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法照研究綜述

  二十世紀法照研究綜述

  圣凱法師

  在中國凈土教理史上,法照大師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南宋宗曉“六祖說”和志磐“七祖說”中分別被尊為凈土三祖和四祖,并且有“后善導(dǎo)”的尊稱。日本學(xué)者塚本善隆說:“法照可以與唐太宗、高宗時代的善導(dǎo)相提并論,是代宗、德宗時代唐凈土教史上的杰出代表!盵1]這樣一位重要人物, 在僧傳、史籍中只有見到一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記;對于他的思想與著作,只知他曾創(chuàng)立“五會念佛”法門。除此之外,再也一無所知。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大量的敦煌遺書被加以整理與研究,同時有關(guān)法照的文獻也相應(yīng)地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如法照的著作《凈土五會念佛誦經(jīng)觀行儀》卷中、卷下,及由日本高僧帶往日本傳世本《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都編入大藏經(jīng)。于是,許多學(xué)者利用敦煌發(fā)現(xiàn)的新資料以及其他資料,對法照大師進行大量的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就自從敦煌遺書發(fā)現(xiàn)以來,國內(nèi)外對法照大師的研究進行綜合性的敘述,使國內(nèi)的佛教界及學(xué)術(shù)界了解這方面研究的成果,希望能對法照及凈土信仰的研究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日本、歐美國家的研究情況

  對于法照及凈土五會念佛的研究,以日本學(xué)者著手最早且成果最豐富。早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日本著名佛教學(xué)者矢吹慶輝氏就在他所發(fā)表的《鳴沙余韻》中對英藏敦煌文獻中的凈土五會念佛贊文予以收錄和解說。?[2]一九三三年,塚本善隆先生出版研究法照的巨著《唐中期の凈土教——特に法照禪師の研究》?[3],對國際學(xué)者影響很大,是一部享譽半個多世紀的巨著。本書所用的資料極為豐富,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金石文字以外,就是敦煌遺書,主要材料為法照所撰《凈土五會念佛誦經(jīng)觀行儀》中下二卷(缺上卷)。眆本善隆先生先用大量的篇幅敘述唐中期的社會背景,以及當(dāng)時佛教各宗派的發(fā)展情況,從社會與佛教兩方面說明法照大師的凈土教的發(fā)展機遇,也為法照的凈土思想提供了溯源性的考察。

  關(guān)于法照的籍貫,《宋高僧》說“不知何許人也”[4],《廣清涼傳》則說法照“本南梁人也”?[5],敦煌卷子P?4641號《五臺勝境贊》也說:“南梁法照游山寺,西域高僧入化城。”在《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五會念佛”下有小字注云:“梁漢沙門法照”[6],而敦煌卷子S370號詠法照在五臺山睹靈異之事的《五臺山贊》也有說:“梁漢禪師出世間,遠來巡禮五臺山!笨梢,法照的籍貫是南梁或者梁漢。塚本善隆先生從法照在南岳所拜的師父承遠是漢州人,以及法照所倡導(dǎo)的五會念佛曾經(jīng)受四川劍南地方禪宗的“引聲念佛”影響,所以認為南梁或梁漢是唐代的漢州,因為這個地方以前又稱“梁州”,所以法照就是四川北部的人。塚本善隆先生對法照的一生,如師事承遠、建立五臺山竹林寺、太原、長安地方的布教、示寂進行詳盡的考證,對法照的著述進行詳細的介紹,并且對五會凈土念佛贊文進行調(diào)查。眆本善隆先生在第十二章“法照の凈土教批判”對法照的凈土思想進行充分的論述,認為法照的凈土教繼承承遠、慧日、善導(dǎo)、道綽、慧遠等,但其中繼承善導(dǎo)的教導(dǎo)最為顯著[7],法照的念佛特別重視口稱念佛所謂稱名念佛的實踐。法照師承承遠,慧日、承遠主張禪、戒、凈一致雙修,所以法照深受他們的影響。同時,在當(dāng)時長安佛教界諸宗調(diào)和融通的思想已是一種思潮,所以法照的凈土教與華嚴、天臺及不空的密教之間的交涉也是理所當(dāng)然,眆本善隆先生對此都有所闡發(fā)。總之,塚本善隆先生對法照的研究是全面而又詳盡,雖然,幾十年來,隨著新資料的發(fā)現(xiàn),在法照的局部研究上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對法照的綜合考察則尚不多見,湯用彤先生對眆本善隆先生的研究評價說:“塚本君之書敘述詳贍而少能在大處綜論,后之學(xué)者如能繼塚本君之芳蹤,而特察世運推移之因果,則幸甚矣!盵8]湯先生的指點與期望令新生代的中國青年學(xué)人振奮不已。

