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十 付囑品 譯文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十 付囑品

  譯文:

  有一天,大師把他的門下弟子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叫來,對他們說:“你們和其它的徒眾不同,我滅度以后,你們都是住持一方弘法教化的禪師。我現(xiàn)在教你們?nèi)绾?a href="/remen/shuo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說法,才能不失本宗頓教法門的宗旨。說法時,應(yīng)先舉述三科法門,運用三十六相對法,如有出沒就會落于兩邊,說一切法不要背離了自性。如果忽然有人向你問法,說話都要雙句相對,彼此來去相互為因,最后兩邊的對待全部去除,更沒有其它可著之處。

  所謂三科法門,就是陰、入、界。陰是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入是十二入,也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門。界是十八界,也就是六塵、六門、六識,自性能含容萬法,所以叫作含藏識;如果起了分別思量,就是轉(zhuǎn)識。由轉(zhuǎn)識生起六識,出于六根門頭,對外接觸六塵,就這樣,十八界都是從真如自性而起用。自性如果邪,就產(chǎn)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正,就產(chǎn)生十八正。如果表現(xiàn)出惡用,就是眾生用;如果表現(xiàn)出善用,就是佛用。用自那里來呢?由自性而來。

  相互對待的諸法,外境無情方面有五對法:天和地相對,日和月相對,明和暗相對,陰和陽相對,水和火相對。這是五對相對法。

  法相、語言方面有十二對法:語和法相對,有和無相對,有色和無色相對,有相和無相相對,有漏和無漏相對,色和空相對,動和靜相對,清和濁相對,凡和圣相對,僧和俗相對,老和少相對,大和小相對;這是法相和語言的十二對相對法。

  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對法:長和短相對,邪和正相對,癡和慧相對,愚和智相對,亂和定相對,慈悲和狠毒相對,持守凈戒和為非作歹相對,直和曲相對,實和虛相,險和平相對,煩惱菩提相對,常和無常相對,悲和害相對,喜和瞋相對,舍和慳相對,進和退相對,生和滅相對,法身和色身相對,化身和報身相對;這是十九對相對法。”

  六祖說:“三十六對法如果懂得如何運用,就能使道貫穿于一切經(jīng)法,而且出入不落于兩邊。真如自性隨緣起用,和人言談時,對外要能即于一切相而不執(zhí)著一切相,在內(nèi)要能即空而不執(zhí)著空。如果完全著相,就會助長邪見;如果完全著空,就會增長無明。執(zhí)著空見的人,有的誹謗佛經(jīng),肯定地說‘不用文字’。既然說不用文字,那么人也不應(yīng)該有語言,因為這語言本身就是文字的相。又說‘直指之道不立文字’,就是這‘不立’兩個字,也是文字。又見到別人在說法,就誹謗別人所說著在文字。你們應(yīng)該知道!自己執(zhí)迷還罷了,又誹謗佛經(jīng)。千萬不可誹謗經(jīng)法,否則將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yè)!如果外著于相,而造作有為法來尋求真道;或者到處建立道場,而辯論有無的過患,像這樣的人,即使歷經(jīng)多劫也不可能明心見性。只許依照正法修行,又不可甚么都不想,這樣反將造成佛道上的障礙。如果只是聽人說法而不實地修行,反而會使人生起邪念。因此要依照正法修行,說法不要住相。你們?nèi)绻軌蛭蚪猓⑶乙勒者@樣去說、去用、去行、去作,就不會失卻本宗的宗旨了。

  如果有人問你法義,問‘有’,就用‘無’來答;問‘無’,就用‘有’來答;問‘凡’,就用‘圣’來答;問‘圣’,就用‘凡’來答。就這樣,二邊對待法的相互為因而離卻二邊,就顯出了中道義理。像這樣一問一答,其余的問題也完全依照這樣作答,就不會失卻中道的理體了。

  假如有人問:‘甚么叫做暗?’就回答他說:‘明就是因,暗就是緣,光明消失了就黑暗。以光明來顯現(xiàn)黑暗,以黑暗來顯現(xiàn)光明,一來一回相互為因,而成中道義理。’其余的問題都可以這樣回答。你們今后傳法,要依照這種方法轉(zhuǎn)相教導(dǎo)傳授,不要失卻頓門宗旨!”

