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阿難達的聲望
第二章 阿難達的聲望
在巴利藏經(jīng)中,出現(xiàn)許多次對阿難達的贊嘆。
擅長說法的老師
例如,有一次薩羅國(Kosala)的巴謝那地王(Pasenadi)會見阿難達尊者,并詢問他正確身、語意行的標(biāo)準(zhǔn)。阿難達以一貫的穎慧回答,國王聽了很高興,就送他一件貴重的衣服。之后,阿難達向世尊稟報這次會面,于是佛陀對全體比庫大眾說:
比庫們!這是高沙喇國巴謝那地王的收獲,他很幸運能得到會見與供養(yǎng)阿難達的機會。(MN88)
阿難達是個擅長說法的老師,因此在佛陀覺得自己身體不適的場合,會毫不遲疑地請他代替,此事發(fā)生在咖畢喇瓦土城(Kapilavatthu)佛陀與釋迦族的親屬之間。
當(dāng)釋迦族要啟用一間新別墅時,他們邀請佛陀與比庫們在那里度過首夜,為那個地方祝福。佛陀在那里說法許多個夜晚,然后對阿難達說:「阿難達!對釋迦族人說弟子修道的進階訓(xùn)練。我背痛,需要休息一下。」
于是,阿難達對行者的完整修行做了詳細的說明,從基本的戒律到究竟的阿拉漢果智。當(dāng)結(jié)束時,佛陀站起來說:「薩度(sadhu),阿難達,薩度(sadhu)!你已針對聲聞的進階訓(xùn)練,為釋迦族做了一次杰出的開示!
好幾次阿難達說法時,佛陀并不在場。習(xí)慣上,佛陀有時會先做一段簡短而扼要的開示,然后就起身回房,似乎要讓比庫們自行梳理他話中的意義。這時,比庫們會去找博學(xué)多聞的長老,請他們詳細解釋佛陀謎一樣的談話。
通常他們會先去找「論議第一」的馬哈咖吒亞那(Mahakaccayana)尊者,如果他不在,就會去找阿難達,「因為阿難達尊者受大師與睿智道友們的贊嘆」。然后,阿難達就會完整的解釋佛陀開示,事后比庫們會將阿難達的話告知佛陀。佛陀總是會說:
比庫們!阿難達是智者,深入法義。如果那么問我這件事,我的回答就將會和阿難達一樣,就是那個意思,你們應(yīng)將他牢記在心。(見SN 35:116,117;AN 10:115)
。ǚǎ┑幕化身
阿難達通達「法」的程度,佛陀甚至稱他為「法」的活化身。有一次,一個在家弟子問佛陀,在他對「佛」與「僧」禮敬后,他應(yīng)如何禮敬「法」——當(dāng)時「法」尚未被記錄在書籍中。佛陀回答:「善男子!如果你想禮敬『法』,就去禮敬佛法司庫——阿難達!
于是,在家弟子邀請阿難達應(yīng)供,并供養(yǎng)他一疋貴重的布料。阿難達將它獻給沙利子,沙利子則又轉(zhuǎn)獻給佛陀,因為只有他才是諸福之因(Jat.196)。
另一次,阿難達回答完佛陀的問題而離開之后,佛陀告訴其它比庫:
阿難達雖然還是個有學(xué)者,但要找到智能和他一樣相同者,并不容易。(AN3:78)
在世尊般涅槃前不久,他說:
就像剎帝利、婆羅門、吠舍與沙門見到轉(zhuǎn)輪圣王很喜歡,比庫、比庫尼、近事男(upasaka)與近事女(upasika)對阿難達也是如此。如果有四眾之一去見阿難達,單是他的風(fēng)采,就會帶給他們喜悅。當(dāng)他說法時,他們則會因為他的話而喜悅。當(dāng)阿難達恢復(fù)靜默事,他們則猶嫌不足。(DN16)
沒有敵人的人
鑒于如此眾多的贊譽與欣賞,不難想象阿難達背后所遭遇的嫉妒與憎恨一定也不少,不過事實并非如此,因為阿難達是個沒有敵人的人。這樣稀有的好事絕非偶然,他在許多前世就已是如此。阿難達畢生對佛法的投入如此徹底,名聲根本無法觸及他或令他驕傲。
