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人生

  第十二課 人生

  一、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

  生從死來,死又從生去,一切眾生皆因十二因緣而生生滅滅,在輪回中牽系著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有如時鐘一般,無始無終,不斷循環(huán)。

  有情生命流轉的主體是業(yè),業(yè)由無明之惑所造,由業(yè)又生苦,而苦又從無明(指觀念不能通達)而來,由此而招感生、老、病、死的生命現(xiàn)象。

  因此,人為什么會有「老、死」呢?因為有「生」。生又從何而來呢?從善惡行為的「有」業(yè)而來。而行為的有業(yè)是因執(zhí)「取」而生;「取」又因為貪「愛」而來;愛則因感「受」外境的苦樂所起;受又因接「觸」外境所生;觸則源于完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而有;六入則由「名色」所形成,名即受想行識,色指色身,名色即構成有情的身心部份;名色又由業(yè)「識」投胎所招感;而識之所以投胎,則由過去種種善惡業(yè)「行」的力量所驅使;而各種的行為造作,則歸于無明煩惱,缺乏智慧而來。

  因為欠缺智慧的光明,所以生生世世輪回生死。因為開發(fā)般若自性,所以解脫煩惱,超越三界。生從何處來?從個人的業(yè)力或愿力而來。死往何處去?也是因個人的業(yè)力或愿力而去。

  二、世間為何有貧富、貴賤、智愚、美丑的不同?

  這些問題常常使人誤解世間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憤世嫉俗或偏激行惡。其實在佛教因果觀看來,一切都很合理,每件事都有其因緣。主要的原因,就是業(yè)力。古德有因果十來偈,可以簡要解答上述問題: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禮拜中來;低下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行為是因,業(yè)報是果。業(yè)力可以左右人生中的窮通禍福。業(yè)報又分:引業(yè)、滿業(yè)、定業(yè)、不定業(yè)以及共業(yè)與不共業(yè)。貧富、貴賤、智愚、美丑,皆由前業(yè)所感,屬于「滿業(yè)」,也就是人人不同的「別報業(yè)」。

  三、善惡業(yè)能相抵嗎?會影響子孫嗎?

  為善有如取用有益于健康的粗淡食品、飲料,甚感無味,一段時間之后,帶來可貴的健康,方知粗淡有真味。

  為惡有如取用美味的致癌食品與飲料,當下甚為甘甜可口,一段時間之后,卻帶來各種致命的并發(fā)癥,方知美味的表相之下,隱藏了許多殺手。善惡業(yè)并非以相抵了之,罪業(yè)如鹽,善業(yè)如水,一把鹽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鹽味稀釋淡化,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日積月累,太多的惡業(yè),會減損累世以來的善德。又積極行善,自然消弭往昔惡業(yè)。

  無論是善業(yè)、惡業(yè),都會影響到子孫,因為同業(yè)相招之故。行善則招感有德者為后代;行惡者,則招感敗德者為子孫。

  四、業(yè)力與愿力有何不同?

  業(yè)力是因造作善惡之業(yè),以招感相應果報而得。有部《毗奈耶》云:「不思議業(yè)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埂吨邪⒑(jīng)》又說:「身、口、意三業(yè),以意業(yè)為重!挂饧葱囊狻I、口二業(yè)皆由意業(yè)為前導,故心正則行正,行正則業(yè)善。

  然而輪回轉世的善惡條件,并非自由意志抉擇,而是因業(yè)力的牽引,故《大乘義章》云:「業(yè)力如風,善業(yè)風故,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yè)風故,吹諸眾生,惡處受苦!

  愿力則因強烈善念而發(fā)的誓愿,例如菩薩共愿皆以「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為本!俱舍論》云:「以愿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箍梢娭T佛菩薩大愿皆以大智大悲為首。四弘誓愿是一切大愿的總愿,別愿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藥師佛的十二大愿、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愿。愿力可以成就一切事業(yè),凈土宗也鼓勵往生極樂的人乘愿再來。

  星云自一九九八年起,撰寫百種祈愿文,提供給各行各業(yè)佛教信徒作為佛前祈愿或當作早晚課誦的參考,希望人人能以善愿力共同來成就人間這一塊凈土,成為和樂安詳?shù)拿篮檬澜纾桓M巳硕寄荛_發(fā)內(nèi)心的能源,見到自己圓滿清凈的本來面目。

  五、人生對生死應有什么看法?

  人對于生死毋須害怕,只要以平常心來面對,自然而來,自然而去。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生,是死的延續(xù);死,是生的轉換。生既未嘗生,死亦未嘗死,生死一如,何憂何喜?

  人在有生之年,能夠把握每一個當下,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人間樂意奉獻智慧力量,把生命的過程當作一所大學,各人選修適合自己根性的科系,許多技藝、專長、學識、善根,可以持續(xù)到來生。因此,許多天才都是因為前生專精所學,累積善因善種,于今世現(xiàn)行所致。發(fā)菩薩心者,為普利群倫,每一行業(yè),每一專長,均應修應學,因而有諸大菩薩化身千百億的感應事跡。

  人死后,受生投胎的業(yè)力有三種:一、隨重業(yè)受生;二、隨習慣受生;三、隨意念受生。因此,除了業(yè)報之外,習慣與意念都十分重要。

  六、人生與因緣果報有什么關系?

  語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谷诵娜绲兀ブ采品N或惡種,全在于我們自己,至于得到什么樣的收成,也沒有理由怨嘆,所以說「心田事不同,果報分勝劣」。

  因緣果報,在起心動念間,在日常生活間,重重無盡,比互聯(lián)網(wǎng)的計算機還要復雜。常人可以什么都不怕,但不能不怕因果!钙兴_畏因,眾生畏果」,表示菩薩深知凡事都必然是有因果關系,所以慎于始,而凡事洞察于機先,不昧不滯,自然能掌握未來。凡夫眾生往往糊里胡涂的昧著良心造業(yè),心存僥幸,以為只要隱瞞住他人耳目,惡報就不會降臨。一旦惡報來臨,又往往忘記自己造惡在先,怨恨老天不公。如此惡果相纏,有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而不自知。

  慈航法師示寂之前,曾作一首偈語奉勸大家:

  奉勸一切眾生,時時反省為要,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自作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場,處處時時建好,望爾廣結善緣,自度度他宜早。

  因緣果報,歷歷不爽,要有美滿的人生,就要培植好因好緣,要怎么收獲,就要怎么栽。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