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界在環(huán)保操作上存在的問題

\

  在整個世界都在呼喊重視環(huán)保的時候,佛教界似乎也極力喊出我們自己的聲音。但是,我們佛教界又為環(huán)保做了哪些工作呢?去栽一些樹,都是民工已經挖好坑,然后我們這些高僧大德前往把樹扶正,澆上水,然后我們向媒體宣傳:我們佛教界重視環(huán)保,植樹多少根。有些寺院提倡信徒們只燒“三根香”,說這是環(huán)保;或者說佛教提倡素食、戒殺、放生,是對環(huán)保的重大貢獻。

  這是幾幅生動的畫面,卻正是我們佛教界的真實反映,這說明佛教界正在困境中,無法真正面對時代主題。中國佛教界在思想與行動上對環(huán)保都缺乏足夠的重視,在環(huán)保操作上存在著許多盲點。這些盲點,并不是說這是佛教界的錯誤,而是缺乏善巧的理解與足夠的行動。

1、缺乏環(huán)保意識

  這其實不但是我們佛教界的缺點,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問題。但是,佛教界應該走在社會的前面,為環(huán)保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清醒的頭腦,這樣就會從更高的要求來反觀我們佛教的現(xiàn)狀。中國佛教從“文革”后,忙著修廟、塑像、開光,忙得不亦樂乎;其次,發(fā)現(xiàn)沒有人才,于是便大力發(fā)展教育,大小寺院又忙著辦佛學院;然后,覺得發(fā)展文化事業(yè)重要,大家便又開始辦各種雜志……。其實,佛教界挺忙的,高僧大德都是“明星”級的人物,需要在各種場合露臉、講話。于是,在這種“忙”中,我們佛教界喪失了對時代敏感的反應力,缺乏對時代的關注,對時代的焦點、主題總是無法做出即時、正確、有效的反應。這當然有歷史與現(xiàn)實的因素,因為佛教畢竟有佛教自己的事業(yè),但是關注社會、關注人生也是我們的事業(yè),所謂“弘法是家務”,就是要求我們能夠起一種教化社會的作用。其中,歷史的因素是因為我們受到一些觀念的阻礙,如苦行、來世、忍辱等觀念。

  苦行是每一種宗教所必須的,也是追求精神超越的重要手段。但是,佛法提倡中道修行,而且認為苦行只是修行的一種法門,不是適用于所有人。但是,人對于不能達到的東西有一種天生的向往,中國佛教界對“苦行”也是如此,往往用“苦行”來要求修行者。這樣,我們可以住破房子、穿破衣服,根本不用去建設“人間凈土”,不用去管這個世界的生存死亡。苦行者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生態(tài)環(huán)保者,但是不能用來規(guī)范所有的佛教徒,更不要說社會了。

  錯誤地理解來世的觀念是我們缺乏時代意識的主要原因。當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來世,那么現(xiàn)實的生命便無足輕重了,F(xiàn)實的世界,無論好與壞,都不是來世者所關心的對象。往生來世的凈土,是需要在今生今世積累福德資糧,這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只有“莊嚴凈土”,才能“往生凈土”。

  對忍辱的錯誤理解,則導致我們對現(xiàn)實的世界產生一種消極的反應。我們稱此世界為“娑婆世界”,為什么呢?我們眾生生活在其中,樂之不知痛苦,堪忍自己的痛苦。這樣,城市上空煙霧彌漫,江海湖泊中生物減少甚至滅亡,森林的大量砍伐,草原的沙漠化,全球性的“溫室效應”,以及核輻射所產生的污染,我們都能安之、樂之,從而阻礙了我們對環(huán)保產生一種積極的反應。

  對佛法觀念的錯誤理解,引導我們消極地漠視現(xiàn)實社會,所以很自然便會缺乏環(huán)保意識。

2、缺乏真正、有效的行動

  雖然,臺灣佛教界的“心靈環(huán)保”和“預約人間凈土”遭到一些批評,但是其效果之明顯、影響之大,是令人贊嘆的。而我們大陸佛教界又做出哪些呢?那些表層化的做法,只能說明對待環(huán)保問題的困惑與無奈,真是有點“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從理論建設來說,我們佛教界缺乏對佛教生態(tài)學建設的重視,如何從古老佛教中找出一些有利證據(jù),來論證佛教生態(tài)環(huán)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其次,如何將這些古老佛法進行現(xiàn)代化闡釋,結合現(xiàn)代的生態(tài)學與環(huán)境倫理學的理論,使社會大眾能夠很自然地接受這些古老的智慧,從而樹立良好的生態(tài)價值觀與世界觀。最后,如何將佛法的解脫與環(huán)境保護結合起來,將生態(tài)保護提升到佛法的理想體系中,將那些已有的良好傳統(tǒng)進行改造,使之能夠符合生態(tài)環(huán)保的要求。

  從實踐來說,最主要的是如何將佛教的“放生”變成一種環(huán)保的放生。本來,放生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xiàn),“以平等慈故,普及一切”,而隨時隨地解救有生命危險的眾生。而現(xiàn)在的放生,已經成為一種功德的交換,主要是為了救贖個人的業(yè)障、疾病或積累功德等。放生由慈悲心的流露轉變?yōu)橐环N目的論,片面追求放生的量與功德。如許多放生者,喜歡海龜,因為它是一種“靈物”,但是它價格高而且不容易購得,但是放生者卻偏要去買。或者,放水產、鳥類等眾生,因為這些東西比較符合經濟利益。功德可以用數(shù)量來計算嗎?至于,將淡水魚放到海中,或者把大海的魚放到淡水溪流,是否可以,則完全不管。另外,寺院放生時,將大批的鳥類、魚等從很遠的市場運到寺院,然后念一大堆經咒,這樣就會有不少的鳥、魚首先被“超度”了,然后再運到放生地點,又難免有不少“折損”。這符合放生的本意嗎?

  從生態(tài)學來說,是要建設一個清凈的國土,這與“人間凈土”的理想是相同的。而從寺院建設來說,雖然很多寺院修得金碧輝煌,但是其采光、結構、舒適等問題,令住在寺院中的出家人及信徒、游客,很難感到一種清凈、幽雅的氣氛。而從污染源來說,燒香、燒冥紙是最大的污染,尤其是一些城市中的寺院。雖然很多寺院采取“燒三支香”的作法,但是仍然有許多寺院依然是“黑煙熏天”。

  中國佛教在環(huán)保的道路上可以說還沒有起步,需要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問題,尤其是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其振臂一呼,天下回應,豈不令人快哉!又何須小僧嘮叨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