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第16課丨菩提心應該如何發(fā)起來?

第16課丨菩提心應該如何發(fā)起來?

金剛經(jīng)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講當中,我們講四個問題。

  第一,聞說是經(jīng)的時候要有擔當之心。第二,《金剛經(jīng)》它為何是第一波羅蜜法?第三,對于一個修忍辱的人應該怎么修行?第四,菩提心應該如何發(fā)起來?

一、可怕的無常

  我們看第一個。常常有人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一提到恭喜發(fā)財、佛光普照、;增長、吉祥如意,哇好開心!如果某個法會圓滿了以后,師父跟你們說:“阿彌陀佛,你們都放下,這一切都是空的。”他心里那個空落落啊……你要跟他說人生都是空的,如夢幻泡影,無我,我也要放下,他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腦。他弱弱地問:“師父,沒有了我,我該怎么活?”

  世人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有的基礎之上,有生、有死、有財富、有容顏,顏值擔當,都是有。所有的有,都是建立在對生命懷著巨大的恐懼之上。這個無始以來的恐懼,使得我們變現(xiàn)出太多的自認為美的假象。禪宗的祖師更說,人生所有的你能看到的美好,都是對死亡的逃離。這句話說得很猛烈,你的美不是真相,你的美是假象,更重要的是,你看到的美以及美所展示出來的人生道路,它不是一條真正的通道。因為所有的美都在讓我們逃避死亡。這個話說得太猛烈了,我們一直在這種對永恒的訴求的人生當中醉生夢死。學佛第一節(jié)課,佛陀說,有生必有死。學佛第一天,就會教無常,但世人一聽到這個無常,好害怕呀!人生變得越來越壞怎么辦?殊不知,無常當中,除了越來越壞,還有越來越好。

  我們這里不提越來越好,這里著重說的是,當我們聽到《金剛經(jīng)》當中說一切皆空的時候,這個人怎么辦?當聽到無我法的時候,這個人還能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第一希有。為什么?因為他已經(jīng)有了在學佛之前或者在聽法之前的一種歷練,他想為自己的人生真正找條出路。在世間所有的法當中尋覓解脫,如同龜毛兔角,不可得,然而他在佛法當中得到了這樣的消息。

  消息二字是禪宗傳出來的詞,打佛七的時候,大寮里面燒飯的、大殿里面念經(jīng)的人常常會問:禪堂里面有沒有傳出什么消息?什么消息?開悟的消息。有人開悟了沒有?就是這個意思。而這里,是聽聞到得以解脫的消息。你有沒有這樣的擔當?你是在空中住,還是在有中行,這是一個很大的分水嶺。

  也就是說,學佛是讓你的人生過得越來越美好,是在你原來價值觀基礎之上進行再次的美化,還是另辟蹊徑,反其道而行之,使你看到了你的本來面目,看到生命的實質(zhì)就是因緣和合而成,有生必有死。這個實質(zhì),前者是逃避死亡,后者是勇于面對,這是不驚不怖這句話的意思。如果沒有一定的擔當,如果沒有一定的勇氣,學佛是很難真正進步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學佛很多年,他很多經(jīng)基本上都會背,但是當提到放下二字的時候,就不行了。有個居士曾經(jīng)哭著跟我講:師父啊,我還是個凡夫……他死不悔改。我們?nèi)硇牡亩紙?zhí)著在人不會死亡這件事情上,習氣如此之重,而放下甚至不能成為我們的一個念想。所以文中佛陀的教義“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這才是它內(nèi)在的機理。

二、擔當

  第二,學佛要有擔當,擔當兩件事。一,我們剛才說的,看到人生存在的問題;第二,為自己存在的問題找出路。找出路就是勇于改變它。簡單來講,從小我突破成大我,從大我進入到大圓滿這樣的境地。從為自己轉變到為別人,為家庭轉變到為社會。

  生命的意義不是取決于你擁有多少,而是取決于你的生命有多大的延展性。生命取決于擁有多少的標準是控制法則,而人所能控制的東西其實極其有限,你皮夾子里的錢也不一定是你控制的。人年輕的時候,有著較好的控制力,你的資源、你的親情、你的很多事情都在你可控范圍之內(nèi),但是隨著衰老,甚至死亡來臨的時候,一切的控制失去,一切變得沒有意義。就是人走了,房子還在,車子還在,存折還在……你要轉變它,不是控制它,而是盡可能地用利益眾生的方式去延展它,要有這樣的擔當。