  一九三七年,道端良秀先生發(fā)表了《唐代凈土教徒の精神生活》[9],對唐代的凈土信仰進行考察,認為法照對凈土信仰的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九四二年,望月信享先生出版了他研究凈土教的巨著《中國凈土教理史》,對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說:“蓋法照所謂念佛三昧,依心念口稱發(fā)得三昧。其旨趣無異于善異、懷感等之口稱三昧。但彼制定五會念佛之儀則,合五音之曲調(diào),以教唱佛名,以警策自、他之信心,而成就新的三昧,即其新的念佛方法!辈⑶艺J為五會念佛的創(chuàng)造受五祖門下流行的“引聲念佛”的影響,而五會念佛中高聲急念的方法是從懷感勵聲念佛而來。[10]

  五、六十年代,佐滕哲英先生發(fā)表了《龍大圖書館山內(nèi)文庫藏法照念佛贊——本文并解說》[11]、《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12]、《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贊》[13]等一系列論文,對日本龍谷大學(xué)山內(nèi)文庫所藏敦煌本《法照念佛贊》本身及英、法所藏相同的凈土五會贊文寫本進行了細致地比較研究。佐滕氏通過比較研究,認為龍大所藏《法照念佛贊》是完本,是法照凈土教的貴重研究資料。并且,由圓仁《入唐新求圣教目錄》所說“念佛贊一卷,章敬寺沙門弘素述”[14],佐滕氏將本書的集錄者擬為弘素。[15]在《法照念佛贊》中的《法照和尚憬仰贊》有一句“傳法真言勸念佛”,佐滕氏于是認為這是法照念佛與密咒雙修的重要資料;《蘭若空贊文》中“華嚴和尚法先宗”,華嚴和尚即是北宗禪的第七祖華嚴和尚嵩山普寂禪師,這說明法照的凈土教與禪的關(guān)系;《法花廿八品贊文》,是廿八品品名的略頌,這是說明法照凈土教與《法華經(jīng)》關(guān)系的資料。[16]佐滕氏對龍大所藏《法照念佛贊》的研究可謂細致而又深入。

  一九五七年,藤原凌雪出版了巨著《念佛思想之研究》[17],對法照的籍貫、生平、著述等方面進行了簡單地介紹。由于作者是一位凈土真宗的教徒,所以以善導(dǎo)、法然為正統(tǒng),但對法照的念佛思想予以極高的評價:應(yīng)該說:法照是唐代文化之爛熟期中,作為代表大歷、貞元時代之中國凈土教,若列出其名者有飛錫、少康,尤其在當(dāng)時對于中國有其出色的信望與布教力,進而擴展到日本凈土教影響力,想來也許法照就是如此超拔而出人頭地之人。[18]法照雖然有“后善導(dǎo)”的稱呼,但對善導(dǎo)的凈土教并不是簡單的繼承,藤原凌雪先生分析說:因為當(dāng)時凈土教之一般傾向的接收各宗派的影響,一方面承受天臺、華嚴、律、真言、凈土等所有矛盾思想,同時其中在法照獨特之神秘的,并且創(chuàng)設(shè)了音曲的五會念佛方法,使這種活用在實地布教上。所以完全不同于善導(dǎo)特意地醉心銳意正行與雜行之差距,分判正定與助業(yè),以強調(diào)稱名正定業(yè)教義之特色。到了法照時代感覺到只有微薄之影響了。然而,又依據(jù)稱名念佛為新的倡導(dǎo)法為普及流行一般民眾之間行儀實踐之一點上,想來不是有辱‘后善導(dǎo)\’之聲名的。[19]

