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三(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三(1)

  《瑜伽師地論》第十三卷.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

  壬二、傍辨彼義(分二科)  癸一、引釋諸經(jīng)(分十一科)

  子一、樂空閑等(分三科)  丑一、牒經(jīng)言

  復(fù)次如世尊言汝等苾芻,當(dāng)樂空閑,勤修觀行,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者:

  這第四大科三摩呬多地是分二科,第一科結(jié)前生后,第二科標(biāo)列隨釋。第二科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列,第二科隨釋。這個隨釋分四大科,第一科總標(biāo),第二科安立,第三科是作意及所緣,第四科攝諸經(jīng)宗要等。這第四科又分二科,第一科是結(jié)前生后,第二科是攝釋一切。攝釋一切又分二科,第一科攝宗要,這分十五大科,這十五科上一次講完了。第二科釋眾義。釋眾義分二科,第一科結(jié)前已說,就是第十二卷的后邊那一行文,這是上一次也講過了,F(xiàn)在是第二科,傍辨彼義。這個傍辨彼義就是在旁邊說明它的道理,就是說明它旁邊的道理,或是在旁邊說明它的道理,就是前面諸經(jīng)宗要,那么多的三摩地,還是說這個三摩地的道理,但是是旁,是旁義,是這樣意思。分二科,第一科引釋諸經(jīng)分十一科。第一科是樂空閑等。分三科,第一科是牒經(jīng)言。

  「復(fù)次如世尊言:汝等苾芻」,這個有出離心的出家人,「當(dāng)樂空閑」,應(yīng)當(dāng)歡喜在空閑處住,下面有解釋!盖谛抻^行」,在空閑處做什么呢?不要懈怠,要勤修止觀之行。止觀之行是什么呢?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這個正奢摩他就是里邊還是有無常、苦、空、無我智慧的。這幾句話是經(jīng)上說的。這個者字呢,就是把它引來了,這一段文什么意思呢?者字有個問的意思。

  丑二、釋彼義

  謂能遠(yuǎn)離臥具貪著,或處空閑,或坐樹下,系念現(xiàn)前,乃至廣說,名樂空閑。

  這底下第二科。前面是牒經(jīng)言,這第二科釋彼義。解釋彼經(jīng)上的話、的道理。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樂空閑。又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名,解釋這個名字。

  「謂能遠(yuǎn)離臥具貪著,或處空閑,或坐樹下,系念現(xiàn)前,乃至廣說,名樂空閑」,就是這個名字。在空處住這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個比丘,他對臥具的貪著心里面能遠(yuǎn)離。這個遠(yuǎn)離貪,不是這個……臥具或者是很微薄,或者是非常的好。那么怎么叫做遠(yuǎn)離貪著呢?好和不好一樣,他心里面不貪著。這個意思。不是說一定是很貧苦叫遠(yuǎn)離貪著,不是,你若執(zhí)著這個貧苦,那還是著;貧苦也好,特別的富足也好,心里面都不執(zhí)著。貧苦也可以,富足也可以,但是他心里面沒這回事,這叫做遠(yuǎn)離貪著。

  「或處空閑,或坐樹下」,所以或者是居住在空閑處,或者是在樹下,空閑和樹下對比起來,就是連個樹也沒有,一個空地,這空地有點空閑,那地方?jīng)]有人叫空,那地方很寂靜沒有鬧,所以叫做閑;蜃跇湎,在空閑處住也好,在樹下也好,心里面有事情,心里面「系念現(xiàn)前」。這個「系念」,這個系是不分離的意思,于這個所念的這個法門,就是四念處,或者各式各樣的法門,念這個法門,心里面不失掉這個念,所以叫做系!脯F(xiàn)前」就是所念的法門顯現(xiàn)在心的前面,顯現(xiàn)在心里面,那么叫現(xiàn)前。顯現(xiàn)在前那就表示是系念了。這個時候呢,就是修止觀,這樣子。「乃至到廣說」,還有很多很多事情。這就叫做「樂空閑」,解釋這個空閑。

  《披尋記》四四一頁:

  或處空閑等者:聲聞地說:山谷巖穴稻稈積等名空閑室。大樹林中,名林樹下?栈刳ig邊際臥坐,名阿練若。(陵本三十卷六頁)此中空閑及與樹下,乃至廣說,如次應(yīng)釋。

  「或處空閑等者:聲聞地說」,「山谷」或者是「嚴(yán)穴」,山谷,周圍都是山,中間低下來一個地方,山谷。巖,這個石頭的高巖里面有個洞,高巖穴!傅径挿e等」,就是那個稻草,那個稻草堆積起來的一個巢穴,「名空閑室」,空閑的房子!复髽淞种,名林樹下,空回冢間邊際臥坐」,就是這個空閑很遠(yuǎn)的地方,這個冢間就是墳?zāi)沟牡胤,「邊際臥具」,就是那最微薄的那種臥具,就是所居住的地方。蓋的,或者是房子、住的房子,或者是床鋪,或者蓋的被褥,這一類的東西,到了邊際了,那就是最貧苦的樣子,「名阿練若」,這叫做寂靜處!(陵本三十卷六頁)此中空閑及與樹下,乃至廣說,如次應(yīng)釋」就像前面這段文說的。這是釋彼名,就是解釋這樂空閑的名字。這底下顯義。

