,具善三業(yè)為禮。魔天則以統(tǒng)攝欲界為廣大,超化無化為精微,威力自在居欲界頂為高明,不離塵勞為中庸,悟本命元為故,自在化現(xiàn)為新,愛網(wǎng)所攝為厚,眷屬莊嚴為禮。四禪各以舍下苦粗障為廣大,得上凈妙離為精微,安住勝處為高明,十禪支行為中庸,超大小諸劫為故,喜樂舍受相應為新,同一定體為厚,王臣民等差別為禮。無想天則以無諸想礙為廣大,體同木石為精微,居四禪上為高明,滅心心所為中庸,初半劫滅為故,後半劫生為新。順無動性為厚,次第令其心慮灰凝為禮。四空天則以體同太虛為廣大,微細心心所法為精微,遍超色縛為高明,不離心想為中庸,報境無有成住壞空為故,受用禪味為新,順無色性為厚,次第證入為禮。藏通二教,各有三乘,雖體析巧拙不同,同以無為涅槃,離我我所,曠若虛空為廣大,超諸斷常有無戲論妄想為精微,遠離三界成一切智為高明,依戒而住依念處行道為中庸,因緣法性無有作者為故,觀諦觀緣出生三乘道果為新,二乘別警悟無常速求出離為厚,攝身口意解脫業(yè)系為禮。大士別以自愍愍他愿皆濟度為厚,三聚凈戒上求下化為禮。別教則以無量四諦十界因果為廣大,中道佛性緣了修證為精微,回超九界佛眼種智為高明,從因緣境歷修三觀為中庸,本覺無始為故,功德智慧二種莊嚴為新,次第三慈為厚,歷侍諸佛,遍度九界種種儀軌為禮。圓教則以介爾有心三千具足,豎窮橫遍,無欠無余為廣大,三千性相互具互遍,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為精微,一心三智照窮法界為高明,無作四念一心三觀為中庸,即隨緣而不變?yōu)楣?所以一切諸法無非性具,即不變而隨緣為新,所以權實因果施設無方,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厚,所以上合無緣慈力,下合同體悲仰,而熾然常行與拔,上侍諸佛下應群機為禮。所以性遮諸業(yè),一切皆成無盡戒體,皆名無上道戒。是謂名同而義異也。
言名義俱同而歸宗異者,不論儒老,色無色定,乃至藏通別圓,欲以至德凝道,必道問學以尊之,欲真實學問,必尊德性以道之,欲證德性之廣大,必盡精微以致之,欲證德性之精微,必致廣大以盡之,欲證德性之高明,必道中庸以極之,欲證德性之中庸,必極高明以道之,欲證德性之故,必知新以溫之,欲證德性之新,必溫故以知之,欲證德性之厚,必崇禮以敦之,欲證德性之禮,必敦厚以崇之,是名義俱同。然如此問學,各尊其所謂德性,故儒成人間之圣,與天地參,老成天道之圣,為萬化母,乃至藏通成三乘之圣,永超生死,別教成圓滿報身之圣,永超方便,圓教成清凈法身之圣,方為真能盡性,是歸宗永異。
言對絕二妙者,若以人望天,以欲界望色界,展轉乃至以別望圓,則彼廣大之外更廣大,精微之內(nèi)更精微,高明之上更高明,中庸之中更中庸,故之前更故,新之後更新,厚亦彌厚,禮亦彌周。若以圓視別,以別視通,乃至以天視人,則彼廣大精微等,皆悉有名無義。故以下望上,傳傳皆妙,以上視下,法法皆粗,此對待明妙也。絕待明妙者,為實施權,開權顯實,若別,若通,若藏,若天,若人,究竟同歸一乘。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則法法皆妙。既知此理,方許論揀論收,能融能會耳。
後約跡約權揀收等者,揀之則全非,儒是世法,佛出世故。又此云天命為性,易云太極生兩儀,并屬非因計因,不知正因緣法,見論所攝。夫婦父子等恩愛牽連,愛論所攝。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是無因論,不知正因緣法,亦見論攝。收之,則儒於五乘法門,屬人乘攝,所明五常,合於五戒。其余諸法,半合十善,尚未全同金輪王法也。老屬天乘,未盡天中之致,已如前說。究而言之,總不及藏教之出生死,況通別圓邪。然此直約跡約權耳,若約實約本融會者,此方圣人,是菩薩化現(xiàn),如來所使。大灌頂經(jīng)云,佛先遣三圣,往化支那,所立葬法,南洲中最。三圣法化若在,如來正教亦賴以行。而列子具明孔子贊佛之語,老子騎牛出關,欲訪大覺,既聞示寂,嘆息而返。經(jīng)史所載,彰明若此,後人不達,紛紛起諍,豈理也哉。然三圣不略說出世教法,蓋機緣未至,不得不然。且如五天機熟,佛乃示生,而初倡華嚴,在會聾啞,不惟須說阿含以為漸始,兼立人天戒善,以作先容。況此地機緣,遠在千年之後,縱說出世法,誰能信之。故權智垂跡,不得不示同凡外。然即此儒典,亦未嘗不泄妙機,後儒自莫能察,及門亦所未窺。故孔子再嘆顏回好學,今也則亡,深顯曾子以下,皆知跡而不知本,知權而不知實者也。何謂所泄妙機,如易經(jīng)系辭傳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語最可參詳。夫既云易有太極,則太極乃易之所有,畢竟易是何物有此太極。儻以畫辭為易,應云太極生天地,天地生萬物,然後伏羲因之畫卦,文周因之系辭,何反云易有太極。易有太極,易理固在太極之先矣。設非吾人本源佛性,更是何物。既本源佛性,尚在太極先,豈得漫云天之所賦。然不明言即心自性,但言易者,以凡夫久執(zhí)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斷斷不能理會此事,故悉檀善巧,聊寄微辭。