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慈用慧 悲智雙運

  大家修學(xué)佛法,都是為了要能體會佛心,入佛境界,這是我們大家的目標(biāo),但是要入佛境界,體會佛心,我們必定要先在人間中。

  于人間中

  覺有情者 成等正覺

  于眾生

  啟慈用慧 悲智雙運

  拔諸世間 難堪忍苦

  這就是佛心,常說發(fā)菩薩心,就是覺有情者,人間多苦難,災(zāi)難偏多,我們必定要了解,世間苦的根源在哪里?眾生無明,共業(yè)所成,如何才能使這世間的苦難減少,那必定要從人心調(diào)適。

  人心若調(diào)和,天下四大就是能調(diào)和,四大調(diào)和,人間平安無災(zāi)難,人間若能到達這樣,救心、救世,這就是覺有情者的工作。

  菩薩修學(xué)佛法要到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了,菩薩行者,若沒有到達正等正覺,世間這么多的苦難,境界那么多,自己若不先覺悟,心,就被境轉(zhuǎn)去了。

  所以我們必定要立下決心,向這個覺道精進,所以要到不退轉(zhuǎn)的程度。

  在我們修行中,佛教中有分成,大、小乘的行者,大乘,自利兼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但是初發(fā)心的時候,有這樣的心,我用功,我了解,我把我所了解的,再轉(zhuǎn)教給他人,這條康莊的大道我自己走,我還能帶人一起走。

  不過眾生難度,有時候眾生的習(xí)氣,若是無法上軌道,度人的人這念心容易失,叫做退失,就讓他去,自己往前走,這就是小乘行者。

  所以我們必定修學(xué),我們的心要堅固,所以成等正覺于眾生中,必定要入人群中,不能棄厭眾生,要修菩薩行,若有退失,或者是棄舍眾生,這樣獨善其身,就無法在人群中。

  所以說,我們要于眾生中,啟慈用慧,我們要啟發(fā)我們的慈心,菩薩的心就是在慈,期待眾生人人得救,人人有福,人人平安,這就是菩薩的心,所以要啟慈,我們慈悲希望他能夠得度,但是他的習(xí)氣,我們要用慧,所以「啟慈用慧、悲智雙運」。

  看眾生的苦難,我們要長養(yǎng)慈悲,眾生那種的習(xí)氣雜亂,我們要用我們的智慧,所以「啟慈用慧、悲智雙運」,「拔諸世間、難堪忍苦」。

  娑婆世間是難堪忍的世界,雖然難堪忍,菩薩也要有勇猛的精神,要在這個人群中,入最苦難處,最堪忍的地方,處群入眾,就是為了要救度眾生,這樣才叫做菩薩,有這個菩薩的心,才能體會佛的心,才能夠到達佛的境界,這就是我們要學(xué)佛的功夫。

  所以要有這么堅切的心,無論何時都在人群中,時時運用慈悲智慧,為苦難中的眾生救拔,所以人人都認得,所以名稱普聞無量世界,這就是菩薩在人群中,總共有八萬菩薩在這里面,所以有菩薩代表。

  其名曰

  文殊師利菩薩

  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寶掌菩薩

  「智慧」代表者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意譯為「妙德」,那是具足深妙智德,是大智慧者,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

  譯言妙德

  具足深妙之智德

  是為大智

  「慈悲」的代表者呢?應(yīng)該大家也知道,大慈大悲觀世音,人若是遇到苦難,有困難的境界,不由自己就趕快念,稱觀世音菩薩的名,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者。

  能觀一切世界音聲,他用他的耳聞,聞世界哪一個地方有苦難,循著聲音去救濟,其實念觀世音的名,顧名思義,希望觀世音這念心,是在我們的心,所以以大悲心救度眾生,這叫做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稱,就是大慈悲,觀聽眾生的心聲,有困難他必定隨時現(xiàn)身度化。

  有的人會覺得,我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來了,其實我們求觀世音菩薩,讓我們的心定而靜下來,所以重重的難關(guān),在定與靜的心境里,容易解開困難,所以我們要心中時時有佛,時時有菩薩。

  若是事情想不通,稱念「大智文殊菩薩」,環(huán)境有困難,趕快就稱念「大悲觀世音菩薩」,這是我們眾生,時時都有那種依賴、依靠。

  觀世音菩薩

  能觀一切世界音聲

  以大悲心救度眾生

  是為大悲

  再來得大勢菩薩,得大勢菩薩,也是大勢至菩薩,他是修凈土法門,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叫做西方三圣,這位得大勢菩薩,就是具足大威勢力,度十方世界眾生,成就大威勢力,就是悲智雙運。所以這位菩薩,他的心力,為救度眾生也是有威德,所以稱為大勢至菩薩。

