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論》),義為對法藏論。全論通過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內容與八品詞句進行抉擇,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類別,對世出世間法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詳細闡明流轉與還滅的因果法則...[詳情]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第一卷 第二卷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卷上
分別界品第一(四十四頌)
敬禮如是如理師對法藏論我當說
凈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
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
若離擇法定無余能滅諸惑勝方便
由惑世間漂有海因此傳佛說對法
有漏無漏法除道余有為
于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
無漏謂道諦及三種無為
謂虛空二滅此中空無礙
擇滅謂離系隨系事各別
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
又諸有為法謂色等五蘊
亦世路言依有離有事等
有漏名取蘊亦說為有諍
及苦集世間見處三有等
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
彼識依凈色名眼等五根
色二或二十聲唯有八種
味六香四種觸十一為性
亂心無心等隨流凈不凈
大種所造性由此說無表
大種謂四界即地水火風
能成持等業(yè)堅濕暖動性
地謂顯形色隨世想立名
水火亦復然風即界亦爾
此中根與境即說十處界
受領納隨觸想取像為體
四余名行蘊如是受等三
及無表無為名法處法界
識謂各了別此即名意處
及七界應知六識轉為意
由即六識身無間滅為意
成第六依故十八界應知
總攝一切法由一蘊處界
攝自性非余以離他性故
類境識同故雖二界體一
然為令端嚴眼等各生二
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
愚根樂三故說蘊處界三
諍根生死因及次第因故
于諸心所法受想別為蘊
蘊不攝無為義不相應故
隨粗染器等界別次第立
前五境唯現(xiàn)四境唯所造
余用遠速明或隨處次第
為差別最勝攝多增上法
故一處名色一名為法處
牟尼說法蘊數(shù)有八十千
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
有言諸法蘊量如彼論說
或隨蘊等言如實行對治
如是余蘊等各隨其所應
攝在前說中應審觀自相
空界謂竅隙傳說是明闇
識界有漏識有情生所依
一有見謂色十有色有對
此余色聲八無記余三種
欲界系十八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識無色系后三
意法意識通所余唯有漏
五識唯尋伺后三二余無
說五無分別由計度隨念
以意地散慧意諸念為體
七心法界半有所緣余無
前八界及聲無執(zhí)受余二
觸界中有二余九色所造
法一分亦然十色可積集
謂唯外四界能斫及所斫
亦所燒能稱能燒所稱諍
內五有熟養(yǎng)聲無異熟生
八無礙等流亦異熟生性
余三實唯法剎那唯后三
眼與眼識界獨俱得非等
內十二眼等色等六為外
法同分余二作不作自業(yè)
十五唯修斷后三界通三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
眼法界一分八種說名見
五識俱生慧非見不度故
眼見色同分非彼能依識
傳說不能觀被障諸色故
或二眼俱時見色分明故
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
應知鼻等三唯取等量境
后依唯過去五識依或俱
隨根變識異故眼等名依
彼及不共因故隨根說識
眼不下于身色識非上眼
色于識一切二于身亦然
如眼耳亦然次三皆自地
身識自下地意不定應知
五外二所識常法界無為
法一分是根并內界十二
分別根品第二(七十四頌)
傳說五于四四根于二種
五八染凈中各別為增上
了自境增上總立于六根
從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
于同住雜染清凈增上故
應知命五受信等立為根
未當知已知具知根亦爾
于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
心所依此別此住此雜染
此資糧此凈由此量立根
或流轉所依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還滅后亦然
身不悅名苦即此悅名樂
及三定心悅余處此名喜
心不悅名憂中舍二無別
見修無學道依九立三根
唯無漏后三有色命憂苦
當知唯有漏通二余九根
命唯是異熟憂及后八非
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
憂定有異熟前八后三無
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
唯善后八根憂通善不善
意余受三種前八唯無記
欲色無色系如次除后三
兼女男憂苦并余色喜樂
意三受通三憂見修所斷
九唯修所斷五修非三非
欲胎卵濕生初得二異熟
化生六七八色六上唯命
正死滅諸根無色三色八
欲頓十九八漸四善增五
九得邊二果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羅漢依一容有說
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樂身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憂信等各成八