  所以有個沙發(fā)的廣告做得特別好,幸福,不是你能左右什么,而是什么陪伴在你左右。你能左右什么是控制力,你認為控制力是自我的延伸,自我之外的世界你是害怕的。而什么陪伴在你左右?因為你為了眾生,一切眾生在你左右,你的生命是沒有邊界的,你的心是包太虛的。因此,你的生命變得極其有延展性,而生命因為沒有了控制的偏執(zhí),沒有了內(nèi)外之分,所以你的生命變得無疆界,這也是佛陀告訴眾生,修行一定要如何達至無我,才能徹底解脫的一個目的。

  當你把自己有的一點點還放在心里的時候,你的生命是有疆界的,你的生命是極其無助且脆弱的。當你把一滴水融于大海的時候,你變成大海的一部分,沒有了疆界,沒有了邊際,這是我們作為眾生,一個孤獨且無助的眾生唯一的出路。

  而這里,在你聽到法不驚不怖不畏,你想修行的時候,一定有一個通道,這個通道就是忍辱波羅蜜。因為在世間,不是所有的付出都馬上有收獲,不是所有的微笑都能獲得微笑的饋贈,所以你要打通你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這個通道,首先要付出很多。什么是菩薩?第一個付出的人,第一個說謝謝,第一個說對不起的人。第一個說謝謝,無時無刻不向他人表示善意;第一個說對不起,就是無時無刻不在化解與他人的隔閡,以打通生命與生命之間無障礙通道,而這需要自己首先付出。

  這個首先付出,在你的付出還沒有得到結果之前,你要經(jīng)歷苦難。因為你渴望付出,就渴望獲得。但如果你的付出能達到三輪體空,你知道這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你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那就是真菩薩行。就跟春天的農(nóng)民一樣,他從不考慮秋天有沒有收獲,他耕耘在田間,到了秋天自然而然自享其樂,他沒有這樣的焦慮。而我們連那個老農(nóng)都不如,因為我們渴望馬上獲得收獲。一個渴望馬上獲得收獲又需要去修行的人,他一定要經(jīng)歷這個忍辱之心。

三、忍辱波羅蜜

  忍辱是什么?忍辱是知道了修行的方法,但是對修行的效果還不是特別堅信的人,他需要通過忍辱負重來完成自己的修行之道。所以經(jīng)文這里,它說,忍辱波羅蜜,是通往第一波羅蜜的通道。釋迦牟尼佛甚至舉了他為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為人所殺的時候,他的心依然平靜。他說,被殺的人,沒有殺人的人痛苦。罵人的人比挨罵的人心里痛苦多了,這對世間的人來講,簡直是謬論,我都挨罵了,還說他罵人的人痛苦?挨罵的人如果能理解罵人的人的心理,你就會知道,你也罵過人,那真是難受,因為他的憤怒之心在燃燒,而挨罵的人,他的心如如不動。

  這就是當年釋迦牟尼佛——一個讓我們匪夷所思的人,一個被人殺掉的人,為什么他還能如如不動。因為他已經(jīng)離我相、離人相、離壽者相,離開了四相。

  忍辱這顆心是通達第一波羅蜜的前提,是我們內(nèi)心需要具備的一種素養(yǎng),這是一種擔當,不驚不畏的擔當。

四、延展他人成佛的可能

  還有一種,要在行動當中去完成你對佛法的踐行,就是布施。布施要不住六相,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為什么?因為菩薩因為利益一切眾生,也如是布施。釋迦牟尼佛告訴了我們很好的理由,因為一切眾生都不是眾生,因為一切的狗都不是狗,它都會是佛,一切的人,他說不是人,他是佛,他終將成佛。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們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我們是延展了他成佛的可能性,還是抹殺了他成佛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學佛的人需要慎重的一個話題。

  作為一個學佛的人,你是延展了別人的成佛的可能性,還是抹殺了、堵住了別人成佛的可能性?延展了他的可能性就是,給他信心,給他幫助,給他希望,給他力量,給他歡喜。而抹殺了他的可能性,是給他憎恨,給他愚癡,給他貪心,讓他離佛法越來越遠。這句話說起來好像我們不會這樣做,實際上很多人是這樣做的。

  我常常說一個學佛的人,他學佛學得好不好,并不是他會念多少經(jīng),念多少經(jīng)是自己的必備功課,而是你的家人有沒有向你豎起大拇指——哎呀,你學佛學得真好,我要跟著你學佛。有很多學佛人的家人,一提到學佛,他就說你腦子搞壞了,走火入魔了,你說他是延展了他人學佛的可能性,還是抹殺了可能性?這個世間最可悲的是學佛人在誹謗佛法,而氣志高昂——弘法弘法弘法!但他的行動卻是在誹謗。所以《金剛經(jīng)》后面會說到,若人以為我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這是很關鍵的。所以我們學佛要延展他人成佛的可能,因為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他們是佛,他們終將成佛。

原標題:《金剛經(jīng)的秘密》第16課丨幸福,不是你能左右什么,而是什么陪伴在你左右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