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生活禪的基本次第
修習生活禪的基本次第
請大家先安靜下來,把腿盤好,靜坐五分鐘,體驗一下靜坐下來是什么狀態(tài)?次覀兊纳硇,能不能進入覺察、覺照的狀態(tài),一種安住當下的狀態(tài)?
當我們的身心進入了安住在當下之后,我們又該怎么做呢?本寺的祖師爺告訴我們的方法,從釋迦牟尼佛那里一直傳承下來的方法,那就是守一不移。大家不妨根據(jù)這四個字的要求,看自己能否做到身心合一,守一不移?如果我們基本上能夠做到守一不移,哪怕只有半分鐘的時間,也我們在觀察自心上面一個很大的進步。
做到守一不移以后,進一步就要求一念不生。要在修行上真正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從我們現(xiàn)在的人來說,即使是專修,大概至少也要三年的時間。
真正達到一念不生了,我們心地的光明就能顯現(xiàn)。那就是百丈禪師告訴我們的靈光獨耀,那就心地開明了。
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四四一十六字,就是修習生活禪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下面,我來講一講這四四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樣在我們的修行中來落實。
為什么要講這十六個字呢?我想,我們來參加一次禪文化夏令營不容易,每個人都抱了一定的希望,希望在這七天當中,學到一點東西,得到一點受用。往往要想馬上得受用,不是很容易。如果能夠掌握一個方法,回家以后能夠長時間地根據(jù)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操作,去訓練,那我們就能夠在訓練當中不斷獲得真實的受用。我們今天的講課,就是希望能夠提供給大家這樣一個生活禪的練習次第。這個次第,前三句是講方法,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靈光獨耀,心地朗然,智慧開發(fā)。
這四句話,不妨結(jié)合《心經(jīng)》的第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按照這一段話來修;蛘哒f,按照這四四一十六字來修“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法門。
那我們怎么修呢?首先,我們不要把自己看輕了,自己當下就要融入到菩薩的行列。融入到菩薩的行列是什么意思呢?觀自在菩薩就是我自己。每個人自己就是觀自在菩薩。能觀照就能自在,能自在就是菩薩。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融入到菩薩的境界、菩薩的要求,修行就容易進步。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是一個很差勁的人,自己在修行上一點辦法都沒有,妄想很多,雜念很多,自己對自己在修養(yǎng)這一塊既沒有要求,也沒有希望,那就很難。如果我們把自己當作是觀自在菩薩,自己在修行上有希望,也有要求,那就很容易進入角色,進入境界。我們拿三分鐘的時間來試試看,看我們能不能夠暫時有一分鐘,或者半分鐘,進入到觀自在菩薩的狀態(tài)。
觀自在,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內(nèi)外自在。怎么樣才自在得了呢?大家一定記得平常講的六字口頭禪:“看破,放下,自在。”這六個字的口頭禪,幾乎每個人都能講。但是一百個人講,可能就有一百一十個人落實不了。為什么說一百個人講會有一百一十個人落實不了呢?因為有的人講得太多,他一個人就要頂兩個。這六個字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破”,要有大智慧;“放下”,要有大智慧,要得到大“自在”,更要有大智慧。觀自在菩薩,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后所得到的結(jié)果;或者說,要想成為觀自在菩薩,你就必須時時刻刻“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梢詮墓f到因,也可以從因說到果。因果不二,因果同時。
一、安住當下
安住當下的要領(lǐng),就是要做到身在何處,心也在何處。
我們每一個人很客觀地觀察一下:我們現(xiàn)在坐在雙峰山下,四祖禪寺的藏經(jīng)樓上,身體在此,心在哪里?很客觀地反省自己,看我們的身和心是不是同在一個地方?這是修行很關(guān)鍵的一點,也可以說是做一切事情很關(guān)鍵的一點。這個可以叫做身心一致,也可以叫做身心合一,也可以叫做身心統(tǒng)一。
不管怎么講,安住當下是一個高難度的要求,一個高難度的法門。但是,又必須做到這一點,我們才可以說真正找到了安心的法門,找到了使我們身心健康、身心凈化的法門。
這個法門,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信佛的、不信佛的都可以用。這個法門,不是因為你具備什么信仰就可以用,不具備什么信仰就不可以用。這是一個心地法門。心地法門,它拋開了一切的外在形式。