  卯二、顯義

  當(dāng)知此言顯身遠(yuǎn)離。

  這是彌勒菩薩解釋這經(jīng)上的話。這是表示身遠(yuǎn)離的意思,這個身體遠(yuǎn)離聚落,這些喧鬧的境界。

  寅二、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

  若能于內(nèi)九種住心;如是名為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

  這以下是第二科,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這是第二科。寅一是樂空閑。這個釋彼義分二科,第一科是樂空閑,現(xiàn)在是第二科,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解釋前面這個佛說的那幾句話。這也是分二科,第一科釋名,第二科顯義,這釋名。

  「若能于內(nèi)九種住心」,內(nèi)就是指心說的。心里面能九種的次第安住,那么就叫做九種住心。這個在聲聞地里面說得很詳細(xì)!溉缡敲麨閮(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這樣說呢,就從我們散亂心開始,分九個次第,內(nèi)住、等住、安住、近住、調(diào)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一共是九個次第,「如是名為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

  卯二、顯義

  當(dāng)知此言顯心遠(yuǎn)離。

  這是表示內(nèi)心的遠(yuǎn)離。這樣子把這一段經(jīng)分二個遠(yuǎn)離,就是汝等比丘當(dāng)樂空閑,這是遠(yuǎn)離臥具,或處空閑,或坐在樹下,這是身遠(yuǎn)離;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是心遠(yuǎn)離。這樣意思。

  《披尋記》四四一頁:

  顯身遠(yuǎn)離及心遠(yuǎn)離者:謂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yuǎn)離。遠(yuǎn)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修習(xí)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yuǎn)離。亦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卷八頁)

  「顯身遠(yuǎn)離及心遠(yuǎn)離者:謂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這個在 《清凈道論》上是有這個意思。而這是 《瑜伽師地論》有這個意思。這個比丘不和在家人同住,也不和其他的出家人在一起住,是這樣意思,「共相雜住」!釜氁粺o侶」,就是一個人沒有伴侶,「是名身遠(yuǎn)離」。我以前說過在律上,佛說這個比丘一個人一個寮房,比丘尼一個寮房要二個人,不可以一個人。這律上有這個意思。那么這上面說「獨一無侶,是名身遠(yuǎn)離」!高h(yuǎn)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遠(yuǎn)離一切染污心,遠(yuǎn)離一切無記的心,這樣的作意。「修習(xí)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yuǎn)離」。這個心遠(yuǎn)離是這樣意思,這兒說得很清楚。

  丑三、明漸次(分三科)  寅一、引發(fā)奢摩他

  若樂處空閑;便能引發(fā)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

  這是底下第三科,明漸次。這個就是心遠(yuǎn)離……在身遠(yuǎn)離的境界里面來論心的漸次,修學(xué)圣道內(nèi)心的一個次第。分三科,第一科引發(fā)奢摩他。

  若是你歡喜居住在空閑處,有什么好處呢?「便能引發(fā)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就幫助你成就奢摩他,能有這個好處!刚菽λ。

  寅二、引發(fā)毗缽舍那

  若內(nèi)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發(fā)毗缽舍那。

  這是第二個次第。你內(nèi)心里面能安住了,成就了奢摩他,那你就能夠幫助你引發(fā)毗缽舍那,引發(fā)這個觀;有了止而后就能觀了。這樣看這個次第,先止而后觀。先止而后觀這個意思呢,是有二個意思,這里面有二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這個止成就了叫做奢摩他。譬如說是止成就在這個《解深密經(jīng).分別瑜伽品》,這后邊也是有。這個《解深密經(jīng)》除了序品,其余的幾品完全放在《瑜伽師地論》里面了,都有解釋的。成就了未到定,就達(dá)到了止成就的境界。當(dāng)然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到無所有處定,這都叫做止成就。止成就了以后,便能引發(fā)毗缽舍那,這個時候你修四念處,不得了,就很容易得圣道了。這是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呢,就是你沒能得到未到地定,更沒能得到四禪八定,這個止沒成就。但是你心里面能安住的時候,也是可以修毗缽舍那,這個本論也有這樣意思。有這意思,什么理由呢?因為我們?nèi)魶]成就未到地定,更沒能成就禪定,我們把心按照修奢摩他的方法寂靜住了,不會時間很長就會打妄想,就要打妄想,或者昏沈了;不是昏沈就是妄想,不是妄想就是昏沈,一定是這樣子,你沒得定就是這樣子。若這樣的話,你就是心里面明靜而住以后 ,不要太久,不要說是等到一個鐘頭,不要太久,或者是半小時,或者是二十分鐘,你就修毗缽舍那。用修這毗缽舍那來代替這個昏沈和妄想,這樣子。這樣子,你毗缽舍那修的時間不要多,修它五分鐘、十分鐘,你就停下來,修他五分鐘、十分鐘你能這樣修的時候,在生理上就有點變化。什么變化?這個血就到頭部來,來的多了。來的多了呢,人的精神就旺盛。精神旺盛的時候,就不打瞌睡。不打瞌睡,你再修奢摩他,修他半小時,修他一個鐘頭,很好,但你不要再多,就到這個時候就停下來,再修毗缽舍那。再修毗缽舍那,這個氣血又上頭上來了。頭上來,你再修奢摩他。修奢摩他靜下來,這個血就往下降。往下降,降、降、降,這個禪定沒成就,頭部的血就又少了,血又少了,昏沈可能要來,也可能是有妄想,你再修毗缽舍那。這樣子奢摩他、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奢摩他,但是以奢摩他為主,這又是一個次第。