  中國凈土教可分為三流:慧遠流、善導(dǎo)流、慈愍流,法照曾游化廬山,可見曾受慧遠流的教育;法照又師事承遠,承遠依據(jù)慈愍三藏之指導(dǎo)歸投凈土教,所以藤原氏認為法照的凈土教接收了由來所有的三流。對于法照與慈愍三藏的區(qū)別,藤原凌雪先生分析說:

  法照多分接受慈愍之教義,然而也不與慈愍三藏安全相同,慈愍說‘俗無真有\(zhòng)’,以哲學(xué)的基礎(chǔ)采取相宗之說(應(yīng)譯為:采取相宗之說為哲學(xué)的基礎(chǔ)),對于法照是根據(jù)性宗之說而主張中道實相。又在實踐方面,法照比較慈愍、承遠之熱烈的布教力更加濃厚地推展,尤其說五會念佛之特殊方法,在民眾教化上,推動出偉大的成績。[20]藤原凌雪先生以凈土宗徒的真誠,對法照的思想進行全面又細致地分析,他的許多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啟發(fā)。

  一九七六年,上山大峻先生發(fā)表了論文《敦煌出土凈土法身贊》[21],對法照所撰的《凈土法身贊》進行考察,文中對敦煌遺書中現(xiàn)存的六種卷子進行比較研究,指出流行于敦煌的法照倡始的五會念佛,是中原禪凈合一的直接影響。一九七二年,廣川堯敏先生對敦煌新發(fā)現(xiàn)的與法照有關(guān)的資料進行考察,發(fā)表了論文《敦煌出土法照關(guān)系資料について》。[22]廣川氏在這篇論文中詳細開列了分藏于英、法、俄、日等五國所藏有關(guān)法照創(chuàng)作和編集的凈土贊文、法照門徒所作的凈土贊文,以及論者推測可能系凈土贊文所涉及到的71個敦煌寫本的卷號,堪稱是目前對敦煌藏經(jīng)洞所出有關(guān)法照的資料進行調(diào)查最為全面的研究成果。但是,根據(jù)國內(nèi)敦煌學(xué)者的研究,他將《九想觀詩》、《出家贊》、(《兒出家贊》)、《散華樂贊文》、《法身禮》、《無相禮》、(《法身禮》的異名)列為凈土贊文是有點不妥的。[23]一九八四年,廣川堯敏先生又對敦煌所有有關(guān)的凈土禮贊文進行調(diào)查,完成了論文《禮贊》。[24]在文中,廣川氏首先將禮懺文與禮贊文進行分別說明,然后再將曇鸞、彥琮、善導(dǎo)、傳善導(dǎo)作、法照、法照門徒等所作的禮贊進行詳細綜合性地論述,這是對敦煌凈土贊文比較全面研究的成果。一九七七年,江隈薰發(fā)表了論文《唐代凈土教の行議》[25],文中對懷感、慈愍、法照三人的凈土實踐儀式進行分析,認為法照所提倡的五會念佛是將愿生的心情積極地攝入念佛的“行儀”中。一九八七年,美國的維斯坦(WeinsteinStanley)出版了巨著《唐代的佛教》(BuddhismunderTang)[26],在書中對法照的生平及五會念佛進行了考察,對法照在凈土信仰的普及教化上予以高度的評價。