當知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義,密說為易。而此真如,但有性德,未有修德,故不守自性,不覺念起而有無明。此無始住地無明,正是二種生死根本,密說之為太極。因明立所,晦昧為空。相待成搖之風輪,即所謂動而生陽。堅明立礙之金輪,即所謂靜而生陰。風金相摩,火光出現(xiàn),寶明生潤,水輪下含,即所謂兩儀生四象也。火騰水降,交發(fā)立堅,為海為洲,為山為木,即所謂四象生八卦,乃至生萬物也。名相稍異,大體宛同,順之則生死始,逆之則輪回息。故又云,易逆數(shù)也。亦既微示人以出世要旨矣。老子道生天地,意亦相同,但亦不明言即心自性,皆機緣未熟耳。且易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語,即寂照無二之體。而乾坤其易之門一語,即流轉還滅逆順二修之關。以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非干修證,不屬迷悟。而迷則照體成散,寂體成昏,逆涅槃城,順生死路,全由此動靜兩門,是名逆修,亦名修惡。悟則借動以覺其昏,名之為觀,借靜以攝其散,名之為止,逆生死流,順涅槃海,亦由此動靜兩門,是名順修,亦名修善。然修分順逆,性無增減,又雖善惡皆本於性,而道必升沈。如斯秘旨,豈異圓宗。菩薩現(xiàn)身,信非虛倡,習而不察,過在後儒。又既知宣圣秘密微談,兼秉法華開顯妙旨,即此中庸,便可作圓頓佛法解釋。天命之謂性者,天非望而蒼蒼之天,亦非忉利夜摩等天,即涅槃經(jīng)第一義天也。命非命令之解,即第八識執(zhí)持色身相續(xù)不斷之妄情也。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阿賴邪識,此識即有生之性,以全真起妄,天復稱命,以全妄是真,命復稱天。全真起妄,即不變而隨緣,全妄是真,即隨緣而不變也。率性之謂道者,此藏性中具染凈善惡一切種子,若率染惡種子而起現(xiàn)行,即小人之道,亦名逆修。若率凈善種子,而起現(xiàn)行,即君子之道,亦名順修。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正合此意,亦合臺家性具宗旨。修道之謂教者,小人之道,修除令盡,君子之道,修習令滿,此則圣賢教法,惟欲人返逆修而歸順修,即隨緣而悟不變也。三句合宗,頭正尾正,凡一文一字,皆可消歸至理矣。以要言之,若得法華開顯之旨,治世語言,資生產(chǎn)業(yè),乃至戲笑怒罵,艷曲情詞,尚順實相正法,況世間理性之談邪。然此是智旭之中庸,非子思之中庸也。如大慧杲禪師,以此三句作法報化三身,亦只是宗杲之中庸耳。儻子思實知宗杲、智旭之中庸者,孔子急當印之。胡顏淵死,一慟傷心,自稱天喪。且追憶之,再嘆今也則亡邪。昔孟子歷敘見知聞知之道,結云,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是孟子尚不肯以曾子子思為見知者,何況孔子。彼一以貫之之傳,但的示尊德性之真實問學如此,乃下手發(fā)足之方,非到家消息。又跡中權理之一,非本中實理之一也。今約三圣立教本意,直謂同可,以無非為實施權故也。約三教施設門庭,直謂異可,以儒老但說權理,又局人天,佛說權說實,皆出世故也。約權則工夫同而到家異,謂亦同亦異可也。約實則本不壞跡,跡不掩本,謂非同非異可也。惺谷壽禪師云,為門外人說同,否則以為異端,為入門人說別,否則安於舊習,為升堂人說亦同亦別,以其見理未諦,須與微細剖析,令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為入室人說非同非別,粗言細語,皆第一義,又何儒釋可論。斯言得之,以其次第順於四悉檀故。然細論說法方便,則四句之中,一一皆具四悉,又貴臨時善用,不得固執(zhí)斯言為死法也。
- 上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一)
- 下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七)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五)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四)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三)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二)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九)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八)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