  如果說是我沒得到四禪八定,我不修毗缽舍那,也可以,也是可以,那你就是這樣子,你就是修奢摩他,你禪定沒成就,到時候就是打瞌睡,到時候就是打妄想,就是這樣子。就是又修奢摩他、又修毗缽舍那,還是很難避免要打瞌睡、要打妄想的,何況不修毗缽舍那!所以這個地方有這么一點曲折。

  寅三、引發(fā)覺了

  若于毗缽舍那善修習(xí)已,即能引發(fā)于諸法中如實覺了。

  這是第三!溉粲谂徤崮恰鼓隳軌颍干啤拐吣芤,能這樣「修習(xí)」毗缽舍那,你這個止成就了,又能修毗缽舍那的話呢,「即能引發(fā)于諸法中如實覺了」。這個時候就從你的止觀之中這一念心里面,引發(fā)出來清凈的智慧,能夠覺了諸法實相,那么就得圣道了。是這樣意思。說是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這個增上就是幫助你的意思,它有力量幫助你做這件事。不是說你自己不做,只是靠它幫助就成就了,不是的。所以你說我能持戒清凈,是對的,但是你另外還要想辦法學(xué)習(xí)經(jīng)論,拿到了修禪定的方法,你還要修才可以得定,不是說廣是持戒,你就自然的等著它來定,沒有那么回事。你得了定了,得了定以后,你還要另外有方法修學(xué)智慧的。不是說我得定,定能發(fā)出智慧來,不是。你不另外修學(xué)智慧,定還是定,還是沒有慧的。所以從這些文上,你從這個《大智度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從《阿含經(jīng)》上,從《瑜伽師地論》上都能看出來這樣的意思。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常常的譏笑一個支那堪布,說那個支那堪布,說他是怎么回事呢,說他只是修止而不修觀,就是譏嫌他這件事。說是有人退休去考察那個支那堪布是誰呢?究竟是誰呢?說是好像是北宗神秀禪師的這個系統(tǒng)下的人,不過這個事也不知道。神秀禪師是學(xué)習(xí)《楞伽經(jīng)》的,《楞伽經(jīng)》還是修觀的,重視修觀的。為什么這個支那堪布廣是偏于止呢?這是又一回事了。不過這個誰呢,印順老法師也替那支那堪布翻案,又說出另外一個理由來,來辯護(hù)這件事。所以我一看,印老說的也有道理。就是這個大家辯論,佛法的真理不是嘴巴皮的事情,由這個理由來為支那堪布翻案,也是有道理。

  這里是明漸次。這個心遠(yuǎn)離之中有這樣的漸次、次第。

  子二、修無量等(分二科)  丑一、牒經(jīng)言

  復(fù)次如世尊言汝等苾芻,于三摩地,當(dāng)勤修習(xí)無量、常委安住正念者:

  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樂空閑等,F(xiàn)在第二科,修無量等。分二科,第一科是牒經(jīng)言!笍(fù)次如世尊」說「汝等苾芻」,「于三摩地,當(dāng)勤修習(xí)無量」。在這個三摩地里面,應(yīng)該精勤地,就是不要懈怠,修習(xí)這個無量「常委,安住正念」,要修習(xí)這個方法,要這樣修行。這幾句話怎么講呢?這是牒經(jīng)言。底下是釋彼義,釋彼經(jīng)上那個法語的義。分二科,第一科是顯修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標(biāo)。

  丑二釋彼義(分二科)  寅一、顯修相(分二科) 卯一、略標(biāo)

  謂先總標(biāo)于三摩地勤修習(xí)巳,后以三事別顯修相。

  「謂先總標(biāo)于三摩地勤修習(xí)巳」說經(jīng)上佛說的這幾句話,有總標(biāo),先總標(biāo)出來,「于三摩地勤修習(xí)」這幾句話是總標(biāo),把這個大意標(biāo)出來。標(biāo)出來以后呢?「以三事別顯修相」。以三樣事別別的顯示修行的相貌。那三事呢?底下別釋。前面是略標(biāo),這底下別釋。別釋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義,這分幾種解釋,現(xiàn)在這個第一個道理的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出體相。出體相就是簡要的介紹它的內(nèi)容,是這樣解釋好了。分三科,第一是無量,第二科常委,第三是安住正念,這三事。

  卯二、別釋(分三科)  辰一、第一義(分二科)  巳一、出體相(分三科)

  午一、無量

  無量者:謂四無量。

  這「無量者」,「無量」是什么呢?「謂四無量」。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是這樣修行,這前面解釋過了。若是從前面看呢,這四無量心是在禪定里面修的,已經(jīng)成就禪定了,在禪定里面修四無量。是這樣意思。

  午二、常委

  常委者:謂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故,名常委。

  這第二段,怎么叫做常委呢?「謂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故,名常委」這個常委下文常常提到這個字,提到這句話,提到常委。而這里解釋了,下文他不再解釋了。「常有所作」叫做常,就是不間斷、不懈怠,常常這樣修行。這個委,委者悉也,「委悉所作故」叫做常委。

  《披尋記》四四二頁:

  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者:由于無量及住正念,勇猛無間,能常修習(xí),能委修習(xí),無懈無憚,是名常有所作,委悉所作。