  二、中國對法照的研究情況

  中國對法照的研究起步較遲,但是從九十年代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我國的湯用彤先生完成《隋唐佛教史稿》一書[27],對凈土宗進行考察,證論了法照是劍北地方蕭梁所置南梁州人,并且認為廬山蓮社事跡的流傳跟法照的巡視有關(guān);一九三四年,湯用彤先生著文評眆本善隆《唐中期の凈土教》,對法照的凈土教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28]一九七七年,出版了樂觀法師的《香光閣隨筆》一書[29],他利用金石碑文及敦煌遺書的資料對法照進行全面地研究,大書中列出了大量與法照有關(guān)人物如承遠、智詵、處寂、無相、無住、光勝、良忍等人的傳記,對五會念佛進行溯源性地考察。樂觀法師根據(jù)《凈土五會念佛誦經(jīng)觀行儀》及《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贊》對五會念佛的儀式進行復(fù)原,并且利用音韻學(xué)對五會念佛進行分析,用工尺譜、簡譜、五線譜標出五會念佛譜,使現(xiàn)代人得以聞此千古絕音,法師功莫大焉。

  一九八九年,趙樹鋒先生發(fā)表了《凈土四祖法照》一文[30],對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進行了簡單地介紹,著重說明了法照與五臺山的因緣。一九九四年,施萍婷先生發(fā)表了《法照與敦煌文學(xué)》、《法照與敦煌初探—以P?2130號為中心》兩篇論文,[31]利用有關(guān)法照凈土五會念佛法門的敦煌寫本,對法照與敦煌的關(guān)系作了頗有新意的探討。在《法照與敦煌文學(xué)》一文中,公布了他本人收集的有關(guān)法照凈土五會念佛贊文的敦煌寫本62個卷號;在《法照與敦煌初探》中,施先生利用P?2130、P?3792V?3認為法照祖籍涼州,法照生于天寶九年(750年),寂于開成三年(838年);施先生著重對P?2130進行研究,認為P?2130是《凈土五會念佛誦經(jīng)觀行儀》上卷,施先生的研究成果對我們予以了很大的啟發(fā)。

  一九九六年,張先堂先生從佛教文學(xué)的角度討論了法照的凈土五會念佛贊文,發(fā)表了《敦煌本唐代凈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xué)》一文。[32]因為以前的研究著重于凈土五會贊文與佛教史的關(guān)系,而張先生的大作則從凈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xué)的關(guān)系著手,揭示了凈土五會贊文的文學(xué)特點:豐富性、音樂性、通俗性、文學(xué)性。張先生對佛教贊文的產(chǎn)生進行了考察,他說:佛教贊文是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它是佛教在中國的普及發(fā)展過程中為適應(yīng)禮佛活動的需要面產(chǎn)生的一種具有新的質(zhì)素的文學(xué)體裁。[33]

  一九九八年,張先堂先生又發(fā)表了他對法照凈土五會念佛贊文新的研究成果——《晚唐至宋初凈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張先生在文中公布了他調(diào)查有關(guān)凈土五會念佛贊文的敦煌寫本64個卷號,考察了凈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年代,它是上限年代是晚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下限年代是北宋雍熙三年(986年)。[34]由此可見,凈土五會念佛法門這種通俗的凈土宗修行法門的流傳實在久遠。

  一九九七年,張弓先生出版了巨著《漢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在“文苑篇”中,從佛教文學(xué)的角度考察了法照的凈土五會念佛贊文,對贊文的句式和和聲進行了研究,認為“善導(dǎo)是唱贊文學(xué)的發(fā)軔人,凈土大師法照是著名的唱贊文作者”。[35]

  一九九七年,湛如法師在他的博士論文《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中[36],專題考察了敦煌凈土教贊文,其中對法照的《凈土法身贊》與《大乘凈土贊》進行了研究,從思想的角度闡發(fā)了法照與蜀地凈眾禪門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他說:凈土宗的指方立相,強調(diào)人們具足信愿行三種資糧即可往生西方,而念佛又是其中的主要途徑,法照把念佛與禪門的無念相結(jié)合,提出念至無念的高層次之修習(xí)境界。又以般若性空的無相理論,對指方立相加以詮釋,如:‘佛相空無相,真如寂不言’,是將指方立相的觀點,提升到自性空寂的理論上來。[37]

