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曹洞宗在湖南的發(fā)展(二)
3、凈瑩、智祥師徒在湖南
元潔凈瑩(1612~1672),江都人,別號睦堂。二十歲,在金陵投鐘山出家。第二年,在杭州報恩院參弁山瑞白明雪。二十四歲,隨瑞白明雪上天臺護國寺受具足戒。曾住洪都阿耨寺、玉崖山上方寺、弁山龍華寺、江南棲靈寺、寧州無住寺、澧州藥山慈云寺、越州云門顯圣寺、臺州護國寺等。清康熙十一年(1672)示寂,世壽六十一,法臘四十一。元潔凈瑩弟子有頻吉智祥和智愿。智愿的資料缺如,頻吉智祥在衡陽縣東山紫云峰佛國寺弘法,傳承弟子五十三人,著述宏富,在湖南有較大的影響。
頻吉智祥禪師(1636~1709),號聽云,黃州麻城李氏子,生于明崇禎丙子(1636) 臘月十日 。因兵變,舉家遷至湖南上湘。從小見到僧人,則歡喜雀躍。七歲那年,智祥跟隨父親到高山(在湘鄉(xiāng))菩提寺游覽,見到吉庵律師,戀慕不愿離去,志求出家。母親知道兒子不是世俗中人,答應了兒子的請求。吉庵律師年邁體弱,命徒一水為剃落。智祥發(fā)誓禮觀音圣號,每天禮佛,用一杯水供奉在圣像前,禮畢,捧水跪著喝下去。一日聽“有佛處不得住”之語,問一水師父。一水說,這是禪宗語,你小孩子家怎么會問這么深奧的東西?一天黑夜,智祥禮佛完畢,舉起水將要飲,忽然看見所供白衣畫像十分明亮,室內明如白晝,頓時覺得胸中空豁,似有所得。從此以后,學華嚴、圓覺、楞嚴、法華諸經(jīng),略無障礙。清順治乙未(1659),智祥二十三歲,到獅峰依浮木和尚受具足戒,研究經(jīng)論。后束包東下,下金陵,在天界參浪杖人,遇變困城,從兵刃疾苦中萬死一生。又到浙江湖州弁山,參云巖元潔凈瑩,至二七,聽香板聲省。在元潔凈瑩座下侍巾瓶年余,后謁愚庵盂、玉林琇、福嚴容、青龍斯諸老?滴跞梢(1662),侍元潔凈瑩,興建云巖。第二年返回湘鄉(xiāng),不久遷衡陽紫云峰。
衡陽縣紫云峰佛國寺,建于宋代淳熙年間,幾經(jīng)毀廢,曾淪為民居。清順治十年(1653),德金和尚與定初和尚湊銀兩贖田還山,恢復香火。浮木和尚曾于此說法,頻吉智祥禪師中興佛國寺。康熙庚戍(1670),元潔凈瑩囑頻吉智祥開曹洞法門。智祥每年結制,開爐鍛煉學者,本分提持。湘南衲子望風仰止。智祥禪師狀貌奇?zhèn)?敦重如山,聲音如鐘,辯才無礙,世有“頻古佛”的美稱。
頻吉智祥《正源略集》有錄。他的弟子僅錄兩人,即會龍藉庵熏、廣州浴日能。浴日能法嗣道權高,弘法于京都。據(jù)《衡州紫云峰佛國禪寺通志》載,頻吉祥法嗣五十三人,分布于湖南湘鄉(xiāng)、耒陽、祁陽、安仁地。佛國寺在雍正年間一修族譜,乾隆年續(xù)修時稱為“通志”,因為法嗣分布廣泛,故稱為通志。
衡陽萬壽寺沙門行泰也是元潔凈瑩禪師的后裔。行泰,字杏堂,初出家依止南岳優(yōu)曇林,得法于衡陽萬壽寺若劍司亦,傳曹洞三十二世?滴跫何(1679)春,萬壽老人命行泰居潭州谷山寶林禪寺。谷山寶林寺,為唐代創(chuàng)建,位于望城縣。相傳明代谷王朱穗(明太祖第十九子)封長沙王,后入山為僧,而得名谷山。清康熙時,谷山寺僧鑒上人編纂《谷山志》,長沙縣教諭作序,序存縣志。壬申(1692)冬,行泰開法長沙興化。興化寺,始建于唐,北宋石霜楚圓禪師曾住持該寺,并寂于此寺!缎吕m(xù)高僧傳》稱行泰“上續(xù)弁山雪,為五世,次紹云巖瑩為四傳”。杏堂行泰著有《語錄頌偈》八卷[⑤]。
4、肺山智檀恢復麓山寺
湛然圓澄的弟子石雨明方(1593~1648),浙江嘉興陳氏子,少時習讀儒典。二十二歲,禮杭州西筑和尚為師,學修凈土法門。后閱《楞嚴經(jīng)》,得感應而改習禪定,即轉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云門山顯圣寺,投圓澄禪師,多受棒喝,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后來又得圓澄禪師所授斷佛一枝,故后人稱之為“斷佛禪師”。石雨明方主法于浙江省瑞安象田寺,繼主會稽云門顯圣寺、溫州禹航寺、寶壽寺等處,有《石雨明方法檀》二十卷傳世。白巖凈符是石雨明方弟子中的突出者。
