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文白對照)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原文】道德仁義,乃吾人本具之性德。因果報應,實天地化育之大權。人生天地之間,藐爾七尺之軀。其與廣大高厚莫測之天地,并立為三,稱為三才者。以其能仰體天地之德,皆可以為堯舜,皆可以作佛,以參贊其化育故也。

  【譯文】道德仁義,本來是我們自性具有的性德。因果報應,其實是天地教化孕育眾生的大權巧。人類生于天地之間,以藐小的七尺身軀,卻能夠與廣博浩瀚高不可測厚不可量的天地,三者并稱之為“三才”。這是因為人類能夠敬仰、體察天地的德行,都可以成為堯舜一樣的圣人,也都可以成佛作祖,來參與和調節(jié)天地化導和孕育眾生的緣故啊!

  【原文】故圣人于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強不息法天,一以厚德載物法地教人。夫自強不息,則閑邪存誠,克己復禮,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凈盡,天理流行,以復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厚德載物,則仁民愛物,推己及人,當必本忠恕,行慈悲,胞與為懷,物我同觀,非盡其參贊之天職弗止也。

  【譯文】所以,古圣先賢在所著的《易經》中有“乾”“坤”兩種卦象,其中“乾卦”以“自強不息”來效法天道,“坤卦”以“厚德載物”來效法地道,圣人就是用天和地的這種德行來教化我們。所謂“自強不息”,就是希望我們遠離邪惡、心存誠敬、克制私欲、恢復禮法,不達到徹悟自心、止于至善、盡除私欲、使天理暢行世間、使我們本具的性德徹底恢復的目標決不罷休。所謂的“厚德載物”,就是希望我們仁愛人民、慈悲萬物、從而推己及人,那么就會本著忠恕之道,實行慈悲,將天下人民看成我的同胞兄妹、將一切眾生看成我的同類,將萬物和我看成一個整體,如此則心懷感恩和慈愛,如果不徹底盡到自己參與和調節(jié)天地孕育化導眾生的天職就絕不停息。

  【原文】然此非專指居位行政者言,即匹夫匹婦,亦皆能行。以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圣賢之學,修身而已。能修身者,必能孝弟,必能格除物欲,擴充良知,以獨善其身矣。而其效必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況得位行政,豈有不能兼善天下之理乎。

  【譯文】然而,這個天職非只有當權者才有,就算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同樣可以實行。這是因為所謂的堯舜之道,其實就是孝悌忠信而已。而圣賢之學,其實就是修養(yǎng)自身而已。能夠修養(yǎng)自身,則必定能夠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必定能夠格除物欲,擴充自己本有的良知良能,以獨善其身啊。而自己以身作則的效果必定會影響妻子兒女、甚至兄弟姐妹,把家庭治理好,更何況是有權有勢的人,如果也能盡自己的天職,哪有不能兼善天下的道理呢?

  【原文】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人以善感,天以福應。自然雨順風調,民康物阜。決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風吹地震等災。而時和年豐,人樂其業(yè)。加以慈和仁讓,相習成風。縱有一二愚頑,亦當化為良善。

  【譯文】天下不太平,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假使人人都能夠用真誠心,努力盡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能實行慈悲仁愛、矜憐孤兒、體恤寡母、救度危難、悲愍貧人、戒殺放生、吃素念佛,那么人類以如此善行感通上天,上天就會以福報來回應人類。自然會雨順風調,人民安康、物產富足,決定不致于常常降下水災、旱災、瘟疫、蝗蟲,以及臺風地震等災難。而且能夠盛世太平,年景豐裕,人人安居樂業(yè)。再加上慈悲祥和、仁義禮讓,人們互相學習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就算有一兩個愚癡頑劣之人,也一定會轉化為良善之民。

  【原文】如矜梁上之君子,一方永絕竊賊。赒匿室之偷兒,此后遂成善士。古人仁慈為政,真誠愛民,尚能感化異類。如虎不入境,魚徙他方等瑞征。載諸史冊,不一而足。果能各以慈善相感,斷不至常有土匪刀兵,蹂躪劫掠等禍。

