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教程-第六編 凈土資糧:信、愿、行(十一)
二、普賢十大行愿
普賢十大行愿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原則。普賢十大行愿,約因來說,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約緣來說即是緣因佛性(十大行愿具足離染行、方便行與大悲行);約果來說,十大行愿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愿具足與佛性相應的無分別智)。
普賢十大行愿亦是凈宗修持的重要科目。凈土經(jīng)典記載:參與無量壽如來法會的四眾弟子、諸菩薩聲聞以及天龍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愿!普賢行愿品》中,普賢菩薩又以十大愿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ノ淖C知:普賢行愿與凈宗因緣甚深。
十大行愿的內(nèi)容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除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茲分述如次。
1.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內(nèi)存恭敬之心,運于身口而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禮敬過去佛與現(xiàn)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禮敬未來佛,非有相當?shù)?a href="/remen/zhi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智慧涵養(yǎng)不能為也。因為禮敬未來佛,即是禮敬現(xiàn)在一切眾生。
《法華經(jīng)》常不輕菩薩品,是釋迦本師對大勢至菩薩所演說,對凈宗修持尤具深意。此品講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輕,當他在路上遇見比丘、比丘尼或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時,不管對方是誰,皆悉禮拜贊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shù)米鞣稹?rdquo;可是有些人覺得他太羅嗦,有些人則認為他是在諷刺而生氣,有人傲慢地認為你有什么資格為我授記,于是向他投擲棍棒、石頭或土塊。然而常不輕比丘不生瞋恚,頂多只退到受攻擊的范圍之外,更大聲地重復那些話,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輕比丘臨欲終時,于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jīng)》二十千萬億偈,獲得六根清凈,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命終之后,得值千萬億佛。釋迦本師就是那位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為身口意三業(yè)禮敬諸佛提供了一個典范。不輕眾生而深敬,即是如來座;忍于打罵,即是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如來室。又深敬是意業(yè),贊嘆汝等皆當作佛是口業(yè),故往禮拜是身業(yè)。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jīng)典,但以禮拜作為自己的修行,凡夫眾生只具理性佛,尚且禮敬;況修因證果的佛陀,更會禮敬。常不輕菩薩的行持,對初心菩薩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態(tài),是一付良藥。此良方以大勢至菩薩為當機,實為凈宗修持之所必備。
禮拜在凈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經(jīng)云,至心禮佛一拜,罪滅恒沙。宋代王龍舒居士每日禮佛一千拜,臨終站著往生。拜佛引發(fā)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儀式通過單純相同形式的無限重復,容易令雜亂的心念有序化。拜佛眼觀佛像,以佛像的莊嚴暗示引發(fā)自心的莊嚴,依現(xiàn)量(直覺)的集起(綜合),獲致對自性妙心的體悟,故凈宗行人每日行持,禮佛一項,不可或缺。
此行愿最后以四無盡作譬(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業(yè)無盡,眾生煩惱無盡),禮敬諸佛亦無有窮盡。顯示菩薩行者捍勞忍苦的長遠道心,在虔敬禮佛中,消除業(yè)障,開顯慧光,成就凈業(yè),禮佛境界與自性開顯呈正相關。
2.稱贊如來。
如來即是不生不滅的性德理體,稱贊如來功德甚為殊勝。釋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贊嘆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在彌勒之前成佛。證知,修持稱贊如來這一行愿,可以速增福德智慧。
如來的本跡理事,具無量功德,需有甚深的如理智與廣大的如量智,方堪稱述贊揚。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種音聲;一一音聲與百千種音樂相應。其聲清徹,旋律和雅,贊佛功德。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妙辯,以大海般深廣磅礴的音聲,無有間斷地廣贊諸佛如來無盡的功德。
稱贊如來,弘宣佛法,需要辯才,所謂四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如是四種辯才,九地菩薩方得具足。吾輩凡夫如欲速具如是辯才,唯有往生西方凈土,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便應時可得。
吾輩學人,欲發(fā)大心,弘揚凈土法門,自愧辯才欠缺,應懇請佛力加持,施以辯才。諸大乘經(jīng)提示,若不得如來神力加持,而能說法,無有是處。由是,釋尊殷勤勸勉行人,或誦經(jīng),或誦八十八佛,久之便可得妙辯。站在凈宗角度,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總持陀羅尼,含攝萬德,如至心持念久久,無礙辯才自得顯現(xiàn)。古往今來,由念佛發(fā)辯才的事例甚眾。凈業(yè)行人隨時隨機廣說阿彌陀佛因行果報,大愿功德,即是稱贊如來的殊勝體現(xiàn)。稱贊如來這一行愿修持純熟時,則風聲雨聲、車聲馬聲、木魚引磬聲,皆是稱贊如來之音聲,如西方凈土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由心回轉故。
