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螅詵|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注解 第九卷
金剛經注解 第九卷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注
1、須菩提⊙佛召呼他2、於意云何⊙汝想一下3、阿那含、能作是念⊙阿那含能有這樣想法么4、我得阿那含果否⊙我已經不到世間諸類之中、去投生矣5、須菩提言須菩提答6、弗也⊙非也7、世尊⊙佛耶8、何以故⊙按道理講9、阿那含名為不來⊙阿那含是不入世間、輪回之人10、而實無不來⊙究竟解法不可這樣講11、是故名阿那含⊙所有名詞、皆是假作假法耳、弗可作真實相、真實相者、本無來去、性包十方心裹三世、常樂我凈、有何來去耳。阿那含、名為三果
解
阿那含翻名、為不來果。不來者不來世間輪回也。亦名得三果得三果者能轉見聞思為戒定慧。喻上大學已升到三年紀矣。凡喻色花、賢喻實果、圣喻證道。喻初果成、二果壯三果熟。既熟之時當取之獻於世尊待證圣道性爾。阿羅漢為道、為性、為圣、不為果。按本經與玄奘諸師所譯金剛經為證據。有大德將證道說為得果是為誤筆。三果所住天、為三界頂天。三界者、見色斷色、即斷見惑出色界。聞欲斷欲、即斷聞惑出欲界。思維意識、即斷思維意識惑、出三界。而入兜率陀天矣。初果為七反、初至三住有色、四至六住無色。有色無色共六重、每反一次升一重、至七反時、升二果天。二果為一反未反住有想、已反住無想。有想無想亦復六重。待二果報盡時、直升三果天。三果無反、住非有想非無想、六重之頂。問初二三果、前后所解、有差別相么。答非也、因有頓漸、果有遲速。無因亦無果、是名無差別。故本經所云、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非有想非無想、華嚴分為兩種。楞嚴說為世間十二類。本經說成九類。分合之間、各有妙義、略解於下。非有想非無想、華嚴分為兩科。是標義、莫可不分也。標義者、標十類眾生、各有含義。楞嚴說、為世間十二類眾生。是標性、莫可更變也。標性者、各類眾生、自性自造也。本經為九類、是標度、莫可增減也。標度者、度本心自性中、一切眾生相。本經無度無想之類者、是莫可能度也、既不能度、莫可標此一類也。何謂莫可能度、無想者。是一切無想、一切無想者。心如土雞、性同木馬。心想意識、一切皆無。此類性靈、猶如草麥故無法可度。既不可度、事理二則、均不可標、此類之義。其二、本經將非有想非無想合為一類、是正義。非有想者、無一切凡情妄想。非有想者常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見常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在不二中、有無量妙用。是故三果之人、在無我相中、常見一切實相。所以諸天諸界、皆由諸相而成。倘無諸相之時、即見本性妙心。一剎那間、無一切相、證一切性、即出三界、見慈氏佛。復為三禪者、在禪定之中、所見所聞、所思之間。無不是道、無不是覺、出定入定、自在無礙。見聞思覺、無有不凈唯有藏識未曾清凈。以識為身以定為用、以凈為名、以無念為念、以無住為住。心無掛礙、性若虛空。三果之人、到此境界、一剎那間、出三界、入兜率陀。亦為預斷九品、預者、預出三界也。斷九品者、斷絕入九類中投生也。亦名無記天、無記者、無數也。界無記、劫無記、壽命無記。娑婆壞時、三果天不壞、故名無記。阿那含名為不來、不來九類之中投生也。而實無不來者、是色身形相不來。而不是本覺慧命不來。是故名為阿那含者、即是不可久停寄宿亭。寄宿亭者、喻歸鄉(xiāng)之客、路程由三百余里。方能至故鄉(xiāng)家園。初日需要行程一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初果寄宿之處。待到天明時、當束裝就道、達二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二果寄宿之處。待天明時、當束裝就道、達三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三果寄宿之處。待天明時、當束裝就道、至初午時、到達故鄉(xiāng)家園住所。即阿羅漢、道也性也。阿那含、是客道之人爾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注
