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海豚
初到臺灣,住在中壢,負責協(xié)助佛教會新竹縣支會的妙果老和尚回復信函、公文。每次去那里,做完事之后,他就叫人送一杯牛奶給我喝。他是非常慈悲,但我覺得自己好像海洋世界里的海豚,做完表演,就得到一條小魚的賞賜,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年之后,我收徒納眾,看到跟隨我的弟子們做事情也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贊美或獎品,我不禁想起過去的往事,因此對他們說:“希望你們不要做海豚,只要求一條小魚吃!”
自古以來,人雖貴為萬物之靈,卻還含有動物貪婪的習性,所以一些在上位者就利用一般人的這種習氣,給予好處,作為領導的要訣。例如軍隊戰(zhàn)爭勝利時,皇帝便封官賜地;地方人士做了一點慈善事業(yè),父母官便賜匾授爵;為了籠絡外強,使不侵略國土,便舉行聯(lián)婚;為了平服內(nèi)患,開出種種優(yōu)厚的條件,以招其來歸。即使如堯賜女兒給舜、萬眾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唐太宗為和番而讓文成公主下嫁、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等,如果將人類心理分析透徹,無非也是一種喂小魚給海豚的想法。
直到現(xiàn)代,有些人對國家社會做了虛偽表現(xiàn),就希望政府給予升官犒賞;有些人自組社運團體,利用抗爭游行的方式,強制政府給予利益;有些人收受賄賂,從事種種不法勾當;有些人在競選時買票,以達到當選的目的。像這種海豚心態(tài),實在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現(xiàn)象。甚至等而下之者,有些人被敵人買通,充當間諜,導致國破家亡;有些國家則為了得到他國的擁戴而提供給他國武器,造成世界更加混亂。凡此,都說明了海豚心態(tài),小則損及個人的道德、事業(yè),大則危及國家、世界的安寧,我們不可等閑視之。
回想自佛陀創(chuàng)立佛教以來,以及經(jīng)歷各朝的祖師大德們統(tǒng)領十方僧團,弟子何止萬千,但是他們教導徒眾做事,是以訓誨來代替賞賜,以開示來代替鼓勵,因為他們手里雖然沒有形式上的小魚,然而卻有另外的法乳滋養(yǎng)徒眾的慧命,所以慕道者自然云集。此外,佛陀舍身舍命不離仁義的修行、富樓那尊者的一命供養(yǎng)佛陀的決心、鑒真大師的“為大事也,何惜身命”、省庵大師的“發(fā)菩提心,立堅固愿”,都以身教模范后學,無非是在教育大眾:人,不是海豚,不一定是為“小魚”而工作,應該要有濟世的抱負及遠大的理想,而不汲汲于得到一點賞賜。
年少時,每每讀到高僧大德的事跡,總是動容不已。后來來到臺灣,看到佛教落后,而大多數(shù)的人又如海豚一般,只為眼前的一些小名小利而隨俗浮沉,卻不想振興大法之道。一些有志青年一股“舍我其誰”的悲愿油然而生,例如那時我每到一地弘法,不但拜托大家聽講,而且還得自己張羅道具,租借桌椅,印行傳單和大家結緣。不過我不是以小魚喂食海豚的心態(tài)來做的,而是抱著心香一瓣來供養(yǎng)十方的心情來做的。后來佛教人口迅速增加,而當時皈依三寶座下的信徒,四十年來護持佛法,從未退心,這證明了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哺育資糧。
很長一段時期,我曾經(jīng)為《人生》、《菩提樹》、《今日佛教》等佛教雜志及廣播電臺、報紙副刊撰寫佛教文章,不但不索取稿費,而且還倒貼郵資、車資,這是因為心甘情愿才能持之以恒。當初我從宜蘭每次到臺北主編《人生雜志》,記得在吃飯時,主事者都說:“你看!就是知道你要來,所以特地加了一道菜!”長老雖是好意,但我每次聽了這句話,都覺得很不以為然,心里想著:“工作責任是應該的,難道只為了你這一點賞賜,我才賣命嗎?”在世上,論功行賞固然重要,但不必都以小魚喂食海豚的心態(tài)來施舍。有氣節(jié)的“海豚”看到觀眾拍手,也會高興地搖首擺尾,不一定只為了小魚才表演,更何況我們?nèi)祟惸兀恐皇敲看蜗氲揭?a href="/remen/banr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般若文字來宣揚大法,是何等神圣的千秋偉業(yè)!
