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圣嚴法師「建設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四節(jié)(五)

  101.林其賢:《七十年譜》頁53。

  102.釋圣嚴:《歸程》頁55。

  103.釋圣嚴:《學思歷程》頁18。

  104.同上。

  105.參Master Sheng-yen,sutbtle wisdom Understanding Suffering,Cultivating Compassion Through Ch’an Buddhism頁4-6(New York:Doubleday,1999)。

  106.《拈花微笑》頁90:「在那段時期,有人要我學虛云老和尚;我想虛云老和尚是怎么樣的?他已圓寂了,我怎么學?也有說我應該學印光大師;印老早生蓮邦,已無法親近,又從何學起?又有人勸我應該學弘一律師;我也想學,但如何學,也不知道。也有人要我學太虛大師。當時實在感到很苦,這四位大師的名字,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來,怎么辦?我到底要走那一條路?」(參《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四輯第五冊)。

  《評介·勵行》頁26:「當我要掩關了,又有一些好心的師友,給我提示勖勉,并且提到了古代及近代許多大德先賢的名字,要我學習他們,……」(參《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輯第六冊)。

  107.林其賢:《七十年譜》頁56-57。

  108.同上,這部分師父拜的次數(shù)有兩種版本說法,有拜「三個月」與「半年多」的出入。

  109.同上,頁57。

  110.這個感應的經(jīng)驗可以從兩個角度看,一者是身心的反應,另一個是能力的加強。對這份經(jīng)驗法師后來自己的看法:「一般人見到統(tǒng)一心或輕安境,就以為是開悟,如果有神通,那就更以為不得了。至于聰明境,也有以為是開悟,以我自己為例,小時候師父教我拜觀音菩薩,拜了以后,我突然得到一種感應,發(fā)現(xiàn)自己變聰明了,背起課誦內(nèi)容變得容易,記憶力也變好,這就是聰明境,不是開悟!(《雜志人生》205期頁7(臺北:人生雜志社,2000年9月)。

  111.同上,頁53。

  112.釋圣嚴:《學思歷程》,頁11。

  113.同上。

  114.這些話是民國三十二年虛大師在〈佛教之中國民族英雄史〉自己講述其民國十年前之心行。參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102、501。

  115.《圣嚴法師學思歷程》頁10-11。

  116.《歸程》頁65。

  117.鄺富灼、鄺光林編撰:《現(xiàn)代之勝利者·張謇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23年英文版);趙明遠譯:《一篇張謇生前的英文版?zhèn)饔洝?《蘇東學刊》,2001年)。

  118.吳良鏞:《張謇與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

  119.中華書局刊行,1937年。

  120.《歸程》頁65。

  121.華恕:《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nóng)學編·農(nóng)業(yè)綜合卷》:「張謇之治事治學,高瞻遠矚,且又務實。一九O二年(光緒壬寅)他為兩江總督劉坤一制定初高等兩級小學和中學課程之后,即與上海農(nóng)務會的羅振玉、王國維等商議制定《私立師范學校章程》,并擇定南通千佛寺為校址,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范學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2003年)。

  122.《歸程》頁64。

  123.《歸程》頁64,此一將寺產(chǎn)「子孫制」改為「十方」叢林制的心愿,相應于虛大師提出佛教三大改革之一的「教產(chǎn)改革」。

  124.《歸程》頁63。

  125.據(jù)其寫給虛大師詩:「此生不分脫娑婆,正要勝煩冶共和。過去圣賢空舍衛(wèi),相輔兄弟戰(zhàn)修羅。覺人誰洗心成鏡,觀世豈聞面縐河!師儻能為龍象蹴,安排丈室聽維摩」。據(jù)虛大師記載:「張先生以夫人禱子觀音巖,晚年得子,亦由是崇佛!箯堎惖母绺鐚巧降男拚艹隽,圣嚴法師上山之際,仍看到好幾副重修后的對聯(lián)與匾額。釋圣嚴:《歸程》頁64-65;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108-109。

  126.《歸程》頁64。

  127.釋圣嚴:《歸程》頁66-67。

  128.同上,頁118;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頁210。

  129.《人生》雜志196期頁51(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99年12月l日)。

  130.釋印順:《平凡的一生》頁14。

  131.釋圣嚴:《歸程》頁58。

  132.參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414-525。

  133.〈復興佛教僧侶應受軍訓〉,四川佛教會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423;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xiàn)代化之研究》頁385。

  134.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頁213、215。

  135.釋印順:《佛在人間》頁18-19:「太虛大師在民國十四、五年,提出了「人生佛教」。在抗戰(zhàn)期間,還編成一部專書——《人生佛教》」;「民國以來,佛教的法師、居士,都有適應社會的感覺,或辦慈善、教育事業(yè)等。不問成績?nèi)绾?但確是認識并傾向于這一方面——佛教是人間的」。

  136.如受張季直栽培之一,爾后還俗為張居士的狼山年輕僧人,在法師民國三十二、三十三年見到時,當時約莫五十來歲,根據(jù)虛大師民國八年到山上講經(jīng)來算,約為二十多歲的青年僧,因而當時或有參與虛大師的講經(jīng)盛會。如此為法師教學的老師年齡若彷,則也有此可能。參林其賢::《七十年譜》頁57-58。

  137.釋印順:《佛在人間》頁20-22(臺北:正聞出版社,2000年新刷一版)。

  138.見釋印順編:〈佛教人乘正法論〉,《太虛大師全書·三》頁129(臺北:善導寺流通版,1980年)。

  139.同上。

  140.見釋印順編:〈生活生死〉,《太虛大師全書·三》頁195-196。

  141.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101。

  14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頁248-249。

  143.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189。

  144.同上。

  145.同上。

  146.同上。

  147.此太虛大師自其「人的菩薩位」、「超人的菩薩位」、「佛的菩薩位」調(diào)整為「由人而菩薩行而成佛」。參閱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xiàn)代化之研究》頁159(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12月修訂一版)。

