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第一章 阿難達的個人道路

  第一章 阿難達的個人道路

  在所有隨侍佛陀的大比庫中,阿難達(ananda)尊者在許多方面都占有一席獨特的地位。

  出家與學(xué)法

  阿難達(ananda,古譯:阿難)的獨特地位早在出生前就已開始。根據(jù)傳統(tǒng)說法,他和佛陀都是從都西答天(Tusita,古譯:兜率天)降世,并在同一天出生在同一個釋迦貴族的武士(即剎帝利)階級。他的父親甘露飯王(Amitodana),是佛陀父親凈飯王(Suddhodana)的兄弟,因此兩人是堂兄弟,他們一起在釋迦國的首都咖畢喇瓦土城(Kapilavatthu)長大。甘露飯王也是另一位大弟子阿奴盧塔(Anuruddha,古譯:阿那律)的父親,但可能是和不同的妻子所生。

  當(dāng)阿難達三十七歲時,便和阿奴盧塔(Anuruddha)、迭瓦達答(Devadatta,古譯:提婆達多)與其它許多釋迦貴族子弟,一起加入佛陀的比庫僧團。阿拉漢毗羅吒師子(Belatthaslsa)是他的老師。教導(dǎo)他比庫戒。阿難達證明他自己是個積極與精進的學(xué)生,他在第一次雨安居期間,就到達入流果(Vin,2:183)。

  后來他告訴同修比庫們,(說法第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unna Mantaniputta)尊者,在修行期間對他幫助很大。富樓那教導(dǎo)新進比庫佛法,對于五蘊與(我)的關(guān)系有深入的解說(SN 22:83)。但阿難達在聆聽富樓那說法時,他愈來愈深入洞見五蘊無常、苦與無我的本質(zhì)。一旦觀慧成熟,他便突破至入流的道與果。

  阿難達一直都滿足于比庫生活。他已進入解脫道,了解出家之福,那是和志同道合伙伴同行的一種喜悅 。在年輕生活的第一年里,阿難達完全沉浸在自凈其意的喜悅中。他輕易地就融入僧團,并逐漸培養(yǎng)出愈來愈強的彈性與心智力量。

  作為侍者的八項要求

  當(dāng)佛陀與阿難達都五十五歲時,佛陀召集一次比庫會議,并說 :「在我領(lǐng)導(dǎo)僧團二十年中,曾有過許多侍者,但沒有一個完全適任,他們一再顯露出一些任性來,F(xiàn)在我五十五歲了,需要有個值得信賴與可靠的侍者!顾惺サ茏觽兞⒖瘫響B(tài),但佛陀都沒有接受他們。于是大比庫們都看著謙虛退讓的阿難達,請他承當(dāng)。

  由于阿難達身為比庫的表現(xiàn)無懈可擊,阿難達似乎注定要擔(dān)任這個角色。當(dāng)被問到為什么只有他未表態(tài)時,他回答佛陀最清楚誰最適合擔(dān)任他的侍者。佛陀對他很有信心,所以他才未表達意愿,雖然他也很想成為大師的侍者。

  于是佛陀宣布,對他來說最合適的人選就是阿難達。阿難達對于能雀屏中選并未感到驕傲,反而要求八件事。

  前四件在性質(zhì)上是否定的:

  大師絕對不可贈予他衣服;

  大師絕對不可將得到的食物分給他;

  大師絕對不可將得到的住處賜予他;

  大師絕對不可將他納入任何私人之邀請之列(例如說法的場合,或要應(yīng)供時。)

  另外四件是肯定的:

  如果他受邀應(yīng)供,他要求能將邀請轉(zhuǎn)給佛陀;

  如果有人自遠方來,他要求有權(quán)引導(dǎo)他們?nèi)ヒ姺鹜樱?/p>

  如果對于佛法有任何疑惑或問題,他要求有在任何時候釐清它們;

  如果佛陀在他缺席的情況下開示,他要求有權(quán)私下為他重說一次。

  阿難達解釋,如果他未提出前四種情況,人們可能會說他接受侍者職位,是為了親近大師以貪圖物質(zhì)享受。而如果為表達后四種情況,人們會說他在履行職務(wù)之時,并未注意到精進道業(yè)。