  湛如法師從《大乘凈土贊》的禪凈合一思想與無念之思想出發(fā),認為贊文中“念如知無念,無念是真如”思想,與四川保唐寺金和尚的“無念即是真如門,有念即生滅門”[38]的主張是相同的。法師對五會念佛與《大乘凈土贊》的思想進行根機適應(yīng)的分判,他說:

  《大乘凈土贊》的唯心凈土,則是對根機勝解的向上全提。敦煌凈土系贊文,是在凈土教法會行事逐漸完善的情況下而形成的禮贊儀軌。《大乘凈土贊》中的唯心凈土主張,是以自性清凈為基礎(chǔ),結(jié)合禪宗與天臺的真常唯心理論而構(gòu)建唯心凈土。它不同于傳統(tǒng)凈土教的西方凈土,亦有別無唯識宗在妄識上的凈土及三論的空性凈土。這種己心彌陀、唯心凈土的思想,是對傳統(tǒng)凈土教的革新。如果說法照的五會念佛的主張,是為了庶民的信仰的實踐需要,而《大乘凈土贊》則是契合僧侶、士大夫等階層的根機。[39]湛如法師對《大乘凈土贊》的分析,對我們研究法照的凈土國思想很有指導(dǎo)性與啟發(fā)性。

  一九九八年,劉長東先生在他的博士論文《晉唐彌陀凈土信仰研究》中[40],利用新的資料考察了法照的籍貫、生卒年代、生平事跡,駁正了塚本善隆先生的舊說。劉長東先生認為法照是陜西漢中的洋縣大氵黨里人,俗姓張,生于天寶五年(746年),卒于開成三年(838年),亨壽九十三歲。劉先生對法照的兩種凈土五會念佛行儀的性質(zhì)、特點作了分析,論述了法照的思想有融合南方觀想和北方持名的特征。劉長東先生對法照的籍貫、生卒年代、生平事跡的考證令我們耳目一新。

  通過我們對國內(nèi)外有關(guān)法照研究情況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法照作為唐中期凈土教的重要人物,已經(jīng)引起國際學(xué)術(shù)界很大的關(guān)注,并且對法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國學(xué)者對法照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經(jīng)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隨著新資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國際間的合作日益深入,對法照進行全面綜合性考察時代的來臨,我們充滿殷切的期望。

  注釋:

  [1]眆本善隆《南岳承遠傳とその凈土教》,《塚本善隆著作集》第四卷,513頁,大東出版社,日本,1976年。

  [2]矢吹慶輝《鳴沙余韻》,巖波書店,東京,1930年。在張先堂先生的大作《晚唐至宋初凈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中提到矢吹慶輝先生曾著有《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見《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第62 頁。其實,張先生的誤解來自施萍婷先生的《法照與敦煌初探——以P?2130 號為中心》,因為在施先生的大作中曾引用佐藤哲英的《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中談到矢吹慶輝先生對法照大師的評價,而誤將《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的作者寫成矢吹慶輝。筆者查《佛教史學(xué)》第三卷第二號, 唯有佐滕氏的大作,故特此澄清。

  [3]塚本善隆《唐中期の凈土教——特に法照禪師の研究》,東方文化學(xué)院京都研究所,日本,1933年;此篇論文后收入《中國凈土教史研究》,《眆善隆著作集》第四卷,大東出版社,日本,1976年。

  全書共分為十二章,目錄如下:

