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多欲為生死的根本

  第三講 多欲為生死的根本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八大人覺經(jīng)》中的第一覺悟是說佛教的世界觀;從第二覺悟一直到第七覺悟是說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講到時間,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三際;講到空間,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的世界;講到有情,有佛、菩薩、天、人等的十法界眾生。佛教所包含的道理雖很廣泛,但佛教所講的還是以人生問題為主。

  說起人生問題,就會聯(lián)想到人生所必須的衣食、育樂、婚姻等等的問題上去,其實(shí),這些問題雖然重要,但人生最大的問題還是生死問題。

  今日大家所標(biāo)榜的都是在謀求人類的幸福,但科學(xué)的發(fā)達(dá),藝術(shù)的昌明,文學(xué)的優(yōu)美,政治的進(jìn)步,并不能完全解除人類的痛苦,因為科學(xué)、藝術(shù)、文學(xué)、政治只能改善人類的生活,但不能解脫人生的生死。

  眾生在三界六道輪回,生生死死,受著無窮的苦迫,這都是由貪欲引起的。學(xué)術(shù)進(jìn)步,物質(zhì)文明,并不能叫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

  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一切學(xué)術(shù)改進(jìn)人的生活,但也助長人的欲望,所以科學(xué)也好,藝術(shù)也好,文學(xué)、政治也好,對人類是功罪參半,它增進(jìn)人類的幸福,也帶給人類苦惱。

  欲壑難填的世間,大家爭求著聲色貨利的欲樂,對于欲樂中隱藏的痛苦,并不畏懼,這都是由于眾生迷失本性,在生死輪回中,以苦為樂,積習(xí)難返,終日為欲所囚,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尋求解脫。

  經(jīng)典里有這么一段故事:在印度恒河的岸邊,有一隊背著魚籠從市場趕回家的婦女,在路上遇到一陣豪雨,這時,天漸漸的暗下來,但離家還有五、六里的路途,正當(dāng)她們無法可想的時候,恰好有一個花店的主人留她們在家過夜。屋內(nèi)全是花,充滿了芬芳的香味,她們辛苦了一天,非常疲倦,但躺下來后,卻怎樣也睡不著,芬芳的花香使她們反而感到不習(xí)慣,直到晨雞報曉的時候,她們都還不能入睡。其中有一個聰明的女人,去把魚籠拿來放在床頭,腥味蓋覆花香,這樣,她們才安然的睡了一會兒。

  被欲所囚的世間,污穢腥臭,大家久處其中,反而以為快樂,就如喜聞腥味的那群婦女一般。

  當(dāng)然,欲,不一定完全是壞的,經(jīng)里說欲有雜染欲和善法欲之分。內(nèi)心不凈,貪著外境的名利聲色是欲,有著為人服務(wù)的理想從事社會福利的工作,也是欲。所以,每一個人應(yīng)增長善法欲,而減少雜染欲。

  可是,大多數(shù)人所追求的是雜染欲,而不是善法欲,難怪佛陀說法的時候,常常訶欲了。

  大家所希望滿足的欲望,不是眷屬增多的欲,就是資用豐富的欲;不是升官發(fā)財?shù)挠,就是長生不老的欲。其實(shí)這些欲就真能帶給人快樂嗎?父子、母女、師生、僚屬、夫妻、兄弟、親友、僮仆等的眷屬欲是滿足了,但是,親愛的眷屬有時反而成為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兄弟鬩墻,父子反目,夫婦離婚,僮仆害主,恩愛的眷屬反目后連路人都不如,聰明的人,何必一定要滿足眷屬欲呢?

  除了眷屬欲,人的資用欲也很強(qiáng)烈,衣食住行要求其豐富,土地金錢是越多越好,每個人都希望資用方面的物質(zhì)能夠增加,其實(shí),有時反為資用的物質(zhì)拖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為資用欲而葬送。財色當(dāng)前,朋友義氣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問,人不成其為人,就給資用欲拖累了。

  除了眷屬欲、資用欲以外,還有自體欲,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總希望面容要美麗,力氣要強(qiáng)健,壽命要久長,可是世相是無常的,青春不常在,美貌能幾何?就是古人說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赫赫的功業(yè)之下,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哩!

  綜觀多欲的人,苦惱越多。貪財,得到財不一定快樂,人為財忙的很多;貪名,得到名不一定快樂,人為名累的很多;貪色,得到色不一定快樂,人為色亡的很多;可見“多欲為苦”的這句經(jīng)文,實(shí)如警世的晨鐘!

  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的境界就是無欲的境界,人能無欲,品格自然高尚,苦惱自然減少。你看那些功名場中的人物,你看那些坐賈行商的眾生,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諂媚,說些花言巧語,大家做著欲望的奴隸,還以為快樂,這是多么的悲哀!