大家一定聽過《六祖壇經(jīng)》,知道六祖的故事。六祖在老家廣東聽人誦《金剛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覺得這句話了不起,這句話就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他一定要了解這句話是從哪里來,這句話是誰說的,還有誰在傳授這個法門。他當時聽到了“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那當下一念,他就心開意解了。你說他當時他的信仰是什么呢?他又沒有歸依三寶,他又沒有受持五戒。心地法門不受外在一切形式的影響,時節(jié)因緣成熟了,當下就可以契入。佛教的所謂四圣,其中有一圣叫做獨覺,又叫緣覺,他出在無佛之世,沒有聽到佛說法,就是偶爾聽到一句經(jīng)文,他就能夠悟道,他沒有別人的指引。
真正要修行,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解決人生的迷惑與煩惱,解決人生的種種不安定,一定要從安住當下著手。
安住當下有什么要求?就是要放下,放松!缎慕(jīng)》上講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畢竟是菩薩修的法門,難度很大,要求很高,我們這些平時完全沒有受過心理訓練的人,一下子就想掌握大智慧到彼岸的法門,那確實很難。所以在今天這個講座當中,根據(jù)我們修生活禪的要求,是由息道觀,來進入生活禪。那么我現(xiàn)在所講的安住當下,是要你把當下的這一念心,安住在呼吸上。
別的東西都離得我們很遙遠,好像都在十萬八千里之外。只有呼吸,我們最容易感受,最容易把握,最現(xiàn)實。我們就把身心全部安住在這一呼一吸上。大家試試看,意念與呼吸保持一致,使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的整個過程。在修止觀的專業(yè)書上,這個方法是叫做“隨息”。我們平常是說“呼吸”兩個字,止觀書是說“息”這一個字。吸是入息,呼是出息。所謂隨息,就是隨著息的入和出,讓心就安住在息的出入上。在吸的時候,我們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我現(xiàn)在在吸氣;當出息的時候,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息在呼氣。所謂隨,就是意念隨著呼吸的出入,安住在呼吸上。止觀書上的專業(yè)術(shù)語是:“知息出入,知息長短!边@是屬于六妙門中的一個法門:隨息。
二、守一不移
安住當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當下之時,為了使我們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四祖大師提出來,讓我們運用守一不移這個方法。守一,在佛經(jīng)上叫做心一境性,或者叫做制心一處。翻譯佛經(jīng)的大德們,用中國固有的名詞,把制心一處的內(nèi)容表述出來,就是“守一”。這種方法的運用,這種文字的表述,都是由來已久。
守一是一個古老的法門。這個法門比佛教還要早,因為人類要修練,就一定要有一個調(diào)整身心的根本方法。經(jīng)過古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反復試驗以后,覺得沒有別的方法,只有讓這個心能夠?qū)R涣?一切妄想雜念才能慢慢停止下來,內(nèi)心的智慧才能逐步開發(fā)出來。
不管講什么么法門,不管講得多么天花亂墜,都離不開這一點,都離不開怎么樣使心能夠?qū)R弧?a href="/remen/nianf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念佛要念多少,持咒要持多少,守戒要如何守,都是因為心猿意馬難以調(diào)伏。社會有種種問題,人生有種種迷茫,原因是什么?心不專一,東想西想。給你們開個玩笑吧。年輕小伙子談戀愛,心不專一,今天想著這個,明天想著那個,就會走很多彎路,造成很多誤區(qū),產(chǎn)生很多苦惱。所以專一,是調(diào)整我們這個身心的一件大事。世出世法,要對治的就是我們這個方寸之地。所以有的禪師就說,要讓“心田不長無明草,意地常開智慧花”。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就一了,我們的這塊心地就干干凈凈。
要安住當下,就要用守一不移的方法,讓我們當下這一念有所依托。依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依托在呼吸上。大家來試一試,清楚地知道:現(xiàn)在是在吸,在呼,在吸,在呼……。一行禪師的訓練:“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他是把修止觀“知息出入”的方法,用現(xiàn)代的語言表述出來。我們來試一試!拔M去,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逐步使我們急促的呼吸平緩下來,使我們短促的呼吸延長,使粗淺的呼吸能夠深入到丹田。息能到丹田,守一不移的功夫就見成效了。息能深入到丹田,身體的各個部位就會起明顯的反應(yīng)。經(jīng)絡(luò)會更加地暢通,血液的流通會更加正常,臉上的顏色和表情會一天天地變得更安詳。希望我們真正按照守一不移的方法來觀察呼吸,使這一顆浮躁不安的心逐步專一,把一切妄想雜念都放下。