  一、序說——中國佛教的性質(zhì)和凈土教

  二、貸宗、德宗時代的長安佛教

  三、代宗、德宗時代的長安佛教各宗派

  四、凈土教的發(fā)達普及

  五、法照傳研究資料的研討

  六、法照傳考

  七、法照的著述

  八、關(guān)于五會念佛

  九、五會法事贊所收的贊詩

  十、飛錫、少康的念佛教

  十一、法照的凈土教

  十二、余論——法照凈土教和日本凈土教的關(guān)系

  [4]《宋高僧傳》卷21,《大正藏》卷50,844a。

  [5]《廣清涼傳》卷中,《大正藏》卷51,1114a。

  [6]《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大正藏》第47,476a。

  [7]塚本善隆《中國凈土教史研究》,487頁,大東出版社,日本,1976年。

  [8]湯用彤《湯用彤學(xué)術(shù)論文集》,51頁,中華書局,北京,1983年。

  [9]道端良秀《唐代凈土教徒の精神生活》,《大谷學(xué)報》第18卷第4期,1937年;后收入《唐代佛教史の研究》,法藏館,日本,1957年。

  [10]望月信亨《中國凈土教理史》,印海譯,185—189頁,慧日講堂,臺北,1974年。

  [11]佐滕哲英《龍大圖書館山內(nèi)文庫藏法照念佛贊——本文并解說》,日本慶華文化研究會,1951年。

  [12]《法照和尚仿佛贊について》(上、下),《佛教史學(xué)》第3卷第1、2號,平樂寺書店,日本,1952年。

  [13]《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贊》,《西域文化研究》第6卷《歷史と美術(shù)諸問題》,法藏館,日本,1963年。

  [14]《入唐新求圣教目錄》,《大正藏》卷55,1084a。

  [15]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學(xué)》第3卷第2號,40頁,平樂寺書店,日本,1952年。

  [16]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學(xué)》第3卷第2號,42頁,平樂寺書店,日本,1952年。

  [17]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譯,法印寺,美國,1997年。

  [18]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譯,310頁,法印寺,美國,1997年。

  [19]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譯,311—312頁,法印寺,美國,1997年。

  [20]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譯,329頁,法印寺,美國,1997年。

  [21]上山大峻《敦煌出土凈土法身贊について》,《真宗研究》,第21輯,1976年。

  [22]廣川堯敏《敦煌出土法照關(guān)系資料について》,收入石充之博士古稀紀念論文集《凈土教の研究》,永田文昌堂,日本,1972年。

  [23]張先堂《晚唐至宋初凈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55期),49頁。

  [24]廣川堯敏《禮贊》,《講座敦煌·7·敦煌と中國佛教》,463頁,大東出版社,日本,1984年。

  [25]江隈薰《唐代凈土教の行儀—懷感、慈愍、法照について》,《日本佛教學(xué)會年報》第43號,1977年。

  [26]WeinsteinStanley,BuddhismunderTa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7]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華書局,北京,1982年。

  [28]湯用彤《湯用彤學(xué)術(shù)論文集》,49—51頁,中華書局,北京,1983年。

  [29]樂觀法師《香光閣隨筆》,香港菩提學(xué)會、東蓮覺苑、般若精舍倡印,1977年。

  [30]趙樹鋒《凈土四祖法照》,《五臺山研究》1989年第4期。

  [31]施萍婷《法照與敦煌文學(xué)》,《社科縱橫》1994年第4期:《法照與敦煌初探—以P?2130號為中心》,1994年國際敦煌學(xué)討論會打印本。此次撰寫論文,通過敦煌研究院的馬德先生,向施萍婷先生求賜這兩篇大作,以及日本學(xué)者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上、下),在此對二位先生的厚愛,表示衷心的感謝。

  [32]張先堂《敦煌本唐代凈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xué)》,《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33]張先堂《敦煌本唐代凈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xué)》,《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64頁。

  [34]張先堂《晚唐至宋初凈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48—64頁。

  [35]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下),823—833頁,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北京,1997年。

  [36]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中山大學(xué)博士論文,1997年。

  [37]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131頁,中山大學(xué)博士論文,1997年。

  [38]《歷代法寶記》,《大正藏》卷51,185a。

  [39]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183頁,中山大學(xué)博士論文,1997年。

  [40]劉長東《晉唐彌陀凈土信仰研究》,四川聯(lián)合大學(xué)博士論文,1998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