  【譯文】比如憐憫躲到梁上的“君子”,以此德行感化得這個地方永遠沒有竊賊。救助藏匿在屋內的小偷,以此德行感化得他以后就變成良善之人。古人以仁慈心為政治國,以真誠心憐愛人民,尚且能夠感化異類畜生。例如老虎不進入其境內,鱷魚遷移至他方等等這樣的祥瑞征驗,在不同史書中都有記載,不只是一兩項而已。如果人們真的都能以慈悲善心來互相感化,則絕對不至于常常有土匪刀兵、蹂躪摧殘、搶劫掠奪等禍害。

  【原文】然人之氣稟,萬有不齊。天機深者,自能恪遵道義,以盡為人之分。其有宿習濃厚,障蔽性德。以至心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行,每與道義相悖。然由聞其福善禍淫之理,及見其善惡報應之事,未有不戰(zhàn)兢惕厲,以自修省,冀其獲福而免禍者。

  【譯文】然而,由于人們稟受天地之氣,萬別千差。天生根機深厚者,自然能夠謹遵道德仁義,以盡到做人的本分。如果有宿世惡習濃厚者,惡習障蔽了他本有的性德,以至于他心里想的,嘴里說的,身體做的,每每都與道德仁義相違背。然而,他果能聽聞到“修善獲福、造惡得禍”的道理,以及見到一些善惡因果報應的事實,則沒有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自我反省,希望能獲得福德而免于災禍的人啊。

  【原文】是知天地以福善禍淫,為攝持人民悉遵道德仁義之大權。圣人本天地之心,以行教化。以故惠吉逆兇,五福六極,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說,屢見于經。其所以感發(fā)人之善心,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者,至深切矣。然則因果報應之吉兇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zhèn)沃畬嶒炓病<戎鋵嶒?則欲為善而益加奮勉,必底于成。欲為不善而遂生恐懼,有所不敢矣。如是則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也。

  【譯文】由此可知,天地以“修善獲福、造惡得禍”作為攝持人民全部遵行道德仁義的大權巧之法。圣人本著天地正道之心,施行教化人民之事,所以說“惠吉逆兇、五福六極、作善事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等言說,常常能在經書中看到。這些言說能夠感動觸發(fā)人們的善心,能夠懲治摧折人們放逸的心志,是極為深入透徹啊。那么因果報應的吉兇禍福之事跡,乃是道德仁義依循或相違、真實或虛偽的實證啊。既然知道其有真實驗證,那么想要行善之人則必能夠更加勤勉,必定能夠達到道德成就。想要造惡之人也會因此而生起恐懼,便不會恣意妄為了。這樣看來,提倡因果報應之說,就是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來成就人類道德仁義的性德啊。

  譯者按:

  1、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彼好德,五曰考終命。

  五福:一者長壽,二者富貴,三者身康心寧,四者好善積德,五者命終善好。

  2、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六極:一者兇死、短壽、折壽,二者疾病,三者憂愁,四者貧窮,五者做惡,六者無能。

  【原文】若以因果報應為渺茫無稽,不但違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神識,永墮惡趣。且使上智者不能奮志時敏,聿修厥德。下愚者無所忌憚,敢于作惡。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權,抑而不彰。吾人即心本具之理,隱而弗現(xiàn)。其為禍也,可勝言哉。

  【譯文】如果認為因果報應之說,是虛無縹緲的無稽之談,這種看法不但違背了天地圣人之心,而且使自己的神識,永遠墮落于三惡道之中。并且會使上根利智的人不能把握時機努力修身積德。使下根愚鈍的人更加肆無忌憚,敢于造惡。以致于天地圣人化導教育眾生的權巧方便之法,被抑制而不能彰顯。也使我們即心本具的性理,隱覆而不能顯現(xiàn),這樣做所造成的災禍,無法用語言表達啊!

  【原文】但以世間圣人,語言簡略。又且只說現(xiàn)生,及與子孫。至于生之以前,死之以后。與從無始以來,隨罪福因緣,輪回六道,皆未發(fā)明。以故識見淺者,雖日讀圣人因果報應之言,猶然不信因果報應。

  【譯文】但是,因為世間的儒道圣人,其教化眾生的語言文字簡略,而且又只說我們現(xiàn)生,以及子孫的禍福之事。至于我們生前死后。以及從無始劫以來,隨著罪福因緣而輪回于六道中的生死之事,都沒有顯發(fā)說明。正因為這個緣故,那些見識淺薄者,雖然天天讀圣人因果報應的言教,卻依然不信因果報應的事理。

