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就是營養(yǎng)
有一段時間,一連有好幾位徒眾因身體有病而住在如意寮中靜養(yǎng)。為我開車多年、曾經(jīng)擔任人事監(jiān)院的永均法師問我:“那些人看起來身體很好,但每天又無所事事,為什么那么多。课覀兠刻烀β挡灰,身兼數(shù)職,為什么反而身體健康不生病呢?”我隨口回答他:“因為忙,就是有營養(yǎng)啊!”不料這句話在徒眾間流傳起來,成為一句法語;叵肫饋,我的一生的確是因為忙,才少病少惱,身健心安。
童年時代,我就很喜歡忙。每天雞鳴而起,忙著幫大人插秧、除草、放牛、養(yǎng)雞,忙著和同伴捉泥鰍、找蟋蟀、玩紙牌、說故事。甚至連吃飯、睡覺都是在忙中度過。即使生病,也是在忙的里面似有似無地打發(fā)過去。忙,不但強健我的體魄,也長養(yǎng)我的耐力。
及至我十二歲出家之后,雖然生活方式有所改變,但是忙碌依舊,所以我從來沒有適應上的困難。記得那時我忙著早晚課誦、上課讀書,忙著出坡作務、挑柴擔水,忙著看守林園、捉拿山林小偷、護衛(wèi)山門,甚至忙著立菩提愿、發(fā)增上心,忙著念佛號,忙著打腹稿……幾乎到了無事不忙,無處不忙的地步。這樣從早到晚,忙此忙彼,不但于己絲毫無損,反倒強化我的身心,增加我的人緣。
由于我經(jīng)常自動幫忙菜園工作,所以園頭不時送我兩棵白菜、幾粒番薯姜,讓我?guī)Щ厝郎竺,與同學共享,彼此皆大歡喜。尤其在隆冬的夜晚,三五好友蹲踞廚房一角,一面忙著偷吃面條,一面忙著閃躲糾察老師,既刺激,又溫馨。如今回味起來,依然樂趣無窮。
創(chuàng)辦的《中流雜志》每個月出刊時,我總是義務地前往協(xié)助包裝寄發(fā)。一天忙碌下來,不但贏得師長的贊美,而且還能獲贈一份雜志作為酬勞,使我能免費閱讀,先睹為快。這對于嗜書如命卻囊中羞澀的我而言,真是無上的珍寶。
就讀佛學院期間,我不但每天發(fā)心煮放參(晚飯)供養(yǎng)大眾,也時常到常住的織布工廠里幫忙。雖不曾多吃一粥一飯,也未嘗得到一絲一縷的賜贈,但在忙的同時,我深深了解物力的艱難與緣起的妙用,一生受用無窮。
所以,在“忙”中,有數(shù)不盡的樂趣;在“忙”中,有無限的喜悅;在“忙”中,能安身立命;在“忙”中,能多所體悟。“忙”的生活實在太美妙了!在“忙”中,我感覺到懶惰懈怠實在就是罪惡。
為了照顧一窩剛生下來的小老鼠,我將它們偷偷藏在抽屜里,每天咬破飯粒慢慢喂食?粗鼈儚娜頍o毛到一身烏亮,從未睜雙眼到活蹦亂跳,我感受到生命之可貴在于躍動不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焉能不將自己忙起來呢?