  「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者:由于無量及住正念,勇猛無間,能常修習(xí)」,你修習(xí)什么?常做什么?就是修習(xí)這個無量,修習(xí)這個住正念,這二件事。這二件事的時候,你要勇猛。這勇猛怎么講?就是不恐怖。無間呢,是精進(jìn)不懈怠。若懈怠,我昨天修行今天不修了,明天再修。修行幾天,又不修了,那就是有間斷,這不間斷。能常修習(xí),這叫做常!改芪蘖(xí),無懈無憚」,也不懈怠、也不恐怖,「是名常有所作,委悉所作」,這個悉在這里看,有一個微細(xì)、詳細(xì)的意思,不是粗略的,是深刻的,這樣意思、解釋。這樣意思。你修無我觀也好,修無常觀也好,修空觀也好,修不凈觀也好,你是要能夠常,而又能很深刻的這樣去修,所以叫做「常委所作」,這樣意思。這是第二科,底下第三科,安住正念。

  午三、安住正念

  安住正念者:顯于四念處,安住其心。

  這表示這個比丘學(xué)習(xí)四念處。把這個心,把這一念心,不是安住在色聲香味觸上面,而是安住在四念處這里,就是在這個范圍內(nèi),止而后觀,觀而后止。這是這出體相,說完了。

  巳二、明所說(分三科)  午一、征

  何故說此三種修相?

  這底下第二科。前面是出體相,這底下第二科,明所說。所說呢,又再說它的大義。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何故說此三種修相?」這是征,這是問。底下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列。前面是問「何故說此三種修相」?這底下就回答。

  午二、釋(分二科)  未一、標(biāo)列

  謂依二圓滿故。一者、世間圓滿,二者、出世圓滿。

  「謂依二圓滿故」說此三種修相。那二種圓滿呢?一個是世間圓滿,第二個是出世圓滿。這二種圓滿說這三種修相。這是標(biāo)列出來,底下第二科是配屬。配屬分三科,第一科修無量。這個配屬,前面這個三法來配屬這二種圓滿。

  未二、配屬(分三科)  申一、修無量

  修無量故,便能引發(fā)世間圓滿;

  申二、修正念

  修正念故,便能引發(fā)出世圓滿。

  「修無量故,便能引發(fā)世間圓滿」;「修正念故,便能引發(fā)出世圓滿」。就是這樣配屬,配了一下。怎么叫做世間圓滿?怎么叫做出世間圓滿呢?這底下解釋。

  《披尋記》四四二頁:

  修無量故便能引發(fā)世間圓滿等者:前三無量,應(yīng)知安樂意樂所攝,后一無量,應(yīng)知利益意樂所攝;修習(xí)此故,堪能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名能引發(fā)世間圓滿。菩提分法念住為先,修習(xí)此故,展轉(zhuǎn)殊勝證八道支,名能引發(fā)出世圓滿。

  「修無量故便能引發(fā)世間圓滿等者:前三無量」就是慈悲喜,「應(yīng)知安樂意樂所攝」,我們前面講過!负笠粺o量」,就是舍無量心,慈悲喜和舍,后邊那一個無量,「應(yīng)知利益意樂所攝」。這個不知道你們記住了沒有,安樂意樂是什么意思?安樂意樂就是把現(xiàn)在的這個生活的問題解決了。不苦不樂,而現(xiàn)在有了安樂的事情。安樂,就是沒有苦,悲能拔苦,慈能予樂,那么那個人沒有苦而有樂,我們對那個人心里要歡喜,這就叫做喜。這個時候身心安樂,沒有苦的逼迫性,這個時候心里面安閑自在就可以得到利益意樂,利益益樂是什么?就是除掉貪瞋癡,除掉了貪瞋癡就是得圣道了。但是這里邊不必那么樣的去分別,主要是在慈悲這個地方。

  「修習(xí)此故」,你修習(xí)這個四無量心的原故,「堪能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因為你慈悲,有慈悲心能增長無量無邊最殊勝的福德的資糧。資糧者因也,以此為因能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用慈悲心,若是我有所求,我去做這個……我去求……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情,也是有福德,但是不是無量殊勝。所以名能引發(fā)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名能引發(fā)世間」的「圓滿」。世間的圓滿,世間人最歡喜的就是福報,就是福德,是圓滿了。

  「菩提分法念住為先,修習(xí)此故,展轉(zhuǎn)殊勝證八道支」,這個出世間圓滿,修正念故,就是修四念處。修四念處,這就是屬于菩提分,這是要得圣道的,所以叫做菩提,分者因也,菩提之因。菩提分法,以四念處為先,修習(xí)此故,由四念處為先,然后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所以展轉(zhuǎn)的就成就了八正道,就是得圣道了。得了圣道不是凡夫了,這個時候就是「能引發(fā)出世間」的「圓滿」。無漏的戒定慧成就了,出世間的圓滿。那么這是這兩樣。這個配屬,第一科是說修無量,第二科說修正念,F(xiàn)在底下第三個。

  申三、常委修

  常委修故,于此二種,速得通達(dá);由此因緣,處二中說。

  一共是三樣事:一個是無量,一個是常委,一個安住正念這三樣。現(xiàn)在解釋了兩樣,四無量心和安住正念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第三個,常委修。