守一不移這個方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或者說有四個要求。
首先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和雜念。我是把妄想和雜念分為兩件事。妄想是沒有目的的亂想,雜念是做事不專一,想問題不專一。嚴格來講都是妄想。有一些是無目的的去想,有一些是有目的的去想。有目的的去想,使心不專一,那就是雜念;無目的的,妄想紛飛,不知道在想什么,心跑掉了,那就是妄想。
要放下妄想和雜念,就要訓練這個心,使它放在我們觀察某個對象上。佛教把觀察和觀象對象二者,叫做“能緣”和“所緣”。這個“緣”是動詞。比如說我們要來認識這個杯子,這時的心念就是能緣,杯子就是所緣。我們現(xiàn)在就是要把能緣集中專一地固定在所緣上,讓能緣的心放在同一對象上。在這里,我們所緣的對象就是呼吸。這就叫制心一處,四祖大師叫它守一不移,中國道家的功夫叫它守一或者抱一。這一點古今中外是一致的。人類追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這是講放下。
第二個要求是專注。專注一境,在同一個對象上,不要三心二意,看準一個目標,能緣所緣統(tǒng)一起來,這就是專注。
專注時間久了,腦子可能會走神,會麻木,甚至會不清醒,會睡覺。所以第三個要求是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要糊涂,這叫清明。
第四個要求是綿密。使放下、專注、清明的狀態(tài)能夠連續(xù)地保持,中間不能有間斷,不能夠隨便轉(zhuǎn)移目標,這叫綿密。就像一股山泉之水,叮叮咚咚,綿綿密密,常流不斷,心越用越細,越用越專,綿綿密密。能夠做到這一點了,守一不移的要求就逐步達到了。這是硬功夫,是真功夫,這不是靠說就能得到的,一定是要靠行才能得到。
三、一念不生
是不是我們要永遠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這種方法也只是一個過程。真正達到能緣和所緣、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第三個階段:一念不生。能夠做到能所雙亡了,就可以達到一念不生。我們大家是不是達到了先不管,我們大家先來試試,看一念不生是個什么狀態(tài)?
各位一定要明白,一念不生不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而是一個很短的過程。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守一不移了,能守所守雙亡,一念不生是一個接近超越、接近突破的過渡階段。所以這個階段不會很長,而是很短暫,甚至一瞬間就突破了。
四、靈光獨耀
突破了之后,接下來就是第四個階段靈光獨耀,開悟了。心地朗然,靈光獨耀,那就是開悟了。
我今天特別把這四四一十六字提出來,貢獻給大家。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就是修習生活禪的基本次第。
下面我想按照古人在書上的介紹,講一講具體怎么樣調(diào)呼吸的問題。
坐禪是一個古老的法門,現(xiàn)在的人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辦法。我想,古人所總結(jié)那些經(jīng)驗,固然是根據(jù)古人的生活環(huán)境、時代背景總結(jié)出來的,但是它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古人寫這篇文章,一個是他本人有真正的體驗,另一方面他也繼承了過去的書本上的經(jīng)驗,和修道者之間相互切磋所積累的經(jīng)驗。
在修行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要以古老的傳統(tǒng)作為標準。我們學佛,首先就是要學這些古老的傳統(tǒng)。從釋迦牟尼佛到今天,已經(jīng)過了二千五百多年,我們是在學習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現(xiàn)的一位圣者、一位覺者他所創(chuàng)造的法門。這個法門盡管在不斷地發(fā)展,一直發(fā)展到今天,即使是我所提出的生活禪,它所依據(jù)的,仍然是佛陀提出來的法門,只不過是把它用一種新的語言方式表述出來而已,法還是那個老法,還是那個古老的法門。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nèi),他所覺悟成佛的這一條道路,佛說這是“古仙人之路”。因為過去還有佛,過去還有真正成了神仙的人,他們所走過的這條路,佛現(xiàn)在再走一次,所以叫古仙人之路。我們今天來到四祖寺,也是在重走古仙人之路。四祖寺這一條路,四祖大師走過,四祖大師的許多弟子走過,一千三百多年來在這里修行成道的人都走過,都在這里得到過受用,都在這里突破了人生的種種障礙。所以我們要相信,這是一條古仙人之路,不是某某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是客觀存在。只要我們肯根據(jù)這個方法去做,就一定會有結(jié)果。
