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手中的樹葉

凈因法師:佛陀手中的樹葉

  佛陀在世時,廣演教義,經(jīng)過弟子們口口相傳,至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代,收集整理而成《阿含經(jīng)》。《阿含經(jīng)》系統(tǒng)地講述了「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以及善惡因果報應等,這是早期佛教最基本的教義,運用了大量生動的譬喻,啟發(fā)人們探索生命的真相以及解決人生問題的辦法。

  《阿含經(jīng)》以「四圣諦」為佛教實踐的總綱,明確地告訴世人,若按照苦、集、滅、道四個步驟去做,就能夠去除煩惱,遠離苦難。本章精選出的經(jīng)文主要來自北傳《阿含經(jīng)》和巴利文圣典,以期讀者了知佛教離苦得樂的步驟,把握化解煩惱的方法。

佛陀為大醫(yī)王

  「大醫(yī)王者,有四法成就: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fā);如來為大醫(y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圣諦如實知、此是苦集圣諦如實知、此是苦滅圣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圣諦如實知。」—《雜阿含》

  世間良醫(yī)依照如下四個步驟醫(yī)治人們身體上的病痛:診斷病情,找出病源,對癥下藥,讓病人服藥治病。做為「大醫(yī)王」的佛陀醫(yī)治人們精神上的苦惱也有四個步驟:

  01.啟發(fā)人們了知人生痛苦的普遍性 (苦諦)

  02.發(fā)現(xiàn)生命痛苦的根源 (集諦)

  03.告訴人們,生命的痛苦是可以去除的 (滅諦)

  04.指出去除生命痛苦的具體方法 (道諦)

  更重要的是,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息息相關,但人們往往只知治身病,而忽略了關注心靈的健康。嚴格來說,去除心靈的煩惱才是拔除病源的根本之道。所以,佛陀被尊稱為大醫(yī)王。

  「恰如有情行走在地面上之足跡,因象的足跡大,有情足跡包含于象之足跡中;四圣諦亦如是,一切善法皆為四圣諦所涵攝,即是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圣諦。」—南傳《中部.象跡喻大經(jīng)》

佛陀手中的樹葉

  一天,佛陀與弟子們來到憍賞彌附近的尸舍婆林。他從地上抓起一把樹葉,問弟子們:「你們看!是我手中的樹葉多呢,還是此森林的樹葉多?」

  「世尊!您手中的樹葉與森林中的樹葉相比,真是少得可憐哪!」弟子們不約而同地齊聲道。

  佛陀接著說:「同樣,我所知道的法如同這森林中的樹葉一樣多,而我告訴你們的法,卻只有我手中樹葉那么少!

  「世尊!那您為什么不告訴我們更多的法呢?」

  「因為我已說的法才能幫助人們離苦得樂;那些沒說的法,一點用處也沒有!」佛陀開導說。

  在巴利三藏《中阿含》中,佛陀強調,他一生四處教化眾生,為的是讓人們了知生命是痛苦的,并開導人們這痛苦是可以得到解決的。佛陀的足跡遍布印度各地,弘法的對象不分階級背景,包括國王與平民、婆羅門與賤民、富商與乞丐、圣徒與盜賊等。佛陀對他們講述「四圣諦」,教導他們解除煩惱的方法。正如《大智度論》云,「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闺x苦得樂的「解脫味」是佛陀說法的特色,也是四圣諦的宗旨。

想滅苦,首先要知道「苦諦」

  「命如果待熟,?謺懵,已生皆有苦,誰能致不死?」—北傳《法句經(jīng).生死品》

  悉達多太子深深感受到「老、病、死」等生命中種種的痛苦,覺察到死神必將來到的威脅,所以毅然放棄王位而出家尋覓解脫之道。世人不愿拿出實際行動來徹底根治煩惱,是因為對苦的了解不夠深刻,也就是說,「苦」吃得還不夠。

人人愿百歲,這個求不得;

個個要富貴,勉強要不得。

終日事茫茫,要閑閑不得;

直到老來時,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說得行不得;

頭發(fā)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該做,錢財舍不得;

騙積起家財,子孫守不得。

切莫結冤仇,累世解不得;

咽喉三寸氣,斷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氣,對人說不得;

鬼判來拿時,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聽不得;

骨肉正團圓,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時,有路躲不得;

相識若干人,有眼認不得。

氣斷不多時,容顏看不得;

家貲千萬貫,臨行帶不得。

黃泉獨自行,兒女伴不得。

空手見閻王,有錢用不得;

不孝忤逆兒,天地容不得;

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饒不得;

自作還自受,別人替不得。

爾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

修行證果時,六親俱度得。

……—勸世偈

  此首勸世偈描述了人生三種不同層次的苦難:

  01.世人所公認的苦難或痛苦(苦苦),如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

  02.由無常變化而產(chǎn)生的苦(行苦),即我們因失去、不快而產(chǎn)生的苦惱;

  03.產(chǎn)生悲喜感受的主體—人,是最大的痛苦根源(壞苦)。因為人受制于緣生緣滅的規(guī)律,因此潛在的生死和無常煩惱,時刻威脅著稍縱即逝的快樂感受,隨時可能引發(fā)人們更深層次的痛苦。

  滅苦首先要知苦!溉松蝗缫馐率0司拧,一語道出了人生無處不在的煩惱與苦悶,連詩仙李白也慨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們唯有歷經(jīng)刻骨銘心的痛苦折磨后,才會生起去除苦難的念頭!溉鐨庠谇О阌,一日無常萬事休。」只有當人們受到死亡的威脅,才能真切體會到老、病、死的可怕,尋找解決生死大事的答案。人生苦難多,這是生命的真相,所以稱為苦諦。知苦才能引發(fā)滅苦的動力,因此佛陀把「苦諦」排在「四圣諦」的第一位。

