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七十五卷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七十五卷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智品第七之三
如是已辯諸智差別。智所成德今當顯示。于中先辯佛不共德。且初成佛盡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種。何謂十八。頌曰
十八不共法謂佛十力等
論曰。佛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為十八不共法。唯于諸佛盡智時修。余圣所無。故名不共。且佛十力差別云何。頌曰
力處非處十業(yè)八除滅道
定根解界九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盡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依靜慮余通
贍部男佛身于境無礙故
論曰。佛十力者。一處非處智力具以如來十智為性。為依何義立此力名。佛于經(jīng)中自作是說。苾芻諦聽。如來于處如實知處。如來于非處如實知非處。乃至廣說。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是有。名為處智。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非有。名非處智。此智通緣情非情境。與一切智皆不相違?钟诼哉f少功難悟。故復此中析出余九。如薄伽梵多界經(jīng)中自廣分別。處非處義身等惡行。感非愛果。定有是處。感可愛果。必無是處。乃至廣說。于彼經(jīng)中所未說者我依余教復略分別。謂諸如來猶有誤失。諸應分別而一向記。無力無畏三念住等不共功德。必無是處諸圣猶起見所斷惑。覆罪墮惡。必無是處。造無間者現(xiàn)身見法墮邪性者現(xiàn)入正性。外道法內有真沙門。有雖受生而無有死。有不還者復欲界生。有阿羅漢更受后有。有舍二種識猶現(xiàn)行處。有十三界有十九蘊有第六世。有第四諦有第五。必無是處。如來所使有能遮遏。世尊使者事未究竟。正在慈定滅盡定中。隨信法行者有能為損害。北俱盧死墮惡趣中。及有中夭。必無是處。諸行不滅涅槃非常。異生有能斷有頂惑于一相續(xù)二心俱行無漏為因招異熟果。五識得與覺支相應。眠夢位中有生有死。得果退等。必無是處。有五識身無尋無伺。緣名過未離世為境。有鼻舌識有覆無記。有生上界入現(xiàn)觀者。有耳見色有眼聞聲。舌嗅香等。必無是處。如是等類得非處名。與此相違皆名是處。豈不處智已知非處。諸非處智亦已知處。何勞雙說處非處名。雖理實然而雙說者。為欲遮止無因論故說是處名。為欲遮止惡因論故說非處名。依一智體雙說無失。寧知于一處非處力中?致噪y悟析出余九力。以余皆有此力義故。謂如實知惡行能感可愛異熟。妙行能感非愛異熟。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順退分定能逮勝德。順勝進分能引退墮。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若此品根能證此果。此根未滿此界已證。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下劣勝解。鄙惡喜樂能逮勝德。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諸有情類界性各別而情契合。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趣生死行能證涅槃。趣涅槃行能招生死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前際有始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未斷生結死已不生;虮艘焉吘共凰馈;虮瞬煌迫喝け責o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非理作意能得漏盡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我于如是一一力中。