他知道這些好處都是拜佛法之賜,秉持這樣的態(tài)度,他的內(nèi)心毫無驕傲與自滿。不驕傲的人沒有敵人,也不會遭人嫉妒。如果有人如阿難達同父異母兄弟阿奴盧塔(Anuruddha),避開一切社交而完全轉(zhuǎn)向內(nèi)在,那么沒有敵人就很容易。
但阿難達夾在佛陀與他的眾多信徒之間,經(jīng)常將自己暴露在心胸狹隘者的敵意與憎恨之下。因此,他沒有敵人、對手。沖突與緊張的生活,可說是近乎奇跡。這真的是阿難達獨一無二的特質(zhì)。
受到同修比庫告誡或批評的例子
雖然阿娜也曾遭到善意的批評,或偶爾受到告誡,但那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為了改變個人的行為,友善的提醒或警告,或甚至是實質(zhì)的責(zé)備,都有助于達到更高的凈化。
如果認(rèn)真看待,這種批評將能帶來更多內(nèi)在的清明,以及他人更高的尊敬。但阿難達受到告誡的例子,大多是社會行為或戒律的小細節(jié)。它們很少觸及自我凈化的事,以及他對法義的理解。茲舉例如下。
不得為自己烹煮
有一次,當(dāng)佛陀深為胃脹所苦時,阿難達為他煮稀飯,之前這么做都有效。
佛陀告誡他:「對沙門來說,不宜在屋里準(zhǔn)備食物!乖诖耸轮,佛陀便制定一條比庫不得為自己烹煮的戒(Vin.1:210_11)。阿難達從那時起便謹(jǐn)遵此戒,因為他完全了解對于真實此戒而言他的必要性。
去村莊須著三衣
有一次,阿難達去托缽事未穿?Φ郏╯anghati,重復(fù)衣)。同修比庫提醒他注意佛陀所制的戒,比庫去村莊時一定得穿三衣。阿難達衷心接受,并解釋他只是忘了。由于這兩件事,都和簡單的戒律有關(guān),因此很快就解決了(Vin.1:298)。
如阿難達這樣擁有最杰出記憶力的人,還是可能忘記一些事,那是因為入流者不圓滿的緣故。然而,佛陀要求比庫們要時時專注與日常生活的小細節(jié),因為更高的精進修行就是建立在這樣的戒律基礎(chǔ)上。者有助于消除純粹智力上的理解與我慢。
須注意他人貪著于己的危險
另一種針對阿難達的批評,是馬哈咖沙巴尊者所作的兩個例子。
有一次,阿難達請馬哈咖沙巴陪他去尼眾道場為比庫尼開示。起初馬哈咖沙巴有些遲疑,后來還是同意了。當(dāng)開示結(jié)束時,一位任性的比庫尼責(zé)怪馬哈咖沙巴作了所有談話,而未讓阿難達說一句話。她說那就猶如賣針的小販想賣針給制針的人一樣。
阿難達乞求馬哈咖沙巴原諒她,但馬哈咖沙巴回答,阿難達應(yīng)有所約束,否則僧團(sangha)就會開會檢討他的行為(SN 16:10).馬哈咖沙巴希望這次責(zé)備能提醒阿難達,在他熱衷于教導(dǎo)比庫尼佛法時,別忽略了個人貪著的危險。這個批評無疑對阿難達的未來很有幫助。
須照顧新出家者的道心
第二件事發(fā)生在佛陀入滅后不久,三十位阿難達的弟子舍戒還俗時。馬哈咖沙巴責(zé)備阿難達并未照顧好這些年輕人。他和他們一起去游行,而他們當(dāng)時都仍無法自制,飲食無度,缺乏正念、正知。因此,馬哈咖沙巴捉他是個「踐踏新糧,破壞施主信心,徒眾正在分崩離析者」。最后,馬哈咖沙巴說:「這個年輕人真是不知道他自己的分寸!耿
對這個更為嚴(yán)厲的指責(zé),阿難達只是回答他頭上都已長出灰發(fā),而馬哈咖沙巴卻還稱他為「年輕人」。也許在這情況中,阿難達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弟子們的世俗習(xí)氣。阿難達并沒有為自己辯護,畢竟他還不是阿拉漢,仍有些煩惱習(xí)氣,他只是對批評的方式有些意見。
