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善辯行者:跋達·昆達拉克薩
第四章 善辯行者:跋達·昆達拉克薩
在馬嘎塔國(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住著一位家境良好的女孩跋達(Bhadda,意譯為「賢者」,古譯:跋陀),是個富商的獨生女。[1]她的父母將她幽禁在一棟七層樓房的頂樓,因為她的性格熱情,他們擔(dān)心她性意識的覺醒會為她帶來麻煩。
為了自衛(wèi)而犯下殺夫之罪
有一天,跋達(Bhadda)聽到街上的喧嘩聲,她便從窗戶探頭出去,看到一個罪犯正要被帶往刑場。他是車站的一個年輕人,后來變成竊賊,被逮到時他正在搶劫。跋達一看見他就愛上他,于是躺在床上拒絕吃飯,除非她可以和他結(jié)婚。父母親嘗試勸她別做這種傻事,但她卻死心塌地。于是她那有錢的父親便用巨款賄賂守衛(wèi),請他將此人帶到樓房來。
守衛(wèi)遵照指示去做,將搶匪換成當(dāng)?shù)氐囊粋游民。富商令搶匪和女兒結(jié)婚,希望經(jīng)過這次命運的突然改變之后,他能重新做人。然而婚禮之后不久,新郎開始覬覦妻子的珠寶,想將它據(jù)為己有。
因此,他對她說當(dāng)被帶往刑場時曾發(fā)誓,如果能逃過一死,將會供養(yǎng)某個山神。他促請跋達將最好的首飾全都穿戴在身上,陪他一起去山神出沒的地方——一個陡峭的山頂斷崖。他們來到這個「土匪崖」,國王都在這里處決罪犯,這時跋達的丈夫要求她將珠寶遞給他。跋達眼見只有一條路可以脫困,于是請求丈夫準許她向他作最后的禮敬,當(dāng)她擁抱他時,便順勢將他推下山崖摔得粉身碎骨。
成為最著名的辯論者之一
受到所犯下滔天大罪的煎熬,跋達(Bhadda)不想再回去過世俗生活,因為感官欲樂與財產(chǎn)對她來說,都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因而決定出家修行。
她先加入耆那教團①,當(dāng)接受剃度時,頭發(fā)被從根拔起,作為一種特殊的苦行。但它又再長出來,且變得很卷,因此她被稱為「昆達拉克薩」(Kundalakesa,古譯:軍陀羅拘夷薩),意即「卷發(fā)」。
但耆那教的教法無法滿足她,因此她又成為孤獨的行者。她游遍印度,拜訪許多心靈導(dǎo)師,學(xué)習(xí)他們的教法,因此得到許多宗教典籍與哲學(xué)的杰出知識。
她特別擅長辯論,很快就成為印度最著名的辯論者之一。每次進入一個城鎮(zhèn),她都會做一個沙堆,并插上一根紅蘋果樹枝,宣布若有人想和她辯論,就踩上沙堆以知會她。
跋達出家的各種說法
挑戰(zhàn)沙利子失敗,加入僧團
有一天,她來到沙瓦提城(Savatthi)并再次豎起她的特殊標志。那時沙利子(Sariputta)尊者正在揭達林精舍停留,聽到跋達(Bhadda)抵達,他愿意和她辯論,因此便派了幾個小孩去踩踏沙堆,留下記號。于是跋達帶著必勝的信心,在許多人的陪同下來到揭達林。
她向沙利子提出許多問題,而他一一回答,直到她再也問不出話為止。然后沙利子問她,第一個問題就已深深震撼跋達,即「何者為一?」她保持沉默,無法確定長老的意思。她心想,他當(dāng)然不是指「上帝」、「大梵」或「無限」。那么它是什么?答案應(yīng)該是「食」(ahara,具有牽引、長養(yǎng)、持續(xù)之意),因為一切眾生都需要靠食物維生。
跋達承認失敗,請沙利子告知答案,但他說除非她加入僧團,否則不會告訴她。之后,長老就送她去比庫尼道場出家,幾天之后,她就證得阿拉漢果。
這是《法句經(jīng)注》記載跋達(Bhadda)遇見佛法的版本,但《長老尼偈》中跋達的偈(gatha)則呈現(xiàn)不同的情景:
往昔僅掩一布游,
頂上拔發(fā)覆污泥,
于無暇處思有瑕,
于有瑕處見無暇。
從白晝住處出來,
于靈鷲山峰頂上,
吾見清凈之佛陀,
身邊伴隨比庫僧。
雙膝跪地吾頂禮,
于彼面前禮敬彼。
「善來,跋達!」世尊說,
即為吾授具足戒。(Thig. 107-109)
