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課、生活
第十四課 生活
一、在家信眾應該注重怎樣的生活行儀?
要奉行清凈的生活行儀:1.不接觸非法的場所,如賭場、酒家等眩惑六根,淪喪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從事非法的工作,如開設或投資具有賭博或非正當謀生性質的行業(yè)。凡違反國家法律及脫離佛教八正道的生活,就是非法,不合乎清凈的生活行儀。
佛陀的三十二相好,都是從累劫注重生活行儀中修來的。生活的行儀,除了要奉行戒律,防非止惡,更要積極的饒益有情,舉凡施予他人信心的和風,歡喜的煦日,方便的雨露,服務的溫暖,都是學佛者實踐清凈生活行儀的內容。
二、佛教徒的人我相處之道?
人與人相處,布施及喜舍即是最好的人我之道。人際間的沖突、矛盾,都在于大家只顧及自我的立場,忽略了對方的需求,因此,造成彼此的怨恨及諍論不休。
佛教的人我相處之道,本著護念眾生的柔軟心,視一切眾生如父如母,如親眷手足,自然能夠和樂相敬。人我相處之道,秉持光榮歸于他人,你大我小的信念;利益歸于他人,你樂我苦的胸襟。能以佛心、菩薩心與人相處,便能水乳相融,無有嫌隙。
此外,佛教的四攝法:「布施」,令眾生身心無憂;「愛語」,令眾生發(fā)大信心;「同事」,令眾生信受法義;「利行」,令眾生入佛之智。慈悲喜舍是人我相處之道,忍耐柔和是人我相處之道,慚愧感恩是人我相處之道,惜福結緣是人我相處之道。
三、在家信徒如何過五欲的生活?
五欲為財、色、名、食、睡,涵蓋了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應于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的活動。如何在五欲的生活中修行自在呢?
1.對于色,要不貪美色,對于感情要凈化、升華,要持守不邪淫的合法婚姻生活。
2.對于聲,要常聞正法、梵唄贊佛之音,并懂得要善聽、兼聽、全聽,所謂「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3.對于香,家中常有一炷清香供佛,藉此安定心神,俗慮盡消。
4.對于味,飲食的調理不要酒香、肉香,要清淡的菜根香。
5.對于觸,一般世俗的觸,是感官的舒適、快意、刺激、麻醉,但佛教的「觸」,是人我接觸要自然,要中道,以柔軟心、慈悲心、平等心相對待,彼此精神一致,心神意會。
四、佛教徒如何規(guī)劃生涯?
依出家、在家分別說明如下:
1.出家的生涯規(guī)劃:第一個十年,為培植福德因緣的階段,應學習持戒的生活,苦行作務,熟悉各種佛事行政。第二個十年,為廣學多聞發(fā)心的階段,奉行慈悲,立志為眾,隨緣參學,以專經(jīng)專論作為自我的密行。第三個十年,為住持道場教化的階段,弘法教化,安僧辦道,將其經(jīng)驗傳承后人。第四個十年,增上發(fā)心,伸廣長舌,作獅子吼,講說佛法,度無量眾。第五個十年,為放下萬緣游化的階段,隨緣自在,游化各方,樹立慈悲形象,著書立說,令法音流傳十方。
2.在家的生涯規(guī)劃:第一個階段,重視信仰的增進,如:聽聞正法,布施結緣,參于共修,義工服務等。第二個階段,重視慧解的加強,如:研讀高僧傳記、佛教歷史、宗派專書等,深入經(jīng)藏,以法樂自娛。第三個階段,重視修持的內涵,如:自我的修行:念佛、禪坐、誦經(jīng)、拜佛等。大眾的修行:為教奉獻財物、勞力、智慧等。能夠明了修持的內涵所在,肯定參于教團的活動,即是修持。第四個階段,為輔助教團弘化的階段,把經(jīng)驗傳承給后人,協(xié)助教團的發(fā)展。第五個階段是學習出家的生活,受持齋戒,離俗世家,閱讀經(jīng)藏,著書立說,破邪顯正,講說佛法,協(xié)助教化的工作。
佛教徒的生涯規(guī)劃,以自利利他為根本,不求速成,不急功好利,以知苦惱、知慚愧為內學,莊嚴成熟美好的佛國凈土。
五、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1.不自苦:應衡量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狀況,不必存有與人比較的心態(tài),只要隨力布施,即使微分供養(yǎng),也會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
2.不自惱:凡所有施,皆隨喜隨緣,不須為難勉強。
3.不后悔:布施后,不生起懊悔的心,不計算功德多寡,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4.有意義:布施就像播種,種子要落在肥沃的土地,才能有豐富的收獲。選擇一塊具有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利益大眾的福田,讓每一分的布施,都能發(fā)揮無限的功用。
布施之道,除了不自苦、不自惱、不后悔、有意義之外,還要有歡喜心、恭敬心,懂得細水長流之道。此外,身體的禮敬、勞動服務;言語的贊美,傳播正法;心意的隨喜及智慧的貢獻,并對于眾生無畏的布施,給予信心、希望、方便,更是布施的真諦。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