二無漏十一初無漏十三
極少八無善成受身命意
愚生無色界成善命意舍
極多成十九二形除三凈
圣者未離欲除二凈一形
欲微聚無聲無根有八事
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
心心所必俱諸行相或得
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異
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
信及不放逸輕安舍慚愧
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
癡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
唯遍不善心無慚及無愧
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
如是類名為小煩惱地法
欲有尋伺故于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有時增惡作
于不善不共見俱唯二十
四類惱忿等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無覆許十二
睡眠遍不違若有皆增一
初定除不善及惡作睡眠
中定又除尋上兼除伺等
無慚愧不重于罪不見怖
愛敬謂信慚唯于欲色有
尋伺心粗細慢對他心舉
憍由染自法心高無所顧
心意識體一心心所有依
有緣有行相相應義有五
心不相應行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定命相名身等類
得謂獲成就非得此相違
得非得唯于自相續(xù)二滅
三世法各三善等唯善等
有系自界得無系得通四
非學無學三非所斷二種
無記得俱起除二通變化
有覆色亦俱欲色無前起
非得凈無記去來世各三
三界不系三許圣道非得
說名異生性得法易地舍
同分有情等無想無想中
心心所法滅異熟居廣果
如是無想定從靜慮求脫
善唯順生受非圣得一世
滅盡定亦然為靜住有頂
善二受不定圣由加行得
成佛得非前三十四念故
二定依欲色滅定初人中
命根體即壽能持暖及識
相謂諸有為生住異滅性
此有生生等于八一有能
生能生所生非離因緣合
名身等所謂想章字總說
欲色有情攝等流無記性
同分亦如是并無色異熟
得相通三類非得定等流
能作及俱有同類與相應
遍行并異熟許因唯六種
除自余能作俱有互為果
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隨轉
心所二律儀彼及心諸相
是心隨轉法由時果善等
同類因相似自部地前生
道展轉九地唯等勝為果
加行生亦然聞思所成等
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同依
遍行謂前遍為同地染因
異熟因不善及善唯有漏
遍行與同類二世三世三
果有為離系無為無因果
后因果異熟前因增上果
同類遍等流俱相應士用
異熟無記法有情有記生
等流似自因離系由慧盡
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
除前有為法有為增上果
五取果唯現(xiàn)二與果亦然
過現(xiàn)與二因一與唯過去
染污異熟生余初圣如次
除異熟遍二及同類余生
此謂心心所余及除相應
說有四種緣因緣五因性
等無間非后心心所已生
所緣一切法增上即能作
二因于正滅三因于正生
余二緣相違而興于作用
心心所由四二定但由三
余由二緣生非無次第故
大為大二因為所造五種
造為造三種為大唯一因
欲界有四心善惡覆無覆
色無色除惡無漏有二心
欲界善生九此復從八生
染從十生四余從五生七
色善生十一此復從九生
有覆從八生此復生于六
無覆從三生此復能生六
無色善生九此復從六生
有覆生從七無覆如色辯
學從四生五余從五生四
十二為二十謂三界善心
分加行生得欲無覆分四
異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
色界除工巧余數(shù)如前說
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種
色善三學四余皆自可得
分別世界品第三(九十九頌)
地獄傍生鬼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由地獄洲異
此上十七處名色界于中
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
無色界無處由生有四種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xù)
于中地獄等自名說五趣
唯無覆無記有情非中有
身異及想異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并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余非有損壞
應知兼有頂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余非不樂住
四識住當知四蘊唯自地
說獨識非住有漏四句攝
于中有四生有情謂卵等
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
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
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
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
如谷等相續(xù)處無間續(xù)生
像實有不成不等故非譬
一處無二并非相續(xù)二生
說有健達縛及五七經(jīng)故
此一業(yè)引故如當本有形
本有謂死前居生剎那后
同凈天眼見業(yè)通疾具根
無對不可轉食香非久住
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