  「常委修故,于此二種,速得通達(dá)」,你常常的這樣的精進(jìn)的、很認(rèn)真的這樣修行,你對于世間圓滿,對于出世間的圓滿,很快的就成就了,叫做通達(dá)。通達(dá)就是沒有障礙了、成功了、心得自在了。

  「由此因緣處二中說」。「由此因緣」由于你能常委修,所以二種速得通達(dá)。所以你修四無量也好,你修四念處也好,你都需要這個常委。「由此因緣」,由這個理由,所以這個常委修,處在二的中間來說,就是放在這二法之間來說;先說四無量,然后就說常委,然后說四念處。就是四無量和四念處之間說常委,「處二中說」。我最初看見這話,不大懂怎么叫「處二中說」呢?后來一念這文呢,的確是這么回事,先說四無量,后說常委,后說四念處,就是在四無量和四念處之間,說常委。在中間說常委的原因在那里呢,就是「常委修故,于此二種速得通達(dá)」。就是你修四無量也要常委,修四念處也要常委,所以常委在這二的中間說。或者這二中說的意思就是,四無量里也有常委,四念處里邊也有常委,因為你沒有這個常委,你四念處也不成功,你四無量也不能成功。那么這就是在義上說。

  午三、結(jié)

  是故但說三種修相。

  這是結(jié)。這三種修相就圓滿了。

  辰二、第二義(分三科)  巳一、無量

  又無量者:顯奢摩他道。

  前面這是第一種解釋,第一義。這底下第二義。分三科,第一說無量。

  「又無量者:顯奢摩他道」顯示止的意思。四無量心顯示止的意思,也是有道理。人若是有苦惱的時候,也是很難修行。這是……我不苦,但是也沒有樂,他心里面老希望樂一點,心里還是不安,所以要有樂,身心自在了,這時候才能修行。所以四無量也有止的意思。

  巳二、住正念

  住正念者:顯毗缽舍那道。

  安住正念這句話呢?「顯毗缽舍那道」。就是觀,四念處是觀的意思,主要是智慧。

  巳三常委

  常委者:顯此二種速趣證道。

  這是第三!革@此二種速趣證道」這表示這二個法門,有了常委的關(guān)系,你很快的就能達(dá)到證道的境界,就成功了。

  辰二、第三義(分三科)  巳一、無量

  又無量者:顯趣福德行。

  這底下是第三義,第三義也是先說無量!赣譄o量者:顯趣福德行」。你常常修這個慈悲喜舍,這表示你能達(dá)到大福德的境界里面去了,那種修行。

  巳二、住正念

  住正念者:顯趣涅槃行。

  這顯示你能進(jìn)趣不生不滅的圣境里面去了。

  巳三、常委

  常委者:顯趣二種速圓滿行。

  常委者這是第三!革@趣二種速圓滿行」,這樣意思。

  寅二、明漸次

  先于奢摩他善修習(xí)已,后與毗缽舍那,方得俱行。修此二種三摩地故,如實覺了所知境界。

  這是第二科,明漸次!赶扔谏菽λ咕褪窍扔谒臒o量心的奢摩他「善修習(xí)巳」,「后與毗缽舍那方得俱行」。以后呢,這個奢摩他就和毗缽舍那在一起,止觀俱行,止觀雙運,有這個意思!感薮硕N三摩地已」這樣說奢摩他也叫三摩地,毗缽舍那也叫三摩地,因為這個毗缽舍那是在三摩地里面修的,不是散亂心;奢摩他成功了的人,修毗缽舍那,所以這個毗缽舍那是在奢摩他里面修,所以說毗缽舍那,同時也有奢摩他的,所以也叫做三摩地。從這里面看出來有個意思,你不可以從奢摩他里面出來。你若從奢摩他里面出來,就沒有奢摩他,心里面散亂了,用散亂心修毗缽舍那,那這個毗缽舍那不可以稱之為三摩地,不可以稱為三摩地的。所以從這個文上也看出來這件事。這個我們從……《大智度論》上也有這個意思,我們本論上,《瑜伽師地論》也有這個意思!感薮硕N三摩地故,如實覺了所知境界」,成功了,得圣道了。

  子三、等持等至善巧等(分二科)  丑一、善巧非善巧(普二科)

  寅一、牒經(jīng)言

  復(fù)次如世尊言:修靜慮者,或有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廣說如經(jīng)嗢柁南頌。

  這底下是第三科,等持等至善巧等。這傍辨彼義分兩科,第一科引釋諸經(jīng)分十一科。第一科是樂空閑等,第二科是修無量等,F(xiàn)在是第三科,等持等至善巧等。這一科里分兩科,第一科是善巧非善巧,這是一科。這一科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牒經(jīng)言。

  「復(fù)次如世尊言」前邊說了一樣又一樣還沒說完,所以下面還有。如世尊這么說,修靜慮的人,這個修行人,或者呢,他有了等持的善巧,「非等至善巧」,他還沒有等至的善巧。不是說我有等持的善巧,我一切善巧都成就了;我這個經(jīng)若明白了,一切經(jīng)都明白了。不是的。此有此的意思,彼有彼的意思,你還要努力去學(xué)習(xí)的,你不學(xué)習(xí),不學(xué)習(xí)就不知道!笍V說如經(jīng)嗢柁南頌」。這么樣講。

