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如何讀懂《金剛經(jīng)》(九)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即便執(zhí)著佛及佛果無上菩提、佛說法為實有,也是著了法相。佛問須菩提:你認(rèn)為佛得了無上菩提嗎?認(rèn)為佛有所說法嗎?一般佛弟子都是這樣認(rèn)為的:佛證得無上菩提,佛說了許多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至高無上、正確無誤的覺悟。

  須菩提畢竟是解空第一的大阿羅漢,多次聽佛說法,當(dāng)然理解佛所說法的實義:沒有什么固定的法叫做無上菩提,也沒有固定的正法由佛所說。為什么?佛所說的法,都不可執(zhí)取,本質(zhì)上是不可言說的,既非固定的正法,也非不是正法。為什么呢?因為佛說的法是無為法、出世間法,佛教中的一切賢圣,包括小乘、大乘、密乘的賢圣,都修證無為法,其差別在于修證的深淺不同。

  無為法,為唯識學(xué)所列五位(五大類)法之一,其性質(zhì)是不生不滅,與生滅變化的有為法性質(zhì)相反。這里的無為法指諸法實相、涅槃。一切賢圣,指修行佛法而達(dá)賢位、圣位者,在小乘,賢位有七,為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煖、頂、忍、世第一;圣位有四,即初、二、三、四果,稱七賢四圣;蛘f七圣: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脫、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在大乘,賢位有三十:十住、十行、十回向,圣位有十,即十地,或于十地后加等覺、妙覺(佛)為十二圣。

  得正信正見,具正戒,而尚未見道為賢位,見道以上為圣位。大乘圣位的標(biāo)準(zhǔn),各經(jīng)所說不盡相同,中國佛教諸宗對此各有判別。般若經(jīng)所說,天臺宗判為“三乘通教”,華嚴(yán)宗判為“大乘始教”,其圣位的標(biāo)準(zhǔn)基本相同,皆以初證真如、斷分別所起我法二執(zhí)為初地見道。

  諸乘賢圣,皆以如實知見的般若智慧修證同一諸法實相而求證涅槃。所觀所證,皆屬無為法,而所用的觀智及所證的實相不無差別,所以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在賢位以勝解、加行無分別智或聞思慧觀修,圣位以現(xiàn)量證得的實相般若觀修。小乘人主要以析空觀觀五蘊(yùn)、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世間法無常、苦、無我而證得無余依、有余依二種涅槃,住于涅槃,執(zhí)著空的一面,被大乘叫做“偏空”或“沉空守寂”;大乘人主要以體空觀觀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皆畢竟空、不可得而證無住涅槃,雖證得無余依、有余依涅槃而不住于涅槃,不著于空。是為賢、圣之差別。

  中國佛教諸宗多說小乘僅修證人我空而不觀法空,這用來指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或許正確,而小乘所宗依的《阿含經(jīng)》中,實際上也觀人法二空。宗喀巴大師認(rèn)為大小乘只是發(fā)心有大小之別,觀人法二無我的見地其實一致。般若經(jīng)被天臺宗判為三乘通教,意謂此經(jīng)通攝聲聞乘、緣覺乘、大乘三乘根機(jī),三乘人皆以經(jīng)中所示般若智觀修,證得無余依涅槃。

  有經(jīng)中說,三乘同入無余依涅槃,此經(jīng)開頭即說發(fā)菩提心者要發(fā)愿令九類眾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原標(biāo)題:傳承|陳兵:如何讀懂《金剛經(jīng)》(八)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