在這個版本中,跋達(Bhadda)與佛陀的相遇并非發(fā)生在沙瓦提城,而是在靠近王舍城的靈鷲山,跋達接受剃度也并非依照正式的儀式程序,而是在佛陀歡迎她成為比庫尼時完成。他們之間的討論也未記載在偈中,但跋達一定很快就達到覺悟了,因為佛陀后來宣布她為比庫尼中「速疾神通」(khippabhinna)第一者。
沙利子帶跋達見佛陀,聞法證果
《長老尼偈注》在注解這些偈時,試圖將這些偈與古老的注釋傳統(tǒng)作調(diào)和。根據(jù)這個版本,在跋達向沙利子認輸之后,她禮敬他,他則帶她去見佛陀。然后大師知道她的智慧已經(jīng)成熟,便對她說了一個《法句經(jīng)》的偈:
一首有意義及聽后心獲得平靜的偈,
好過千首無意義且與證悟涅槃無關(guān)的偈。(Dhp.101)
聽完這首偈的結(jié)語,她就達到阿拉漢果與四無礙智(patisambhida-nana)。于是請求出家,佛陀同意,遂將她送往比庫尼僧團,她在那里接受正式剃度。
看見不凈,聞法求出家
《譬喻經(jīng)》對于跋達(Bhadda)的覺悟,又提供了另一個觀點。在跋達出家成為耆那教的女尼之后,她學(xué)習(xí)該派的哲學(xué)系統(tǒng)。有一天,當(dāng)她獨自靜坐思惟教理時,一條狗接近她,口中銜著一只殘缺不全的人手,并把它放在她面前。當(dāng)跋達看見這個場景,并注意到那只手有蟲在蠕動時,心靈受到非常大的沖擊。在激動的狀態(tài)中,她問有誰可以對她解釋此事的意義。最后她找到佛教僧侶,并被帶去見世尊:
之后彼教吾佛法,
有關(guān)蘊、處、界之義,[2]
大師并說不凈觀、
從彼聽聞此法義,
吾得清凈之法眼。
當(dāng)吾了解真實法,
便求出家與受戒。
大師于是對吾說:
「善來,跋達!」之話語。
既得出家受戒已,
吾觀小溪之流水。
經(jīng)由洗足之水流,
吾知生滅之過程。
然后思惟一切行,
皆同如是法爾義。
當(dāng)下吾心便解脫,
漏盡無余得苦滅。
如來于是稱我為,
速疾神通第一者。(Ap.ii, 3:1, vv.38-46)
最后兩句提到佛陀稱跋達(Bhadda)為「速疾神通第一」比庫尼(bhikkhuni)(AN 1, chap.14)。這個特質(zhì)和比庫拔希亞(Bahiya,古譯:婆醯)相當(dāng),②他在佛陀告訴他:「見惟所見,聞惟所聞,感惟所感,知惟所知。」(Ud. 1:10)時,立即證得阿拉漢果。兩人證悟最高實相如此迅速與透徹,在一瞬間就從凡夫位升到阿拉漢果位。
游化北印度,宣說佛法
跋達(Bhadda)的后半生都在北印度諸國游化,宣說佛法,并指導(dǎo)他人親證她所達到的解脫目標:
漏盡解脫五十年,
游化盎嘎國(Anga)、馬嘎塔(Magadha)。
于下諸地行乞食:
瓦基(Vajji)、咖西(Kasi)、高沙喇(Kosala)。
彼施主乃真智者,
布施跋達一衣袍,
已植廣大之福田,
因她乃是離系者。(Thig. 110-111)
原注
[1]出處:《法句經(jīng)注》(針對第102-103頌),Thig. vv. 107-111與注釋:Ap. ii, 3:1。見BL, 2:227-232。
[2]五蘊、十二處與十八界之定義,見三界智(Nyanatiloka)著,《佛教辭典》(Buddhist Dictionary)。(譯按:五蘊是組成身心的色、受、想、行、識等蘊。十二處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柑帯咕褪巧L的地方,十二處前六者是認識的機構(gòu),后六者是認識的對象。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附纭咕褪潜3肿约,十八界就是十八種各有界域的界別,以三個為一組,依根、緣境、發(fā)識三和合,由認識關(guān)系而成立。)
譯注
①耆那教是由尼乾陀所創(chuàng),為佛陀時代「六師外道」之一。此教派主張苦行,以克服身心的束縛,而得到心的自由為目標,尤其嚴禁殺生,并強調(diào)舍棄所有。與佛教同為當(dāng)時具有影響力的宗教,教理用語等和佛教也有許多共通之處。
、谄捧担˙ahiya)即是比庫中「速疾神通第一」者。
- 上一篇:第三章 斷除欲樂的大智慧者:柯瑪
- 下一篇:第五章 抱亡兒乞藥的母親:積撒·茍答彌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