  這是牒經(jīng)言。底下第二科辨差別。

  寅二、辨差別(分二科)  卯一、配釋四句(分二科)  辰一、顯彼相(分四科)

  巳一、第一句(分二科)  午一、等持善巧

  云何等持善巧?謂于空等三三摩地得善巧故。

  底下辨它的差別。分兩科,第一科配釋四句。分兩科,第一科顯彼相。又分四科,第一科是第一句。分兩科,第一科是等持善巧,這是第一句。

  「云何等持善巧?」怎么叫做等持善巧?你解釋解釋我聽聽。「謂于空等三三摩地得善巧故」。我們前面解釋過,空、無愿、無相三摩地。這個《大智度論》上的次第是空、無相、無愿,其他經(jīng)論也有這個次第。但是本論呢,是空、無愿、無相,這個次第不同。前面我們按照那個次第解釋,是這樣是好,空、無愿、無相,這個次第是比較好。「云何等持善巧?謂于空等三三摩地」,就是空三摩地,無愿三摩地,無相三摩地,這三個三摩地,得善巧。善巧者智慧也,他得到了這個智慧,得到了。得到了這個智慧。前面解釋的時候,各位可能沒有忘,空、無愿、無相都是智慧。智慧為什么稱之為三摩地呢?因為是在止里面,在定里面修的,所以稱之為三摩地,不是散亂心。那么什么叫做等持善巧?就是空、無愿、無相這三個都在三摩地里面修,你成功了,就叫做得善巧。你得到這個智慧了,你通達(dá)無礙了。

  午二、非得至善巧

  云何非等至善巧?謂于勝處、遍處、滅盡等至,不善巧故。

  這個第一句分兩科,第一科是等持善巧,第二科非等至善巧。怎么叫做非等至善巧呢?「謂于勝處、遍處、滅盡等至,不善巧故。」你三三摩地,你通達(dá)無礙,你成功了。但是你對于這個勝處,八勝處,遍處是十遍處。八勝處是什么?八勝處是地水火風(fēng),青黃赤白。譬如說我們修不凈觀,修不凈觀的時候最后是個白骨,這個白骨保留,不要滅掉。修這白骨,最初修的時候,可能白骨上面還有些地方還有紅的、黑的不是純白,你要練,把這個骨練它是白的,把它想它是白的。骨是白骨了以后呢,在骨人的眉間放光,還要想這個事,想這眉骨放出來青黃赤白的光明,放出來地水火風(fēng)的光明,這叫做八勝處,放出光明來。但這是通于八解脫,八解脫也有這件事,但是這八勝處是更殊勝的,比八解脫還要殊勝。遍處呢?就是在八勝處再加上兩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加上這兩個,十遍處。那么滅盡等至……是勝處等至、遍處等至、滅盡等至,就是滅盡定,這個八勝處和十遍處,修這種八解脫的人,八解脫明白一點說就是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八定又加上一個滅盡定那樣,而這時候又進(jìn)一步,八解脫又進(jìn)一步修八勝處,八勝處又進(jìn)一步修十遍處,然后又修滅盡定,滅盡定更是高了一步。你成就了空、無愿、無相三三摩地,你還沒有成就八勝處、十遍處、滅盡等至,這些等至還不善巧,你還沒有那個智慧明白、通達(dá)它,就是沒成就。你沒有成就這個功德。你沒成就這個功德,所以你這個善巧,而那個不善巧。這樣意思。

  巳二、第二句

  云何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謂于十種遍處等至,及無想等至,若入若出俱得善巧; 非于三三摩地。

  這是第二,第二句!冈坪蔚戎辽魄,非等持善巧?」這是問。底下回答。

  「謂于十種遍處等至,及無想等至,若入若出俱得善巧」若是這個修行人,他這個十種遍處等至,無想等至,或者入、或者出,都是很自在的,很成就了,已經(jīng)得到了他的智慧了,成就了善巧!阜怯谌Φ亍埂5沁@個人對于空、無愿、無相三三摩地,他沒修。沒修,他就沒有得這個善巧。這就是修行呢,你修這個法門成就了,那個法門沒修,沒修就是沒有成就,就是這樣子。

  巳三、第三句

  云何俱善巧?謂于彼二俱善巧故。

  這是第三句。什么叫做都是善巧呢?「謂于彼二俱善巧故」。那就是這兩個、這兩種,等持也善巧,等至也善巧,你都修了,你都修成功了,這就是久修行的人,不是初發(fā)心修行,不是修行的時間短,不是。這個人的修行的時間很久了,他這個法門修成功了,又去修那個法門,那個法門也修成功了,所以他都有善巧,是這么回事。沒有說是不修行,這個事情就成就了,沒有那么回事。

  巳四、第四句

  云何俱不善巧?謂于彼二俱不善巧故。

  這是第四句。「謂于彼二俱不善巧故」。你都沒有修嘛!你沒有修,就沒成就;沒有成就,就沒智慧。「俱不善巧故」。

  辰二、指隨應(yīng)

  如是于先所說等持等至中,隨其所應(yīng),當(dāng)善建立。

  這是第二科,指隨所應(yīng)。就是配釋四句里面分兩科,第一科顯彼相,就是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這個顯彼相這一科說完了,F(xiàn)在第二科指隨應(yīng),這是第二科!溉缡恰咕褪乔懊嫠木涞男蜗,「于先所說」的,前面的十五科里面,那個等持等至里面,「隨其所應(yīng)當(dāng)善建立」你應(yīng)該知道。這個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就是這樣。你成就這個,就是沒有成就那個;你成就那個,沒有成就這個。若完全成就了,就是都是善巧了,這樣意思。