  惠能大師在唐睿宗太極元年(七一二),也就是后來改元的延和七月時,命門下弟子到新州的國恩寺建塔,又派人催促早日完工。到了第二年夏末,終于落成。七月一日,六祖集合徒眾,對他們說:“我到八月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們?nèi)绻猩趺匆蓡,須趁早發(fā)問,我當(dāng)為你們解答,消除你們心中的疑惑。一旦我去世以后,就沒有人教導(dǎo)你們了。”

  法等人聽了這話,都傷心的流淚悲泣,只有神會神情如常不動,也沒有流淚哭泣。

  大師說:“神會小師卻能懂得善與不善平等,不為毀謗或贊譽所動搖,不生悲哀或快樂的情緒。其它的人都作不到這一點,你們這幾年在山中都修的甚么道?你們現(xiàn)在悲傷涕泣,是為誰擔(dān)憂呢?如果是憂慮不知道我的去處,我自己是知道要去那里的;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處,也就不會預(yù)先告訴你們了。你們悲傷涕泣,是因為不知道我的去處;如果知道我要去那里,就不應(yīng)該悲傷涕泣了。法性本來就沒有生滅去來,你們都坐下來,我為你們說一首偈,叫作真假動靜偈。你們誦得此偈,就能與我的心意相同;依照此偈去修行,就不會失卻宗門的宗旨。”

  所有的徒眾都一齊向六祖作禮,請大師說偈。偈語是這樣說的:

  一切萬法皆非真,不要顛倒看作真。

  若是當(dāng)作真實看,此見完全不是真。

  若能自心識得真,離了假相即心真。

  自心不能離假相,既已無真何處真。

  有情本來就解動,木石無情才不動。

  若是偏修不動行,則同木石頑不動。

  如尋自心真不動,不動自存于動中。

  不動若是頑不動,無情卻是無佛種。

  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只要能作這樣看,此見就是真如用。

  告訴諸位學(xué)道人,著力必須要用意。

  勿在大乘宗門下,卻仍執(zhí)著生死見。

  彼此談?wù)撊粝嗥,就?yīng)共論佛法義。

  所言若實不相契,也應(yīng)合掌使歡喜。

  宗門原本是無諍,有諍就失真道義。

  固執(zhí)違逆諍論者,心性便轉(zhuǎn)入生死。

  當(dāng)時徒眾聽完偈語,都一起向六祖頂禮,并且都體會大師心意,人人收攝散亂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諍執(zhí)。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間,法海上座于是再禮拜大師,請問道:“和尚滅度以后,衣法將要傳給甚么人呢?”

  大師說:“自從我在大梵寺說法,直到今天所說,記錄流通,名為《法寶壇經(jīng)》。你們守護此經(jīng),轉(zhuǎn)相傳授,度化一切眾生。只要能依照此經(jīng)說法,就叫作正法。我現(xiàn)在只為你們說法,不再傳付祖衣。因為你們的信根都已純熟了,決定不再存有疑慮,足以勝任弘法大事;但是根據(jù)達摩祖師傳授的偈意,祖衣不應(yīng)該再傳。達摩祖師的偈語是這樣說的:‘我來東土的本意,是為傳法度迷情。一華開展為五葉,菩提道果自然成。’”

  六祖又說:“各位善知識!你們?nèi)巳烁髯郧鍍粜囊,聽我說法: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種智,必須了達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能在一切處而不住一切相,并于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愛,也沒有執(zhí)取和舍棄的心念,不計較利益成敗等事,安閑恬然平靜,清虛圓融澹泊,這就叫做一相三昧。如果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臥,都懷有一顆純凈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場中別有舉動造作,即已真實成就凈土,這叫做一行三昧。如果能夠具有這二種三昧,就好像地下種子,由含藏到長養(yǎng),終使果實成熟。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如此。我現(xiàn)在所說的法,譬如及時雨,普遍潤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們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種子,遇到這及時雨的滋潤,都能發(fā)芽生長。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證得菩提,依照我所說去行持的人,決定能夠獲證妙果。聽我說偈:‘心地含藏諸種子,普獲法雨皆發(fā)萌。頓悟華情行持后,菩提妙果自然成。’”