略舉方隅顯處非處。若盡其事言論無窮。故應皆名處非處力?致噪y悟別立異名。二業(yè)異熟智力。八智為性除滅道智。謂善分別如是類業(yè)。感如是類諸異熟果。無掛礙智名業(yè)異熟智力;蛘f名為自業(yè)智力。謂善分別如是類果。是自所造業(yè)力所招。非妻子等所能與奪。如是類業(yè)必招自果不可貿易。無掛礙智名自業(yè)智力。又佛自說此力相言。苾芻諦聽。佛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業(yè)法受別處別因別事別果皆如實知。乃至廣說。諸業(yè)有三法受有四。業(yè)及法受故名為業(yè)。法受或業(yè)之法故名業(yè)法。即是諸業(yè)之品類義。此顯如來于過去等。諸業(yè)品類處等差別。及所受果能如實知。此中別處者是別方所義。知于某處造如是業(yè)。當于某處此業(yè)方熟。謂知此業(yè)天等處造。此業(yè)當于人等處熟。是名如實了知別處。言別因者。是別緣義。知如是業(yè)遇此緣熟;蛑藰I(yè)由此緣造。是名如實了知別因。言別事者。是別物義。知如是業(yè)至成熟時。力能引生色等別物;蚣粗獦I(yè)自性不同名知別事。謂知此業(yè)此物為性。余則不然。是名如實了知別事。言果別者。是別異熟義。知如是業(yè)定感異熟果。此業(yè)不定能感異熟。此業(yè)異熟經(jīng)爾所時有不爾者。此業(yè)異熟尚有所余有無余者。如是等類異熟差別。極細難了而能了知。是名如實了知別果。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唯除滅智。謂如實知諸靜慮等自性名得。方便攝持味凈無漏。順退住進決擇分等無掛礙智。名靜慮等智力。又佛自說此力相言。苾芻諦聽。佛于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雜染清凈安立皆如實知。乃至廣說。靜慮等相定品當辯。雜染謂能障證靜慮等。清凈謂即此諸法清凈。諸凈法住名為安立。或順退分名為雜染。順勝進分順決擇分名為清凈。順住分名安立。若如實知諸有情類能逮勝德根品差別無掛礙智。名根上下智力。又佛自說此力相言。苾芻諦聽。佛于有情諸根上下皆如實知。乃至廣說。此意顯佛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無有謬誤。雖有中根而待勝劣。是劣勝攝故不別顯。此中根名為目何法。謂目信等斷善根者?傁嗬m(xù)中亦有去來信等善法;蚰恳獾。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喜樂差別無掛礙智。名種種勝解智力。又佛自說此力相言。苾芻諦聽。佛于有情種種勝解皆如實知。乃至廣說。此意顯佛知諸有情喜樂種種品類差別。喜樂勝解名差別故。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前際無始數(shù)習所成。志性隨眠及諸法性。種種差別無掛礙智。名種種界智力。又佛自說此力相言。苾芻諦聽。佛于世間種種界非一界皆如實知。乃至廣說。種種界者顯各別義。非一界者顯眾多義。應知此中界與志性。隨眠法性名之差別。如是四力并緣有為。故十智中唯攝九智。七遍趣行智力;蚵曪@此義有二途。若謂但緣諸能趣道。九智除滅。若謂兼緣道所趣果。十智為性。謂如實知生死因果。及知盡道無掛礙智。名遍趣行智力。又佛自說此力相言。苾芻諦聽。佛于一切遍趣行中皆如實知。乃至廣說。此意顯佛能如實知趣生死行趣涅槃行。趣生死中有趣地獄。乃至趣天。趣一一中復有多種。趣涅槃行有三乘別。趣一一中復有多種。依總說一遍趣行名。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性。此二力相有差別故。謂如實知自他過去宿住差別無掛礙智。名第八力。若如實知諸有情類于未來世諸有續(xù)生無掛礙智。名第九力。又佛自說此二相言。苾芻諦聽。佛于過去種種宿住一生二生。乃至廣說。佛天眼凈超過于人見諸有情。乃至廣說。廣辯此二如六通中。十漏盡智力。或聲亦顯義有二途。若謂但緣漏盡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謂兼緣漏盡方便。十智為性。