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七講話 乙篇乙亥新正禪七講話 第三日 牧牛

  第三日牧牛

  大慧宗杲示南獻(xiàn)臣居士信中有說〔1〕:

  既學(xué)此道,十二時中遇物應(yīng)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xù),或照顧不著。起一惡念,當(dāng)急著精彩,拽轉(zhuǎn)頭來。若一向隨他去,相續(xù)不斷,非獨障道,亦謂之無智能人。

  昔溈山問懶安:“汝十二時中當(dāng)何所務(wù)?”

  安云:“牧牛。”

  山云:“汝作么生牧?”

  安云:“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

  山云:“子真牧牛也。”

  學(xué)道人制惡念,當(dāng)如懶安之牧牛,則久久自純熟矣。

  這里所說的惡念,不單指邪惡之念,乃通指凡夫散亂諂曲偽妄之心,學(xué)道人,若忘失正念,便逐妄念轉(zhuǎn)而迷失正道了。

  禪宗古德,每以牧牛喻調(diào)伏心,懶安以牧牛答溈山東省問,意即指此。

  牧牛兒牧牛,應(yīng)該把牛看好,不可讓它亂跑,落入荒野草莽之中,迷失路,丟了。落荒草或入草,是古德用來比喻參禪人的心已失正念,落入散亂妄想的常語。所以懶安答溈山稱許他善調(diào)伏心。

  各位!我們參話頭,也應(yīng)像牧牛一樣,心牛一離開話頭,就要“驀鼻拽將回”。

  【本則公案考說】

  懶安即大安禪師,《指月錄》十一收有《福州長慶大安禪師錄》。他是百丈法嗣,與溈山靈佑為同門師兄弟。洎靈佑住溈山,師往助之,及靈佑歸寂,被推接主溈山。初,師在百丈山時,因百丈教以牧牛而領(lǐng)悟宗旨,后亦曾以牧牛示眾。如錄中記師上堂說〔2〕:

  汝諸人總來就安求覓什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擔(dān)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陽焰相似,何時得相應(yīng)去?

  汝欲作佛,但無話多顛倒攀緣妄想惡覺垢不凈眾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覺佛,更向何處別討?

  所以,安在溈山三十年來,吃溈山飯,屙溈山矢,不學(xué)溈山禪。才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轉(zhuǎn)來;才犯人苗稼,即便鞭打。調(diào)伏既久……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

  此中,“落路入草”,如前說,是心隨里面的散亂妄想走失;“犯人苗嫁”,本是百丈的教示,喻心向外逐境走失。牧由不馴的心牛既久,漸漸調(diào)伏受教,不再有走失之虞,且變作潔白無垢清凈的智能心,“白!奔从鞔诵。心為無明煩惱所蔽,如在暗窟,不見自己本來面目,若以智能除此無明黑暗,則心的本來面目,清凈無垢,全體裸露,故喻如“露地白牛”。了解這些比喻,大安的話,可不必解釋了。

  前述大慧宗杲舉的溈、安問答,看《大安錄》所記,雖不無蛛絲馬跡可尋,但如此這般的說詞,則是找不到的。倒是《指月錄》卷九《撫州石礬慧藏禪師錄》中,記馬祖和石鞏的一段問對話,卻一模一樣?际、百丈都是馬祖門下,懶安、溈山都是百丈門下,石鞏、百丈都是懶安、溈山的長輩。據(jù)此推斷,可能有下述兩種情形:一、武斷一點說,在慧所引有張冠李戴之嫌;二、審慎一點說,大慧是另有所本。因為懶安牧牛是百丈教的,現(xiàn)在溈山問他,他只是用石礬的現(xiàn)成話以答;溈山察其所答的確是他的本分上事,所以也用馬祖的現(xiàn)成話稱許他,這都是很平常的事。《傳燈》、《指月錄》行的編者,或以二事重復(fù),留前刪后,是很有可能的。雖然,站在義重于事的前提下,不要說張冠李戴沒有過失,即使是像蘇子瞻那樣“想當(dāng)然耳”〔3〕的史證,仍為歐陽修之所贊賞。

  注釋:

  〔1〕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祥《大正》四七·八九○上、中,《指月錄》三十一卷十四頁。

  〔2〕見《指月錄》十一卷。

  〔3〕蘇軾應(yīng)扎禮部試,作(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有謂:;‘當(dāng)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曲試官問其出處(蓋《尚書》無此文)。軾曰:“想當(dāng)然耳!敝魉練W陽修大加贊賞。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