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世俗之間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說法寶壇經(jīng)般若無相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惯@首偈頌在佛門中普遍流傳,中國佛教徒幾乎都能背誦。大意是:佛法不離世間法,即世間法而通達佛法;離開世間法,追尋佛果的菩提,無有是處!猶如龜毛與兔角,于此世界中,絕對是不存在的。換言之,煩腦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如中論頌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挂烙№槍(dǎo)師的判教,中國禪宗是真常唯心論,與龍樹菩薩的性空唯名論迥異。如上所引的二首頌文,慧能的思想,不是與龍樹一致嗎?從「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而言,無邊的佛法,綜合起來,都是「一道一清凈,一味一解脫!勾笮、空有、顯密的學(xué)派,無非為適應(yīng)眾生根機而施設(shè)的方便。般若性空是大乘佛法的共義,后起的有宗,唯識與真常,還是透過空的思辨而建立?沼袩o礙,真俗不二,不論空宗或是有宗,都是這樣主張。但是性空,唯識與真常,思想體系,還是不能以圓融二字輕松帶過,而不加辨異的。
六祖的法語含義,可深可淺,如依「學(xué)佛先從做人起」來說,佛陀是一切功德都圓滿的大圣人,佛陀果位上的甚深智慧,偉大慈悲,高尚德行,都不是凡人所能學(xué)到的。開始發(fā)心學(xué)佛,應(yīng)從五戒、十善、做人的道德學(xué)起。本著人類的三大特勝──憶念、梵行、勤勇,不斷地修學(xué),凈化與升華,終于成就佛陀的圣德──大悲、大智、大雄力。
佛法最終的目的在于出世、斷煩惱、證真理、得解脫才是理想的目標。但如成語所言:「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世間善法,如持戒、布施、修定、乃是出世間佛法的基本德行;具備這些善法,才能進修解脫道,趨向菩提大道。世間的人天善法為達到出世、解脫成佛的階梯,所以稱為「五乘共法」。
約佛說四諦法門,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滅道二諦是出世間因果。世間為現(xiàn)實,出世間才是理想;即現(xiàn)實世間而邁向出世的理想,如脫離現(xiàn)實而空談理想,不過是不能實現(xiàn)的幻想而已。佛陀初轉(zhuǎn)*輪,直從世間的苦集說起,令弟子深切地覺悟:「此是苦,汝應(yīng)知;此是集,汝應(yīng)斷。」而后開顯知苦、斷集、證滅之道。佛法出世的滅與道,奠基于世間的苦集二諦;不知苦集,也就談不上修道與證滅了。
世間與出世間,差別何在?六祖在無相頌解說:「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褂《葌鱽淼慕(jīng)論,分正見為兩類;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如正見善惡、業(yè)報、三世、凡圣,屬于世間正見。洞悉緣起無我,隨順于無生寂滅的智見,才是出世正見。世間與出世間,約有情的流轉(zhuǎn)與圣者的還滅而界定;具有超人的智慧,通達緣起如幻,不為世俗假名所惑,體驗正覺的解脫生活,是名出世圣人。反之,愚迷無智,認假當真,起惑造業(yè),流轉(zhuǎn)于五趣中,是則名世間凡夫。六祖慧能則以正見與邪見,劃分世間與出世。這里所謂「邪」,不必作邪惡解,凡是不契應(yīng)于真如法性,緣起空義,其知見與言行,都屬于「邪」。如六祖解答達摩與梁武帝的對話,評定「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以世俗有我的知見,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則落世間因果;縱然是善的,人天福報,但從高層次的第一義而言,武帝問達摩的問題,對佛法勝義的認知,實在太幼稚了,難怪六祖說他「心邪,不知正法」。
阿含圣典說:「一切世間微妙善語皆是佛法」,凡是有益人類社會,與佛法事理相應(yīng)的善法,即使我佛世尊不曾說過的,也是佛法呀!如從修證的立場說,世間有為諸法,以般若之智,證見它的空寂性,即有為當體是無為,即世間而超出世間。如云:「溪聲盡是廣長舌,山河無非凈法身!寡矍暗暮馍缴,鳥語花香,皆是佛菩薩的化身和人間的正覺之音!
佛法的生活化與世俗化
佛法,統(tǒng)攝契理與契機二方面,如何把高深的義理應(yīng)用于日常生活中,使人人身心得益,而肯定它是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假如佛法只是文獻學(xué)者,學(xué)院派研究的一堆資料;或是圣賢、高僧獨享的專利品,那么佛教就不是全人類所必需的宗教,佛法在世間豈非成可有可無之法?
近代革命大師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當今佛學(xué)泰斗印順導(dǎo)師宏闡人間佛教,放眼看現(xiàn)在中國佛教界,居于領(lǐng)導(dǎo)地位,弘化一方,具影響力的高僧大德,無不高舉「人生」、「人間」的旗幟,宣揚人間佛教,大家有志一同,以佛法的現(xiàn)代化、生活化為努力的目標。然而,佛法的弘傳者,在強調(diào)眾生的契機、佛法生活化的同時,如何避免佛法的神化與俗化?