為了同學贈送的幾條蠶寶寶,我在讀書作務之余,跑全山,摘桑葉,一面注意它們的溫飽情況,一面還要避免被老師發(fā)現(xiàn),一直養(yǎng)到它們長大成蛾,破繭而出。這些點滴體驗,讓我及早深入“雖忙猶閑”的三昧,對于我未來的弘法事業(yè)具有莫大的助益。
在佛學院圖書館兼任管理員期間,我除了夜以繼日地整理活頁文選之外,還經(jīng)常忙里偷閑,翻看《水滸傳》、《三國演義》、《基督山恩仇記》等中外名著。甚至在開大靜之后,點著線香躲在棉被里偷偷閱讀,直至天亮。就這樣,數(shù)年之間拜忙中自修之賜,我不但得以遍覽群書,更激發(fā)對文學的深厚興趣。
老師的一聲令下,我忙著奔走油印,供給教材;同學的一句要求,我忙著整理講義,裝訂成本。忙,使我得到師長的肯定;忙,使我得到同儕的友誼;忙,使我意識到集體創(chuàng)作的重要;忙,使我感受到同心協(xié)力的意義。在閉塞的深山叢林里,雖不曾閱讀“青年守則”,但我早已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諦。觀世音菩薩因為二六時中忙著尋聲救苦,地藏王菩薩由于時時刻刻忙著地獄度生,所以贏得佛子們的頂禮贊嘆。因此,忙是善舉,忙是利行,忙是情義,忙是功德。忙,才是佛法的真諦。
剛開始時,為著一個開示,我往往忙了幾個通宵,準備講稿;為了一篇文章,我經(jīng)常忙了幾個夜晚,搜索枯腸。雖然未曾領過任何鐘點費,亦未曾得到任何稿酬,但是看著臺下的群眾由少而多,由點頭會意到拍手鼓掌,看著自己的一筆一畫印成方方正正的鉛字,刊在每期的《菩提樹》、《人生》、《覺生》、《自由青年》等報章雜志上,一股強烈的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充塞胸懷,實非錦衣玉食、華廈美屋之樂所能比擬。在忙中,我充分領略服務奉獻,不求報償?shù)姆ㄏ。所以,我能有能無,能苦能樂,能大能小,能進能退。
為了讓一本書及早付梓,我曾經(jīng)守在深山草棚里一個月之久,趴在塵泥地上,以大地為桌案,奮筆疾書,寫出我對人間佛教的理想。為了讓一本雜志如期出刊,我時時餓著肚子,從臺北大理街走到萬華火車站,坐火車到老北投,再轉公車到新北投,摸黑步行至山頂,將一本新印的刊物交到老法師手上,才松了一口氣。每次完稿,望著魚肚白的天色,再看看表,往往已是凌晨時分。雖然我整天忙得無人無我,無日無夜,但在我不僅未曾減少什么,反而增進了信心道念。
一九五一年,我擔任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每天起早睡晚,忙著帶領學生做早晚課誦、出坡勞動,忙著準備授課及批改作業(yè)。此外,還得忙著圈點八十余本的學生日記及輔導學生的生活。一個月下來,整整瘦了五公斤。盡管如此,我的心靈卻在忙碌中逐漸提升,我的視野也在忙碌中逐漸開闊。忙,開啟人人本具的潛能;忙,發(fā)掘方寸自有的寶藏。所以,我喜歡忙。借著忙,我精進奮發(fā),自強不息。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四五十年前,正是民生困乏的時代,有人又說:“教書自有香菇面,教書自有好供養(yǎng)。”但我覺得,教書之樂不在豐衣美食,而在灌輸大家正確的觀念。所以每次收到些微稿費或錢時,我總是拿去購買佛書,與佛子們結緣。忙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實在比黃金屋、顏如玉、香菇面、好供養(yǎng)更有價值。記得那時我常常為了一場講座,從宜蘭坐上一天的火車到高雄,演說完畢,又從高雄乘夜車回到宜蘭。在北宜線、縱貫線上,我雖然耗費了無數(shù)光陰,但生命的力量卻隨著滋長,怎不叫人歡喜?除了定期的講演之外,我馬不停蹄,忙著到工廠為勞工開示,到碼頭為漁民布教,到監(jiān)獄為受刑人皈依,到軍營為官兵們說法。有人說時間難挨,我卻覺得一天二十四小時瞬息即過,恨不得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時可以使用。
那時,臺灣的出租車剛剛開始營業(yè),我為了趕路,偶爾不得不以出租車協(xié)助自己奔忙。每當里程表跳動一次,我的心臟也隨之起伏跳動。又要忙碌,又想省錢的滋味固然頗不好受,但是每當望著臺下聽眾心開意解的表情,看著身邊的工作能夠完成,心中的喜悅真是無與倫比。