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
一于入正知二三兼住出
四于一切位及卵恒無知
前三種入胎謂輪王二佛
業(yè)智俱勝故如次四余生
無我唯諸蘊煩惱業(yè)所為
由中有相續(xù)入胎如燈焰
如引次第增相續(xù)由惑業(yè)
更趣于余世故有輪無初
如是諸緣起十二支三際
前后際各二中八據(jù)圓滿
宿惑位無明宿諸業(yè)名行
識正結生蘊六處前名色
從生眼等根三和前六處
于三受因異未了知名觸
在淫愛前受貪資具淫愛
為得諸境界遍馳求名取
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yè)
結當有名生至當受老死
傳許約位說從勝立支名
于前后中際為遣他愚惑
三煩惱二業(yè)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
從惑生惑業(yè)從業(yè)生于事
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
此中意正說因起果已生
明所治無明如非親實等
說為結等故非惡慧見故
與見相應故說能染慧故
名無色四蘊觸六三和生
五相應有對第六俱增語
明無明非二無漏染污余
愛恚二相應樂等順三受
從此生六受五屬身余心
此復成十八由意近行異
欲緣欲十八色十二上三
二緣欲十二八自二無色
后二緣欲六四自一上緣
初無色近分緣色四自一
四本及三邊唯一緣自境
十八唯有漏余已說當說
此中說煩惱如種復如龍
如草根樹莖及如糠裹米
業(yè)如有糠米如草藥如花
諸異熟果事如成熟飲食
于四種有中生有唯染污
由自地煩惱余三無色三
有情由食住段欲體唯三
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脫故
觸思識三食有漏通三界
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
前二益此世所依及能依
后二于當有引及起如次
斷善根與續(xù)離染退死生
許唯意識中死生唯舍受
非定無心二二無記涅槃
漸死足齊心最后意識滅
下人天不生斷末摩水等
止邪不定聚圣造無間余
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
其量廣無數(shù)厚十六洛叉
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
下八洛叉水余凝結成金
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周圍此三倍
蘇迷盧處中次踰健達羅
伊沙馱羅山朅地洛迦山
蘇達梨舍那頞濕縛羯拏
毗那怛迦山尼民達羅山
于大洲等外有鐵輪圍山
前七金所成蘇迷盧四寶
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
余八半半下廣皆等高量
山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
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
余六半半陜第八名為外
三洛叉二萬二千踰繕那
于中大洲相南贍部如車
三邊各二千南邊有三半
東毗提訶洲其相如半月
三邊如贍部東邊三百半
西瞿陀尼洲其相圓無缺
徑二千五百周圍此三倍
北俱盧畟方面各二千等
中洲復有八四洲邊各二
此北九黑山雪香醉山內
無熱池縱廣五十踰繕那
此下過二萬無間深廣同
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
謂煻煨尸糞鋒刃烈河增
各住彼四方余八寒地獄
日月迷盧半五十一五十
夜半日沒中日出四洲等
雨際第二月后九夜?jié)u增
寒第四亦然夜減晝翻此
晝夜增臘縛行南北路時
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
妙高層有四相去各十千
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
堅手及持鬘恒憍大王眾
如次居四級亦住余七山
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
中宮名善見周萬踰繕那
高一半金城雜飾地柔濡
中有殊勝殿周千踰繕那
外四苑莊嚴眾車粗雜喜
妙地居四方相去各二十
東北圓生樹西南善法堂
此上有色天住依空宮殿
六受欲交抱執(zhí)手笑視淫
初如五至十色圓滿有衣
欲生三人天樂生三九處
如彼去下量去上數(shù)亦然
離通力依他下無升見上
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
贍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
東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
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
色天踰繕那初四增半半
此上增倍倍唯無云減三
北洲定千年西東半半減
此洲壽不定后十初叵量
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
乘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增
色無晝夜殊劫數(shù)等身量
無色初二萬后后二二增
少光上下天大全半為劫
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
壽為一晝夜壽量亦同彼
極熱半中劫無間中劫全
傍生極一中鬼月日五百
頞部陀壽量如一婆訶麻
百年除一晝后后倍二十
諸處有中夭除北俱盧洲
極微字剎那色名時極少
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
