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Vij?āpti-mātratā-siddhi-?āstra) 佛教論書。又名《凈唯識論》,簡稱《唯識論》。玄奘糅譯印度親勝、火辨、難陀、德慧、安慧、凈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分別對《唯識三十頌》所作的注釋而成。10卷。傳說玄奘留學印度時,曾廣收十家注釋(每家各10卷)...[詳情]

成唯識論述記

  成唯識論述記》

  佛教論書《成唯識論》的注釋書。亦稱《成唯識論疏》,略稱《唯識述記》。窺基撰。20卷(或作10卷、60卷)。全書分五門。①辨教時機。主要說明法相宗的三時判教和五種姓說的思想;②明論宗體。主要闡述以識有境無的唯識思想為宗,以“攝相歸性”、“攝境從心”、“攝假隨實”、“性用別論”四重為體;③藏乘所攝。主要講述此論在菩薩藏、聲聞藏中屬于菩薩藏,在經(jīng)、律、論三藏中屬于論藏(即阿毗達磨藏或對法藏),在菩薩、獨覺、聲聞三乘中屬于菩薩乘;④說教年主。主要闡明世親略傳及十大論師簡歷;⑤判釋本文。即分為宗前敬敘分、依教廣成分、釋結施愿分3部分,對《成唯識論》進行詳細解釋。卷首有作者自序,說明撰寫此書的用意,同時對《成唯識論》的題目作了解釋。

  本書對《成唯識論》的注釋極為詳盡,謂世界萬有皆阿賴耶識所變,沒有任何“外境”的存在,只有“內(nèi)識”。同時借助佛教因明,對小乘和佛教以外各哲學流派進行批駁。在《成唯識論》中,沒有舉出印度十大論師之名,因此論中有些思想使人難以理解。本書則各記其名,詳加說明。

  日本在奈良時代(710~784)此書即已盛行。中國元代已經(jīng)失傳。直至清末才由楊文會通過南條文雄從日本取得,在金陵刻經(jīng)處刻印流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