  當(dāng)然,佛教并不是絕對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態(tài)度,對于眷屬、資用、身體等的欲望固然不可縱,但也無法完全脫離,所以,應(yīng)該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離煩惱欲。

  翻開印度的歷史,就知道當(dāng)佛陀住世的時候,印度社會有一部分在家人是縱欲的樂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盡量使生活奢靡享受;另一部分是修習(xí)外道的苦行人,是絕對禁欲的?行者不但斷絕男女欲,他們對于衣食住行都是用最刻苦的方法磨煉自己。對于吃的東西,只用水中的綠苔,或是草根樹皮花果之類聊以充饑,他們不穿衣服,終日裸著身體,有的坐在荊棘之上或是懸?guī)r之邊;有的臥在水邊或是火旁。這些無益的苦行,徒然苦了自己,并不能因苦行而解脫。舍離了樂行欲,又為苦行欲所囚,這終不是解脫的方法。所以佛陀成道后,發(fā)出他真理的宣言,要修道者遠(yuǎn)離苦行(禁欲)與樂行(縱欲)的二邊,而遵行中道的修行方式。

  以慈悲代替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讓心中生起雜染欲,自然就不會“多欲為苦”了。

  俗話說:“欲望不多的人,就沒有失望;欲望越大的人,痛苦越多。”又說:“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如地獄。”我們可以從佛陀的弟子迦葉冢間修行,從孔子的門人顏回居陋巷,得到證明。從這些道理來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來,多欲就是苦的根源。

  經(jīng)文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回不已,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這樣的疲勞辛苦,不就從貪欲而來的嗎?

  就拿現(xiàn)實(shí)的生活來說,終日營求貪取,做著生活的牛馬,不時患得患失,惶惶不安,這也都是從貪欲而來。

  貪欲,實(shí)在是可怕得很!世間上喪身害命的,往往都是由于貪欲的緣故。你看那飛蛾投火,魚兒上鉤,不就是貪欲所促使的嗎?你看那些因竊盜罪、奸淫罪而被囚禁在監(jiān)獄的犯人,不都是貪欲所陷害的嗎?

  過去,有張、王二人相約出游,他們在路上撿到一塊金元寶,二人大喜,商量結(jié)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張對姓王的說道:

  “這一塊金元寶,讓我們二人遇到,是當(dāng)?shù)爻勤蚶蠣斢醒郏o我們發(fā)財?shù)臋C(jī)會,我們應(yīng)該買些酒菜到城隍老爺?shù)拿媲鞍莅荩屑に亩骰荨?rdquo;

  “這樣很好,你去買菜,我在城隍廟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歡喜這么做。

  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懷了鬼胎。

  姓張的心中想:“這塊金元寶,兩個人分,一人只有一半,這一半能用多久?”

  姓王的心中也想:“這塊金元寶,兩個人分,一人只有一半,這一半能用多久?”

  貪欲心里起,惡向膽邊生。

  姓張的想在酒菜里放些毒藥,害死姓王的,他好一個人獨(dú)得那一塊金元寶!姓王的見到城隍廟中無人,準(zhǔn)備了一把斧頭,想害死姓張的,他好一個人獨(dú)得那一塊金元寶!

  張、王二人自以為想得妙計,對方?jīng)Q不會知道這一點(diǎn)。

  當(dāng)姓張的酒菜買來,正在向城隍爺求拜的時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頭從腦后砍來!

  姓張的死后,姓王的歡喜非凡,正想拿著金元寶逃之夭夭的時候,忽然覺得饑腸轆轆,他想何不將供在城隍爺前的酒肉拿下來充饑。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覺天旋地轉(zhuǎn),藥性發(fā)作,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張、王二人因為貪欲過大,皆想獨(dú)得金元寶,因此萌發(fā)害人之意,沒想到卻害了自己!這是因果現(xiàn)報,也說明了一切罪惡都是從貪欲生起的。

  我國有句俗語說得好,“橫財不發(fā)命窮人”,本來財富并不是靠貪欲而能得到的,發(fā)財要有發(fā)財?shù)母,沒有福,硬是想滿足貪欲,求富求貴,其結(jié)果都是很悲慘的!

  發(fā)財?shù)母,是從積德、布施而來,并不是從貪欲而來!

  多欲既然為苦,生死、疲勞既然是從貪欲而起,那如何來對治呢?經(jīng)里告訴我們“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我們在前面講過,欲不一定完全是罪惡的,為社會辦福利的善法欲,不但不會有人反對,還會獲得很多人的贊揚(yáng),不過,名利財色的欲過分奢求,社會輿論也不會同情的。雖然名譽(yù)、財利、男女、欲食等欲,經(jīng)里并不要你完全斷絕,事實(shí)上也無法完全斷絕,但經(jīng)里要我們“少欲無為”,多欲的人煩惱必多,少欲的人煩惱必少。少欲者心無諂曲,少欲者心不妄求,心無所欲則剛直,心無所欲則坦白,少欲無為的人,就不會為根塵牽累,身心自然就會獲得自在。

  艷麗的色相,窈窕的歌舞,美味的飲食,崇高的名聞,給人的誘惑力極強(qiáng),每每使人蕩情失志。欲海里飄流的人生,身心怎么能得到自在安樂呢!根本的對策,是遠(yuǎn)離煩惱欲海,不要在欲海里冒險,提高警覺,不受它的誘惑,以定動慧拔的態(tài)度,奉行佛教的戒學(xué)。雖于飲食,但不為貪圖口味而殺生;雖然聚財,但不貪圖枉法以竊盜的手段取財;雖行夫婦之事,但不邪淫鬧出多角的惡情糾紛;雖然說話,但不說妄言綺語;如果對世間能有這少欲無為的態(tài)度,身心固然自在,人間也就沒有紛爭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