一九六二年以后,各個大學紛紛成立佛學社團,廣播電臺也增辟佛教節(jié)目,一向喜愛文教的我越發(fā)忙碌起來。我不但為寺院服務,為信徒講經(jīng),還要為學生授課,為電臺供稿,整天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雖然如此,我仍感到忙得不亦樂乎。
為了寺院的落成開光、住持晉山,我經(jīng)常南北奔跑,親往參加;為了信眾的婚喪喜慶,我往往毫不猶豫,前去致意。漸漸地,應酬日增,但因深恐人情不夠,所以只有自己忙碌,不愿對別人失禮。雖說凡事已恪盡己心,無奈仍有未如人意之處。我深深感到:未成名時,忙,是一種快樂的修行;成名之后,忙,有時卻成為一種艱難的負擔。俗謂“人為名累”,其實,再忙再苦,我也不累,人情難卻才是累人最甚。所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我還是歡喜忙,所以仍然繼續(xù)地忙下去。
隨著佛教的發(fā)展,五十歲以后,我又忙出另一片天地。在建寺安僧、辦理學院、創(chuàng)建養(yǎng)老育幼事業(yè)、從事出版文化工作等方面,我都寫下了“忙”的歷史。但有誰知道,我常常為了開導一個頑皮的小孩,忙著想盡辦法;我往往為了疏通一位固執(zhí)的老人,忙得舌干唇燥。時間在忙碌地思考、忙碌地做事中飛逝而過。佛經(jīng)上說:“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在忙碌的度眾工作中,我學習到謙虛耐煩的美德,也長養(yǎng)了慈悲包容的雅量,真是人生一大收獲。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忙著帶領弟子們披荊斬棘,啟建山林。平日里,我忙著在全山掃除各地落葉;假日時,我忙著進廚房供應香客素齋;山洪暴發(fā)時,我忙著以身擋水,保衛(wèi)道場,事后還要忙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臺風來襲,我忙著巡視各地,災后還要忙著修補搖搖欲墜的草寮。經(jīng)云:“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忙”的生活中,我對于這句話有很深的體會,因為佛光山的一沙一葉中,有我全部生命的虔誠供養(yǎng)。
近十年來,我的弘法腳步拓展到國際舞臺。我曾六去印度朝圣,八赴歐洲弘法;我曾七往大洋洲地區(qū)巡視寺務,三到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視察佛光山的別分院。為了將大乘佛法傳入西方世界,我去過北美洲三十次以上;為了每年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在馬來西亞的莎亞南體育館,我主持過八萬人的集會;在印度的拉達克,我爬上海拔四千米的高地,向當?shù)匦疟姾敕。?lián)合國大廈曾有我過往的足跡,印度總統(tǒng)府、泰國王宮、美國白宮也留下我和各國領導人會談的歷史。世界的七大奇觀,我曾一一佇足觀賞。在倥傯的弘法行程中,我瀏覽過莫斯科紅場的風光;走訪過得克薩斯州的美國太空總署,使我對尖端科技的成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參觀加利福尼亞州的環(huán)球影城,讓我對聲光化電的功用有了深一層的認知。我忙著做一個地球人,將歡喜遍撒十方世界,將自己融入萬物之中,每天過著既充實又幸福的忙碌生活。
滾石不生苔,流水不生蠹。忙,才能發(fā)揮生命的力量;忙,才能使我們身心靈活起來。經(jīng)云:“若行者之心數(shù)數(shù)懈廢,譬如鉆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又說:“人所欲為,譬如穿池,鑿之不止,必得泉水。”借著忙,將自己動員起來,才能一鼓作氣,先馳得點。如果能善于忙碌,“忙”就是一帖人生康樂的最佳營養(yǎng)劑。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