印順導(dǎo)師表明他對佛法的根本信念與看法,開宗明義說:「佛法是不共于神教的宗教。如作為一般文化,或一般神教去研究,是不會正確理解的。俗化與神化,不會導(dǎo)致佛法的昌明!惯@項似乎特就佛法的研究,給佛教學(xué)的研究者提出忠告;務(wù)必回歸「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正確態(tài)度,以免陷入俗化與神化的死胡同。但對于肩負重任,荷擔如來家業(yè)的宏傳者,以及一般的人間佛弟子,這一根本信念,顯得更加重要。如偏離這一信念,縱然佛像愈來愈高大莊嚴,寺院林立,金碧輝煌,信徒眾多,滿街行走,表象看來,佛教空前的隆盛,而實質(zhì)上,佛法是愈來愈稀薄了。
回到現(xiàn)實,檢視佛法與世間法,佛法的生活化與佛法的世俗化之問題!阜鸱ㄔ谑篱g,不離世間覺」,主題是正確的。佛法在人間,引導(dǎo)人類由迷途轉(zhuǎn)向覺路;即世間的凈化,而達到出世間的解脫。這完全契合龍樹菩薩所開示的:「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共贿^,在此要探究的是:佛法與世間法,世俗諦與勝義諦,兩者之間是否對等的關(guān)系?若以般若心經(jīng)揭示的空有無礙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巩斎徊怀蓡栴}。但依修行的歷程而言,真與俗,空與有,事與理,還是不可混為一體的。世間凡常的知見,怎能視同圣者超常的境界?從緣起的寂滅,空性平等,究竟無差別;從緣起的生滅,萬象宛然,千差萬別。假如說,世間法即是佛法,世俗諦即是勝義諦,那么孔孟思想,仁義禮智信,皆是出世的佛法;社會的仁人君子,乃至販夫走卒,無非是佛菩薩、阿羅漢。我們只要向孔孟學(xué)習,或信耶穌基督已足,何必修學(xué)佛法?當知,即使是般若的修證,開始修空有無礙的加行觀,現(xiàn)證實相時,并非色空不二,而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拐嬲龅蕉B并觀,空有不二,那是八地以上,諸佛的境界。故此,道理上說,世間法即是佛法,佛法沒有離開世間法。如上所引「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沟谑孪嗌,佛法與世間,生死與涅槃,彼此的差別是很明顯的。中論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意在依俗顯真,即有明空,從事入理,藉世人已知的常識,指出世俗的錯誤,(「無明隱覆名世俗」),認清緣起的如幻如化,從而證入究竟第一義,超凡入圣,斷惑見真。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通俗的解說,即佛法的生活化,生活的佛法化。佛法極高深,必基于平常,能適用于日常生活,使人人能知能行,由淺入深,依次向上,達到正覺的境界。形式上,學(xué)佛的人與常人一樣,處在紅塵之中,從事各行各業(yè),或經(jīng)營企業(yè),或參與政治,或教育文化工作,但他們能夠本著「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業(yè)」。因為有佛法甘露的滋潤,時時處處不離正法的喜悅,法樂無窮,像污泥中的蓮花,在塵不染塵,清凈又芬芳。方等大乘經(jīng)維摩詰,便是這樣的典型人物。如云:「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xiàn)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dǎo)以大乘;入諸學(xué)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然而,提倡佛法的生活化,對于普遍的佛教徒而言,是否會滑落于世俗化?生活化與世俗化之間的界說如何?在寶島臺灣,曾經(jīng)出現(xiàn)一位比丘尼在電視臺,表演世俗的娛樂節(jié)目,佛教界的長老,竟有人表示贊同,認為這是佛法的生活化,也是佛法不離世間法的具體表現(xiàn)。還有,號稱為菩薩僧團的領(lǐng)導(dǎo)人,公開宣揚「情欲中的佛心」,認為修行人像熊熊烈火的一朵蓮花,于七情六欲中,如處于涅槃境界。這也就濟公傳所說的「酒肉穿腸過,如來心中坐」,同出一轍。不免令人慨嘆,言在登地菩薩之上,行于凡俗之下!
印度早期佛法,阿含圣典和阿毗達摩論義,不論解理與修持,性相、真俗、事理是很分明的。后期大乘佛教興起,為了推廣信仰,普及人間,而側(cè)重方便的隨宜說。這一偏向的結(jié)果,竟演成神佛不分,是非難辨,凡圣混同。殊不知,佛法以中道為依歸,釋尊初轉(zhuǎn)*輪為五比丘開示的中道,遠離縱欲的樂行與無義的苦行;宣說因緣法,以對治世間實有實無之邊見?上┓ū娚,去圣時遙,舍佛說的緣起中道,而對流傳中的大乘佛法,斷章取義,以曲循凡情;宣揚相似的佛教,實乃盲導(dǎo)眾生,誹謗如來正法!悍ň浣(jīng)』言:「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者自謂智,實稱真愚夫!过垬淦兴_說:「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者即是癡!(『大智度論』)我認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關(guān)鍵在一「覺」字,覺了世間,世間即是佛法;迷卻世間,世間即非佛法。具足佛法正智,以智化情,以智導(dǎo)行,即是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否則,不過是現(xiàn)象佛教,為隨順眾生,滿足欲樂的世俗化而已。
二○○二年三月十七日于觀音靜室
- 仁德上人:體會體驗落實實踐佛法的道理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凈慧法師:修學(xué)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星云大師: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 如瑞法師:修學(xué)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仁德上人:世間法與佛法有什么不同?
- 夢參法師:護持佛法功德無量,人人都能弘揚佛法
- 如瑞法師:人命無常,人身難得,聽聞佛法要及時
- 仁德上人:四首通達歌
- 體方法師: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宗旨是為了明心見性
- 本源法師:如何得到佛法的智慧辯才?十種修持方式
- 靜波法師:心態(tài)決定命運,不要把法當作定法
- 正慈法師:大足石刻,將佛法的真諦講述給一代又一代人
- 仁德上人:為什么佛法要以戒為師?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是讓眾生都能明心見性
- 靜波法師:“佛法無量義,一以凈為本”是什么意思?
- 夢參法師:聽聞了佛法需要去修才有用
- 仁德上人:什么是佛法的稱性妙用?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