3.廣修供養(yǎng)。
這一行愿離慳貪,與前二行愿并修,能令現(xiàn)行三業(yè)清凈。一切菩薩道人皆修供養(yǎng),如釋尊因地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阿彌陀佛因地,為圓滿成就大愿,無量劫來積功累德,于諸佛所,尊重供養(yǎng),未曾間斷。又諸菩薩,常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yǎng)諸佛。如是供養(yǎng),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吾輩凡夫分上,無福力置辦上妙供物,亦應隨分隨力,每日最少以長燈一盞、長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養(yǎng)。供養(yǎng)功德,在心不在事。或以一花供佛時,當作觀想,身諸毛孔,令一毛孔,出無數(shù)華云,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花臺,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養(yǎng),亦復如是。是知但運一心,廣大無際,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
無量供養(yǎng)按性質(zhì)分:可分為財供養(yǎng)與法供養(yǎng)兩種,而以法供養(yǎng)最為殊勝,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教故。法供養(yǎng)的內(nèi)涵,凡有七種,一者如說修行供養(yǎng),二者利益眾生供養(yǎng),三者攝受眾生供養(yǎng),四者代眾生苦供養(yǎng),五者勤修善根供養(yǎng),六者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七者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的內(nèi)涵與功德,甚深甚廣,茲不詳述。
在眾生份上,財供養(yǎng)不及法供養(yǎng)功德大,然就大菩薩而言,財供養(yǎng)即是法供養(yǎng)!維摩詰經(jīng)》記載:維摩詰大士接受長者善德的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隨即告知善德長者及與會大眾:“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行人作財布施時,應持平等無相之心,深觀能供所供,皆是實相,如是供養(yǎng),理事圓融,財供養(yǎng)與法供養(yǎng),并無二致。
財供養(yǎng)又分外財與內(nèi)財,內(nèi)財(頭目腦髓)供養(yǎng),難能可貴,若能稱性,亦是法供養(yǎng)!斗ㄈA經(jīng)》藥王菩薩本事品中,過去日月凈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jīng)》,喜見菩薩樂修苦行,滿萬二千歲已,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歡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聞《法華經(jīng)》力。即入三昧,從空雨種種華香滿千二百歲,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yǎng)如來。若以華香瓔珞乃至國城妻子,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諸佛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yǎng)諸如來故。可見,融通財供與法供,廣修供養(yǎng)的行愿方臻圓滿。
4.懺除業(yè)障。
這一行愿能離愚癡,能令過去未來三業(yè)清凈。行人首應慧心覺照,自己無量劫來,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受無數(shù)業(yè)報身;一一身造無量業(yè);所幸業(yè)力無形,不見相貌,如果業(yè)力有體相面積的話,盡虛空界容受不下,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悠悠凡夫。吾人生此娑婆濁世,必是業(yè)重之人,由煩惱故,造諸惡業(yè);復由惡業(yè),結諸苦果,展轉相因,喻如連環(huán)。諸佛慈悲,教令懺悔,切斷惡性循環(huán)鏈。自知有罪當懺悔,垢障除滅,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
懺悔有能懺十心,所懺十心。所懺即所治順生死十心,此心如廁蟲樂廁,不知不覺,所懺十心是: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二具足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三內(nèi)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yè),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惡心相續(xù),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圣,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以上十種順生死心,致使苦海,永無出期。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藥。故須明了能治逆生死十心。一明信因果,二自愧自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xù)心,六發(fā)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如說修行,十觀罪性空,永滅罪根。以上十種逆生死心,明辨是非,翻除惡法,有事有理,應細思之。
事懺屬漸教的方法,理懺是頓教法門。事懺有相應的儀規(guī),初機較易下手;理懺則需深通教理與觀法,故凈業(yè)學人宜從事懺入手,漸至理懺。從心上改過,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不必尋枝摘葉也。
