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Vij?āpti-mātratā-siddhi-?āstra) 佛教論書。又名《凈唯識論》,簡稱《唯識論》。玄奘糅譯印度親勝、火辨、難陀、德慧、安慧、凈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分別對《唯識三十頌》所作的注釋而成。10卷。傳說玄奘留學印度時,曾廣收十家注釋(每家各10卷)...[詳情]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二十五劃

  二十五劃

  【觀行】觀心之行法。即觀心修行,或指觀法之行相。唯識宗之觀行有二種,稱二觀行。一、尋伺,指推尋伺察。尋,即心對境所生起的粗猛推求之精神作用;伺,則為細心分別之精神作用。謂根塵相對所起一念之心,即以空、假、中三觀觀之。二、真如,真即不偽;如即不異。指常以妙觀觀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顯發(fā)。見《宗鏡錄》卷三十五。

  【觀所緣緣論】陳那論師造,唐代玄奘譯,全一卷。別譯本如陳代真諦所譯的《無相思塵論》一卷。本論之偈文為四句一行,共有三十二句。本書旨在依因明三支之法,明示心外之所緣緣非有,破斥極微、和合等假法,而心內(nèi)之所緣緣非無。

  【觀所緣緣論釋】又稱《觀所緣論釋》、《觀所緣釋》。護法造,唐代義凈譯,全一卷。本書為《觀所緣緣論》的注釋書。內(nèi)容闡釋《觀所緣緣論》中所說破外執(zhí)之與、奪之意,而明自宗之內(nèi)境,然未論及其差別。

  【觀待因】唯識宗所立十因之一。觀待,意指相對性、條件性。相對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條件,此條件即為觀待因,如饑餓為飲食之觀待因,手為執(zhí)物之觀待因,足為往來之觀待因。參閱‘十因’條。

  【觀待道理】萬事萬物之存在或變化,皆有其所依的道種,大別之可分為觀待、作用、證成、法爾等四種道理,此觀待道理,為四種道理之一。言諸行之所生要待眾緣,譬如發(fā)芽,須待種子、時節(jié)、水田等緣。參閱‘四種道理’條。

  【觀察】對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觀彼,如實修行,稱為觀察。與‘觀’之義同。《往生論注》卷下載︰‘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