我初到臺灣不久,適逢佛教會改組,我也被任命為改組委員之一,自覺能為佛教發(fā)展貢獻心力而十分高興,因此很賣力地去做,并且不時提出意見看法,只是后來發(fā)現(xiàn)長老們志不在此,不免有些失望。承蒙長老們看得起,提名我做常務理事,那時我不但無名、無錢,而且連食宿都沒有著落,照理說給我一張辦公桌就很心滿意足了,常務理事是何等尊貴,二十多歲的年輕僧伽,無功無德,豈可據(jù)此高位?但我想起明朝史可法寧可死守揚州,也不給清朝官祿收買;民國初年的梁啟超寧可退回袁世凱的十萬大洋,也要發(fā)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的文章。我何人也?佛陀大圣的弟子,大乘宗門的后代,又豈能如海洋公園里的海豚一樣,滿足于眼前的小魚?所以便斷然拒絕。
回想五十年來,已召開二十屆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種種因緣不具足之下,總是與我有緣而無分。年輕時,一直想能以一名代表身份參與大會,但是都因臺灣佛教會的主事者阻礙而希望落空。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樂意從旁協(xié)助會務。后來因緣具備,我把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搬出亞洲地區(qū),進入國際舞臺。二十次大會,我個人獨立負責三次:第一次是第十六屆世界會員大會,在美國西來寺舉行;第二次是第十八屆世界會員大會,在臺灣佛光山舉行;第三次是第二十屆世界會員大會,在澳洲南天寺舉行。所有代表的食宿交通及會議場所,我都積極主動地給予承擔支持。
第十八屆世界會員大會時,他們共同推舉我為榮譽會長。一九九八年,在南天寺舉行第二十屆大會時,他們希望我能正式擔任總會長,以帶領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但我已無意于此,因為國際佛光會的會務已夠我忙碌了,尤其我覺得現(xiàn)在佛教界英才輩出,例如:越南的一行法師、馬來西亞的達摩難陀、韓國的月下長老、日本的水谷幸正、泰國法身寺的住持法乘上座等,都應該來執(zhí)掌世界佛教會務,而他們也不會如海豚般為了小魚才肯有所作為。所以,世界上國際性的佛教人才,不可用小魚飼養(yǎng),而是要給他們佛法更多的掌聲。于是就婉拒了他們的厚愛。
一九五四年,我主持宜蘭念佛會。因無會址,而需要籌建講堂,但那時一無所有,豈易進行?宜蘭縣張某來找我說道:“臺灣水泥公司董事長的母親往生,請你為她在告別式上誦經(jīng)拈香,他們愿意提供興建講堂的全部水泥。”我聽后非常不悅,立即回答:“水泥有什么了不起,就是用黃金打造,我也不去!”因為有很多事情不是用小魚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那時我還年輕,非常執(zhí)著。但是隔天一個信徒往生,我卻做不請之友,為他誦經(jīng)祝禱,而且一路送他到墳場。喪家送了我一個六十元的紅包,我將它悉數(shù)轉(zhuǎn)為《蓮友通訊》的經(jīng)費,表示佛法心意不是用小魚可以換得的。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盡管人生在世需要衣食物質(zhì),就像海豚需要小魚一樣,但世上有許多更重要的東西,像寶貴的道情、共同的理念、相知的友誼等,尤其一個人的尊嚴,更不容許別人踐踏!