  《披尋記》四四三頁:

  如是于先所說等持等至等者:先總標(biāo)中,等持等至說有多種,今指彼文,隨其所應(yīng)當(dāng)作善巧不善巧四句分別。于前文中,唯說空等三三摩地名為等持,及與勝處遍處滅盡名為等至,當(dāng)知且舉少分為論,故于此中例于一切,故說如是理應(yīng)有故。

  「如是于先所說等持等至等者:先總標(biāo)中,等持等至說有多種,今指彼文,隨其所應(yīng)當(dāng)作善巧不善巧四句分別。于前文中,唯說空等三三摩地名為等持,及與勝處遍處滅盡名為等至,當(dāng)知且舉少分為論,故于此中例于一切,故說如是理應(yīng)有故」。前面只是說這么多,沒有說很多的等至,只是說空、無愿、無相是等至,只是說八勝處、十遍處、滅盡定這是等至,并不是又說了很多的等至,也不是。而這里邊說,有很多的等持,有很多的等至,但是這個事一定是有,「理應(yīng)有故」這樣意思。

  卯二、別廣二句(分二科)  辰一、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

  又說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者:謂于等持名句文身,善知差別;非于能入等至諸行狀相差別。

  這是第二科,別廣二句,就是把那四句里面不完全說,配釋四句,現(xiàn)在只其中兩句,再特別的說一說。分成兩科,第一是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

  「又說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者:謂于等持名句文身善知差別;非于能入等至諸行狀相差別!惯@個和前面的解釋又有點兒不同!钢^于等持名句文身」這個就是空、無愿、無相這三個等持,它們的名和句、文身「善知差別」。這個文就是字,這個名和句都是由字組成的,所以,這文應(yīng)該是總說的,名句就是別說的了。這個身就是體,文字有個體相的,那個字,一個字一個字,都是有它的體相的,名也有它的體相,句也有它的體相,所以名身、句身、文身。名呢,就是表達(dá)一個法的名。這個句,就是很多的名,組成一句,這樣意思。很多的句,那么就組成一章一節(jié)。是這樣意思。這個空等持、無愿等持、無相等持,這里邊的名句文身,「善知差別」就是表達(dá)、說明或者解釋三三摩地的名句文,這個人他知道。什么叫做空三摩地,什么叫做無愿三摩地,什么叫做無相三摩地,他會很清楚的說明,給你解釋,叫做「善知名句文」的差別。這樣意思。

  「非于能入等至諸行狀相差別」但是這個人對于能入等至的,能入于八勝處、十遍處、滅盡定等,這個等至的諸行狀相,你讓他講一講,講不來,所以他就是不善巧了。就是等持善巧了,但是不是等至也善巧。這樣意思。

  辰二、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

  這是第二科。分成兩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釋。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約一類說

  謂如有一,善知能入隨一等至諸行狀相,亦能現(xiàn)入。而不善知此三摩地名句文身差別之相,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別。

  「謂如有一,善知能入隨一等至諸行狀相,亦能現(xiàn)入」。就是有一個人他能夠熟悉、他能通達(dá),「能入隨一等至」,能入八勝處等至、十遍處等至、滅盡定的等至,隨那一個等至,他能知道入這個等至,入那個等至,有什么行、有什么狀、有什么相,他都知道。他都知道,他還能入「亦能現(xiàn)入」,那就是表示這個人他有善巧,他有這等至的善巧。

  「而不善知此三摩地名句文身差別之相,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別!沟撬覆簧浦巳Φ亍梗@個「此三摩地」就是空、無相、無愿三摩地。它們的名句文身差別之相,他不知道,「亦不能知我已得入了,如是如是」各式各樣的等持差別,他不知道。「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別」這個意思好像是說,「我已得入」也不能知道我已經(jīng)入了空等持、無愿等持、無相等持這個差別,他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事情。那么這就是表示有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是這個意思。

  這一科……解釋,第一科是約一類說。第二科是約菩薩說。約菩薩說,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辨相,第二科是簡位。

  午二、約菩薩說(分二科)  未一、辨相

  有諸菩薩雖能得入若百若千諸三摩地;而不了知彼三摩地名句文身,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別。

  「有諸菩薩雖能得入若百」三摩地、「若千諸三摩地」,能入這么多的等持!付涣酥巳Φ孛湮纳怼。能入了,但是還是不知道,不知道這個等持叫什么名字,那個等持叫什么名字,它們的名句文身還不知道!敢嗖荒苤乙训萌肴缡侨缡堑瘸植顒e!鼓苋脒@么多的等持而不知道名句文身,「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別」。這個等持和那個等持的差別他都不知道。哦!還有這樣的事情。這是一個情形,第二簡位。

  未二、簡位

  乃至未從諸佛所聞,及于已得第一究竟諸菩薩所而得聽聞,或自證得第一究竟。

  這是第二科簡位。簡別他們的階級還是不一樣的。就是為什么他不知道?入了若百若千諸三摩地,還不知道三摩地的名字,不知道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別。什么原因呢?就是他沒有聽佛說法!改酥廖磸闹T佛所」聽聞這樣的佛法,沒去聽法所以不知道。這個人光知道自己用功,而不知道到佛那兒去聽法。用功是有成就,但是呢,怎么回事情還不明白。「及于已得」說未從諸佛聞,也未從已得第一究竟的諸菩薩所而得聽聞,也沒有。你沒能到那個已得究竟的菩薩就是那個第十地,法云地菩薩那里。這個本論到第四十七卷那個地方有講,有講到十二住,菩薩有十二住。