關(guān)于調(diào)呼吸,天臺宗智者大師寫過幾本止觀書。他把佛教所有有關(guān)禪定的修行方法,進行了全面的總結(jié)。提出有世間禪,有出世間禪,有出世間上上禪。所有這些禪法,最基本的功夫,都是在呼吸上用功。智者大師還把修習禪定歸納成為從三個方面入手,所謂色、息、心。色法,息法和心法。其中色法主要是指修不凈觀,息法指修數(shù)息觀。修不凈觀、修數(shù)息觀,都離不開心念,這兩個法都要從調(diào)心入手。修不凈觀和數(shù)息觀,最后所要達到的目的,都是要調(diào)整調(diào)伏當下的這一念散亂心,這一念妄想心,這一念被種種塵勞污染了的心。
在佛陀時代,是把數(shù)息觀和不凈觀看作是進入禪門,進入修行的“二甘露門”。我們眾生處在熱惱之中,要用甘露法雨來消除身心熱惱,獲得清涼自在。要獲得清涼自在,就一定要修這兩個法門當中的某個法門。作為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當中的我們,也還是以修數(shù)息觀為最穩(wěn)妥。
智者大師在他的書上說,我們修行的人,要進入三昧,在正式修習禪定之前,首先就要調(diào)整我們的身體,行住進止,動靜營為,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動,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這也就是說,我們作為一個要調(diào)伏亂心,要調(diào)呼吸的人,平常的一切活動,要盡量地安祥安靜,大說大笑大鬧,心很容易散亂,所以在平時,就要動止安祥,寡言少語,說話低聲。在這七天當中,我們只交流的學習心得,和學習心得無關(guān)的話,無關(guān)的事,不要去管,不要去說,也不要去想。這樣,我們這七天才能真正過得很安靜、很清凈、很有收獲。在這專修的過程中,一切言行不要粗獷,要安靜。智者大師說:“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毙袨榇肢E,氣息就粗獷;行為很安靜,氣息也會調(diào)柔。
調(diào)身
正式打坐的時候,關(guān)于調(diào)身有九個步驟:
1、對座位的要求
我們走到座位上來,首先就要把位置整理好,墊子鋪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礙他人。使自己能夠坐在這里很安穩(wěn),身體很安穩(wěn)。身體安穩(wěn)了,我們的精神也才會使之安穩(wěn)下來。所以“初至繩床,即前安坐處,每令安隱,久久無妨!遍_始坐的時候,讓座位高低合適,墊子不軟不硬,坐下來身體很平穩(wěn),這樣我們安坐一段時間之后,就不會覺得疲勞。如果座位不適當,坐久了身體會很辛苦。這是第一點。
這一點,在共修的過程中往往顯得很重要。當然,回到家里去以后,如果還想繼續(xù)地來坐禪,也要注意。在家里,不妨選擇空氣流通、很安靜、沒有噪音的地方,或者選擇噪音比較小的時間段來打坐。打坐的座位,也可以像我們的現(xiàn)在一樣,把毯子鋪在地板上,就在地板上打坐。下面的墊子必須有一定的厚度,坐在那里才不會辛苦。然后后面也要有一個座墊,使臀部能夠高出大腿一寸半到兩寸左右,這樣坐下去,腰板才能自然挺直,否則前后一樣高,坐下去腰板挺不直,會坐得很辛苦。
2、跏趺坐
第二步的要求,是講兩只腳怎么安放。這兩只腳,可以半跏趺坐,可以全跏趺坐。所謂半跏趺,就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或者左腿在下,右腿在上。這叫半跏趺。在座女營員、女居士,不妨按照半跏趺坐來要求自己,不要練全跏趺;男營員可以練全跏趺,先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然后再把右腿搬上來。
雙跏趺一步到位很困難,要逐步地來。畢竟我們沒有練過,韌帶很緊,一坐下去之后,兩只腿這樣交叉,血液流通受到阻礙,會感覺到疼痛麻木。如果出現(xiàn)疼痛麻木的現(xiàn)象,千萬不要緊張,不要覺得會出現(xiàn)什么對身體不利的影響。如果方法對頭,對身體是不會有什么不良影響的。
坐多長時間呢?開始練的時候,我建議至少每一座不要少于十五分鐘。如果少于十五分鐘,就沒有什么效果。在十五分鐘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一個月左右的訓練,就能達到每一座能夠坐上四十五分鐘,乃至一個小時。即使是坐得很純熟了,腿子也不疼,意念也能守一不移,一座也不要超過兩小時。超過了兩小時,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我們一般的要求,是每一座以一個小時為準。坐了一個小時以后,再慢慢地把腿放下來,如果疼痛,就把腿揉一揉,搓一搓,然后行走。
或者單跏趺,或者雙跏趺。萬一單跏趺也不行,散盤也可以,又叫交腳坐。我們大部分是年輕人,都有希望練成單跏趺和雙跏趺,不要滿足于散盤。因為這不僅僅是信仰問題,這是身心修養(yǎng)最好的方法,是我們鍛煉身體最好的方法。
3、解寬衣帶
如果穿著很緊的衣服,褲腰帶很緊,衣服很緊,那就對打坐不利。必須解寬衣帶,要使身體不要有勒得慌的感覺,要使整個身心沒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讓氣血流通,不要有人為的障礙。
4、安置兩手