懺除業(yè)障的功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貪瞋癡煩惱纏綿,即令吾人身心弊劣。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欲修行魔障重重,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或妄言失志等,皆屬作孽之相。遇此應發(fā)大慚愧心,大勇猛心,至誠懺悔,改惡遷善。行之久久,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圣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或修行因緣順遂等,皆是罪過懺除之象。然于此不可矜夸自耀,滯而不進。應如普賢菩薩所勸,常修懺悔,虛空界等盡,懺悔乃盡;而虛空界等不可盡故,懺悔亦無有盡。而至誠執(zhí)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是懺除業(yè)障的最上妙法。
5.隨喜功德。
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贊嘆歡喜,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經(jīng)云:隨喜之福,如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染其香氣,于彼二人,初無減少。而嫉賢妒能則導致心胸狹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這一行愿即是一帖對治的良方。
隨喜的對象是四圣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從初發(fā)心修菩薩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難行能行,難舍能舍的種種波羅蜜門,以及從果向因,示現(xiàn)八相成道諸功德,都應殷重隨喜;乃至三惡道眾生的微薄功德,諸如: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等,悉應隨喜。
以佛眼視眾生,眾生無不是佛;以善眼視眾生,眾生無有不善。凈業(yè)行人宜應訓練自己的目光,只見眾生之善,不見眾生之惡,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寬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傳中,有諸多佛菩薩倒駕慈航,隨喜幫助某尊佛成就度生大事,所謂“一佛應世,千佛贊助。”或作弟子,或作護法,或作影響眾,乃至或作逆惡(如提婆達多),這些佛菩薩的隨喜之行,不可測度。
隨喜功德的行愿是鍛造世間君子與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獲取殊勝福報,一本萬利的捷徑,吾人應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6.請轉法輪。
菩薩悲愍眾生而請法,轉法輪即是佛將自悟之理轉至眾生心中,自覺覺他,展轉不息,如輪常轉。這一行愿,能除謗法障,起慈善根,為欲令正法住世,開悟眾生。經(jīng)云:“三轉法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于是現(xiàn)世間。”①
請佛轉法輪,普度群萌,是無上殊勝的功德。由一切諸佛唯智唯德,菩薩即以窮法界之智而請佛說法,是故一切諸佛無不雨大法雨,然菩薩唯愿唯行,諸佛即以甚深愿力而加所請,是故菩薩無不獲于大益。當知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未曾間斷。昔釋尊初成正覺,默念佛法甚深難解,眾生不能信受,徒施無益。復念諸佛常得梵王勸請,方轉法輪,念是事已,放白毫光,遠照三千大千世界。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請。殷勤再三(梵王初請,梵王與帝釋同請,大梵天王重請)“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師子吼,如天雷震,為眾生故,轉于法輪。”釋尊受請,觀機往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初轉法輪,開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為度眾生才出興于世,為何要懇請方說呢?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輕說,二者輕說人不敬。佛常誡莫為非人說法,亦莫將法傳與非人,皆恐輕法慢法,不但無福,反而招損。儒家亦有:“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之說,意在尊師重道,學人獲益。故請轉法輪,即是上求下化,上順諸佛之心,下順眾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為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眾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眾生得聞佛法故喜,即是下順眾生之心。
佛在世時,可請佛轉法輪。佛滅度后的今日,我們應如何實施這一行愿呢?佛經(jīng)告訴我們,佛法除佛之人,菩薩聲聞乃至有正知見的修行人均可說。故常請法師大德講經(jīng)說法,提供講堂,廣為倡導,即是請轉法輪的實施。如自己對佛法有所契悟修證,愿與眾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如隨緣講說阿彌陀佛大愿,勸勉眾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兩句,功德亦甚大。另外,利用現(xiàn)代傳播媒介,如錄音磁帶、錄相帶、光碟、刊物雜志、印制佛經(jīng)等廣為流布。無情說法,亦屬請轉法輪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時一切處皆能修請轉法輪之行。
7.請佛往生。
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眾生大導師。
佛如來的住世與涅盤,由時節(jié)因緣所致。《大般涅盤經(jīng)》記載:釋尊臨涅盤時,出大音聲,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將欲滅度,若有所疑,今悉可問。四眾弟子,天龍八部,咸皆悲嘆,愁憂苦惱,舉身啼哭,哀慟捶胸。俱詣佛所,頭面頂禮,抆淚而言:惟愿世尊莫入涅盤。世尊默然,不果所愿,同時號哭。釋尊慈悲,為大眾顯現(xiàn)金剛堅固不壞紫磨黃金無畏色身,告諸大眾:我涅盤后,應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復懈怠,散心放逸。語畢,寂然無聲入于涅盤?芍;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爾應入大般涅盤。