  【原文】如來大教,顯示吾人心性之妙,與夫三世因果之微。舉凡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與夫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之法,無不備具。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仆忠,各盡己分。則與世間圣人所說,了無有異。而復一一各示前因后果,則非世間圣人所能及。

  【譯文】釋迦如來廣大圓滿的教法,顯示出我們心性的玄妙,與三世因果的微細。所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間法,以及斷除迷惑、證得真性、了生脫死的出世間法,無不完備。所以佛陀遇到為父母者,便教導他們慈愛子女之法,遇到為人子女者,則教導他們孝順父母之道,乃至教導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仆忠、教導每個人都要盡到各自的本分。這與世間儒家、道家圣人所說的,完全沒有差異。然而又能夠分別開示其前因后果,這就不是世間儒家、道家圣人所能夠比擬的了。

  【原文】盡義盡分之語,只能教于上智,不能制其下愚。若知因果報應,則善惡禍福,明若觀火。其誰不欲趨吉而避兇,免禍而獲福乎。又不知因果,多有外彰善相,實則暗存惡心,以行惡事。意謂人既不知,有何妨礙。

  【譯文】“克盡職責、各盡本分”這些言語,只能教導上根利智之人,不能制約愚癡下劣之徒。如果人們能夠知道世間有因果報應,那么善惡禍福之事就如同觀看火光一樣清楚明白了。那么又有誰不想趨吉避兇、免禍獲福呢?此外,如果人們不知道善惡因果報應,就會有很多外現(xiàn)良善之相,實際上暗存惡心,做種種惡事的人,他們認為人們既然不知道其惡行,做惡事又有什么妨礙呢?

  【原文】不知吾人之心,與天地鬼神,及諸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我心隨起一念,彼則無不了知。故曰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甚矣佛恩之浹于民生也。人特不深思,故弗知耳。

  【譯文】卻不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心,與天地鬼神,以及諸佛菩薩的心,息息相通。我們心里隨便起一個念頭,那些諸佛菩薩和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所以說人間的竊竊私語,天上聽起來就像雷鳴一樣。在暗室中所做的虧心事,有閃電般明亮眼睛的天神明察秋毫。清代周安士先生說:“人人知道因果,乃是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乃是導致天下大亂之道也!边@是確論啊!佛教談論三世因果之事理,是佛陀的恩德普遍利益到人民的生計啊,人們因為不能深思其中道理,所以不能知道這些事情啊!

  【原文】上古之世,人情淳樸,勝過叔季之澆漓,奚啻數(shù)倍。文王之澤,及乎枯骨。不數(shù)百年,殺人殉葬之風,遍于天下。列國諸侯之死,殺所愛之臣妾,動至數(shù)十百人。不惟不生憐愍,而復反以為榮,各相效尤。以秦穆公之賢,尚殺百七十七人以殉葬。子車三子,乃國之良臣,亦復不為國與民計而免,況其他無道之暴君哉。國君如是,大夫與士,亦各隨其力而為之。雖孔孟老莊齊出,亦莫能止。

  【譯文】上古時代,人心世情淳厚樸實,勝過道德淪喪、人心不厚道的像法、末法時期,何止數(shù)倍啊。周文王的恩澤,可以普被到路旁的枯骨。可是不到數(shù)百年,殺人陪葬的風氣便盛行于天下。列國諸侯死亡之時,都殺害他們所鐘愛的大臣妻妾,動不動就殺數(shù)十數(shù)百人。不但生不起慈悲憐憫之心,反而認為殉葬之人越多越榮耀。于是彼此互相仿效比較。就憑秦穆公的賢明,尚且殺害一百七十七人來為自己殉葬。子車仲行、子車奄息、子車鉗虎這三位賢人,乃是當時秦國的良臣,秦穆公也不為國家和人民考慮幸免三人,而依然將他們殺死陪葬。更何況是其他無道暴君呢?國君尚且如此,下面的大夫與士人,也就各自隨其能力所及而做殉喪之事了?v然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些圣人一齊出世,也沒有辦法阻止“殺人殉葬”的陋習。

  譯者按: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殺死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活人殉葬在殷、周君王死后就很盛行。

  2、子車,古讀 Zǐ jū,今讀 Zǐ chē。春秋時秦國有大夫名子車,其后代有的就以祖名子車為姓,稱子車氏。當時國中有三位賢者,都姓子車,分別是子車仲行、子車奄息、子車鉗虎。國君秦穆公死的時候,將很多人都一起陪葬,因為秦穆公很喜歡這三個賢人,所以也將他們一同殉葬。