白巖凈符,江西廬陵劉姓子,著有四十五卷、《祖燈大統(tǒng)》、《頌古摘珠》、《偶言》等!斗ㄩT鋤宄》、收入《卍續(xù)藏》!蹲陂T拈古匯集》,康熙三年(1664)刊行,書中搜集佛陀以降至南岳下三十三世、青原下三十六世諸師之拈提、機緣,收一千七百則,堪稱古則公案之集大成者!斗ㄩT鋤宄》全一卷。論述禪宗史上云門、法眼宗及天皇道悟所屬法系之問題。凈符考證編年,推究情理,而據(jù)理指陳,論述天皇道悟不僅出自青原法嗣石頭希遷之門,且天皇道悟與天王道悟二名實系一人,再衍生而有云門、法眼二宗。凈符之說言之有據(jù),極具說服力[⑥]。
白巖凈符的弟子肺山智檀在湖南長沙岳麓山中興麓山古寺。
位于湖南長沙岳麓山清風峽的麓山古寺,是西晉四年(268)竺法崇所創(chuàng),是湖南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有“湖湘第一道場”之譽。晉代以后,歷來為高僧駐錫之所,著名的如天臺宗智顗大師、摩訶衍、景岑、山暉、智海、憨山德清……。佛教多難,麓山古寺自不能免。明崇禎十六年(1643),張獻忠掠殺湖南,麓山寺毀于兵火,片瓦無存,四周竹木砍伐殆盡。清順治二十七年(1675)曹洞宗僧智檀進行全面修復。
智檀(1621~1674),又稱香木禪師,號肺山,陜西省漢中馮氏子。年二十,往明珠院禮無量師披剃。后諸方參請,足跡遍于大江南北。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參白巖凈符獲悟。經(jīng)江西到長沙,聞岳麓寺久廢,虎狼所都,沿山一帶,無人敢近。師提杖深入,初于步虛嶺側,剃草結茅。夜則經(jīng)行林麓間,虎皆訓伏。不逾月,禪侶聞風而至,山下始有人漸居。居草廬七年?滴跏(1671)得提督張勇的支持,邀集各地軍政要員,捐資復建前殿、大殿、法堂、方丈、藏經(jīng)閣。曾受冤獄,牢籠半載。獲釋后,己酉(1669)春,遁居天岳云騰寺,誅茅結廬,刀耕火種,依然結諸眾緣。游南岳,掃祖塔,受衡州緇素之請,住馬祖?zhèn)鞣ㄔ。近幾寒?興復固有之遺址?滴跫滓(1674),年五十四,游武漢,示寂于武昌正覺寺。法嗣傳燈禪師運靈骨歸長沙,瘞塔于西靈麓峰坡[⑦]。
果如禪師,桂陽周氏子,與智檀師是同門師兄弟,也是白巖凈符的弟子。果如禪師發(fā)愿恢復岳麓山舊有之四十八寺,先后復興道林寺、景德寺。甲戌(1694)示寂于景德寺,塔于道林寺側[⑧]。
智檀嗣法弟子彌嵩傳燈禪師及其后裔對麓山寺復興也卓有貢獻。彌嵩傳燈,別號頑臾,為中興麓山寺第二代祖。太平天國運動中,麓山古寺又一次被破壞。住持笠云芳圃修復,在山門嵌上原有大事記、“古麓山寺” 橫額和“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門聯(lián)。笠云芳圃(1837~1908),字笠云,江寧陳氏子,披剃于長沙黎仙庵。讀書妙解義理,工書法,喜賦詩。光緒初元,繼席麓山寺。清末廟產興學,強侵寺院,以奪僧產,在日僧水野梅曉影響下,在長沙開福寺創(chuàng)立僧學,是近代僧教育之始。又東渡日本,考察日本佛教。有《東游記》、《聽香禪室詩集》等。
5、萬峰禪師中興寶寧寺