蟣虱麥指節(jié)后后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四肘為弓量
五百俱盧舍此八踰繕那
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量
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
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
十二月為年于中半減夜
寒熱雨際中一月半已夜
于所余半月智者知夜減
應知有四劫謂壞成中大
壞從獄不生至外器都盡
成劫從風起至地獄劫生
中劫從無量減至壽唯十
次增減十八后增至八萬
如是成已住名中二十劫
成壞壞已空時皆等住劫
八十中大劫大劫三無數(shù)
減八萬至百諸佛現(xiàn)世間
獨覺增減時麟角喻百劫
輪王八萬上金銀銅鐵輪
一二三四洲逆次獨如佛
他迎自往伏諍陣勝無害
相不正圓明故與佛非等
劫初如色天后漸增貪味
由惰貯賊起為防雇守田
業(yè)道增壽減至十三災現(xiàn)
刀疾饑如次七日月年止
三災火水風上三定為頂
如次內災等四無不動故
然彼器非常情俱生滅故
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風
分別業(yè)品第四(一百三十一頌)
世別由業(yè)生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業(yè)所作謂身語
此身語二業(yè)俱表無表性
身表許別形非行動為體
以諸有為法有剎那盡故
應無無因故生因應能滅
形亦非實有應二根取故
無別極微故語表許言聲
說三無漏色增非作等故
此能造大種異于表所依
欲后念無表依過大種生
有漏自地衣無漏隨生處
無表無執(zhí)受亦等流情數(shù)
散依等流性有受異大生
定生依長養(yǎng)無受無異大
表唯等流性屬身有執(zhí)受
無表記余三不善唯在欲
無表遍欲色表唯有伺二
欲無有覆表以無等起故
勝義善解脫自性慚愧根
相應彼相應等起色業(yè)等
翻此名不善勝無記二常
等起有二種因及彼剎那
如次第應知名轉名隨轉
見斷識唯轉唯隨轉五識
修斷意通三無漏異熟非
于轉善等性隨轉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無記隨或善
無表三律儀不律儀非二
律儀別解脫靜慮及道生
初律儀八種實體唯有四
形轉名異故各別不相違
受離五十八一切所應離
立近事近住勤策及苾芻
俱得名尸羅妙行業(yè)律儀
唯初表無表名別解業(yè)道
八成別解脫得靜慮圣者
成靜慮道生后二隨心轉
未至九無間俱生二名斷
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儀
住別解無表未舍恒成現(xiàn)
剎那后成過不律儀亦然
得靜慮律儀恒成就過未
圣初除過去住定道成中
住中有無表初成中后二
住律不律儀起染凈無表
初成中后二至染凈勢終
表正作成中后成過非未
有覆及無覆唯成就現(xiàn)在
惡行惡戒業(yè)業(yè)道不律儀
成表非無表住中劣思作
舍未生表圣成無表非表
定生得定地彼圣得道生
別解脫律儀得由他教等
別解脫律儀盡壽或晝夜
惡戒無晝夜謂非如善受
近住于晨旦下座從師受
隨教說具支離嚴飾晝夜
戒不逸禁支四一三如次
為防諸性罪失念及憍逸
近住余亦有不受三歸無
稱近事發(fā)戒說如苾芻等
若皆具律儀何言一分等
謂約能持說下中上隨心
歸依成佛僧無學二種法
及涅槃?chuàng)駵缡钦f具三歸
邪行最可訶易離得不作
得律儀如誓非總于相續(xù)
以開虛誑語便越諸學處
遮中唯離酒為護余律儀
從一切二現(xiàn)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恒時得靜慮無漏
律從諸有情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有情支非因
諸得不律儀由作及誓受
得所余無表由田受重行
舍別解調伏由故舍命終
及二形俱生斷善根夜晝
有說由犯重余說由法滅
迦濕彌羅說犯二如負財
舍定生善法由易地退等
舍圣由得果練根及退失
舍惡戒由死得戒二形生
舍中由受勢作事壽根斷
舍欲非色善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舍諸非色染
惡戒人除北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唯人俱三種
生欲天色界有靜慮律儀
無漏并無色除中定無想
安不安非業(yè)名善惡無記
福非福不動欲善業(yè)名福
不善名非福上界善不勤
約自地處所業(yè)果無動故
順樂苦非二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上善順非二
余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yè)非前后熟故
順受總有五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現(xiàn)前差別故
此有定不定定三順現(xiàn)等
或說業(yè)有五余師說四句
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
諸處造四種地獄善除現(xiàn)
堅于離染地異生不造生
圣不造生后并欲有頂退
欲中有能造二十二種業(yè)
皆順現(xiàn)受攝類同分一故
由重惑凈心及是恒所造
于功德田起害父母業(yè)定
由田意殊勝及定招異熟
得永離地業(yè)定招現(xiàn)法果
于佛上首僧及滅定無諍
慈見修道出損益業(yè)即受
諸善無尋業(yè)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是感受業(yè)異
心狂唯意識由業(yè)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除北洲在欲
說曲穢濁業(yè)依諂嗔貪生
依黑黑等殊所說四種業(yè)
惡色欲界善能盡彼無漏
