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論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十年十一月在杭州作──
夏歷十月十日,由北京講法華經畢返杭,適與張仲仁先生共車,出梁漱溟君所著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讀之終夜,不忍釋手,真近年有新文化運動以來第一之杰作也。梁君以深細精銳之思,成此不朽之文,恐透徹了解者殊不易多得。余既真知灼見其義,且與我所提倡之佛化關系頗大,故不得不粗略先為一文以評之。
梁君推究各方文化之發(fā)生,于地理、天時、經濟、交通等種種周圍之助緣外,特別注重于“天才”及“意欲之主因”。且為中華文化數千年所以停滯不進者,乃由老、孔等幾人之天才太高,使后人仰摹猶虞不及之所致,此皆深獲我心,而去年評胡適之君所著中國哲學大綱時,亦曾略言及之者也。
梁君以“生活意欲”之向前求增進,說明西洋古代及近代之文化;處中求調適,說明中華之文化,回后求解脫,說明印度之文化。但言人世,雖覺甚當,統(tǒng)觀法界,殊不謂然。今另為表如下:
梁君以“物質”、“他心”、“無常律”、為障礙生活之對境,意謂對增上物質之障礙,可用西洋文化排除之;若他心之障礙,則須用中華文化融和之;而有生必滅之無常律,唯印度文化乃足解除其障礙。另將文藝、美術等列為一種相似不思議的無障礙的生活。其實、文藝美術為一類之無記法,展轉亦為障礙,而物質、他心之障礙,亦必由三乘之共佛法,達到大乘之不共佛法,乃成真正之不思議的無障礙的生活也。
梁君以“現(xiàn)量”、“直覺”、“理智”三種為知識之根源,蓋即現(xiàn)量、非量、比量之三量也。然非量原以指似現(xiàn)量、似比量者,梁君似專指似現(xiàn)量言;且直覺非不美之辭,在凡情之直覺雖屬非量,而圣智之直覺亦不違真現(xiàn)量、真比量,故成無得不思議之任運無障礙法界智。另為表如下:
梁君以西洋文化是直覺運用理智的,中華文化是理智運用直覺的。所云直覺、皆專指似現(xiàn)量言。換言之,直覺境即俱生我法二執(zhí)之心境也。又言:佛法是現(xiàn)量運用比量的,或比量運用現(xiàn)量的。由余觀之,當言佛法是由圣智的比量排除非量的凡情直覺,獲真現(xiàn)量,起不思議無障礙法界之直覺而運用比量的。所云起不思議無障礙法界之直覺者,即示現(xiàn)他受用身土及應化身土是也。
梁君視佛法但為三乘的共法,前遺五乘的共法,后遺大乘的不共法,故劃然以為佛法猶未能適用于今世,且慮反以延長人世之禍亂,乃決意排斥之。其理由、蓋謂東方人民猶未能戰(zhàn)勝天行,當用西洋化以排除物質之障礙;西洋人民猶未能得嘗人生之真味,當用中華化以融洽自然之樂趣。待物質之障礙盡而人生之樂味深,乃能覺悟到與生活俱有的無常之苦,以求根本的解脫生活,于是代表印度化的佛法,始為人生唯一之需要。若現(xiàn)時則僅為少數處特殊地位者之所能,非一般人之所能也。故對于特殊人的個人之學佛雖或贊成,而對于向一般人提倡,必力反對之。果如梁君之言者,似乎如佛典所云之北俱盧洲人,乃真能適宜佛化者,何以佛法興世,又偏在南閻浮提,而北俱盧洲人適得其反歟?且梁君自云:在個人唯覺佛法為真對的,其欲專提倡代表中華文化的孔家哲學,純出于舍己從眾的悲愿,則梁君殆不免自視太高,而視人太卑歟?同為人類,同生斯世,梁君能覺得唯佛法為真對,眾人便亦能覺得唯佛法為真對;眾人既亦能覺得唯佛法為真對,梁君壓良為賤,強謂其不能,乃云佛法在今日但為貴族的,則純出梁君之錯覺可知也。雖然、近來學佛之人,所知于佛者,不及梁君之正確,故大都迷信為鬼神之一,好為扶乩、圓光及貪玩守竅出神等種種秘戲;其不然者,則悉趨于厭棄世事消極主義之一途而已。前者徒益邪穢,后者又懦弱自了,無裨人世。且當今佛法乏人,間有一二深思專精之士,則又寢饋昔賢,高文奧義,非一般人所能共喻。梁君視佛法為貴族的,蓋亦有在。