三十年前,我率領十二位徒眾為嘉義某一佛堂作了七天的法會,堂主拿了許多布料以為回饋供養(yǎng),在那個物質(zhì)貧窮時代,這么多的布料可謂價值不菲,但我卻予以婉拒,并且另外掏錢給徒眾們到阿里山一游,以慰勞他們的辛苦。我覺得:海豚可以為了小魚表演,但人除了小魚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在;人,應該珍惜小魚之外的那一點點東西。這幾十年來,無論佛光山多么忙碌,我都盡己所能,派遣弟子們幫忙其他友寺法會活動,我所珍惜的就是小魚之外的這一點點。
有一天,我正在佛光山法堂處理公文時,突然接到侍者通報:高雄某一信徒要供養(yǎng)我十萬元,希望能和我見面,并要我去麻竹園拿。我立刻拒絕。但是一個星期之后,聽慈惠說,另外某一位信徒要捐兩百元新臺幣給佛光大學,我立刻很歡喜地去和他見面。侍者們見了莫不怪之,不知為何我的前后態(tài)度竟有天壤之別。我和他們解釋:“因為他能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把我當成是海豚。”
幾年前,聯(lián)合報系的創(chuàng)辦人王惕吾先生去世時,我前去主持告別式,為他拈香祝福,后來他的公子王必成先生送了一個紅包給我,我告訴他:“人和人來往,金錢可以表示謝意,感情可以表示謝意,道義可以表示謝意,如果能超越金錢、超越感情、超越道義,另外結一點佛緣,不是更好?”王先生很有智慧,一點就通。
我偶爾資助文教界、藝術界的朋友,也經(jīng)常在人力上、物力上支持佛教界的團體,常聽弟子們說:“師父好傻。腿嗣Γ要將小魚給別人吃。”我往往回答:“因為我是人,不是海豚!”人,有通財之義,有互助之情,不一定要為什么,也不一定要得到什么。
吃面包,我總是先吃四邊的硬皮;吃甘蔗,我也喜歡先啃有節(jié)的部位。先苦還是先甘?這是個人的理念。對于人生的施與受,自己吃小魚或者將小魚給別人吃?我覺得小魚,不管是誰,可以留到后面吃,何必像海豚一樣,急于用工作交換?你看!過去美國給予臺灣許多小魚(經(jīng)援),后來臺灣的高級知識分子到美國留學后,對于美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及科技進步不無功勞。而今天我在洛杉磯設立西來大學,旨在促進東西文化交流,并希望能對美國的人文思想有所貢獻,凡此不也如同回饋他們一條大魚嗎?
過去我曾聽一位信徒說了這么一段經(jīng)歷:一個傳教士來到醫(yī)院,將他的朋友從床上拉下來和他一起禱告之后,要求對方加入他的信仰,病患者不從,傳教士便說他會因此而下地獄。信仰淪落至此,實在令人感慨!
其實,給人一張紙、給人一幅畫、給人一些歡喜、給人一句贊美、給人一點獎勵、給人一點安慰,乃至給人一點希望,給人一點祝福,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成銀貨兩訖的交易。佛教里的“無相布施”,所謂“三輪體空”,將施與受應有的關系發(fā)揮到了極點。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海洋公園里表演的海豚。
所以,每次為初信者加入佛教舉行皈依典禮的時候,我總是向大家先厘清一點:“皈依佛教以后,你可以轉(zhuǎn)信其他宗教,這就好比轉(zhuǎn)學一樣。一些宗教說不信的人會遭到天打雷劈,是在利用神權來控制人,佛教不是如此。皈依佛教最主要就是皈依自己,每一個人自性中就有佛、法、僧三寶,皈依佛教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找到自己。”這樣的說法,每每贏得大眾的歡喜,許多原本只是觀禮的人也皈投在佛陀的座下。我想這是因為我沒有將人視為海豚,用小魚去引誘他們的來去吧。
禪門的語錄中曾記載這么一段有趣的事情:趙州從諗禪師有一次斥責正在禮佛的文偃禪師:“佛也是用來禮拜的嗎?”文偃禪師答道:“禮佛也是好事。”趙州隨即說道:“好事不如無事。”黃檗希運禪師也有一句名言:“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禪師們不是叫我們不去禮敬三寶,而是告訴我們,信仰佛教并不是像海豚一樣貪求有小魚可吃(指名利富貴),我們必須要去實踐佛陀的真理,當下承擔“我是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我也從不以海豚的心理來從事慈善事業(yè),我每次總是告訴前來領取救濟品的自強戶:“佛教里說:‘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感謝你們給予我結緣的機會,希望你們把佛法的歡喜平安帶回家去。”我不期待他們領納了我的一袋米、一瓶油、一臺電扇、一個電鍋以后,就對我如何報答,其實我應該報答大家,是大家給我機會,所以我衷心祝禱:希望佛法里的平等思想能讓每個人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希望我這一點點供養(yǎng)的心意能遍滿十方世界,達到普世和平,人民安樂。