應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
四法忍離欲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唯盡純黑業(yè)
離欲四靜慮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四令純白盡
有說地獄受余欲業(yè)黑雜
有說欲見滅余欲業(yè)黑俱
無學身語業(yè)即意三牟尼
三清凈應知即諸三妙行
惡身語意業(yè)說名三惡行
及貪嗔邪見三妙行翻此
所說十業(yè)道攝惡妙行中
粗品為其性如應成善惡
惡六定無表彼自作淫二
善七受生二定生唯無表
加行定有表無表或有無
后起此相違加行三根起
彼無問生故貪等三根生
善于三位中皆三善根起
殺粗語嗔恚究竟皆由嗔
盜邪行及貪皆由貪究竟
邪見癡究竟許所余由三
有情具名色名身等處起
俱死及前死無根依別故
軍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殺生由故思他想不誤殺
不與取他物力竊取屬己
欲邪行四種行所不應行
染異想發(fā)言解義虛誑語
由眼耳意識并余三所證
如次第名為所見聞知覺
染心壞他語說名離間語
非愛粗惡語諸染雜穢語
余說異三染佞歌邪論等
惡欲他財貪增有情嗔恚
撥善惡等見名邪見業(yè)道
此中三唯道七業(yè)亦道故
唯邪見斷善所斷欲生得
撥因果一切漸斷二俱舍
人三洲男女見行斷非得
續(xù)善疑有見頓現(xiàn)除逆者
業(yè)道思俱轉不善一至八
善總開至十別遮一八五
不善地獄中粗雜嗔通二
貪邪見成就北洲成后三
雜語通現(xiàn)成余欲十通二
善于一切處后三通現(xiàn)成
無色無想天前七唯成就
余處通成現(xiàn)除地獄北洲
皆能招異熟等流增上果
此令他受苦斷命壞威故
貪生身語業(yè)邪命難除故
執(zhí)命資貪生違經(jīng)故非理
斷道有漏業(yè)具足有五果
無漏業(yè)有四謂唯除異熟
余有漏善惡亦四除離系
余無漏無記三除前所除
善等于善等初有四二三
中有二三四后二三三果
過于三各四現(xiàn)于未亦爾
現(xiàn)于現(xiàn)二果未于未果三
同地有四果異地二或三
學于三各三無學一三二
非學非無學有二二五果
見所斷業(yè)等一一各于三
初有三四一中二四三果
后有一二四皆如次應知
染業(yè)不應作有說亦壞軌
應作業(yè)翻此俱相違第三
一業(yè)引一生多業(yè)能圓滿
二無心定得不能引余通
三障無間業(yè)及數(shù)行煩惱
并一切惡趣北洲無想天
三洲有無間非余扇搋等
少恩少羞恥余障通五趣
此五無間中四身一語業(yè)
三殺一誑語一殺生加行
僧破不和合心不相應行
無覆無記性所破僧所成
能破者唯成此虛誑語罪
無間一劫熟隨罪增苦增
苾芻見凈行破異處愚夫
忍異師道時名破不經(jīng)宿
贍部洲九等方破法輪僧
唯破羯磨僧通三洲八等
初后皰雙前佛滅未結界
于如是六位無破法輪僧
棄壞恩德田轉形亦成逆
母謂因彼血誤等無或有
打心出佛血害后無學無
造逆定加行無離染得果
破僧虛誑語于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世善中大果
污母無學尼殺住定菩薩
及有學圣者奪僧和合緣
破壞窣堵波是無間同類
將得忍不還無學業(yè)為障
從修妙相業(yè)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具男念堅固
贍部男對佛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各百福嚴飾
于三無數(shù)劫各供養(yǎng)七萬
又如次供養(yǎng)五六七千佛
三無數(shù)劫滿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
但由悲普施被析身無忿
贊嘆底沙佛次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多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圓滿
施戒修三類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yè)事名差別如業(yè)道
由此舍名施謂為供為益
身語及能發(fā)此招大富果
為益自他俱不為二行施
由主財田異故施果差別
主異由信等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應時難奪果
財異由色等得妙色好名
眾愛柔軟身有隨時樂觸
田異由趣苦恩德有差別
脫于脫菩薩第八施最勝
父母病法師最后身菩薩
設非證圣者施果亦無量
后起田根本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業(yè)成下上品
由審思圓滿無惡作對治
有伴異熟故此業(yè)名增長
制多舍類福如慈等無受
惡田有愛果種果無倒故
離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壞依治滅凈等
等引善名修極能熏心故
戒修勝如次感生天解脫
感劫生天等為一梵福量
法施謂如實無染辯經(jīng)等
順福順解脫順決擇分三
感愛果涅槃圣道善如次
諸如理所起三業(yè)并能發(fā)
如次為書印算文數(shù)自體
善無漏名妙染有罪覆劣
善有為應習解脫名無上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卷下
分別隨眠品第五(六十九頌)
隨眠諸有本此差別有六
謂貪嗔亦慢無明見及疑
六由貪異七有貪上二界
于內門轉故為遮解脫想
六由見異十異謂有身見
邊執(zhí)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六行部界異故成九十八
欲見苦等斷十七七八四
謂如次具離三二見見疑
色無色除嗔余等如欲說
忍所害隨眠有頂唯見斷
余通見修斷智所害唯修
我我所斷常撥無劣謂勝
非因道妄謂是五見自體
于大自在等非因妄執(zhí)因
從常我倒生故唯見苦斷