  【原文】及佛教東來,闡明因果報應,令人戒殺放生,斷葷吃素。即蟲蟻蚤虱,尚令護惜,勿行殺害,何況于人。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知貪生怕死,皆是過去父母眷屬,皆是未來諸佛世尊。固宜愍念憐恤,何敢妄行殺害,以充口腹乎。

  【譯文】一直等到佛教傳到中國來,佛法闡釋說明了因果報應之事,令人戒止殺生而施行放生,斷除葷肉而吃素食。即使是昆蟲、螞蟻、跳蚤、虱子這些微小的生物,尚且都要愛護憐惜它們,不要殘害殺死它們,更何況是對于人呢?這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知道貪生怕死,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眷屬,都是未來的諸佛世尊。所以說本來就應當仁慈愛念,憐愍體恤它們,還敢再肆意殺害他們,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嗎?

  【原文】慈風一扇,勝殘去殺。勿論諸侯大夫士,不敢殺人殉葬。即南面稱朕者,亦不敢行此惡法。即有一二暴虐者行之,亦斷不敢以多為榮也。使無佛法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之說。則后世之人,能盡其天年而死者,蓋亦鮮矣。此系至淺近之法,而其效尚能如是。況論心性極賾之理,與斷惑證真之道乎哉。

  【譯文】佛教慈悲之風吹拂于世間,以德化民,感化了很多殘暴之人不再殺生作惡。不要說諸侯、大夫、士人,不敢再殺人陪葬。就算是國家帝王,也不敢實行“活人殉葬”這種殘忍的惡法。即使有一兩位暴虐君王實行了此事,也斷然不敢以殉葬人多為榮。假使沒有佛法的六道生死輪回、善惡因果報應之說,則后世之人,能夠享盡天年然后才死亡者,恐怕便很稀少了。此三世因果之說乃是佛法中至為淺近之法,而其功效尚且能夠如此顯著。更何況佛法所講的心性極為深奧的道理,以及斷除迷惑、證得真性的究竟佛道呢?

  【原文】而如來隨順眾生,循循善誘。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機,以作超凡入圣了脫生死之前方便。若根機稍深,則為說四諦十二因緣,令其斷見思惑,證聲聞緣覺之二乘果。

  【譯文】而我佛如來,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機,循序漸進地善巧誘導眾生最終成就佛道。他最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佛法,接引劣根機的眾生,以作為超越凡情、進入圣位、了生脫死的前方便。如果是根機稍微深厚的眾生,則為他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之法,令他斷除見思二惑,證得聲聞、緣覺之二乘果位。

  【原文】若是大乘根性,則令其發(fā)大菩提心,遍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興無緣慈,起同體悲。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以及六度萬行。度脫一切眾生,令入無余涅槃。不見能度之我,與所度之人及眾生,并所證之無余涅槃之壽者相。由其四相不著,三輪體空。故令塵沙無明,因之消滅。隨其功行,以次證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之菩薩果。及全彰自性,徹悟唯心,福慧圓滿,智斷究竟之佛果耳。

  【譯文】若是大乘根性的眾生,佛陀則令其發(fā)起廣大的菩提心,普遍修行六度萬行,向上追求佛道,向下度化眾生。興發(fā)無緣的慈心,生起同體的悲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以及種種六度萬行之事。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證入無余涅槃。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與所度化的眾生,而且連他們所證得的無余涅槃的壽者相也不可得。由于其能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不執(zhí)著,能施、所施和布施之事,三輪體空,所以能令塵沙惑、無明惑,也因此而消滅。隨這其功德修行的漸深,次第證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菩薩果位。以及證得全體彰顯自性、徹底悟明唯心之旨、福德和智慧圓滿、智德和斷德究竟的佛果。