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結(jié)成定印。小指頭外側(cè)貼近腹部,大拇指輕輕相拄,兩肩放松,胳膊彎曲呈半圓形,結(jié)印的手不要架起來,輕輕擱放在腿上。這樣身心就能安詳自在。初學打坐,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如果這些要求不到位,姿勢不舒服,就沒有任何效果。一定要讓一切的要求都做到位,有一個規(guī)范的姿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叫禪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叫彌陀印。我建議大家在坐禪的時候結(jié)禪定印,與修定更容易相應(yīng)。
5、身體的姿勢
身體的姿勢剛才也講到了一些。坐好以后,兩肩放松放齊、兩只手結(jié)成印輕放在腿上,腰板自然挺直,不要故意地挺,也不要含腰。自然挺直以后,血液流通才會正常,呼吸才會順暢。特別是不要勾著腰。勾著腰,呼吸就很難調(diào)好。
身體方面還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坐下來以后,為了使氣血調(diào)和,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活動。比如我們這樣向前傾斜,轉(zhuǎn)動身軀,先從左邊到右邊,三次;再從右邊到左邊,三次。做這個動作的時候,頭不要動,只是胯骨動。
活動完了以后,我們安靜地坐下來。讓整個坐姿構(gòu)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后邊一定要墊高一些,身體稍微向前傾斜一點,然后肉團心正好在中間,一條垂直線這么下來。所謂等邊三角形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兩腿盤好后的寬度,和肩膀到大腿膝蓋的寬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也就是說,并不要求你把腿盤得很攏很窄,大體上有從肩膀到膝蓋這樣的寬度就可以了,這樣就基本上成為一個等邊三角形。這樣地,重心就剛好在中間,坐下來以后就會很安定。
大家不妨試一試。這些方法很有用。這些方法,幾乎是所有的宗教都在使用的方法,也是所有練功的人都在使用的方法。這套方法沒有宗教性,沒有信仰的要求。如果有個別參加夏令營的朋友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我想你也不必以排斥的心理來拒絕這個方法,可以以一種融入的態(tài)度,來接受這種身心訓練的傳統(tǒng)方法。
6、頭頸平正
我們出家人有一句行話,叫“頭靠衣領(lǐng)”。我們現(xiàn)在穿的文化衫沒有領(lǐng)子,沒辦法靠到衣領(lǐng),那么將頭擺正就可以了。然后兩耳與肩垂直,鼻子和肚臍相對,也就是頭不能偏斜,兩肩要齊平。“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而正住。”
7、吐出濁氣
這些姿勢都到位以后,就開口吐出腹內(nèi)的濁氣。讓腹內(nèi)的濁氣從丹田慢慢呵出來。三次就可以了。吐的時候不要頭向左右,以免影響他人。把腹部的濁氣吐出來,有利于呼吸的調(diào)整,有利于氣血的通暢。
8、舌頂上腭
合上嘴,不要張開。呼吸的時候,用鼻孔呼吸,嘴自然合上,讓舌尖輕輕頂住上腭,不要使勁。舌尖頂住上腭,口腔自然就有津液產(chǎn)生。津液產(chǎn)生以后,自然會流向喉部,打坐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口渴。如果產(chǎn)生了津液,千萬不要吐出來,可以把它咽下,那都是營養(yǎng)。經(jīng)常吐唾沫的人,身體不會好。當然痰要吐出來,津液不要吐。有些人喜歡吐口水,那樣不好,那樣就會變得面黃肌瘦。
9、微閉雙眼
最后一個要求是自然合上兩眼,以剛好遮斷外邊的光線為度,也不要把眼睛閉得死死的。當然也要靈活掌握。當我們精力旺盛的時候,不妨眼睛合上,讓它斷光,這樣更容易使心念專一。如果昏沉來了,就把眼睛稍微睜開一點。
以上就是打坐調(diào)整身體的一些步驟。這個方法,各派的要求大體上一致。剛才講的,是隋朝智者大師總結(jié)出來的,一共分為九個步驟。如果把走近繩床的那一節(jié)不要,然后把閉口與對于身體的要求合成一條,那就剛好和現(xiàn)在所說的毗盧七支坐法的要求一致。這篇文章從寫作到今天一千四百年,我們今天拿出來用,還在非常符合現(xiàn)代人的要求。
調(diào)息
上面講調(diào)整身體的方法,下面講呼吸的要領(lǐng)。
呼吸一共有四種狀態(tài),所謂息有四相:風、喘、氣、息。我們一般人的呼吸,大部分停留在風的狀態(tài),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氣。只有把風、喘、氣調(diào)整到息的狀態(tài),那才是達到了調(diào)息的要求。
書上講:“守風則散”,意念守在風的狀態(tài),心就容易散亂;“守喘則結(jié)”,守喘,氣息就不順暢;“守氣則勞”,意念放在氣的狀態(tài),心就會感到很疲勞;“守息則定”,只有把意念放在息上,才能夠進入禪定。
這些方法,聽起來好像很繁瑣,讓人覺得無所適從。不過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讓呼吸從急促而變得緩慢;
第二、讓短促的呼吸逐漸深沉下來。