1、須菩提⊙佛繼續(xù)提名2、於意云何⊙繼續(xù)問意3、阿羅漢能作是念⊙阿羅漢能有這樣想法么4、我得阿羅漢道否⊙我已經證得阿羅漢道性耶5、須菩提言須菩提答佛6、弗也⊙不可7、世尊⊙敬意8、何以故⊙怎么講9、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實無有定法名為阿羅漢10、世尊⊙解其義11、若阿羅漢作是念⊙倘若阿羅漢有這樣的觀念12、我得阿羅漢道⊙我已得道性義、而了生脫死耶13、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即是執(zhí)著四相之人、而不可稱為、已證阿羅漢道性者
事理融洽十三義
1、須菩提。當知如來呼誰是菩提2、於意云何。當前受持意云何3、阿羅漢能作是念。誰是阿羅漢、能作什么念4、我得阿羅漢道否。自他不二、誰得道5、須菩提言。當前誰是須菩提、寄問樵夫、樵夫言、在當前。樵夫二字當參6、否也。道也義也7、世尊。筆不落紙、名世尊8、何以故。無故生事故9、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非法非非法、羅漢亦非非。不可作非想、不可執(zhí)著是非非10、世尊。世尊遍法界、每一微塵一世尊11、若阿羅漢作是念。若有若無歸何處、不作一念名無諍12、我得阿羅漢道。得個什么道個什么13、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倘執(zhí)一法塵、即非阿羅漢、能無一塵相、即是樂阿蘭那行者
解
佛問須菩提、汝等阿羅漢。能有執(zhí)著、阿羅漢相耶。須菩提答弗也、沒也。佛連續(xù)問、初二三果者、已明其義矣。又復問、阿羅漢道之人、能有執(zhí)著性耶。何也。非佛迂而贅、因我執(zhí)著癡復呆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注
1、世尊⊙稱佛號、欲答連前接后意2、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佛說我已經證得無諍三昧矣3、人中最為第一⊙佛說無諍三昧、在天人中這三昧、是第一之中、最為第一也4、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得此最上三昧者即是永離一切欲望癡5、世尊⊙稱世尊者是轉折點、亦是樂觀義、6、我不作是念⊙我沒有這樣想法7、我是離欲阿羅漢⊙我沒有這樣想相、我已經證得、離欲阿羅漢道性矣。本性無諍、心常樂
偈云
心欲離欲欲仍在 無得無求欲永消
第一第一欲第一 無得無欲真第一
菩提演化千般樣 只因我癡病未消
倘若無癡亦無欲 大千世界一筆勾
解
稱世尊者。須菩提表達於如來。其實使諸有情自知得果證道之方針。方針者初二三果、已表明於如來,F(xiàn)復表達、證道稱性之法門。后學者、當知悟而證之。佛我菩提、無二無別也。能行者必能悟證之。勿可自誤而誤他。佛說我得無諍三昧者。他佛我佛非一非二也。說與非說、亦是非非。我得者、真我無相、亦無言說、非得其名、而得其義也。無諍者、是阿羅漢別號也。阿羅漢、以無諍、而得其義。義者道也、性也、是故名為、得阿羅漢也。佛說我得無諍三昧者。正定正受、正思維也。正定者、禪定之中、無邪亦無茍也。正受者、施與受者、純凈如來性也。正思維者、舉心動念、無有我相、心生大慈也。亦名無上禪那也。又名正禪天也。天者、心也道也、大阿羅漢本性也。本性者、無與人諍、無與物諍、無與我諍、無與一切是非諍。略解少許、以備初學而用之。無諍者、一切無諍也。例如。有冤不伸、有苦不訴有人打我罵我。能忍、能讓、能受。有人起惡毒心、來害我;蛎馄潆y、或遭其害、無仇恨心、無報復性。其心如如、恩怨無二、亦無差別、其名為無諍三昧。倘若有人、以邪欲心、向我而來。