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譯文

  什么是五識身相應地呢?就是五識身的自性、所依、聽緣、助伴、作業(yè),總括起來,就稱為五識身相應地。

  哪些稱為五識身呢?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原典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①

  云何五識身相應地?謂五識身自性②、彼所依③、彼所緣④、彼助伴⑤、彼作業(yè)⑥,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

  何等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⑦。

  【注釋

 、俦镜胤种形遄R身相應地第一:本論的結(jié)構(gòu)有三個梯級,全部內(nèi)容分為五大部分;每部分再劃分,就標號為弟幾地,相當於第幾章,如本地分中由十七地章組成;每地章再劃分為品,標為品第幾。

  五識身,即人身的五種識。佛家把人對外界現(xiàn)象世界的認識,依主客之間的關(guān)系共分為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識。根,指感覺、思惟的器官;境,指感覺和思惟的對象,包括物質(zhì)的現(xiàn)象和精神的現(xiàn)象;識,指對現(xiàn)象界的認識與了別。其關(guān)系可見下表:

  十八界

  眼根——色境——眼識

  耳根——聲境——耳識

  鼻根——香境——鼻識

  舌根——味境——舌識

  身根——觸境——身識

  意根——法境——意識

  識身,又作識體,即構(gòu)成識的種種因緣條件。包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yè)。五識身,具體指眼、耳、鼻、舌、身五種識體。

  相應,指五種識體中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yè),是相互聯(lián)系、相應而起的。

 、谧孕裕菏挛铿F(xiàn)象固有的本質(zhì)特性。此處指識的本性,識的基本認識功能。

 、郾怂溃鹤R所依。依,憑依、依托,指識產(chǎn)生和活動所需要的助緣。

 、芩墸褐缸R感覺認識的對象。緣的梵語Pratyaya,義為攀緣,比喻心識接觸作用對象,如攀緣一般。所 緣,心識所攀緣(感覺認識)的對象。

 、葜椋悍鸺覍ψR的研究講究整體性、聯(lián)系性,不是把某識視為單一孤立的現(xiàn)象。所以佛家認為某一識生起,必然伴隨著許多內(nèi)心的活動,如作意、觸、受、想、思等,唯識宗稱為心所有法,簡稱為心所。心所相應于心王而起,與心相應,系屬于心,故稱為助伴。

 、拮鳂I(yè):識的具體作用,也稱為造作,造作的結(jié)果有善、惡、無記三種性質(zhì),唯識學中稱為「三性」。

 、呱碜R:身識概念的擬立與心理學中的觸覺相似,但也不盡同。身識,指身根對地性 、水性、火性、風性、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性、饑、渴等十一種觸境的識別。觸境中的饑、渴雖是生理現(xiàn)象,但仍被唯識宗看作是物質(zhì)接觸肉體后所產(chǎn)生的覺受部份。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