佛示現(xiàn)涅盤,內(nèi)含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乃對治凡夫習性的有效方法。經(jīng)云:“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wǎng)中。若見如來常住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①這段經(jīng)文點出眾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對長住的人、事、物,不起希有心,反生厭怠心,而對將逝的人、事、物,生起緊迫感與難遭心,譬如嬰兒,母親每天在側,于母不生難遭之想;得知母親將離他而去,渴仰思戀之心便沛然而生。如來涅盤對眾生的心理沖擊,亦具如是效應。比如:壽高120歲的老外道須跋陀,得知釋尊將入涅盤,忽感悼惶,想到慧燈將要熄滅,法船將要沉沒,趕忙向佛所奔來。釋尊慈悲攝受其為最后一位弟子,為說正法,須跋陀聞法,當下漏盡意解,證阿羅漢果。為報佛恩,須跋陀在佛前先入涅盤。佛敕大眾,以雜香木荼毗其尸。
本行愿除請一切諸佛住世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的善知識,悉在勸請之列。然消歸自性而言,念念阿彌陀佛名號,無有間斷,即是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普賢十大行愿中,前七愿是菩薩的愿行,后三愿是菩薩的回向行。本行愿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隨佛學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證菩薩道果。
常隨佛學即是依托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以為所緣之境,引發(fā)心智隨而學之。釋尊從初發(fā)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悉是吾人學習的表范。
吾輩凡夫,或無力量效法菩薩的大悲苦行,亦可從平易處下手,漸臻福德智慧高妙處。如釋尊自己掃地,托缽化緣,抬人汲水,看護病人,為盲比丘穿針,自修房屋做泥水匠與木匠,乞僧舉過等。均是吾人亟須效仿的懿范。
凈業(yè)行人常隨本尊阿彌陀佛學,彌顯親切而必要!洞蟪無量壽經(jīng)》記載:阿彌陀佛因地作菩薩時,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無倦,忍力成就,于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范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yè),不譏他過;善護身業(yè),不失律儀;善護意業(yè),清凈無染。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于無上真正之道。我既念佛,當行佛行,佛既如是成無上道,我亦應當如是成就。
凈業(yè)學人除了效仿佛行外,亦應向修持凈宗的諸大菩薩看齊,以之調(diào)正吾人修持的路向。無量壽如來會上,諸大菩薩及賢護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diào)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于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此諸菩薩既皆如是,我亦學佛,同為佛子,應起精進,學習如是。
總之,佛是九法界眾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蓮花,猛火里出優(yōu)曇那樣的稀有。諸佛從初發(fā)心到圓成佛道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應祛除悠忽懈怠的習氣,奮大精進,立大誓愿,當以阿彌陀佛的愿行為自己的愿行,學文殊智,行普賢行,當學觀音耳根圓通,反聞自性;當學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續(xù);當如彌勒菩薩,受佛重誨;守護弘揚凈宗經(jīng)典;當以凈宗所示要義,深生信解;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成就往生凈土。方契兩土世尊本懷,方滿常隨佛學的愿行。
9.恒順眾生。
本行愿即是回向眾生的利他行,以般若觀照,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成就圓滿大悲。對九法界種種根性的眾生,均以對待父母與如來那樣的恭敬心,稱性隨順供養(yǎng)承事,不生分別。對迷走生死險道的眾生,導向菩提正道;對無明黑暗中的眾生,說法施以光明;對客走他鄉(xiāng)的貧窮眾生,令學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獲致自性寶藏。
恒順眾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與眾生,同一體性。順眾生即為順佛,若不順眾生,佛不歡喜。其二,佛以大悲為體性,若不順眾生,不合佛體。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薩是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梁,二者關聯(lián)甚密。眾生好比生死曠野中的樹根,菩薩的大悲就好比滋潤樹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葉花果?梢姶缺浅删头鸸,正如水滋樹根是華果之因一樣。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其四,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證知:恒順眾生的行愿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
恒順眾生引發(fā)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權智,是十大行愿中最為精要的修學科目。這一行愿義理深邃,境界宏闊,攝自他二利,融生佛一體。未成佛前,首應廣結人緣,亦是成佛后從果向因度眾生的需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踐行這一行愿,能有效地和諧人際關系,助成事業(yè)成就。恒順眾生根性而度脫之,乃無盡時空的佛事。凈業(yè)行人往生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成此愿。吾人在此世間,亦應隨分隨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將前九愿所作的功德善行,總歸為一個總愿,回向法界眾生。本行愿除狹劣障,生廣大善,俾令一切眾生常得安樂,悉得解脫。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遠的心理效應。古德云:修行前導,莫尚乎發(fā)心;眾善指歸,莫要于回向。凡夫眾生從無始以來,不知諸法本空,四大非有,競執(zhí)我人之見,橫生憎愛之心,所修善法,但為己身;所得功勛,唯歸眷屬,是以徒增業(yè)果,不得出離三界火宅。普賢菩薩教示我們發(fā)回向心,將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眾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實際,唯求無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證佛果。