1.了知苦因的根本——「集諦」

  「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

佛陀手中的樹葉

  馬來人捉猴子,方法很簡單。獵人先把椰子開一個小口,往里面裝滿花生米,然后,用手指從椰子內一粒粒地挾出來,吃得津津有味。這樣的動作總能引來一群好奇的猴子在樹上目不轉睛地看著。這時,獵人故意再把裝有花生的椰子放在樹下,當沒事一樣地走開。嘴饞的猴子立即跳下來,學著獵人的模樣,用手指挾出一粒粒的花生,開開心心吃起來。猴子們越吃越貪心,最后索性把手伸入剛夠拳頭大的椰子口中,企圖一次抓一把?勺M花生的手豈能拿出來,但猴子又不甘心放棄到手的花生,只得任由雙手扣在椰子內。此時,獵人再度現(xiàn)身,手到擒來,輕而易舉地抓住猴子。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蛊鋵嵑镒又灰砰_雙手就可以輕易地扔掉椰子,上樹逃命。但它就是因為一念貪心,只好眼巴巴地束手就擒。人一生就像貪心的猴子,因為貪得無厭,而失去了自由。人生盲目地追逐外物,最終只得嘗盡苦果,毫無快樂可言。無欲無求,我們可以敞開雙臂擁抱整個宇宙蒼穹;有欲有求,我們只能抓住手中的那一把「花生」。

  「雜草害田地,欲望害他人,施與離欲者,故得大果報。」—南傳《法句經(jīng).愛欲品》

  良田中的雜草毀壞莊稼,心田中的貪、瞋、癡等煩惱破壞人生幸福。普通人一接觸到喜歡的東西便生起貪愛染著,驅使人們不擇手段、不計后果地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股強大的力量,佛教稱之為「業(yè)力」,而這「業(yè)力」正是人們將來遭受苦果的原因。所以,《佛遺教經(jīng)》中用毒蛇、惡獸來提醒人們貪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苟旧、惡獸、怨賊和大火固然可怕,但與人的貪欲相比,實在微不足道。由此可見,人生因貪瞋癡而造作種種惡業(yè),招來種種苦果。這種造成苦果的原因,佛家稱之為「集諦」。

2.向往幸福的動力——「滅諦」

  「(涅槃)就是貪的熄滅、瞋的熄滅、癡的熄滅!—《雜部經(jīng)》

  一提到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不少人便聯(lián)想到死亡。其實,涅槃不是死亡的代名詞,而是一切煩惱的終結。佛家認為,產(chǎn)生痛苦的根源是貪、瞋、癡,一旦這些苦因消失了,那么因之而造成的問題和痛苦也會得到解決。擯除貪、瞋、癡后,所體驗到的修行最高境界即稱為「涅槃」,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滅諦」。「涅槃」的境界很高妙,非世俗之欲樂所能比,因此北傳《法句經(jīng)》云:「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泥洹 最快!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六祖壇經(jīng)

佛陀手中的樹葉

  有一位將軍向白隱禪師問道:

  “真的有天堂地獄嗎?”

  “有的。”

  將軍好奇地問:

  “我怎樣方可去那兒瞧瞧呢?”

  “你是做甚么的?”

  “我是一名將軍!”

  禪師嘲笑道:“哈哈哈!哪一個笨蛋請你當將軍的?你看來更像個屠夫。”

  將軍聽得血脈賁張,「唰」一聲就把刀抽了出來,直挺挺朝著禪師劈過去。

  將軍咬牙切齒地說:“看我宰了你!”

  禪師呵斥道:“地獄之門由此打開!”

  將軍連忙把刀收起來,跪在地上向禪師陪罪:“。≌堅徫业拿ё……”

  禪師微笑著點頭:“天堂之門由此敞開。”

  這則公案告訴人們,從天堂到地獄的時間其實很快,快到一念之間。一念迷,怒火中燒,無惡不作,苦海無邊;一念悟,海闊天空,快快樂樂,歡喜自在。

3.中道的方法——「道諦」

  「自我享樂是一個極端,它低賤、平庸、粗鄙、不高尚、無益;自我折磨是另外一個極端,它痛苦、非高尚、無益。如來 放棄這兩個極端,而發(fā)現(xiàn)了中道,它可以導致寂靜、知識、覺悟與涅槃!—南傳《轉法輪經(jīng)》

  佛陀在修苦行的關鍵時刻,藉著美妙的琴聲而領悟到:琴弦太松的時候,琴聲低沉無力;琴弦太緊的時候,琴聲尖銳刺耳,甚至琴弦還會斷掉。只有將琴弦調得不松不緊,才能彈出悅耳動聽的音樂。同樣,生命之弦如果繃得太緊,就會心煩氣燥;放之過松,又會陷于懈怠;不急不緩,行于中道,才能奏出悅耳動聽的生命之歌。

佛陀手中的樹葉

  「牟尼人村落,譬如蜂采華,不壞色與香,但取其蜜去!—南傳《法句經(jīng).華品》

  人參雖是大補之物,但食之過多,反而有害。同理,父母關愛子女,本無可厚非,但愛得太過,便成溺愛;事業(yè)成功,必須「拼搏」,但工作過度,便成「搏命」,輕則傷身,重則傷命。蜜蜂采蜜,只取所需,不破壞花的顏色和芳香,更幫助花朵傳播花粉。佛陀告誡人們,無論是為人處世,都需如蜜蜂一樣恰如其份,把握中道,也唯有如此,人生才能走得更安穩(wěn)、更長久。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寶蓮禪寺HK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