過去,達摩祖師渡海來到中國,梁武帝問他:“我到處建寺安僧,有何功德?”達摩祖師立即呵斥他:“毫無功德!”并說“如此功德,不以事求”。因為有相的功德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相的功德才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
《金剛經(jīng)》也說:真正布施之道,要做到受者、施者以及所施物彼此不著痕跡。“空”不是沒有,“空”是融合了你和我,融合了有與無。有了“空”的觀念,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更大的世界,而不會像海洋公園里的海豚一樣,被小魚束縛住自己的生命未來。
《讀者文摘》曾登載一篇故事介紹愛爾蘭丁格爾港的一只海豚,名叫“風姿”,它擁有愛心,善解人意,不但每天給當?shù)厝藥須g喜快樂,并且還會幫忙治愈人類的心靈創(chuàng)傷。一般的海豚誤闖入淺水區(qū)域,最多只待上一時就走了,但奇怪的是,這只海豚卻在這里,至今已生活了十三年之久,沒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想這是因為它不是為了小魚而表演,所以才能如此恒長吧!
像佛經(jīng)里敘述阿難尊者在擔任佛陀的侍者之前,曾經(jīng)提出三點希望,請目犍連尊者轉(zhuǎn)呈給佛陀:一是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穿著;二是如有信眾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yǎng),他不能侍奉前去;三是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佛陀聽了很歡喜地接受,并嘉許他的美德。由于阿難尊者一開始就表明,他侍奉佛陀,絲毫不存有海豚企求小魚的心態(tài),果然成為待在佛陀身邊最久的侍者,如大海般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尊者的心中,也因此才使得我們后世的佛子有福報承受佛陀的教法。
天童寺老和尚負責典座,一做六十年,耄耋高齡還在大太陽下曬香菇,從日本東渡到中國來求法的學僧看到老和尚的風范,不禁肅然起敬。如果老和尚存著海豚為吃小魚而來學道的心態(tài),在典座下會悠悠然就是六十年的歲月,一定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發(fā)心。
反觀現(xiàn)代的年輕人,做事不耐煩,不持久,不外是因為海豚心態(tài)作祟,而小魚來源又不易取得所致,所以有許多人到了這里也跳槽他去,到了那里也請求調(diào)職,結果一無所成,能不成為我們的警惕嗎?
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昔時,浮山法遠禪師幾次被住持責打遷單,仍不忘學佛初心,在寺門前托缽求道,終于得到歸省禪師的印可,付與衣法;雪竇禪師寧愿在寺中陸沉三年,操持苦役,也不肯拿出大學士曾鞏的推薦書,最后終被龍?zhí)焱瞥,擔任翠峰寺的住持。高僧大德道風巍巍,無非在向我們開示,唯有不以“海豚”想吃小魚的心態(tài)來做人處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才能贏得大家的敬重,獲得最后的成功。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如果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事,人生不會產(chǎn)生力量。權利、義務雖然是對等的,但,人不是海豚,盡義務不是一時的表演,重權利也不只是為了得到一條小魚。要建立起大是大非、大功大德的觀念,要懂得生活是為了完成宇宙繼起的生命。人,想要活得朝氣蓬勃,必須要往遠處看,往大處想,不要念念為了小魚,才要表演。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