  六祖說完偈語,又說:“佛法沒有二法,心也是這樣只有一種。佛道清凈,沒有甚么可以執(zhí)著。你們切勿偏著‘看靜’和偏落‘空心’,自心本來清凈,原本無可執(zhí)取和舍棄。你們要各自努力,隨緣珍重!”

  這時,徒眾都向六祖頂禮而后退出。

  六祖在七月八日那天,忽然對門下弟子說:“我要回去新州去,你們趕快去準備船只!”

  大家堅決哀請挽留,六祖說:“諸佛隨緣應(yīng)化出世,尚且還要示現(xiàn)涅槃,有來必定有去,這是正常的道理。我這肉身骸骨也應(yīng)該有所歸宿。”

  大眾說:“師父!您現(xiàn)在去了新州,甚么時候可以再回來?”

  六祖說:“葉落歸根,生來本無法可說。”

  大家又問:“正法眼藏傳給了甚么人?”

  六祖說:“有道的人得我法,無心的人自宗通。”

  又問:“以后有沒有事難?”

  六祖說:“我滅度后約五六年時,應(yīng)當(dāng)會有一個人來偷取我的頭。聽我預(yù)記:‘取頭頂戴如養(yǎng)親,為了口腹代人行,遇到滿字的事難,州縣當(dāng)官是楊柳。’”

  又說:“我滅后七十年,將有二位菩薩從東方來,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同時興盛佛法教化,建立我的宗派,修建佛寺,昌隆法嗣。”

  門人又問:“自從佛祖應(yīng)現(xiàn)以來,不知一共傳授了幾代?愿請垂恩開示!”

  六祖說:“應(yīng)化世間的古佛,已經(jīng)無數(shù)無量,無法計算了,F(xiàn)在只以七佛為始來說:過去莊嚴劫時,有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現(xiàn)在賢劫時,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這就是所說的七佛。

  釋迦牟尼佛首傳正法眼藏給摩訶迦葉尊者,二傳是阿難尊者,三傳是商那和修尊者,四傳是優(yōu)婆毱多尊者,五傳是提多迦尊者,六傳是彌遮迦尊者,七傳是婆須蜜多尊者,八傳是佛馱難提尊者,九傳是伏馱蜜多尊者,十傳是脅尊者,十一傳是富那夜奢尊者,十二傳是馬鳴大士,十三傳是迦毗摩羅尊者,十四傳是龍樹大士,十五傳是迦那提婆尊者,十六傳是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傳是僧伽難提尊者,十八傳是伽耶舍多尊者,十九傳是鳩摩羅多尊者,二十傳是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傳是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傳是摩拏羅尊者,二十三傳是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傳是師子尊者,二十五傳是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傳是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傳是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傳是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傳是慧可大師,三十傳僧璨大師,三十一傳是道信大師,三十二傳是弘忍大師,一直到我惠能是第三十三代祖。從上面所說的諸位祖師,都各有所稟承。你們以后也要代代相傳,不可有誤。”

  六祖大師在唐玄宗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癸丑歲八月初三當(dāng)天,在新州國恩寺用過齋飯,告訴所有徒眾說:“你們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們道別。”

  法海說:“和尚留下甚么教法,可使后世迷人借以得見佛性呢?”