然而,如馬哈咖沙巴這樣的阿拉漢,一定知道何種批評形式對阿難達最有幫助。無論如何,馬哈咖沙巴在這兩個例子中責(zé)備阿難達,都是出于對他的關(guān)愛,他們之間一直都維持著絕佳的關(guān)系。
須注意自己的覺悟
另一個伍達夷(Udayi)比庫,曾批評阿難達如下。
阿難達曾問世尊,他的聲音會在宇宙中傳多遠。世尊回答,諸佛是不可測度的,可以傳得比一千世界(含一千日、一千天、一千梵界)遠,甚至比三千世界更遠。他們可以放光穿越那一切世界,和聲音一起到達住在那里的所有眾生。
阿難達對于這樣的描述感到很高興,它無所不攝并超越一切層面,他因此叫道:「我真是幸運,有個如此具大勢力的無上師!」伍達夷(Udayi)駁斥他:「阿難達吾友,你的大師具大勢力,與你何干?」
這些話是個嚴(yán)厲的指控:阿難達一直都只看到佛陀個人,而忽略了他的真舍利(sarira)益——自己的覺悟。佛陀立即站在阿難達這邊,說:
不是這樣,伍達夷,不是這樣,伍達夷!如果阿難達未得完全解脫就死了,因為他心的清凈,他會七次成為天王,或七次成為南贍部州之王。但是,伍達夷!阿難達會在此世就證得究竟解脫。(AN3:80)
佛陀在阿難達面前作這樣的預(yù)言,顯示對他的信心。佛陀知道阿難達并不會因為對佛語的廣大知識,而疏于修行。這番話也顯示出佛陀發(fā)現(xiàn),藉由安慰阿難達的努力與精進,來保護他免于自責(zé)或他人的責(zé)備是有效的,將能為阿難達在此世帶來最高的成就。如來只有在一個人表現(xiàn)得非常誠懇而非輕忽時,才會如此宣示。
佛陀對阿難達的告誡
佛陀主動對阿難達的告誡只有一次,也是最重要的。㈡
應(yīng)避免沉溺于閑談
佛陀指示阿難達去監(jiān)督給比庫們做衣服的布料分配,阿難達圓滿地完成這項任務(wù)。佛陀稱贊他很謹(jǐn)慎,并告訴其它比庫阿難達很會縫衣服,它會作好幾種縫邊。對好的比庫來說,為衣服縫邊有其必要,這樣它們才不會從邊緣磨損,能使他免于遭到粗心毀損施主供養(yǎng)的指控(Vin.1:287)。
之后,當(dāng)佛陀住在他的故鄉(xiāng)附近時,他看見寺院準(zhǔn)備了許多席位,就問阿難達是否有許多比庫住在那里。阿難達證實這點,并補充說:「世尊!現(xiàn)在是準(zhǔn)備我們衣服的時候。」
在此阿難達是針對佛陀的指示,一個比庫應(yīng)妥善照顧自己的衣服。然而,阿難達似乎安排某種形式的裁縫班,以教導(dǎo)同修比庫們這項受到贊揚的裁縫技藝,可能因此才有共同的夜間裁縫時間。
阿難達并未考慮到,這會演變成如家庭聚會般的談話時間,比庫們可能因此而沉溺與閑談①。唯恐比庫落入世俗社交的危險,因此佛陀對此所了嚴(yán)正的聲明:
喜歡社交,或在伙伴關(guān)系中得到喜悅或滿足,或喜歡親密,或因而高興,這種比庫不應(yīng)受到贊嘆。受贊嘆的比庫,應(yīng)隨其意愿達到出離的喜悅、獨居的喜悅、平靜的喜悅與覺醒的喜悅,但在群聚時,這是無法成辦的。
凡是樂于社交者,到無法達到只有在獨居時才能獲得的喜悅。即使那樣的人能入定,成就也是不穩(wěn)固的,很容易就動搖與失去。對于喜好伙伴關(guān)系的人而言,要達到究竟解脫可說是困難重重。因此,凡人在接受勸誡時說,任何一個執(zhí)取的對象,都會因為它內(nèi)在的無常而造成痛苦。這是「法」的普遍性。
佛陀接著對阿難達詳說修行之道。因為阿難達具有深厚的定根,所以佛陀沒有提到八正道的前七項,而是從第八項的正定開始。他在此詳細解釋最高目標(biāo)——滅受想定,并強調(diào)只有在獨處中,藉由努力調(diào)心才可能達到這目標(biāo)。
陶壺的比喻
我們可以說佛陀利用事實的與個人的這兩種方法,幫助阿難達一次徹底斬斷剩余的世俗習(xí)氣。最后他以這比喻作為結(jié)論:
