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第七章 與佛陀的對話

  第七章 與佛陀的對話

  佛陀與阿難達為指導別人而對話

  如果有人將佛經視為無聲、和諧的討論法的對話,那么整部經藏事實上都是由阿難達與佛陀的對話所組成。佛陀開示時,阿難達總是在場,只有少數不在場的情況,事后佛陀都會為他再重述一次。㈠

  佛陀經常第一阿難達提出教法的問題,目的是為了阿難達的心靈成長,或針對在場所有比庫而說。對于聽著而言,當兩位專家在互相討論某個主題時,總是比獨自一人說話更有激勵作用。因此,許多佛陀與阿難達之間的對話,都是為了指導別人而說。

  佛陀解釋阿難達的提問

  有幾次,當佛陀來到某處時,他會藉由微笑,創(chuàng)造開示的特殊機會。阿難達知道正覺者不會無辜微笑,立刻就了解到事有蹊蹺,便會詢問佛陀為何微笑。于是,佛陀便詳細解釋過去發(fā)生在該處的一個本生故事。㈡

  對話之中,由阿難達提出問題的次數,遠多于佛陀。例如,阿難達問那種香氣不同于綻放的花朵,而會逆風傳送。答案是:皈依三寶、持戒與布施者的戒香(AN 3:79)。

  另一次,阿難達問在僧團中如何才能活得快樂。答案是:如果他自己持戒,但不責備別人不持戒;如果他注意的是自己,而非別人;如果他不擔心默默無聞;如果他能輕易地達到初禪至四禪;最后,如果他能成為阿拉漢。因此,到達圣者之道的第一步,是不批評別人或注意別人,只要求自己(AN 5:106)

  阿難達問:「什么是戒的目的與功德?」

  佛陀回答:「為了免于自責與罪惡感,以及擁有正知。」

  阿難達又進一步問:「什么是正知的目的與功德?」

  佛陀回答:「他能在善念與善行中得到喜悅,在進步中感到快樂。并為進一步的努力鋪路!

  「那會導致什么結果?」

  「他將體會到內心的至樂,?入善與圓滿的喜悅,并因此產生深定與慧。」(AN 10:1)

  阿難達就這樣問了許多佛法的觀點。

  佛陀指正阿難達的見解

  有時阿難達會向佛陀報告自己的一些見解讓世尊指正,世尊會接受或指正它們。

  例如有次他去找佛陀,說:「依我之見,世尊!善知識占了梵行的一半」。沒想到竟遭到佛陀反對:「別這么說,阿難達!清凈的善知識不只占了梵行的一半,而是梵行的全部!」因為如果他們不是以佛陀為最佳的善知識,為他們指出正道,那么那些梵行會是什么模樣呢?(SN45:2)

  阿難達最著名的言論,應該是他在《大緣經》(Mabanidana Suttanta,DN 15)中的開場白:「世尊,緣起甚深,但對我來說,它卻顯得再清楚不過!乖俅,遭到佛陀反對:「不是這樣,阿難達,不是這樣!這個緣起的本質與外表都甚深,它真的難以洞見。由于眾生不了解與洞見這個原則,因此才被困在生死輪回中,找不到解脫的方法!谷缓蠓鹜右愿鞣N角度為阿難達解釋緣起。

  佛陀以譬喻為阿難達解說佛法

  有一次,阿難達看見一個弓箭手表演特殊的技法。他告訴佛陀這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由于阿難達來自武士階級,原本就偏好這類武藝表演。佛陀便以譬喻因勢利導,而說了解、洞見四圣諦,比用一支箭射穿頭發(fā)七次更難(SN 56:45)。

  另一次個記載說,阿難達有次看見佛陀的一個弟子——著名的婆羅門生聞(Janussoni),獨自駕駛他閃亮的白馬車。他聽到人們大聲贊嘆,說那馬車是所有馬車里最漂亮的。阿難達向佛陀報告此事,并問他根據佛法,人們如何描述最佳的馬車。佛陀使用許多譬喻,詳細解釋通往涅槃的車乘:

  信與慧是拉車的動物,慚愧是煞車,智是韁繩,正念是車夫,戒是瓔珞,禪定是車軸,精進是車輪,平等心是車轅,出離是底座;慈愛、不害與獨處是武器,忍辱則是它的盔甲。(SN 45:4)

  原注

  ㈠但佛陀有很多開示顯然并未被記錄下來,例如,他詳細地解說了許多次的次第論:在他最后那段日子,也有許多次只有標題被提到。

 、嬗嘘P于此的例子,出現(xiàn)在MN 81,MN83,AN5:180,以及jat.440。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