四顛倒自體謂從于三見
唯倒推增故想心隨見力
慢七九從三皆通見修斷
圣如殺纏等有修斷不行
慢類等我慢惡作中不善
圣有而不起見疑所增故
見苦集所斷諸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遍行自界地
于中除二見余九能上緣
除得余隨行亦是遍行攝
見滅道所斷邪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六能緣無漏
于中緣滅者唯緣自地滅
緣道六九地由別治相因
貪嗔慢二取并非無漏緣
應離境非怨靜凈勝性故
未斷遍隨眠于自地一切
非遍于自部所緣故隨增
非無漏上緣無攝有違故
隨于相應法相應故隨增
上二界隨眠及欲身邊見
彼俱癡無記此余皆不善
不善根欲界貪嗔不善癡
無記根有三無記愛癡慧
非余二高故外方立四種
中愛見慢癡三定皆癡故
應一向分別反詰舍置記
如死生殊勝我蘊一異等
若于此事中未斷貪嗔慢
過現(xiàn)若已起未來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不生亦遍行
余過未遍行現(xiàn)正緣能系
三世有由說三有境果故
說三世有故許說一切有
此中有四種類相位待異
第三約作用立世最為善
何礙用云何無異世便壞
有誰未生滅此法性甚深
于見苦已斷余遍行隨眠
及前品已斷余緣此猶系
見苦集修斷若欲界所系
自界三色一無漏識所行
色自下各三上一凈識境
無色通三界各三凈識緣
見滅道所斷皆增自識行
無漏三界中后三凈識境
有隨眠心二謂有染無染
有染心通二無染局隨增
無明疑邪身邊見戒見取
貪慢嗔如次由前引后生
由未斷隨眠及隨應境現(xiàn)
非理作意起說惑具因緣
欲煩惱并纏除癡名欲漏
有漏上二界唯煩惱除癡
同無記內門定地故合一
無明諸有本故別為一漏
瀑流軛亦然別立見利故
見不順住故非于漏獨立
欲有軛并癡見分二名取
無明不別立以非能取故
微細二隨增隨逐與隨縛
住流漂合執(zhí)是隨眠等義
由結等差別復說有五種
結九物取等立見取二結
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
纏中唯嫉慳建立為二結
惑二數(shù)行故為賤貧困故
遍顯隨惑故惱亂二部故
又五順下分由二不超欲
由三復還下攝門根故三
或不欲發(fā)起迷道及疑道
能障趣解脫故唯說斷三
順上分亦五色無色二貪
掉舉慢無明令不超上故
縛三由三受隨眠前已說
隨煩惱此余染心所行蘊
纏八無慚愧嫉慳并悔眠
及掉舉惛沈或十加忿覆
無慚慳掉舉皆從貪所生
無愧眠惛沈從無明所起
嫉忿從嗔起悔從疑覆諍
煩惱垢六惱害恨諂誑憍
誑憍從貪生害恨從嗔起
惱從見取起諂從諸見生
纏無慚愧眠惛掉見修斷
余及煩惱垢自在故唯修
欲三二余惡上界皆無記
諂誑欲初定三三界余欲
見所斷慢眠自在隨煩惱
皆唯意地起余通依六識
欲界諸煩惱貪喜樂相應
嗔憂苦癡遍邪見憂及喜
疑憂余五喜一切舍相應
上地皆隨應遍自識諸受
諸隨煩惱中嫉悔忿及惱
害恨憂俱起慳喜愛相應
諂誑及眠覆通憂喜俱起
憍喜樂皆舍余四遍相應
蓋五唯在欲食治用同故
雖二立一蓋障蘊故唯五
遍知所緣故斷彼能緣故
斷彼所緣故對治起故斷
對治有四種謂斷持遠厭
應知從所緣可令諸惑斷
遠性有四種謂相治處時
如大種尸羅異方二世等
諸惑無再斷離系有重得
謂治生得果練根六時中
斷遍知有九欲初二斷一
二各一合三上界三亦爾
余五順下分色一切斷三
于中忍果六余三是智果
未至果一切根本五或八
無色邊果一三根本亦爾
俗果二圣九法智三類二
法智品果六類智品果五
得無漏斷得及缺第一有
滅雙因越界故立九遍知
住見諦位無或成一至五
修成六一二無學唯成一
越界得果故二處集遍知
舍一二五六得亦然除五
分別賢圣品第六(八十三頌)
已說煩惱斷由見諦修故
見道唯無漏修道通二種
諦四名已說謂苦集滅道
彼自體亦然次第隨現(xiàn)觀
苦由三苦合如所應一切
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
彼覺破便無慧析余亦爾
如瓶水世俗異此名勝義
將趣見諦道應住戒勤修
聞思修所成謂名俱義境
具身心遠離無不足大欲
謂已得未得多求名所無
治相違界三無漏無貪性
四圣種亦爾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后業(yè)為治四愛生
我所我事欲暫息永除故
入修要二門不凈觀息念
貪尋增上者如次第應修
為通治四貪且辯觀骨瑣
廣至海復略名初習業(yè)位
除足至頭半名為已熟修
系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
無貪性十智緣欲色人生
不凈自世緣有漏通二得
息念慧五地緣風依欲身
二得實外無有六謂數(shù)等
入出息隨身依二差別轉
情數(shù)非執(zhí)受等流非下緣
依已修成止為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余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治倒故唯四
彼居法念住總觀四所緣
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
從此生暖法具觀四圣諦
修十六行相次生頂亦然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剎那
世第一亦然皆慧五除得
此順決擇分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第四女亦爾
圣由失地舍異生由命終
初二亦退舍依本必見諦
舍已得非先二舍性非得
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
轉聲聞種性二成佛三余
麟角佛無轉一坐成覺故
前順解脫分速三生解脫
聞思成三業(yè)殖在人三洲
世第一無間即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忍次生法智
次緣余界苦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諦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名圣諦現(xiàn)觀