萬峰(1622~1686),法名智韜,湖南衡陽人,明天啟癸亥三年(1622)出生,披剃于古梅峰。研讀歷代祖師法語,讀到神贊大師的蒼蠅詩:“空名不肯去,尋窗何大癡。窮年鉆故紙,那得出頭時?”覺悟到每日鉆在祖師的只言片語中,是不成大事業(yè)的,于是釋卷參學西山邃谷凈源大師。后來,遍游諸名山大院。25歲,參學于百丈石澗泐大師,得印可咐囑,為曹洞正宗第三十世。曾退隱梅峰隱居四年。想到“只是自利而不利人,終非祖師心”,開法席于龍溪寺,弘法于衡陽東山。清康熙癸卯(1664),萬峰禪師應原住持頑石師的再三邀請,到攸縣寶寧寺住持。這時的寶寧寺破落不堪,經(jīng)萬峰大師猛力更舊構新,歷10年,建成21座殿宇,修復了長髭、石室墓塔。寶寧寺規(guī)模宏大,建筑物占地14畝,萬峰大師被譽為寶寧寺第四代法祖。萬峰在寶寧寺任住持22年,機緣益盛,規(guī)范日嚴,主編《寶寧寺志》,《萬峰語錄》六千余言,編入志內。《寶寧寺志》由湖南著名思想家王船山作敘。萬峰法嗣有眉山德遠、鏡堂德穎、南云德紹、小敵德乳、解斯德惺、琢城德琦等14人,遍布湘贛兩省寺院。萬峰舉揚曹洞綿密回互的宗風,廣弘佛法,使保寧寺一躍成為曹洞正宗后期活動中心。萬峰門下分為眉山、鏡堂兩房,各輪流在保寧寺住持三年。萬峰卒于康熙丙寅(1686),終年64歲。傳32世嵩隱、33世西朗、34世宗能、36世定山逵。
此外尚有西山邃谷凈源及其徒弘法于衡陽,衡岳又峰松濤照及其徒操雪筠弘法于長沙華寺。
6、淡云中興南臺寺
淡云(1843~1913)士禮,字慧日,別號淡云,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生,湖南衡陽人。淡云先后擔任南岳祝圣寺、南臺寺、福嚴寺、大善寺及清涼寺“五大叢林”方丈,重建或大修寺院,奠定了南岳“五大叢林”的現(xiàn)存規(guī)模,善信奉其為“佛門迦葉”。淡云中興曹洞祖庭南臺寺,對光耀洞宗門庭意義尤大。
南臺寺為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海印禪師所創(chuàng)。唐天寶初年(742),石頭希遷禪師從青原山來到南岳駐錫南寺,改名為南臺寺。元朝以后,南臺寺淪為廢墟,被密林深草所湮沒。清末,淡云與弟子妙見發(fā)愿中興南臺,在深山叢林中找到南臺寺遺址,建起佛堂、關帝廟、禪堂、云水堂、寮房、山門、廟墻,建筑雄偉,巍峨壯觀。1903年,日僧水野梅曉自稱是希遷第四十二代法孫,來到南臺寺參拜祖庭。淡云法師厚禮相待,請他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南臺寺,梅曉深受感動。四年后,梅曉從日本運來募化的藏經(jīng)共五百多卷,包括黃檗藏、高麗明北藏本、鐵眼仿明本,島田蕃根縮印高麗本、新刻合校本,輯續(xù)各宗禪師語錄本各一部,十分珍貴。淡云和尚為迎接這批寶藏,設禪齋,立道場,舉辦了七天隆重的法會。
從法統(tǒng)而言,淡云師徒并不屬曹洞宗,而是衡陽雁峰寺南峰堂下僧人,古稱“乘云宗”。“乘云宗”在佛教史上名不見經(jīng)傳,僅林間(氵+隱)法師《乘云宗源流譜原敘》、默庵法師《重修乘云宗譜敘》有記載;《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六也僅有恒志無來一人屬乘云宗。但“乘云宗”確實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自己的傳法系統(tǒng),明清以來高僧輩出,法空、恒志、默庵、空也、淡云等,乃至當代臺灣松山寺開山道安法師(1907~1977)均出自此宗門下。“乘云宗”僧人與曹洞宗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此不贅(考證見另文)。空也法師所撰《南岳淡云禪師傳》稱,淡云重建南臺寺后,“遂開法門”[⑨]。開的是哪一系法門?是乘云宗,抑或是曹洞宗?不得而知。前不久,衡陽圓覺庵大智法師發(fā)現(xiàn),在南岳南臺寺普同塔旁,有一組墓碑,是淡云師徒所立,署“曹洞正宗”。只是墓碑上所刻數(shù)十名僧人的法名卻完全是按乘云宗的傳法偈,而不按曹洞宗傳法偈。不管淡云師徒屬于哪個門派,他們興滅繼絕,中興洞宗祖庭,中興佛教名山南岳佛教,其愿也大,其功也偉。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