因此,阿難達!為了你長遠的利益與快樂,要對我保持善意,而非敵意。我不會像陶工對待未燒制的陶胚般對待你。我會對你反復(fù)勸誡,阿難達,反復(fù)考驗。只要是夠健全的人,就能經(jīng)得起考驗。
如果有人看過《甘塔拉本生》(Gandhra Jataka, Jat.406),就會比較容易了解這個比喻,它談到阿難達的過去世。
他曾經(jīng)是個國王,后來放棄王位出家,菩薩也是如此。有一天,第一位沙門——未來的阿難達,被人發(fā)現(xiàn)儲存少量調(diào)味的食鹽,那違反沙門清貧的規(guī)定。
菩薩指責(zé)他說:「你以放棄王國的一切財富,但現(xiàn)在又開始儲存食物。」這個沙門因此不悅。他回答,一個人不該以責(zé)備的方式傷害另一個人;不該以粗暴的言語責(zé)備,猶如以鈍刀去切割東西。
菩薩回答:「朋友之間說話,不應(yīng)像陶工處理未燒制的脆弱陶胚。朋友應(yīng)可以責(zé)備,因為只有透過反復(fù)勸誡與持續(xù)建設(shè)性的批評,,才能給予對方陶土燒制后的堅硬度!孤犕曛螅@個沙門請求菩薩原諒,并懇請他出于慈悲,持續(xù)地引導(dǎo)他。
因為陶器在當(dāng)時是常見的商品,陶壺的比喻在那個時代是易于了解,它暗指敏感度與需要小心處理。因為陶工拿陶胚土壺時,需要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捧著,以防破掉。然后,在過火之后,他會反復(fù)測試它,看看是否有瑕疵或裂痕等,并只有在燒制良好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它。他會一再輕敲它,直到聲音通過測試為止。同樣地,只有健全的人——具有杰出特質(zhì)者,才能達到阿拉漢的道與果。
在那個過去世中,菩薩的責(zé)備很有成效,它引領(lǐng)阿難達——那個沙門——到達梵界。這一次,在他們的最后世中,它也很有成效,因為阿難達高興地接受批評,虛心、認(rèn)真地對待它,并遵循它,直到完全滅苦為止。
原注
、錝N 16:11.見本書第一部.第七章<與同修比庫的關(guān)系>,頁97-99。馬哈咖沙巴稱阿難達為「年輕人」這件事,似乎和指示傳統(tǒng)里稱阿難達和佛陀同一天出生的說法矛盾;果真如此,他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個八十歲的老人,不太需要指著幾根灰白的頭發(fā),證明他自己不再年輕。
、娼酉聛淼膬(nèi)容摘錄自MN 122.見《大空經(jīng)》(The Greater Discourses on Voidness,BPS,WheelNO,87,1982)。
譯注
、僭凇肚鍍舻勒摗酚辛信e三十二種「無用的談?wù)摗,例如食物論、床室論、女論、男論、世俗學(xué)說等,比庫談?wù)撨@些會妨礙修行。而比庫可以談?wù)摰挠惺N事,例如少欲、知足、遠離煩惱、無著、精勤、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 上一篇:第一章 阿難達的個人道路
- 下一篇:第三章 佛陀的侍者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rèn)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jì)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