此總有三種謂見緣事別
皆與世第一同依于一地
忍智如次第無間解脫道
前十五見道見未曾見故
名隨信法行由根鈍利別
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
斷次三向二離八地向三
至第十六心隨三向住果
名信解見至亦由鈍利別
諸得果位中未得勝果道
故未起勝道名住果非向
地地失德九下中上各三
未斷修斷失住果極七返
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
斷至五二向斷六一來果
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
此即第三向斷九不還果
此中生有行無行般涅槃
上流若雜修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歿余能往有頂
行無色有四住此般涅槃
行色界有九謂三各分三
業(yè)惑根有殊故成三九別
立七善士趣由上流無別
善惡行不行有往無還故
經(jīng)欲界生圣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無練根并退
先雜修第四成由一念雜
為受生現(xiàn)樂及遮煩惱退
由雜修五品生有五凈居
得滅定不還轉名為身證
上界修惑中斷初定一品
至有頂八品皆阿羅漢向
第九無間道名金剛喻定
盡得俱盡智成無學應果
有頂由無漏余由二離染
圣二離八修各二離系得
無漏未至道能離一切地
余八離自上有漏離次下
近分離下染初三后解脫
根本或近分上地唯根本
世無間解脫如次緣下上
作粗苦障行及靜妙離三
不動盡智后必起無生智
余盡或正見此應果皆有
凈道沙門性有為無為果
此有八十九解脫道及滅
五因立四果舍曾得勝道
集斷得八智頓修十六行
世道所得斷圣所得雜故
無漏得持故亦名沙門果
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
亦名為梵輪真梵所轉故
于中唯見道說名為法輪
由速等似輪或具輻等故
三依欲后三由上無見道
無間無緣下無厭及經(jīng)故
阿羅漢有六謂退至不動
前五信解生總名時解脫
后不時解脫從前見至生
有是先種性有后練根得
四從種性退五從果非先
學異生亦六練根非見道
應知退有三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后利中后鈍三
一切從果退必得不命終
住果所不為慚增故不作
練根無學位九無間解脫
久習故學一無漏依人三
無學依九地有學但依六
舍果勝果道唯得果道故
七聲聞二佛差別由九根
加行根滅定解脫故成七
此事別唯六三道各二故
俱由得滅定余名慧解脫
有學名為滿由根果定三
無學得滿名但由根定二
應知一切道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
通行有四種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余地遲速鈍利根
覺分三十七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順此故名分
此實事唯十謂慧勤定信
念喜舍輕安及戒尋為體
四念住正斷神足隨增上
說為慧勤定實諸加行善
初業(yè)順決擇及修見道位
念住等七品應知次第增
七覺八道支一向是無漏
三四五根力皆通于二種
初靜慮一切未至除喜根
二靜慮除尋三四中除二
前三無色地除戒前二種
于欲界有頂除覺及道支
證凈有四種謂佛法僧戒
見三得法戒見道兼佛僧
法謂三諦全菩薩獨覺道
信戒二為體四皆唯無漏
學有余縛故無正脫智支
解脫為無學謂勝解或滅
有為無學支即二解脫蘊
正智如覺說謂盡無生智
無學心生時正從障解脫
道唯正滅位能令彼障斷
無為說三界離界謂離貪
斷界斷余結滅界滅彼事
厭緣苦集慧離緣四能斷
相對互廣狹故應成四句
分別智品第七(六十一頌)
圣慧忍非智盡無生非見
余二有漏慧皆智六見性
智十總有二有漏無漏別
有漏稱世俗無漏名法類
世俗遍為境法智及類智
如次欲上界苦等諦為境
法類由境別立苦等四名
皆通盡無生初唯苦集類
法類道世俗有成他心智
于勝地根位去來世不知
法類不相知聲聞麟喻佛
如次知見道二三念一切
智于四圣諦知我已知等
不應更知等如次盡無生
由自性對治行相行相境
加行辦因圓故建立十智
緣滅道法智于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斷類無能治欲
法智及類智行相俱十六
世俗此及余四諦智各四
他心智無漏唯四謂緣道
有漏自相緣俱但緣一事
盡無生十四謂離空非我
凈無越十六余說有論故
行相實十六此體唯是慧
能行有所緣所行諸有法
性俗三九善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法六余七九
現(xiàn)起所依身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余八通三界
諸智念住攝滅智唯最后
他心智后三余八智通四
諸智互相緣法類道各九
苦集智各二四皆十滅非
所緣總有十謂三界無漏
無為各有二俗緣十法五
類七苦集六滅緣一道二
他心智緣三盡無生各九
俗智除自品總緣一切法
為非我行相唯聞思所成
異生圣見道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后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離欲增他心
無學鈍利根定成九成十
見道忍智起即彼未來修
三類智兼修現(xiàn)觀邊俗智
不生自下地苦集四滅后
自諦行相境唯加行所得
修道初剎那修六或七智
斷八地無間及有欲余道
有頂八解脫各修于七智
上無間余道如次修六八
無學初剎那修九或修十
鈍利根別故勝進道亦然
練根無間道學六無學七
余學六七八應八九一切
雜修通無間學七應八九
余道學修八應九或一切
圣起余功德及異生諸位
所修智多少皆如理應思
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