  【原文】又以末世眾生,根機陋劣,匪仗如來洪誓愿力,決難現(xiàn)生即出生死。由是以大慈悲,特開一仗佛慈力了生脫死之凈土法門。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所行一絲一毫之世善,并六度萬行種種功德,悉以回向往生。此則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應道交,必蒙攝受。待至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譯文】又因為末世的眾生,根機極為低陋下劣,如果不是仰仗諸佛如來洪大誓愿之力,決定很難在現(xiàn)生就能出離生死輪回。因為這個緣故,釋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心,特別開啟了一個專仗阿彌陀佛慈悲愿力來了生脫死的凈土法門。只要具有真實信心懇切愿望,并且能夠執(zhí)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所修行的一絲一毫的世間善法,以及所修六度萬行種種的功德,全部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以自己的真信切愿,感得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眾生與彌陀彼此感應道交,必定承蒙阿彌陀佛慈悲攝受。等到臨終之時,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原文】既往生已,則遠離眾苦,但受諸樂。親炙彌陀,參隨海眾。其證無生而成覺道,如操左券而取故物。較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其難易固天淵懸殊也。又仗自力者,百千萬人,難得一二即生了脫。以其必須定慧具足,惑業(yè)凈盡,方可如愿。倘惑業(yè)尚有絲毫未盡,則生死輪回決難出離。

  【譯文】往生極樂世界之后,則圓滿脫離一切眾苦,但受種種快樂,親受彌陀教導,跟隨清凈大海眾的菩薩們一同參學,其證得無生法忍而成就無上正覺之道,就好像操持左券去領取寄放的舊物一樣容易。和那些僅仗自力了脫生死者相比較,其難易程度有天淵之別啊。此外,倚仗自力修行者,百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兩個當生能了脫生死。這是因為他必須要定慧具足,惑業(yè)斷除干凈,才能如愿以償。假使惑業(yè)有一絲一毫尚未除盡,則生死輪回決定難以出離。

  【原文】仗佛力則信愿真切,萬不漏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則速證法身,下根則帶業(yè)往生。如來度生之懷,唯凈土法門,方能究竟舒暢耳。由有如上種種利益,故古今來圣君賢相,莫不自行化他,護持流通。以其能陰翼郅治,顯淑民情。消禍亂于未萌,證本具之佛性也。

  【譯文】如果是仰仗阿彌陀佛慈悲愿力,則只要具備真實的信心和深切的愿力,念佛求生西方,則一萬人中也不漏失一人,都能得以往生。凈土法門乃是三根普被,利根鈍根全部收攝的法門。上根機的眾生則能迅速證得法身,下根機的眾生也可以帶業(yè)往生。釋迦如來度化眾生的悲切心懷,唯有在宣說西方極樂凈土法門時,才得以究竟舒展通暢。由于這個法門有以上種種的利益,所以古往今來的圣君賢相,杰士偉人,無不是自我修行,同時也以此來度化他人,努力護持凈土法門而使之流通天下。因為凈土法門能夠暗中輔助世間圣人治理國家,能夠明顯地幫助改善風俗民情。能夠將禍亂消除在尚未萌發(fā)之前,能夠使眾生證得本具的佛性。

  【原文】近來世道人心,日趨日下。各懷我見,互相競爭。以致刀兵連綿,無時靜謐。而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一班頑民,盡作土匪,肆行劫掠,毒害生民。人以惡感,天以災應。水旱疾疫,風吹地震,種種慘災,頻頻見告,國運危岌,民不聊生。欲行拯救,苦無其力。

  【譯文】近來世道人心,一天不如一天。人人都心懷私見,互相對立,彼此競爭。以致于刀兵戰(zhàn)亂連綿不斷,沒有一時的安定。而上有好戰(zhàn)的人當權,下必定會有比他們更厲害的人為亂。于是便有一班頑劣之民,都去作土匪盜賊,肆意燒殺搶劫,毒害人民。由于人們以惡業(yè)所感,上天便以災害來回應,于是水災、旱災、疾病、瘟疫,臺風、地震等種種慘烈的災害,便頻繁地出現(xiàn),國運危急,民不聊生,即使有人想要拯救國家,卻苦于力不能及。

  【原文】唯有懇求當權諸公,及一切同胞。悉本忠恕之心,以行慈悲之道。視一切人民,皆如同胞。互相扶持,勿行殘害。思前因與后果,必修德而行仁。利人者實為利己,此生他世,福報無窮。害他者甚于害自,現(xiàn)在未來,苦報無盡。與其逞勢于一時,以致神識受苦于永劫。何如修德于畢世,以期身心受樂于多生乎。

  【譯文】唯有懇求當權執(zhí)政的諸公,以及一切的同胞,都能夠本著忠恕之心,來實行慈悲之道。視一切人民,都是同胞兄弟,彼此互相幫助,不要造作殘殺傷害之事。仔細思惟善惡報應的前因與后果,一定要努力修德而實行仁義。利益他人者實在就是利益自己,不論是此生或來世,他獲得的福報是綿延無窮的。殘害他人者實在是比傷害自己更嚴重,不論是現(xiàn)生或來世,他痛苦的果報沒有窮盡。與其一時逞意權勢,致使自己的神識長劫受苦。怎么不畢生修德行善,以期望身心多生多世享受安樂呢?

