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直從懺悔觀心做起──講于藥師禮懺法會
──講于藥師禮懺法會
超定
罪性本空由心造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禮佛拜懺,以消除業(yè)障,增長福慧,成為中國佛教徒修行的重要法門。古德開示:「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褂谑且袈暦鹗碌囊仔械,也就在佛教界普遍流行了。念佛、禮佛、誦經(jīng)、拜懺,不但是佛弟子個人的修持日課,同時也是推廣佛法,普度眾生的異方便。依大乘經(jīng)說:「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地藏經(jīng))無始生死以來,「作諸惡業(yè),無量無邊。若此惡業(yè)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華嚴經(jīng))如此比天文數(shù)字還可怕的罪業(yè),為何禮佛懺悔而能消滅?或可解說為:佛力無邊、神通廣大、眾生的至誠,心力不思議。在感應道交中,故能滅盡無量恒河沙數(shù)的一切惡業(yè)。基于信愿一門,不妨作如是說。但依理智的緣起性空觀,上引的「真懺悔」偈,頗能適切地闡明其中的微言大義。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guī)煷?a href="/remen/sham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沙門,常作如是說」這是阿說示比丘答復舍利弗的緣起偈。龍榭菩薩加以演繹推論言:「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棺飿I(yè),屬因緣法之一,它不是獨存、常恒、實有之法;既是從因緣所生,也會從因緣的改變而歸于磨滅。業(yè),有黑白、善惡、染凈等差別,這些都是有為法,有生滅變異,不斷地在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的遷移中。正因為是因緣無常,所以無論如何多大的罪業(yè),只要修學滅罪法,終歸于無何有之鄉(xiāng)。
「罪性本空」因何而有?在這人間世,有「惡相惡夢,諸不吉祥相」、「惡病連年」、「冬瘟夏疫、毒癘傷寒」、「水火盜賊、刀兵危險」、「獅子虎狼、毒蛇惡蝎、蜈蚣蚰蜒」、「生老病死、憂愁苦惱」等等苦報,這些都是因眾生所造的惡業(yè)而招感。罪業(yè)的由來,如偈云「由心造」;完整的說,「從身語意之所生」。以內(nèi)心的貪瞋癡三毒,發(fā)動身語,造作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的行為。三業(yè),以心為主體,身語的善惡,決定權(quán)在于心。如法句偈言:「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清凈意),或語或行業(yè),是則苦(樂)隨彼,如影不離形!世尊遺教經(jīng),令調(diào)伏六根時也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剐膬魟t行凈,心穢則行穢;以心與煩惱相應,才造成有漏的善惡諸業(yè);依有漏業(yè)力的驅(qū)使,眾生沉淪于苦海。反之,煩惱心滅,罪業(yè)失去憑借,故也隨之而滅!感耐鲎餃鐑删憧铡,罪業(yè)與心,都非自性實有,心無自性,罪無自性,無自性是謂空;性空故能緣起,以緣起故有生有滅。體證緣起的寂滅,不但所造的罪業(yè)滅,能造的心也同歸于滅。這樣的禮佛懺悔,才是禮真佛,悟入實相的真懺悔。
再引用一偈:「一切業(yè)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學佛修行,如何從簡易的禮佛、念佛而見佛、成佛;由事相的作法懺、取相懺,而深入理懺、無生懺、實相懺;不再停滯于「妄念成生滅」的生死流轉(zhuǎn),而導歸于「真如不變遷」的還滅境界?這是我人修學佛法,發(fā)愿盡形壽,乃至生生世世所趨向的終極目標。
禮佛懺悔文
懺悔法門,在佛陀時代,主要是因持戒的問題而衍生出來。為了僧團的和合、清凈、安樂、以負起正法久住的神圣使命,大家務必秉承戒和同遵的原則而共住,由受戒而持戒,便成為健全僧團的必要條件。但在龍蛇混雜,良莠不齊的團體里,那些積習難返的惡性比丘,如何調(diào)治使他們在破戒后恢復清凈?「懺悔則清凈,清凈得安樂」。經(jīng)過在大眾中發(fā)露,真誠悔過,即可繼續(xù)在僧團中修行。當時所懺悔的罪業(yè)是限于現(xiàn)前所犯的「遮戒」,不同于大乘佛教所說的懺悔無始以來,一切煩惱障、業(yè)障、報障。今且舉祖師大德編制的懺悔文,以見其含義的深廣。如云:「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一切眾生,悉愿斷除三障,皈命懺悔!惯@是出發(fā)于菩提心,不只是為自己求懺悔,而是為「四恩三有,及法界一切眾生!顾赶,不限于現(xiàn)世及來生的苦報障,而且把能招感苦果的業(yè)障,乃至發(fā)業(yè)潤生的煩惱障,也一一斷除。