凈業(yè)行人亦應有廣大的心量,宏闊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無上殊勝的功德;叵蛑,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將自己所作諸多零散功德匯集起來,如百川溪流匯入大海。并將所有功德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鏈式裂變一樣,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從萬法唯識的理念來說,行人的心識放大,功德亦隨之擴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實加固愿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們知道遠方有一群窮困的人需要救濟,雖然也打算前往賑濟,但心志力量尚無決定馬上實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規(guī)劃”階段。而經(jīng)過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產(chǎn)生行動,置辦物品,刻期前往。可見,回向于無形中為內(nèi)心充電,加快成就善行道業(yè)的速度。正如凹鏡收攝陽光得以燃燒紙片一樣。凈宗行人亦應將念佛功德及凈業(yè)助行回向往生西方凈土,回向法界眾生,愿一切眾生發(fā)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議。每經(jīng)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愿力。凈業(yè)行人無論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錢之微,救一蟻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資糧,轉成無漏的出世愿力,如是增上,愿力勝過業(yè)力,臨終決定往生。法爾如是,阿彌陀佛愿力如是,凈業(yè)行人當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凈宗回向具雙軌回向之特質(zhì)。一是往相,二是還相。凈業(yè)行人以念佛與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愿回施眾生,同生極樂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時又發(fā)愿:已生凈土,回入娑婆,普渡苦惱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此是還相回向。這二種回向,皆以無分別心,緣一切眾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證知凈宗法門乃徹始徹終大乘菩薩道,確能安立一切眾生于無上真正之佛道。
綜上所述:普賢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為凈業(yè)行持一大輔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難圓滿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便凸現(xiàn)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經(jīng)云:“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①意為:十方眾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凈土,即是超勝普賢愿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愿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凈業(yè)助行的必需?梢娖召t十大行愿與凈宗關聯(lián)甚密,凈業(yè)行人宜應關注并力行之。
以上討論的凈業(yè)三福與普賢十大行愿兩種助行,展示凈宗“橫與一切法門渾同,豎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zhì)。凈宗法門的特質(zhì),體現(xiàn)為他力本愿,帶業(yè)往生,橫超生死,一生成佛。而大乘通途之修持,亦可作凈業(yè)輔助增上之力用。尤其現(xiàn)代眾生根機陋劣,環(huán)境穢亂,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難免遇緣退墮。所以,凈業(yè)行人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修持凈業(yè)三福與十大行愿,亦是不可或缺的舉措。
- 懷玉禪師十劫修行,志在金剛臺含笑往生
- 老鼠每天聽女居士念佛后往生
- 如何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 吃葷對誦經(jīng)和臨終往生是否有影響?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凈業(yè)行人應致力培養(yǎng)“向西定勢”
- 臨終業(yè)障現(xiàn)前沒念佛號,能往生嗎?
- 亡者要有什么景相才能判斷是否往生?
- 念佛的勝妙功德真是無窮無盡
- 凈土法門的真實大利
- 往生時只見蓮花不見佛能到極樂世界嗎?
- 一生信愿持名,若臨終無瑞相能往生嗎?
- 這種瑞相能說明一定往生了嗎?
- 如何掌握病人斷氣時刻的念佛速度
- 念佛機代替助念可以嗎?
- 親人臨終不愿往生,該如何勸導
- 臨終時魔會化作佛來接引念佛人嗎?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大安法師談母親念佛及往生
- 親人臨終不愿往生怎樣勸導?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