  佛陀對于這些合理的請求全都答應(yīng),因為它們都是如法的。從那時起,阿難達就一直擔(dān)任侍者隨侍在側(cè),佐理世尊達二十五年。

  歷二十五年,不斷增上修行

  在這段期間,他還是和先前十八年是默默無名時的弟子一樣,不停努力追求解脫。他說他自己:

  經(jīng)歷二十五年整,

  我不斷增上修行,

  世間欲念未曾生:

  洞見最勝之佛法。

  經(jīng)歷二十五年整,

  我不斷增上修行,

  世間嗔念未曾生:

  洞見最勝之佛法。(Thag.1039-1040)

  偈中提到的二十五年,就是他擔(dān)任佛陀侍者那段時期,而非整個比庫生涯。在這段時期,雖然他還是「有學(xué)」㈠——一個不斷增上的修行者,心中無有貪念與嗔念;這暗示著,他和佛陀的密切關(guān)系,以及對佛陀的虔誠奉獻,都和自己的解脫無關(guān)。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勝任者職位,做為隨侍佛陀的侍者。

  原注:

 、逵袑W(xué)(sekha):直譯為「有學(xué)」或「學(xué)人」,是指已達到入流、一來與不來等前三圣果的弟子。

  ◎作者

  何幕斯.?耍℉ellmuth Hecker)

  何幕斯.?耸堑聡匾佛教作家與巴利藏經(jīng)譯者。他的著作包含《相應(yīng)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與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譯,以德文寫作的兩冊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國首位佛教比庫(bhikkhu)——三界智大長老的傳記。

  ◎英文版編者

  菩提比庫(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庫是來自紐約市的美國佛教僧侶,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蘭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蘭卡佛教出版協(xié)會(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會長與編輯。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見網(wǎng)經(jīng)》(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達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與《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為共同譯者)。

  ◎譯者簡介

  賴隆彥

  海洋大學(xué)造船系畢業(yè),中華佛學(xué)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華佛學(xué)研究所藏文講師、智光工商德育老師、 佛光出版社資深編輯、普門雜志社資深編輯,

  譯作:《森林中的法語》、《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禪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慧》等。

  編注:

  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眾;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漢傳佛教譯為為“比丘”、“苾芻”等,指稱源自梵語系統(tǒng)的漢傳僧眾。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

  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為“阿羅漢”,謂為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全文采用巴利語新音譯,參見《部分巴利專有名詞采用新音譯的方案》、《巴利語匯解》。

  【巴利佛典略語表】

  本書所出現(xiàn)的巴利佛典經(jīng)文,都將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語來標(biāo)示其出處,因此,以下列出這些慣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語,供讀者對照參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標(biāo)示節(jié)號與經(jīng)號)

  Ap.=Apadana《譬喻經(jīng)》(i=長老譬喻,ii=長老尼譬喻;標(biāo)示章號與段落;緬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傳奇》(法句經(jīng)注釋)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協(xié)會(康堤,斯里蘭卡)

  Comy.=Commentary注釋

  Dhp.=Dhammapada《法句經(jīng)》(標(biāo)示偈號)

  DN=Digha Nikaya《長部》(標(biāo)示經(jīng)號)

  Jat.=Jataka《本生經(jīng)》(標(biāo)示號碼)

  Mil.=Milindapanha《彌林達王問經(jīng)》 (彌蘭王問經(jīng))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標(biāo)示經(jīng)號)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協(xié)會(牛津,英國)

  Pv.=Petavatthu《餓鬼事經(jīng)》

  SN=Samutta Nikaya《相應(yīng)部》(標(biāo)示章號與經(jīng)號)

  Snp.=Suttanipata《經(jīng)集》(標(biāo)示偈號或經(jīng)號)

  Thag.=Theragatha《長老偈》(標(biāo)示偈號)

  Thig.=Therigatha《長老尼偈》(標(biāo)示偈號)

  Ud.=Udana《自說經(jīng)》(標(biāo)示章號與經(jīng)號)

  Vin.=Vinaya《律部》(標(biāo)示卷號與頁數(shù))

  Vism.=Visuddhimagga《清凈道論》(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號與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宮事經(jīng)》(標(biāo)示偈號)

  除非特別指出,否則本書所有參考資料皆依巴利佛典協(xié)會的版本為準(zhǔ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