為離得起此修此下無漏
唯初盡遍修九地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曾所得非修
立得修習修依善有為法
依諸有漏法立治修遣修
十八不共法謂佛十力等
力處非處十業(yè)八除滅道
定根解界九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盡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依靜慮余通
贍部男佛身于境無礙故
身那羅延力或節(jié)節(jié)皆然
象等七十增此觸處為性
四無畏如次初十二七力
三念住念慧緣順違俱境
大悲唯俗智資糧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異悲由八因
由資糧法身利他佛相似
壽種姓量等諸佛有差別
復有余佛法共余圣異生
謂無諍愿智無礙解等德
無諍世俗智后靜慮不動
三洲緣未生欲界有事惑
愿智能遍緣余如無諍說
無礙解有四謂法義詞辯
名義言說道無退智為性
法詞唯俗智五二地為依
義十六辯九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余如無諍說
六依邊際得邊際六后定
遍順至究竟佛余加行得
通六謂神境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解脫道慧攝
四俗他心五漏盡通如力
五依四靜慮自下地為境
聲聞麟喻佛二三千無數(shù)
未曾由加行曾修離染得
念住初三身他心三余四
天眼耳無記余四通唯善
第五二六明治三際愚故
后真二假說學有暗非明
第一四六導教誡導為尊
定由通所成引利樂果故
神體謂等持境二謂行化
行三意勢佛運身勝解通
化二謂欲色四二外處性
此各有二種謂似自他身
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從凈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語通由自下
化身與化主語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后起余心語
有死留堅體余說無留義
初多心一化成滿此相違
修得無記攝余得通三性
天眼耳謂根即定地凈色
恒同分無缺取障細遠等
神境五修生咒藥業(yè)成故
他心修生咒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業(yè)成除修皆三性
人唯無生得地獄初能知
分別定品第八(三十九頌)
靜慮四各二于中生已說
定謂善一境并伴五蘊性
初具伺喜樂后漸離前支
無色亦如是四蘊離下地
并上三近分總名除色想
無色謂無色后色起從心
空無邊等三名從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
此本等至八前七各有三
謂味凈無漏后味凈二種
味謂愛相應凈謂世間善
此即所味著無漏謂出世
靜慮初五支尋伺喜樂定
第二有四支內凈喜樂定
第三具五支舍念慧樂定
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
此實事十一初二樂輕安
內凈即信根喜即是喜受
染如次從初無喜樂內凈
正念慧舍念余說無安舍
第四名不動離八災患故
八者謂尋伺四受入出息
生靜慮從初有喜樂舍受
及喜舍樂舍唯舍受如次
生上三靜慮起三識表心
皆初靜慮攝唯無覆無記
全不成而得凈由離染生
無漏由離染染由生及退
無漏次生善上下至第三
凈次生亦然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凈染并下一地凈
死凈生一切染生自下染
凈定有四種謂即順退分
順住順勝進順決擇分攝
如次順煩惱自上地無漏
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
二類定順逆均間次及超
至間超為成三洲利無學
二類定順逆非上無用故
唯生有頂圣起下盡余惑
味定緣自系凈無漏遍緣
根本善無色不緣下有漏
無漏能斷惑及諸凈近分
近分八舍凈初亦圣或三
中靜慮無尋具三唯舍受
初下有尋伺中唯伺上無
空謂空非我無相謂滅四
無愿謂余十諦行相相應
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
重二緣無學取空非常相
后緣無相定非擇滅為靜
有漏人不時離上七近分
為得現(xiàn)法樂修諸善靜慮
為得勝知見修凈天眼通
為得分別慧修諸加行善
為得諸漏盡修金剛喻定
無量有四種對治嗔等故
慈悲無嗔性喜喜舍無貪
此行相如次與樂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緣欲界有情
喜初二靜慮余六或五十
不能斷諸惑人起定成三
解脫有八種前三無貪性
二二一一定四無色定善
滅受想解脫微微無間生
由自地凈心及下無漏出
三境欲可見四境類品道
自上苦集滅非擇滅虛空
勝處有八種二如初解脫
次二如第二后四如第三
遍處有十種八如凈解脫
后二凈無色緣自地四蘊
滅定如先辯余皆通二得
無色依三界余唯人趣起
二界由因業(yè)能起無色定
色界起靜慮亦由法爾力
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
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
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
少有貶量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大師法眼久已閉堪為證者多散滅
不見真理無制人由鄙尋思亂圣教
自覺已歸勝寂靜持彼教者多隨滅
世無依怙喪眾德無鉤制惑隨意轉
既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如至喉
是諸煩惱力增時應求解脫勿放逸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