大乘佛教稱名念佛,誦經(jīng)禮懺的方便,被贊為簡易而殊勝法門,理由在此。大眾禮懺共修之時,胡跪合掌,至誠懇切,心念口言:「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nèi)計我人,外因惡友,不隨喜他,一毫之善。惟遍三業(yè),廣作眾罪。事雖不廣,惡心遍布,晝夜相續(xù),無有間斷。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如斯罪障,未經(jīng)懺悔!惯@段文字,陳述罪障興起的因緣,根源于無始以來,俱生起的愛見煩惱。以自我為中心,有我無人,自是非他,為滿足一己的私欲,做出傷天害理的罪行。再加上邪師惡友,熏染而成分別起的煩惱;內(nèi)因外緣,惡性循環(huán),向下沉淪,愈陷愈深,無以自拔。身業(yè)不善、口業(yè)不善、意業(yè)不善,貪欲、瞋恚、愚癡故。修行即為凈化三毒,使三業(yè)清凈。以三昧對治貪欲,轉(zhuǎn)無明為般若,化瞋恚為慈悲。三善根增長,攝眾善法回向于無上菩提。
凡夫的通病:「不隨喜他,一毫之善」。基于愛見故,滋生無邊煩惱。對他人的成就,如財富、名位、學問、道德等,嫉火如焚,于是千方百計,用種種不法手段障礙破壞。這是功利社會常見的現(xiàn)象,個人的苦惱,社會的不安,由此而來。凡夫造業(yè),舊病未愈,新病又起,新愁舊恨,層出不窮,問題在于「惡心遍布,晝夜相續(xù),無有間斷。」愚癡眾生,由迷入迷,不覺不知,其心其行,皆本其習以成性的惡心而起惡行。日積月累,念念增長,從未間斷過。「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即懺悔之反面。殊不知隱藏自己所作罪行,僅能欺騙世人于一時,不能蒙蔽社會于永久。惟有坦誠發(fā)露,改過自新,才能心安理得做個快樂的人。眾生因邪見故,不信因果,不怕墮落惡道。于所作罪障,死不認錯;這種不知悔改之徒,乃是無慚愧之人。佛說:「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谷伺c禽獸之間的區(qū)分,在于有無慚愧心;有慚愧者,知崇重賢善,輕拒暴惡,于已犯過失,能切實懺悔。
以上懺文自陳過咎,反省既往,接著針對病癥,改過遷善:「我于今日,對十方佛,藥師如來,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fā)露懺悔,斷相續(xù)心。發(fā)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yè),翻昔重過,隨喜凡圣,一毫之善!构诺麻_示修行之要在一「轉(zhuǎn)」字,所謂「轉(zhuǎn)熟成生」,「轉(zhuǎn)生成熟」。于久習成性的愛見慢無明,有漏諸業(yè)因,運用如來所說緣起正法,修中道正觀以對治,如三學八圣道,止惡行善,轉(zhuǎn)染成凈,離惑證真。
最后祈愿:「念藥師佛(或其他佛菩薩),有大愿力,能救拔我,出二死海,置三德岸!挂驗樽鎺煷缺,編制懺本主要為信增上的廣大徒眾,修德進業(yè),滅罪興福之方便。拜藥師懺,祈求藥師佛;修其他懺法,即依其主尊不同,如大悲懺主為觀音菩薩,地藏懺主為地藏菩薩。對懺主致以志心皈命禮,祈求佛力加被,慈悲攝受,不但解除三途苦因苦果,不再墮落惡道,而且從人天道上步步向前,出離三界內(nèi)的分段生死和界外的變異生死;也即不僅成就二乘的聲聞圣果,進而圓滿菩提,具足佛陀果德──般若、法身、解脫(或斷德、智德、恩德)──三德二利,究竟成佛。
心病還從心藥醫(yī)
古德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即無一切法!挂郎牡木壠鹧,有情世間、器世間、五蘊世間、宇宙萬有的存在,不是單一的心靈而已,而是色心相待的依存關(guān)系。如蘊、處、界三科,色心不離,只是偏重的不同。不過站在佛法修持的角度看,顯然心為其主導,所謂「五欲妙境非真欲,真欲為人分別貪!谷粢远湃斆,不見色聞聲為修行,則五根損壞者,或植物人豈不成為大修行者?如何于根、境、識三和生觸,不因違順境的可意與否,而起貪瞋癡煩惱,做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才是修行的真功夫。八正道行以正見為首,正定為終。如缺乏正見、正志,則無此下的正語、正業(yè)、乃至正念、正定。故此,佛說一切法門,為對治一切煩惱(心病);若眾生病愈,沒有煩惱存在,則不須服用法藥。
依懺文說,眾生的病是什么?「貪瞋嫉妒之病,憍慢自傲之病,不識善惡之病,不信罪福之病,不孝五逆之病,破辱三寶之病,不修齋戒之病,破犯尸羅之病,自贊毀他之病,貪得無厭之病,迷聲逐色之病,貪香愛觸之病,信邪倒見之病,耽淫嗜酒放逸無度之病……。」這是略舉世間普遍的病例,喚起世人的警覺,生理的疾病,違害健康,喪身害命,人人知道求醫(yī)服藥;而心理的病,煩惱造業(yè),毀滅法身慧命,生生世世受苦無窮,為何不肯接受佛陀的靈丹妙藥?「有大醫(yī)王,應病設(shè)藥,所謂慈悲喜舍是藥,忍辱柔和是藥,正信三寶是藥,勤修;凼撬,六波羅蜜是藥,飽餐甘露是藥,貪求法味是藥,修真養(yǎng)性是藥,返本還元是藥,有過能改是藥,善巧方便是藥,不動聲色是藥,清心斷欲是藥。」由此可見,懺悔法門,其內(nèi)容可深可淺,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如念佛法門,通俗的稱名念佛,種下未來往生凈土,見佛聞法,得度的因緣。如能以此簡易的稱名為方便,進而觀想念佛、唯心念佛,達到實相念佛,則法法相通,圓融無礙;若然,則念佛懺悔,念佛見佛,念佛成佛,不再是徒托空言了。