一般地,我們的呼吸到胸口就為止了,再深不下去,很短。短了就會快,深了它就會慢。短、促、快、淺、粗,把這幾項避免了,調(diào)整過來了,呼吸就會逐漸變得長、緩、慢、深、細。如果呼吸成為一種綿綿密密、若存若亡、若有若無的狀態(tài),那就是達到了息的狀態(tài)。
這里所謂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狀、守住息的狀態(tài)。守息則定,守息才能真正進入到一念不生的狀態(tài)。
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四句話的中心點,是要放在守一不移這個具體的方法上。而這個具體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調(diào)呼吸上。呼吸調(diào)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體健康,工作會提高效率,學習會提高記憶力,我們做一切事情,會更加專心致志地去做,最后真正達到智慧開朗、身心解脫這個最終目標。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信心,每一個人都要把自己當作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提問
問:如何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觀呼吸?
答:行住坐臥都可以觀呼吸。因為呼吸沒有一分鐘、一秒鐘離開過我們。我們之所以還有生命,是因為有呼吸。沒有呼吸了就沒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當然也是最難把握的。你坐在這里怎么調(diào)呼吸,走路的時候也可以這樣調(diào),睡覺也可以調(diào),工作的時候還是可以調(diào)。所謂安住當下,總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處,心就在何處,所以呼吸也就在何處。生命存在的表現(xiàn)形式,就只是這口氣!這口氣沒了,生命也就沒了。
問:六妙法門“數(shù)、隨、止、觀、還、凈”中的“觀”和“觀自在菩薩的”的“觀”是一樣的嗎?或者一個是方法,一個是所要達到的目的?
答:“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深般若,是“照見五蘊皆空”所顯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門的“觀”,有很大的區(qū)別。 “數(shù)、隨、止、觀、還、凈”是一個過程,“凈”以后才是“觀自在”,還不是一個結(jié)果。結(jié)果應(yīng)該是“度一切苦厄”。
問: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么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三界”?
答:不離有漏修無漏。
- 上一篇:依正不二 ;垭p修
- 下一篇:學《心經(jīng)》用《心經(jīng)》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如瑞法師:留心觀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滿了感動
- 仁德上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內(nèi)心不出差錯呢?
- 凈慧法師: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印光大師: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yīng)該有往生計劃
- 宗性法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星云大師:維護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
- 凈慧法師:成就學問之道的同時要領(lǐng)會其中的真諦!
- 凈慧法師: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夢參法師: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隨時地觀照自己的念頭
- 大安法師: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星云大師:出家生活容易嗎?要如何適應(yīng)?
- 凈慧法師:在禪堂內(nèi)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拼搏
- 延參法師:生活是要把握好內(nèi)心的光明、力量和陽光
- 凈慧法師: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jié)果
- 凈慧法師: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大安法師:明知言行有錯可在生活環(huán)境中難以改變,怎么辦?
- 法藏法師:生存跟生活生命的層面有所沖突,佛弟子該如何調(diào)適?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