求我接受、哀我順從、切不可無諍。當改一字、即名無受。或加一句、無染住心。后學者、無可混淆邪正之別。如或有人、吹捧噓偽、說我有道有德。如或有人、贈我貨幣、饋我財物。如或有人、尋情摘意、曲心求助求援。這三類人、少智缺慧者、經常被惑。后學者莫可污染名利情欲。人中最為第一者。即八萬四千種三昧、三昧之中。以無諍三昧最為第一。無諍之人、在天上人間、亦復第一之中、第一人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即阿羅漢、證得離欲三昧。其名為離欲行。亦是諸行之中、最尊最上。故名第一、離欲阿羅漢。離欲者、離一切欲。離二十五有欲。離五蘊十八界之欲。稱世尊者、上奉如來下囑我等也。學佛者、當深諦之、上下本一體奉囑是如如。行讀恒聲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者。我沒有想相、我是大阿羅漢耶
偈云
無欲我是阿羅漢 無生一念法中尊
無欲無生歸何處 遺留現(xiàn)未后學參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行讀恒
注
1、世尊⊙稱世尊者、須菩提連上接下、開示我等也2、我若作是念⊙倘若我有這樣的觀念3、我得阿羅漢道⊙我證得阿羅漢道性矣4、世尊則不說須菩提⊙佛不會說須菩提5、是樂阿蘭那行者⊙是稱行無諍三昧道性也6、以須菩提實無所行⊙我須菩提沒有這樣觀念、我是得道證性之人7、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因此如來命名、我是稱性無諍三昧第一者。樂阿蘭那行者、即稱性無諍三昧道性也。稱性者、本性大慈也。道者、與如來道德符合也。性者、本性自然而然也、而非勉強勉力也。命名者、是過渡而非真實之義也。真實義者無可言說、常樂我凈也。亦無名無相、而真常無竭也。行讀恒音
解 事理融洽義
所謂。能斷見欲、即得初果。能斷聞思、即得二果。能斷識別、即得三果。能作無諍、即證道性。證道性者、即是補處。所謂化三果證無諍之道性。即是菩提現(xiàn)大阿羅漢身。而為我等演此妙法也。復請世尊、證而印之。是使我等、入正軌道、進正法門。我等倘若、未經大、阿僧祗劫、之功果。焉能得見此經、悟此真理。法門雖大、無緣莫可入。目前彼岸、雖然光明正大。無悟莫能見、無證莫能至也。倘若有一絲半茍、名利欲愛、仍然是眾生。猶如盲目之人、入於自家寶藏。欲取珍寶、必碰頭失足、非死必傷。是故菩提、無相無執(zhí)。即真無諍三昧道性天。使我有二1、九類2、某甲。眾生有二1、四生六道2、某甲心中、煩惱與妄想、以及分別是非相
偈云
得果證道的是止兒啼 無啼之時更需再努力
莫道真法無相亦無得 無相無得之中有妙諦
凡者見聞件件是凡情 圣者見聞樣樣皆圣諦
菩提眾生無別無二性 倘無執(zhí)著無有不菩提
- 跟著《金剛經》學好心態(tài)!
- 《金剛經》“空”的境界是什么?
- 讀誦《金剛經》的功德殊勝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如何把邏輯思維提升到悟性?《金剛經》的悟性思維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樣去學佛修行?依《金剛經》修菩薩行
- 金剛經分幾部分?講什么內容?
- 《金剛經》都說了些什么?
- 《金剛經》教眾生做什么呢?不要執(zhí)著
- 《金剛經》譯文及注解評析
- 《金剛經》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剛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離相修行
- 《金剛經》是我們學佛的基礎
- 怎么理解“一切賢圣,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六祖慧能是怎么開悟的?通過《金剛經》開悟
- 《金剛經》可以解決修行中遇到的誹謗和委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