  【原文】然在凡夫地,未斷惑業(yè),縱生人天,終非究竟安隱之處。倘能隨分隨力,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以期盡此報身,高登極樂,方為最上脫苦之道。而堂堂丈夫,忍令本具佛性,常被惑業(yè)所縛,以受生死苦荼乎。

  【譯文】然而,處在凡夫地位的人,還沒有斷除愚癡惑業(yè),就算能夠生到人天道中,終究也不是究竟安穩(wěn)之處。假使能夠人人隨分隨力,執(zhí)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望受盡此生的報身之后,高登于西方極樂世界,如此才是最上等的脫離痛苦之道。而身為堂堂大丈夫,怎么能夠忍受自身本具的佛性,常常被愚癡惑業(yè)所束縛,而受生死輪回的毒害呢?

  【原文】張季鸞君,特刊中華新報,每日專辟一欄,提倡佛學。舉凡如來應化,法道流通,信毀罪福,修持利益。與夫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之言論事跡,隨便登載。冀閱報諸君,同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以行斷惡修善,復本心源之事。

  【譯文】張季鸞先生,特別刊印發(fā)行《中華新報》,每天專門開辟一個專欄,來提倡佛學。凡是釋迦如來應化的事跡、佛法正道的流通、信受佛法與毀壞三寶的罪福果報、修持佛法的廣大利益、以及戒殺放生、吃素念佛的言論和事跡,隨其方便而登載在報紙中。希望閱讀此報的諸位仁人君子,都能夠悟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實行斷惡修善,恢復本源心地之勝事。

  【原文】余謂此實護國救民正本清源之道。因將吾人天職,天地化育,圣賢心法,佛教綱要。與夫亂之所始,治之所由。撮略言之,以貢當世具眼高人。所愧文字拙樸,不能暢發(fā)蘊奧。然其意義,固非妄談杜撰,有可取焉。

  【譯文】我認為這是護國救民、正本清源的大道。因此,將我們人類的天職、天地化育的大道、古圣先賢的心法、佛教大綱的要領、世間災亂的源頭以及天下治平的原由,選擇一些簡略道理將它們說出來,貢獻給當世具有智慧眼的高人們。很慚愧我的文字功夫笨拙粗獷,不能夠通暢地顯發(fā)它們內在的深奧道理。然而,其中的意義,絕對不是狂妄之談或任意杜撰,實在是有可以取法的地方啊。

  【原文】又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yè),以及一才一藝養(yǎng)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圣賢道脈,得之于千古。身家經營,遺之于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

  【譯文】此外,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就德行、通達才能、建功立業(yè)、以及學得一才一藝來養(yǎng)活自身和家庭,都是由于文字住持道術義理的力量,才可能得以成就。因此文字是世間的至寶,它能夠使平凡者成圣賢人,能使愚癡者生起智慧,能使貧賤者變得富貴,能使疾病者得到健康安寧,能使圣賢的法脈,得以流傳千古,乃至自身家庭所經營的事業(yè),得以遺留給后代子孫。所有這些事情,無不是仰仗文字的住持之力。假使世間沒有文字,則一切的事理,都不能夠成立,那么人類便與禽獸沒什么差異了。

  【原文】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褻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xiàn)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褻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褻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矣?刹话г。

  【譯文】文字既然有這樣的功德力用,就應該珍重愛惜它。但是,我私下觀察,看到現(xiàn)代人任意褻瀆污穢文字,簡直就是把世間至寶和糞土等同看待。這樣的人現(xiàn)生能不折福折壽,來生能不愚癡無知嗎?此外,不但有形的文字,不可以褻瀆污穢而任意遺棄。而無形的文字,更是不可任意褻瀆污穢而任意遺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如果不能接受并親自躬行,就成了“亡八字”了,這無形的八字既然消亡,則這個人在生之時就是衣冠禽獸,死亡之后便會墮入三惡道中,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印光法師文鈔》之《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印光大師 著述 主持翻譯 海音居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