  148.釋印順編:〈人生佛學說明〉《太虛大師全書·三》頁208-209。

  149.同上。

  150.同上。

  151.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386。

  152.同上,頁243-244。四現(xiàn)實觀:即常前具體之變現(xiàn)事實而析其因素(現(xiàn)變實事——無始恒轉(zhuǎn)),因素非事變外,故不得執(zhí)色等質(zhì)素為本以成事。據(jù)此變現(xiàn)事素而明實性(現(xiàn)事實性——無性緣成),實理非事素外,故不得執(zhí)實理為本以起事。即此現(xiàn)事理性以如實覺(現(xiàn)覺實性——無相真如),則如理實證,不偏不謬。本此現(xiàn)覺以觀實變(現(xiàn)覺實變——無元心樞),則變非心外,乃顯「無元心樞」之不思議現(xiàn)實。此本現(xiàn)實如是,而唯佛能實證實說,唯佛法能盡現(xiàn)實之量:大師如此以成立「以心為本」之佛法。進言之,則唯佛法乃為真現(xiàn)實。

  此「四現(xiàn)實觀」這在虛大師的〈佛陀學綱〉一文指為「法爾如是」的宇宙真相。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xiàn)代化之研究》頁167、頁231-239。

  153.參閱上注,以及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xiàn)代化之研究》頁168-169。

  154.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481。

  155.釋圣嚴:《學思歷程》頁47

  156.林其賢:《七十年譜》頁60。

  157.同上。

  158.同上。這不是因為法師對經(jīng)懺有特別的信念,用法師自己的語言是:「有一個自討苦吃的怪癖,人家越是不給我體惜,我就越加賣力」參《歸程》頁61;以及被師長以「鄰庵西方寺的小和尚能像模象樣的做佛事的激勵」,而引發(fā)少年人「好勝心」所致。(參釋圣嚴:《歸程》頁106)以現(xiàn)今一般青少年的叛逆來看,法師的叛逆很「正面」。

  159.釋圣嚴:《歸程》頁104-110。后來法師對經(jīng)懺的態(tài)度是「不反對經(jīng)懺佛事,但卻不得不要求改良」,其根據(jù)的道理可參閱《歸程》頁99-103 。

  160.法師在俗家到寺院前失學兩次。參《歸程》頁23、44。

  161.釋圣嚴:《學思歷程》頁13。

  162.參林其賢:《七十年譜》頁62、61、43、46。

  163.釋圣嚴:《學思歷程》頁13。

  164.釋印順:《華雨集·四》頁72(臺北:正聞出版社,1989年)。

  165.釋圣嚴:《歸程》頁109。

  166.粱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頁245-246:「不像西洋那樣持向前圖謀此世界之生活態(tài)度!(臺北:里仁,1983年)。

  167.參釋圣嚴:《教育·文化·文學》頁127(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初版);楊惠南:《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卷上頁490,所引用粱漱溟之文。

  168.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jīng)典詮釋〉頁490、492(《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卷上)。

  169.同上,頁40-41。

  170.《歸程》頁79。

  171.《歸程》頁79。

  172.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520。

  173.釋圣嚴:《歸程》頁128、129、136。

  174.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頁215。

  175.密迦在抗戰(zhàn)前就與虛大師有過從,而抗戰(zhàn)當時靜安寺學院的開辦,就如同民國三十五年一樣,都是虛大師來靜安寺之后。民國二十五年,大師抵甬,于寧波白衣寺(寺主密迦)講《普門品》(《太虛大師年譜》頁413);民國二十六年,大師應上海佛學會請,就靜安寺講經(jīng)(《年譜》頁417)。此年德悟、密迦在靜安寺辦佛學院(參東老:《中國佛教近代史·上》頁215)。

  176.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頁213。

  177.釋果徹:《東初老人簡譜》頁5。

  178.釋果徹:《東初老人簡譜》頁5。

  179.《歸程》頁104、108-109。

  180.《學思歷程》頁18。

  181.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xiàn)代化之研究》頁231-233;〈佛教僧寺的經(jīng)濟建設〉(《太虛大師全書·十八》頁190)。

  l82.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xiàn)代化之研究》頁229-230。

  183.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xiàn)代化之研究》頁128。

  184.林其賢:《七十年譜》頁58。

  185.釋圣嚴:《歸程》頁128。

  186.釋果徹:《東初老人簡譜》頁6。

  187.《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鑒第一輯》頁312(臺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鑒創(chuàng)刊號》編輯委員會,2002年12月)。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下》頁850:「智老……于抗戰(zhàn)期間,隱居海陵……,教學外,……親事紡織,不用日貨,以此號召緇素。」

  188.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xiàn)代化之研究》頁219。

  189.參閱上注,以及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xiàn)代化之研究》頁168-169。本是「世界教育」、「社會經(jīng)濟」、「國際政治」。

  190.《太虛大師年譜》頁524-525。

  191.《佛教入門》頁282。

  192.釋圣嚴:《歸程》頁122。

  193.同上,頁53。

  194.同上,頁121-122。

  195.釋圣嚴:《歸程》頁135。

  196.同上,頁130-132。

  197.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頁215。

  198.同上,頁210-212、215、213。一樣也繼續(xù)辦學者焦山佛學院,只有在民國二十六、二十七年因為寺院受日人炮擊,損失慘重,以至于停課了兩年(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頁213)。

  199.《歸程》頁132。

  200.同上,頁132。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