余則視今為最宜宣揚佛法的時代:一則菩提所緣,緣苦眾生,今正五濁惡世之焦點故。二則全地球人類皆已被西洋化同化,外馳之極,反之以究其內情。下者、可漸之以五乘的佛法,除惡行善,以增進人世之福樂;中者、可漸之以三乘的共佛法,斷妄證真以解脫人生之苦惱;上者、可頓之以大乘的不共法,即人而佛以圓滿人性之妙覺故。而對于中國,排斥混沌為本的孔老化,受用西洋的科學,同時、即施行完全的佛法。以混沌之本拔,則鬼神之迷信破故。若對西洋,則直順時機以施行完全的佛化可也。余所謂完全的佛法,亦未嘗不以三乘的共佛法為中堅,但前不遺五乘的共法,后不遺大乘的不共佛法耳。五乘共法,十法界的正因果律也,乃屬于依他起性者。三乘的共法,生死煩惱之解脫也,乃通于三性三無性者。大乘的不共法,常樂我凈之法身也,乃屬于圓成實性者。今以明正因果以破迷事無明之異熟愚,則中華宗極混沌,樂為自然之惑袪,而西洋逐物追求、欲得滿足迷亦除,于是先獲世人之安樂,漸進了生脫死之域以蘄達乎究竟圓滿之地。此先得人世之安樂,亦與梁君所期者同;但梁君欲從排斥佛法、攝受歐化、提倡孔學達之,余則謂須昌明五乘的共佛法以達到之耳。此后當另著「佛教人生學”、“具足佛教學”二書以明之。余并愿脫離寺院及講經之務,周流全國及全球以專事講演。
梁君欲排斥佛化,先以提倡孔化,使迷入人生之深處,極感苦痛,然后再推開孔氏,救以佛化。乃不直施佛化,俾世人得孔氏同樣之利益,而預免其弊害,用心頗為不仁。又孔子天才之高,殆大士之應生,而此種人才,決非孔學所能產生,唯佛法乃能產生之耳。故宋明儒者,亦莫不與禪宗有淵源者。即梁君自身,要非先曾入佛不為功,乃反欲排佛以期孔化,何異斫除本根而求枝葉敷榮乎?則又頗為不智。一言而不仁不智,竊為梁君惜焉。ㄒ姾?痪硎黄冢
- 上一篇:論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
- 下一篇:評郭沫若論文化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太虛大師:對于佛法僧三觀,當有一貫宗旨
- 太虛大師: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 太虛大師:儒道不能解脫業(yè)力 離苦得樂必須學佛
- 太虛大師:學佛是為了什么 學佛在于離苦得樂
- 太虛大師:什么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 太虛大師:佛教徒應如何對待佛化婚禮?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開示“所緣緣”的認識
- 太虛大師:太虛法師談夢的意義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論周易
- 太虛大師: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誤會首當其沖
- 太虛大師:原子能與禪定神通
- 太虛大師:學佛初門由三法入
- 太虛大師:中國人的8種通病可以靠它改變
- 太虛大師:對治中國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虛大師:佛告訴你做人的五條根本道理
- 太虛大師:中日佛教文化的八點不同
- 太虛大師:經商與學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虛大師:文化守成與改革創(chuàng)新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