究竟菩提 歸無所得
徹底滅罪的懺悔法是實相懺,作法懺與取相懺乃實相懺的前方便;惟有通達一切法空,悟入諸法實相,才能把無始以來恒河沙數(shù)的業(yè)障滅盡無余。業(yè)力是感受生死苦果的因緣,而業(yè)則由無明貪愛的煩惱而造作。從根源說無明與愛,才是世間的苦本。如沒有煩惱,即無生死業(yè);既造的業(yè)因,若無煩惱為緣,如種子不得水份滋潤,則不會由因結(jié)果。所以在修行的著力點,降伏煩惱,斷盡無明貪愛,無疑是從流轉(zhuǎn)邁向還滅的捷徑。
般若心經(jīng)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贡娚鄲罒o量,原因在于無明,以不知緣起如幻,認假當真,處處執(zhí)著,苦不堪言。解決之道:轉(zhuǎn)無明為般若,依般若通達諸法空相(蘊、處、界、緣起、四諦皆空),當下解脫自在。(「度一切苦厄」)
藥師懺法,原為一般緇素共修的法本,文字通俗易解,依文起觀,唱頌佛號,頗能啟發(fā)道心,令人離惡修善,改邪歸正,由淺入深,導歸覺岸。今請審察其深義。在懺文略舉何者是病,何者是藥之后言;「若據(jù)一乘實相而言,則何增何減,何垢何凈,何善何惡,何罪何福,何病何藥?觀昔方便,如夢中人,夢身患病,求醫(yī)服藥而后除愈,及其夢醒,則悟本來無病;無病亦無,而況醫(yī)藥。故眾生之病同一幻病,如來之藥同一幻藥。故知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終歸于空!
金剛般若經(jīng)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构诺陆忉;「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眾生的病如幻,如來的藥也是如幻;心病既除,法藥無用。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若有一法勝于涅槃,也是如幻如化。
行者依法禮佛懺悔已,「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于是斂念正觀,不斷結(jié)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狗鸱ㄒ源缺癁楸,依慈悲心起利他行,而成就福德。然慈悲不離智慧,依智慧引導慈悲,悲智雙運,乃成具眼兩足尊。智慧的進修,不離緣起幻有和自性空寂的二諦觀,即緣起而觀性空,性空而不礙緣起,洞達二諦無礙,事理圓融。菩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故,能做到「不斷結(jié)使,不住使!,超越凡夫行,又不落二乘行;以中道正觀,了煩惱結(jié)使如幻,如幻故無可取無可舍,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懺文解釋:「云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諦觀現(xiàn)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褂谌、內(nèi)外等處,「求心畢竟不可得,如夢如幻,無名無相!惯_到能所雙亡、罪福性空的「大懺悔」,「破壞心識懺悔」,也即是「端坐念實相」、「心亡罪滅兩俱空」的真懺悔義。
佛法的修學,要在信智合一、解行相應,足目雙成乃能到達彼岸。禮佛拜懺原為入道之初基,引導信行人漸次深入法海。如菩薩道三要:信愿、慈悲與智慧,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學佛從信入手,一旦信心進修完成,達到四證信,也即是信智一如,慧眼具足了。
西元二○○一年十二月八日補寫
- 上一篇:立志做個佛化的新人
- 下一篇:阿蘭若比丘與人間應赴僧
- 仁德上人:觀想觀心歌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大安法師: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仁德上人:心懺歌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大安法師: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仁德上人:修行就像爬坡不進即退
- 仁德上人:觀照當下即真修歌
- 本源法師:做錯事不懺悔,只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 仁德上人:專修真修歌
- 海德禪師:如何在修行中體會到快樂?玩中修行,修行中玩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