  六祖說:“你們用心聽著!后代的迷人如果能夠識得眾生,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識得眾生,即使歷經(jīng)萬劫,想要覓佛也是難遇難逢。我現(xiàn)在教你們認識自己心中的眾生,見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見佛,只在能夠認識眾生,因為是眾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來迷惑眾生。自性如果能夠覺悟,眾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佛也就是眾生。自性若是平等,眾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險,佛也就是眾生。你們心里如果陰險不正,就等于佛在眾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眾生成了佛。我們自己心中本來就有佛,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沒有佛心,到何處去尋找真佛呢?你們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懷疑!心外并無一物可以建立,萬法都是從我們自心里變現(xiàn)出來的,所以經(jīng)文里面說:‘心念一生則種種法隨之而生,心念一滅則種種法隨之而滅。’我現(xiàn)在留下一偈與你們告別,這首偈子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夠見到自己本心,自然能夠成就佛道。”

  這首偈是說:“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的時候,魔王住心房,正見的時候,真佛坐心堂。自性起邪見三毒同時生,那就是魔王住在心房。有了正見,三毒心自然去除,這時魔王就如實變成真佛。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就是出自一身。如果向自性中能自見三身,那就是成佛的菩提因。本是從化身而生清凈法性,清凈法性常在化身中。清凈法性使化身行于正道,將來報身圓滿功德無窮。婬性本是由凈性而生,除去婬欲就是凈性身。性中各自遠離五欲,見自清凈本性剎那就是真佛。今生如能遇到頓教法門,忽然悟到自性,就是親見世尊,如果想要修行尋求作佛,不知要向何處求真。如果能在心中自見其真,有真就是成佛的因。不能見到自性而向外覓佛,起此心念總是大癡人,F(xiàn)在已經(jīng)留下頓教法門,要救度世人必須先行自修。告訴你們及將來學(xué)道的人,不作這樣的見解實在是太愚迷了。”

  六祖說完此偈,告訴大眾說:“你們要好好安住,我滅度以后,不可和世俗人一樣地悲傷涕泣,接受人吊祭慰問時,若穿著孝服,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來的正法。只要能識得自己本心,就能見自心本性原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因為恐怕你們心里迷惑,不能領(lǐng)會我的意思,現(xiàn)在再次囑咐你們,使你們能得見自性。我滅度以后,依我所說修行,就好像我在世時一樣。如果違背我的教法,即使我在世間,對你們也是沒有甚么益處。”

  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靜止不動不修善,悠閑自在不造惡,斷絕見聞心安靜,心無拘束無所著。”

  六祖說完了偈語,端坐到三更時分,忽然告訴弟子說:“我去了。”剎那間示寂了。當(dāng)時異香充滿室內(nèi),天空白虹連屬地面,樹木也變成了白色,飛禽走獸都發(fā)出了哀鳴。

  十一月,廣州、韶州、韶州三郡的官僚以及門下的出家、在家弟子,爭相要迎請六祖的真身去供養(yǎng),無法決定該往何處。于是就焚香禱告說:“香煙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大師的歸宿。”

  當(dāng)時香煙一直飄向曹溪。十一月十三日,眾人把六祖坐化的神龕以及五祖?zhèn)飨碌囊吕彾加尚轮輫魉逻w回曹溪寶林寺供奉。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六祖的肉身出龕,弟子方辯用香泥涂上六祖的真身。這時弟子們憶起六祖曾經(jīng)說過“取頭”的預(yù)記,于是先用鐵片和漆布圍護六祖的頸部,然后送入塔內(nèi)供奉。六祖真身入塔時,塔內(nèi)忽然出現(xiàn)一道白光,直沖天上,經(jīng)過了三天以后才消散。韶州刺史把六祖的事跡報告給朝廷,皇上就敕令立碑紀念六祖的道行。

  惠能大師世壽七十六歲,二十四歲時受五祖?zhèn)饕,三十九歲時披剃受戒,說法利生共有三十七年。得法嗣法的有四十三人,其它悟道超凡的就不知其數(shù)了。達摩祖師所傳以為憑信的祖衣、唐中宗御賜的磨衲寶缽以及方辯所塑的六祖法相,連同大師所用的道具等,永遠作為寶林寺的鎮(zhèn)寺之寶。流傳《法寶壇經(jīng)》,用以顯揚頓教禪門的宗旨,興隆三寶,普遍利益一切眾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