理應如是以辯相中言于盡及為盡無掛礙。智二種俱名漏盡智力。又佛自說此力相言。苾芻諦聽。佛漏盡故于諸無漏心慧解脫。自現(xiàn)通達具證領受。能正自知我生已盡。乃至廣說。此后三力即是三通。以六通中此三殊勝。在無學位立為三明。在如來身亦名為力。神境天耳設在佛身。亦無大用故不名力。且如天眼能見有情。善惡趣中異熟差別。由此能引殊勝智生。亦正了知能感彼業(yè)。由此建立死生智名。神境天耳無此大用。是故彼二不立為力。然不別說他心力者。義已攝在根等力中。以他根等中有心心所故。又薄伽梵具一切智。于工論等亦得自在。而于佛事齊此已成。余智于中無別勝用。是故雖有亦不別說。唯依遍覺十種所知。佛所應為皆圓滿故。何等名曰十種所知。謂諸法中因非因義。多分散地業(yè)果差別。定地功德品類不同。所化有情根解界異。所治能治因果差別。前際后際經(jīng)歷不同。離染不續(xù)方便有異。但由覺此佛事已成。余設有無不致益損。故唯十種得名為力。又佛觀察所化有情。設教應機唯須十智。謂由初智觀所化生。于諸乘中堪無堪異。由第二智觀所化生。于相續(xù)中業(yè)障差別。由第三智觀所化生。于靜慮等有味無味。煩惱為障輕重差別。由知此二因亦知異熟障。由第四智觀所化生。趣清凈品功能差別。由第五智觀所化生。于證凈品加行差別。由第六智觀所化生。于證凈品稟志性別。由第七智觀所化生。諸所施為有益無益。種種差別正觀修止。由第八智觀所化生。過去世中所集差別。由第九智觀所化生。當來世中結生差別。由第十智觀所化生。所證解脫方便有異。于此十智若隨闕一。便不具足化有情事。多復無用故不增減。已辯自性依地別者。第八第九依四靜慮。余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靜慮未至中間并四無色。名十一地。諸勝德地總有爾所。已辯依地。依身別者。皆依贍部男子佛身。唯此堪為力所依故。如是十智二乘亦有。何故在佛方受力名。夫受力名謂無礙轉。佛智于境無礙轉故。得名為力。余則不然。以諸二乘尚不能見諸有情相續(xù)順解脫分善。況復能知所余深細。如舍利子舍求度人。不能觀知鷹所逐鴿。前后二際生多少等。大目干連不能觀見。業(yè)風所引諸鬼差別。是故二乘天眼通等。觀界遠近與佛有殊。非無礙故不名為力。二乘與佛漏盡既同。彼智何緣唯佛名力。唯世尊有遍達有情。一切漏盡別相智故。謂薄伽梵于諸有情。一切漏盡品類差別。智無掛礙。二乘不然。是故力名唯屬于佛。又唯諸佛智猛利故。如何猛利。佛智力能速斷煩惱并習氣故。如強弱力補特伽羅。執(zhí)利鈍刀斬截草等。諸有情類蘊相無別。佛如何觀有種種界。諸有情類蘊相雖同。而于其中非無差別。謂彼諸蘊體雖無異。而有無量品類不同。佛如量知都無掛礙。故世尊得有種種界智力。或諸如來名稱高遠。希有智慧妙用無邊。唯佛能知非余所測。于余所了無別相中。何怪如來能知別相。已辯諸佛心力方隅。當辯菩薩時亦所成身力。頌曰
身那羅延力或節(jié)節(jié)皆然
象等七十增此觸處為性
論曰。佛生身力等那羅延。有余師言。佛身支節(jié)一一皆具那羅延力。理實諸佛身力無邊猶如心力。能持無上正等菩提大功德故。大覺獨覺及轉輪王。支節(jié)相連如其次第。似龍蟠結連鎖相鉤。故三相望力有勝劣。那羅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謂凡象。香象。摩訶諾健那。缽羅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羅。那羅延。后后力增前前十倍。有說前六十十倍增。敵那羅延半身之力。此力一倍成那羅延。有余師說。此量如千藹羅伐拏天象王力。此象王力其量云何。三十三天將游戲苑。象王知已化作諸頭種種莊嚴。往天宮所。諸天眷屬數(shù)有多千。乘已騰空如持樺葉。速至戲苑隨意歡娛。天大象王力勢如是。此力千倍等那羅延。于諸說中唯多應理。如是身力觸處為性。此應總是諸觸差別。有說。唯是大種差別。有說。是造觸離七外有。有說。力是重劣者是輕。如是名為佛生身力。佛四無畏相別云何。頌曰
- 上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七十四卷
- 下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七十六卷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