  《披尋記》四四三頁:

  已得第一究竟諸菩薩所者:菩薩十二住中最上成滿菩薩住,應(yīng)知名到究竟地,由是此說第一究竟。

  就是第十法云地。

  或自證得第一究竟。

  這「乃至未從諸佛聞」的這個未字也貫下來,或者這個人他還沒能夠自證第一究竟,所以……沒能得無上菩提,沒能得如來地,所以他還是有所不知。就是這樣子。

  丑二、住出等相(分十一科)  寅一、住(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為。

  怎么叫做住呢?這是第二科,丑二,住出等相。這第二科,住出等相,第一個是住,第二個是出,第三個是行,一共有十一科。現(xiàn)在是住出等相分十一科,第一科是住。分兩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釋。云何叫做「住」呢?這是問。底下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辨相,辨這住的相貌。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辨相

  謂善取能入諸三摩地諸行狀相,善取彼故,隨其所欲,能住于定; 于三摩地?zé)o復(fù)退失。

  「謂善取」這是說那個修行人,他能取得,能入諸三摩地的諸行,能入諸三摩地的狀相,你能取到!干迫”斯,隨其所欲,能住于定」你就能住在這個定里邊。你若不能取到那個相,你不能住這個定里邊,不能的,要取到這個相!赣谌Φ?zé)o復(fù)退失」。你若能夠取到那個相,能住在定里邊,那么對這個定也就不會再退失,也不會退的。所以這個住是這樣意思。是各式各樣的定,都有它特別的行、狀、相,它有個別的這些事情,你取不到就不行。這是第一科是辨相。第二結(jié)名。

  辰二、結(jié)名

  如是若住于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

  這是一個意思。這是第一科是住。現(xiàn)在第二科是出。

  寅二、出(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為出?

  怎么叫做出呢?

  卯二、釋(分三科) 辰一、略標(biāo)

  謂如有一,于能入定諸行狀相不復(fù)思惟,于不定地分別體相所攝定地不同類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或隨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于定。

  「謂如有一,于能入定諸行狀相不復(fù)思惟」在這定的相,你取這個相的時候就在定里住,說是「不復(fù)思惟」這個相了,不復(fù)思惟這個相,那么思惟什么呢?「于不定地分別體相所攝定地不同類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這是說這個人他「于不定地」,就是散亂的地方,散亂的地方呢,「分別體相所攝」屬于散亂的,「分別體相」就是散亂!杆鶖z」就是屬,攝者屬也,屬于散亂的境界。那么散亂的境界是定地不同類法,和定地……定地是不散亂,你現(xiàn)在是去取那個散亂的境界,就是定地不同類了。那個不同類,與定不同類的那個散亂的作意思惟去,那你就出三摩地了,就從定里面出來了。

  《披尋記》四四三頁:

  于不定地分別體相所攝等者:如五識身自性不定,名非定地,是名定地不同類法。然此唯說意識所緣,由是說言分別體相所攝。如有一類聞聲出定者,于爾所時彼三摩地相間相雜作意而轉(zhuǎn),是故出定。如抉擇分說。(陵本六十三卷九頁)當(dāng)知彼相此類所攝。

  「于不定地分別體相所攝等者:如五識身自性不定」,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的體性,它們的自性是不定的,剎那間就作其他的分別了,都是向外攀緣的。向外攀緣的,這是「名非定地」。若入了定地,前五識是不動的。前五識若動,那就是出定了。這樣意思!甘敲ǖ夭煌惙。然此唯說意識所緣,由是說言分別體相所攝」這樣意思,就是前五識散亂,你第六意識如果是不分別不與前五識同時活動呢,那還是在定里頭。若是這第六意識它和前五識在一起去活動,那就出定了。這個出定還是由意識來決定的。這樣意思!溉淮宋ㄕf意識所緣,由是說言分別體相所攝」就是第六意識去分別,去分別的時候!阁w相」,是有所分別的體相,有能分別的體相,由能分別去分別所分別的體相,是屬于這樣情形。

  「如有一類聞聲出定者」聽見聲音,像目犍連尊者入無所有處定,聽見大象的聲音了,這些事情!赣跔査鶗r彼三摩地相間相雜作意而轉(zhuǎn)」。這個《大毗婆沙論》的解釋說入定耳識是不動的,為什么目犍連尊者入無所有處定,聽見阿耨達(dá)池邊有大象的聲音呢?那倒是入定呢?是出定呢?《大毗婆沙論》上解釋說:目犍連尊者那個定是非常的迅速,一剎那間就出定了,一剎那間就入定了,是這么回事。所以一剎那間出定了,就能聞到大象的聲音,一剎那間入定了,就不聽見了。因為特別的迅速,就好像是在定中聽見象的聲音。這么意思。這樣解釋!赣跔査鶗r彼三摩地相間相雜」,定與散亂境界相雜,散亂境界與定相雜;一個相間,一個相雜,這樣解釋!噶x如抉擇分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