  得大勢菩薩

  具足大威勢力

  救度十方世界眾生

  成就大威勢力

  是為悲智雙運

  再來常精進菩薩,常精進,我們行菩薩道,必定時時,分秒向前精進,救度眾生絕對不停歇,自己用功,絕對沒有停息的時刻,所以他就是內(nèi)發(fā)三心,三心就是戒、定、慧,修戒、修定、修慧,這是內(nèi)心。

  戒、定、慧,就是這尊菩薩內(nèi)修持的力量,外修萬行,同樣在人群中,以人群的習(xí)氣,他去應(yīng)眾生機,所以眾生有千萬的習(xí)氣,他就要發(fā)揮無量數(shù)的智慧,去應(yīng)眾生機,所以應(yīng)機逗教,這也是一種修行。

  常精進菩薩

  內(nèi)發(fā)三心

  外修萬行

  于己不足

  于物不倦

  勤求佛智

  自利利他

  名常精進

  自己常常感覺,我這樣還做得不夠,我這樣修行還不夠,所以常常鞭策自己,還是沒有停息,所以我們要不斷不斷勤求佛智,佛陀的智慧,和我們的距離還有多長,我們必定要往前前進,要很勤,不只是顧自己,我們還要顧及他人,這樣我們才能精進,我們才不會懈怠掉。

  再來是不休息菩薩,真的不要休息,時間不夠用,我們時時都要想到來不及,來不及,不要常常想到要休息。

  不休息菩薩

  在因不自為圓

  在果不自為滿

  唯精進不息

  勤求佛智

  自利利他

  無有疲倦

  為不休息

  這和前面說,常精進菩薩的意思一樣,一直覺得,自己的人格尚未圓滿,我所修的還不是很具足,自己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在因地修行,我一定要讓它很圓滿,在果地,已經(jīng)所現(xiàn)前出來的,還覺得尚未圓滿,所以生生世世,每世為因,每世為果。

  因果,所以不休息菩薩在生生世世,都是「因」要很謹慎,所以常常跟大家說,我們要種福因、結(jié)善緣,福因做得完嗎?做不完,因為世間世界無盡,眾生無量,發(fā)菩薩心要度眾生,所以時時因地,時時未完,那就是不休息。

  所看到的境界,眾生還有很多要教育,要度化,所以在果不自為滿,就像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蕓蕓眾生還那么多,在「果」上尚未圓滿。

  所以說起來,生生世世,不斷為「因」,不斷為「果」,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在因果中,所以我們必定,在因不自圓,在果不自為滿,不能自滿,所以我們應(yīng)該要有,這種因果觀,不斷要精進。

  在因要精進,在果還要不休息,所以這是菩薩的德,我們是學(xué)佛者,真的要向每一尊菩薩看齊。

  再來寶掌菩薩,寶掌菩薩就是掌握化機,他這樣把握住,要度化眾生的機會,再來是接物利生,不斷地要付出,眾生苦難偏多。

  有的在蕓蕓眾生中,有的人是受災(zāi)、受難、受貧、受困,這樣的人需要要及時濟度,及時拯濟,看這個根機,現(xiàn)在所需要的有形的物質(zhì),或者是無形精神的引導(dǎo),對眾生所需要的根機,他掌握得很準確。

  所以把握機會隨機逗教,接物利生,就是利用世間的物,在人事中他不斷地付出,不斷地布施,什么樣的眾生,什么樣的根機,什么樣的需要,在他的掌握中隨機付出,這就是布施。

  布施要雙手付出,所以叫做寶掌菩薩,他可以普濟眾生,從掌中出寶,就是他所付出,全都是寶,不管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是普濟眾生,能與眾生身心安樂,他就讓眾生身與心能能夠安樂,身體需要物質(zhì),趕快給他物質(zhì)。

  寶掌菩薩

  謂掌握化機

  接物利生故

  又掌中出寶

  普濟眾生

  能與眾生身心安樂

  這就是菩薩應(yīng)眾生所需要,應(yīng)環(huán)境所需要,他不斷去安慰,不斷去幫助,眾生有了菩薩在身邊,或者是現(xiàn)前,他的身和心就能安穩(wěn)快樂。

  各位同修,也是菩薩,我們學(xué)佛必定要,將佛的境界為我們的目標(biāo),我們不可以在這中間休息,不要在這個中間存有自滿,我們要知道,菩薩是為了眾生而倒駕慈航,目標(biāo)就是要和眾生,和我們一起到佛的境界,所以在人間中覺有情,我們要覺悟之后,要度化眾生,叫覺有情。

  必定要向前前進,才能成等正覺處群入眾,我們必定要,「啟慈用慧、悲智雙運」,才能在人間中,拔諸世間難堪忍的苦。

  所以現(xiàn)在的世間,很需要菩薩在人間,人人發(fā)大心要修大行,才能稱為大士,各位,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精彩推薦